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2輯)
- 吳佩林 蔡東洲
- 10991字
- 2018-11-08 18:13:00
20世紀以來徽州文書的利用與研究
如眾所知,20世紀50年代以來,徽州文書相繼面世。徽州文書新資料的發現并由此帶來徽學新學科的產生乃至促進相關研究領域的拓展,構成20世紀我國學術發展之一重要方面。自徽州文書發現以來,利用和研究徽州文書大抵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來看,一是20世紀50~80年代,學術界側重于利用土地、經營、人身等各種契約文書以及相關租簿、賬簿、置產簿等簿冊文書,從事土地關系、租佃關系和階級關系的研究。二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徽州文書不斷整理公布,舉凡交易文契、合同文約、承繼分書、產業簿冊、私家賬簿、官府冊籍、政令公文、訴訟文案、會簿會書、鄉規民約、日用類書、民俗歌謠、村落文書、尺牘書札等廣泛進入國內外學者的視野。徽州文書作為豐富的新資料,奠定了徽學這一新興學科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不但歷史學界高度重視這一新資料,也引起法學、人類學、社會史、經濟史、文獻學等學科學者的極大關注,學術界利用徽州文書從事研究的領域日益拓展,在理論方法、地域探討、專題探究、資料發掘、文本解讀、話語構建、問題意識、田野調查等方面給予其深厚的學術情感和學術關懷,取得了長足進展,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毋庸置疑,作為中國民間文書的典型代表,徽州文書新資料的發掘和利用,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史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以下梳理相關代表性論著,對20世紀以來徽州文書的研究概況作一綜述,掛漏失當,敬請批評指正。
一 關于文書整理的研究
徽州文書廣見于國內外館藏單位,迄今所知,以安徽、北京、上海、江蘇等地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收藏最為集中,日本、美國等國外館藏機構亦頗有庋藏。另外,私人收藏徽州文書的也大有人在,且秘而未宣,尚未面世的文書數量更不在少數。僅以目前公開的徽州文書論,據筆者估計,數量超過百萬件之多,且其種類之多、涉及面之廣、跨越歷史時間之長和研究價值之高,實乃地域性民間文書的突出代表。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館開始將館藏徽州文書加以整理,相繼出版了相關資料集,揭開了徽州文書整理和公布的序幕,有力地推動了徽州文書整理刊布的進程。在徽州文書整理過程中,如何客觀梳理徽州文書的產生、存傳和發掘歷程,宏觀把握徽州文書的庋藏概況,科學整理數量豐富、類型復雜的新資料,深入認識民間文書的價值,一些學者在搜集和整理徽州文書的實踐中做出了有益探索,其構成徽州文書整理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少館藏單位通過整理還以各種形式公布了館藏目錄,甚至對館藏情況作系統介紹,方便了學者的了解和利用
。隨著徽州文書的不斷刊布,民間文書與徽學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日益密切相聯,極大地鞏固了徽學這一新興學科的地位
。諸如欒成顯、陳支平、王振忠、陳學文等學者均長期關注民間文書的利用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從理論和方法的角度探索了民間文書新資料與學術研究特別是史學研究的關系,對于開闊民間文書利用和研究的視野大有助益
