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修訂本):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的確立
- 金以林
- 1268字
- 2019-01-05 00:11:54
一 約法問題之由來
為什么制定訓政時期約法會成為蔣、胡破裂的導火線?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先做一點簡單的回顧。
國民黨統一全國后,決定實施訓政源于孫中山早年提出的“約法之治”。1906年孫中山制定《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時,曾經將革命進程分為軍法之治、約法之治和憲法之治三個階段。軍法之治的目的是推翻皇權,憲法之治的目的是建立民權。不過這里存在著一個矛盾:“革命之志在獲民權,而革命之際必重兵權,二者常相抵觸。”怎樣才能做到“解除兵權以讓民權”呢?孫中山認為,這中間需要經過一個約法之治。“軍政府與人民相約,凡軍政府對于人民之權利義務,人民對于軍政府之權利義務,其犖犖大者悉規定之”,以此來防止軍權的膨脹,不致抑制民權的發展。
孫中山原本希望通過頒布約法,逐步提高國民自治的能力,最終確立民權立憲政體。但在軍權向民權過渡期間,究竟依靠什么力量來實行約法之治,孫中山并沒有說清楚。1914年,孫中山建立中華革命黨。在黨章中,又將革命進程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它同《革命方略》規定的三個階段其實是一致的,只是鑒于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規定從革命軍起義到憲法頒布前的那段時期,“一切軍國庶政,悉歸本黨負完全責任。”這就是近代中國“以黨治國”思想的由來。
此后10年間,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常因受制于軍閥而失敗。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他寄希望于提高黨權來約束軍權,最終實現民權。國民黨一大通過了孫中山起草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仍將革命程序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并且規定:“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則為訓政開始之時,而軍政停止之日。”但訓政時期是否需要約法,《建國大綱》只字未提,這就為以后黨內派系之爭留下了口實。
1928年6月,國民黨完成二次北伐,全國統一基本實現,軍事行動告一段落。依照孫中山遺教,國民政府理應結束軍政,進入訓政。但是訓政時期是否需要一部約法,在黨內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解釋。8月,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在接受胡漢民《訓政大綱》提案的同時又提出:“訓政時代,應遵總理遺教,頒布約法。”于是,五中全會正式通過中常會提交的“訓政時期,應遵照總理遺教,頒布約法”案。
正在這時,胡漢民自歐洲返國,9月18日抵達南京。
10月3日,國民黨中常會正式通過《訓政綱領》和《中華民國政府組織法》。它標志著國民黨實施訓政的開始。二屆五中全會通過的準備頒布約法的決議,因《訓政綱領》的制定而暫行擱置。
1929年3月,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再次對胡漢民提出的《訓政綱領》予以追認,并正式確定以“總理主要遺教為訓政時期中華民國最高根本法”的原則,明確指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及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為訓政時期中華民國最高之根本法”。這也就是說,在訓政時期有“總理遺教”就夠了,不再需要制定什么約法。大會為了強化這一觀念,更附加說明:“總理遺教,不特已成為中華民國所由創造之先天的憲法,且應以此為中華民國由訓政時期達于憲政時期根本法之原則。其效力實較中國以前所見之約法為更大也。”
這個決議案既決定以總理遺教為國家根本大法,則訓政時期自然就無須再討論是否要制定約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