- 湖北省抗洪救災研究(1949~1956)
- 石武英
- 1137字
- 2018-11-08 18:30:57
三 研究內容、方法與主要創新點
(一)研究內容
本書除緒論、結語外,共分七章。
緒論部分說明選題緣起與研究意義,介紹本書內容、方法與創新之處。
第一章主要闡述湖北省政權的建立和行政區劃,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嚴重的水災災情和災情成因。
第二章主要敘述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防汛救災的方針政策、防汛救災機構的新建、防汛救災法令的頒布。湖北省救災體制是在“無年不災”、政府財力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科技水平低下這樣一個大環境中逐步構建的。這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救災體制,也是一種上下一貫、高度集中的舉國救災體制。
第三章主要論述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面臨洪水災害時是怎樣展開抗洪搶險工作的。具體論述了1949—1952年的抗洪搶險情況和荊江分洪工程的修建,以及1954年的抗洪搶險情況。
第四章主要論述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防汛與救災工作的具體措施,并將這些措施與幾次大的運動結合起來,如與減租減息和農業合作化等一系列整治經濟環境的運動結合起來研究,探討各級政府如何處理防汛救災與這些運動的關系。本章主要選取了新中國成立后7年內(1949—1956)的一些重大水災為實例,如1949年水災、1954年水災,試圖把制度、法規與實效結合起來研究,一方面看制度、法規如何促進救災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以實踐來檢驗救災制度、法規的缺陷與不足。
第五章主要論述作為國家機器重要組成部分的人民軍隊在抗洪救災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包括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參加抗洪搶險、捐獻款物救濟災民三方面內容),并將人民軍隊與歷史上其他軍隊進行比較,得出人民軍隊是搶險救災的主力軍的結論。
第六章主要探討黨和政府對民眾的救災動員,災區群眾對救災工作的積極響應和推動,非災區群眾對救災工作的積極響應,紅十字會和香港友人對1954年水災的支援。
第七章總結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抗洪救災工作的成就、經驗,分析這一時期救災工作的不足以及留給今天救災工作的教訓。
結語部分主要論述抗洪搶險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鞏固新政權的關系,抗洪搶險中的干部培養與黨群關系。
(二)研究方法
本書擬采取歷史學與社會學、統計學、政治學相結合的方法。就具體手法而言,采用個案研究、綜合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回歸分析、比較研究等方法和手段。
(三)研究的創新點
目前學術界對湖北災荒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54年,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前3年的救災工作研究很少,1949—1950年的水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省比較嚴重的災害,卻幾乎沒人研究。本書從史學的角度對這幾年間湖北省關于抗洪救災的實踐和歷史經驗加以整體性研究,有助于深化對此問題的認識。
此外,本書詳細闡述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各級黨委和政府進行抗洪救災的實踐,全面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深入探討歷史啟示,并注重關注黨、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關注在黨的領導下,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在救災中的各種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