。另外,在徽州文書與其他地區文書的比較研究上,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
。對此,學術界需要進一步加強相互交流,秉持開放理念,以擴大民間文書研究的新視野。
二 佃仆關系研究
徽州文書研究始于階級關系領域,具體地說即佃仆制度的研究。明清時期,具有經濟上的租佃關系和人身隸屬關系的佃仆制度廣泛存在。到了近代,隨著社會的變革和轉型,同其他社會階層一樣,處于社會底層佃仆的反抗斗爭——“奴變”日益加劇,佃仆制度趨于式微。在傳統徽州,佃仆制度由來已久,頑固存在。佃仆或稱莊仆、地仆、莊佃、伴當、伙(火)佃、山仆、住佃、細民、地伙、僮仆等不一而足
。他們住主之屋、葬主之山、種主之田,并對特定家族或宗族承擔一定的勞役義務,世代相承,形成主仆之分。主仆之間大多通過訂立各種契約維系經濟關系和人身隸屬關系,由此產生的大量相關文書遺存至今。1960年,傅衣凌先生發表《明代徽州莊仆文約輯存》,開始了佃仆制研究,并揭開了利用民間文書從事徽學研究的序幕
。20世紀60~80年代,因國內史學界熱衷于階級關系的探討,徽州佃仆制研究頗受關注,諸如章有義、葉顯恩、魏金玉、付同欽、馬子莊、韓恒煜等相繼注重徽州佃仆文書與佃仆制度的探究
。這一時期,日本學者諸如寺田隆信、仁井田升、小山正明以及美國學者居密等亦發表了相關專文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豐富的徽州佃仆文書不斷面世,有關佃仆制度的個案研究增多,關注的問題亦日趨深入,成果斐然
。總體而言,徽州佃仆制的早期研究側重于主仆之間經濟關系(土地關系)的探討。20世紀80~90年代是這一領域研究的相對集中時期,取得了不少有代表性的成果,研究視野亦擴大到與佃仆制度相關的訴訟關系、宗族關系等方面,諸如佃仆的起源、佃仆身份和地位、佃仆的稱謂和類型等具體問題,學者們在實證研究中不斷深入,在學術論爭中趨于認同。梳理這一領域研究的開展,不難看出,豐富的相關文書資料為推動其研究不斷深入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 土地關系與宗族關系研究
大體而言,宋代以后,隨著土地關系、租佃關系的普遍發展,土地契約得以廣泛行用。20世紀以來,中國近世土地契約不斷面世,發掘契約文書的地域可謂“滿天星斗”。揆諸20世紀民間契約文書與史學研究的歷程,可以看出,早在20世紀30~40年代,著名史學家傅衣凌先生即倡導利用契約文書等資料從事社會經濟史研究。同一時期,日本著名中國史研究專家仁井田升教授亦注重利用民間契約探究中國法制史,二者實屬利用契約文書從事學術研究的奠基者和開拓者。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徽州遺存契約數量最為豐富,類型上以土地契約為大宗。徽州土地契約涉及時代雖以清代、民國居多,然宋明間的契約多有存傳,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自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面世以來,利用徽州土地契約從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度成為熱點。
首先,關于土地關系。據相關資料記載,宋代以后,民間土地自由買賣盛行,土地兼并逐漸劇烈,土地流轉日益頻繁,租佃關系普遍發展
。在此情勢下,出現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亦即“一田二主”的出現。迨至明代嘉萬以后,這種地權關系的分化日益多見,降及有清民國,“一田二主”更為盛行,尤其流行于南方各地。“一田二主”的產生,使地權相繼分離為田骨權(田底權)和田皮權(田面權),相應地,土地租佃出現大租與小租之別,土地買賣亦存在大賣和小賣之分
。在徽州,尤其于明清時期,“一田二主”現象亦日趨普遍,一些學者利用遺存的徽州土地文書對此作考察
。與地權相關的是,明清以來,民間土地的租佃、買賣、典當復雜多樣,土地流轉形式不一而足,不少學者基于徽州土地契約的具體記載,對民間土地流動作翔實的探究
。對于典當、典賣等相關問題予以微觀剖析
。在長期民間土地流轉中,形成的親鄰優先權,找價、回贖等制約產權自由流轉的慣例,亦引起學者關注
。另外,利用豐富的土地契約,深入剖析通貨、地租率、地租形式、糧食畝產、土地價格、土地利用等社會經濟實態成為可能
。
其次,傳統徽州是一個典型的宗族社會。特別是明代中期以后,面臨商品經濟的發展,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競爭激烈。這促使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明清徽州基層社會的宗族組織化趨勢日益突顯。諸如殷實之家于分家析產之際因禮儀互助而普遍留存眾存產業。不少宗族以公祀、族會為主體而積貯置產,以謀求或維持其“大家規模”“大家氣象”,借以實現“支下均沾其恩”。地方文獻中屢屢可見徽州商人“捐資亢宗,以光竹帛”之義行。明清時期,這種徽州宗族的經濟組織化,促使宗族產業構成傳統徽州社會經濟之重要方面
。反映到遺存的文書中,與宗族經濟相關的置產簿、祀產簿、宗祠簿、捐輸簿等簿冊文書和歸戶性契約文書非常豐富,且類型不一而足,構成徽州文書之大宗。與其他地域文書相比,徽州文書體現出的宗法性特色更為明顯。因此,關注宗族文書是徽州文書利用和研究的重要領域。諸如章有義、陳柯云、劉淼、江太新、周紹泉、欒成顯、彭超、劉和惠、張雪慧、劉道勝等利用相關文書資料,對宗族地產的形成、形態、流動以及宗法制度與土地關系等均作過具體研究
。徽州宗族地產的研究從一開始就呈現出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趨向,學者們或發掘的個案資料作專題考察
,或以探討徽州宗族經濟組織化為基礎,進而深入剖析宗族內部經營、功能運作、社會管理、族際關系等實態
。
最后,關于山林的開發。徽州隸屬皖南多山地區,山林開發和山林經濟的發展是徽州土地關系的重要體現。明清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加,番薯、玉米等糧食新品種的引進,加上染料、林木、桑麻等經濟作物的推廣,徽州的山林開發日益加強,相關文書多有遺存,亦引起諸多學者對徽州山林經濟探究的關注。
四 契約關系研究
在中國歷史上,“官有律令,民從私約”的傳統由來已久,契約文書的行用源遠流長,遺存的徽州契約類型多樣,反映契約關系廣泛而深入地存在于傳統徽州的基層社會。對契約文書新資料的文本解析、契約關系的社會史解讀無疑成為徽州文書研究之重要方面。大體來說,南宋以降,契約日趨發展為單契與合同兩種重要形制和類型
。關于單契,揆諸徽州文書,其具體名稱有買賣契、典(當)契、租(佃)契、對換契、批契、便契、補契、退契、認契、頂契、攬契、賣身契、金蘭契、借契、找添契等不一而足,一些學者對其中批契、退契以及與契約相關的稅契憑證等特殊契約形制多有考察
。關于合同,其源于先秦兩漢時期的判書,而這一時期,判書又有傅別、質劑、書契等之別,并成為當時契約的主要形式。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單契與合同使用領域的區別尚不分明。一般認為,南宋以降尤其在明清,單契逐漸成為買賣、典當、租佃等契約形式。而合同成為個體、群體、社會組織等不同事主(兩方或兩方以上),或為了一定的利益需要,或基于確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或出于協調各方的利害沖突而共同訂立的書面約定。在遺存的徽州契約文書中,合同(或稱“合同文約”“合文”“文約”“合約”“合墨”“議墨”“議約”“議合”“禁墨”等)所占比例雖不大,但在社會事務中這種契約涉及領域廣、功能性強。學者們對徽州合同契約類型、合約關系等亦頗有論述
。此外,利用鄉規民約文書探討民間秩序亦引起相關學者的關注
。另外,維系民間契約秩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民間契約的訂立離不開中證的參與,往往尚需事主畫押確認。徽州契約關系中還存在“主盟”現象。對這些具體問題的研究,有助于學術界深化對傳統民間契約關系的認識
。
五 商業研究
如眾所知,徽商是明清時期勢力雄厚、影響深遠的地域性商幫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傅衣凌、藤井宏等先后推出徽商研究論著以來,徽商研究領域持續活躍,成為徽學研究之一重要領域。總體而言,20世紀90年代以前,在徽商研究方面,學術界側重史籍、方志、譜牒、筆記、小說、文集等典籍文獻的利用,對商業文書的關注尚為薄弱
。實際上,有關徽商經營發展的文書資料亦較為多見。20世紀90年代以后,利用文書資料從事徽商研究的局面大為改觀
。21世紀以來,隨著徽州文書的不斷發掘和整理,諸如陳學文、范金民、王振忠、劉秋根、臼井佐知子、汪崇筼、王裕明等,重視利用商業書、賬簿、當票、合同、訴狀、鬮書、日記等商業文書從事商業史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徽商研究的發展
。
六 民間繼承研究
民間繼承系指血緣親屬范圍內宗祧和財產的傳遞過程,宗祧繼承和財產繼承構成傳統家庭、宗族繼承關系兩個主要方面。演繹開來,對于有子家庭而言,宗祧和財產繼承主要通過諸子均分制下的分家析產來實現。對于無子乏嗣家庭來說,財產和宗祧繼承比較復雜,大致有同姓過繼、異姓承嗣(養子、義男)以及招贅等方式。在徽州文書中,遺存的分家鬮書、婚書、出紹文書、應繼文書、招(入)贅文書、囑書、遺囑等頗為豐富,為研究明清徽州乃至其時整個傳統中國社會的家庭、宗族繼承關系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素材。
首先,關于分家鬮書。分家鬮書系家產分析時訂立的文書,其名稱有鬮書、分書、分單、支書、關書、標書、標單、析產鬮書、勾書、議墨、分產分墨、鬮分合同、分產議約等,尤以鬮書、分書之稱為常見。分家鬮書至遲于唐代已經較為廣泛地使用于民間,這從敦煌文書中遺存的分家文書可得以印證。如《十世紀敦煌分家契》明確記載:“右件分割家囗活具十(什)物,叔侄對坐,以諸親近,一一對直再三,準折均亭,拋鉤為定。”從中可見唐代分家已有鬮分和平分兩個基本原則。有些分家書還標注“兄弟三人停(平)分為定”“兩家停分”等
。今存的徽州文書遺存的分家鬮書,年代較早的為元代分家書,而大多數系明清民國時期者。諸如章有義、張海鵬、臼井佐知子、欒成顯、王振忠、周曉光、阿風、張研、汪慶元、王裕明、劉道勝、中島樂章等對徽州分家鬮書的利用和研究均有關注
。
其次,關于“義男”和異姓承繼。有關“義男”的性質和其產生的原因,韓大成先生曾將其視為奴婢加以考察,并認為“明王朝禁止與限制使用奴婢的命令是那樣嚴格,宣德以后,使用奴婢的數字又是這樣的不斷增多,為了防止觸犯律條,所以鄉紳士庶之家就不得不改變一下奴婢的名稱,當時有義男、義婦之稱”。具體到徽州而言,彭超和葉顯恩早年都曾對“義男”的奴仆地位作過探討
。而許文繼認為,“義男”具有養子與奴仆的雙重性
。汪慶元進一步考察認為,從黃冊底籍等文書資料看,農民和地主家庭均有蓄養義男者,類似奴仆的義男只是義男的屬性之一。一些自耕農、佃農家庭收養義男并立為戶主,義男和義父家庭的結合具有社會互助性質
。欒成顯依據黃冊底籍等資料分析亦認為,作為非親姻關系的異姓之間的承繼,承義父,即以義男身份承繼的人戶有相當數量。明清時代義男并非只簡單地限于奴仆或變相奴仆之身份,官僚或大戶人家的義男多屬奴仆,當無疑問,而自耕農或佃農等小戶人家收養的義男,則多是作為該戶的承繼者,繼承貲財,維系家庭,日后多被立為戶主,并得到官府承認。更確切地說,義男在這里的身份是異姓承繼者
。另外,張萍利用相關繼承性文書,對明清徽州的招贅和過繼做了專門性探討
。
七 賦役與基層組織研究
在中國傳統社會,賦役關系是國家與社會之間政治和經濟關系之一集中體現,歷代官府為了有效征收賦役,均不遺余力地加強對戶籍和土地的管理。明清時期,賦役制度的確立和不斷改革具有重要影響。朱明王朝建立后,在賦役制度方面推行了新的舉措,先是推行戶帖制度,繼而建立黃冊制度和編造魚鱗圖冊,二者互為經緯,成為明代賦役征調的官府冊籍。明代中期以后直至清代前期,隨著黃冊制度日趨衰落,諸如均徭法、十段法、一條鞭法、均田均糧、地丁銀、攤丁入畝等賦役改革運動的不斷出現,最終實現賦役合一,賦役官解,促使中國社會長達數千年之久的徭役制度歸于消亡。伴隨明清賦役制度的發展,相應產生了戶帖、黃冊、歸戶冊、魚鱗圖冊(又名經理冊、號簿等)、親供(單)冊、實征冊、編審冊等官府冊籍。在遺存的徽州文書中這些官府冊籍亦多有遺存。然而,也有豐富的反映基層社會賦役實際運作的墾荒帖文、應役合同、戶籍文書、推收單以及相關的戶由、執照、稅契憑據等,這些民間賦役文書,對于研究明清社會經濟史尤其賦役史極其珍貴。諸如欒成顯、王毓銓、張雪慧、林楓、陳支平、王裕明、卞利等學者,或利用黃冊、魚鱗冊、實證冊、保甲冊等官府冊籍與民間文書相互實證,或發掘典型民間賦役文書,對賦役戶籍、錢糧推收、契稅制度等基層社會賦役運作實態做微觀探討
。
中國傳統社會基層組織的設置和變化與賦役制度密切相關。明清時期中國縣以下的官方基層組織設置基本上是在宋元基礎之上的發展的。宋代在基層社會實行鄉里制,縣下設有鄉、里、都保、保等不同層級的基層組織。元代沿宋之舊,所不同的是改里為都,即設置鄉、都、村社等組織。迨至明清,中國地方社會的基層組織設置先后以里甲制、保甲制為中心,并存在糧長制等。各種基層組織存在時限長短不一,實施范圍亦頗具差異,行使職能既各有不同又彼此參差。對此,不少學者利用文書資料,深入剖析由明至清與賦役制度相關的土地清丈、都保制、都圖制、里甲制、糧長制、保甲制等。
八 訴訟研究
訴訟關系亦是國家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又一集中體現。在遺存的徽州文書中,訴訟文書占有相當比例。就其類型而言,有預防糾紛和調處糾紛形成的保產合同、和息合同、甘結、具結等;有訴諸官府的赴訟合同、訴狀、稟狀以及官府下行的執照、差票、照帖、告示、供息狀等;另外,尚有經過事主整理的訴訟案卷。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學者開始利用徽州訴訟文書探究基層社會紛爭
。進入21世紀,徽州訴訟文書的利用和研究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發表了不少專題研究論文
。諸如中島樂章、熊遠報、卞利、韓秀桃、劉道勝等學者進而推出了相關研究專著
。學者們利用徽州訴訟文書,或致力于探討基層社會糾紛的調處方式和途徑,或深入探究民間訴訟的過程,亦或透過訴訟文書記載揭示地方社會關系和民間秩序。值得一提的是,徽州訴訟案卷多有遺存,且多系抄本、稿本,舉凡訴狀、審理、干證、息訟等記載在訴訟案卷中均有體現,記載系統具體,彌足珍貴。一些學者們注重發掘典型訴訟案卷,在微觀剖析明清徽州民間糾紛和訴訟實態,進而研究傳統國家和地方社會的關系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九 民間信仰研究
同于全國其他區域,傳統徽州民間信仰具有多元性,要而言之,主要有神靈信仰和祖先信仰。神靈信仰又體現為對灶神、城隍、土地等自然神靈的崇拜,以及對特定神靈(上帝、五猖)和地方神(神化的歷史人物或地方杰出先賢,如忠壯公、汪公、關公等)的崇祀。祖先信仰則體現于節令時日對遠祖和近祖舉行不同形式的祠祭、墓祭、會祭、家祭等。在聚族而居的徽州傳統社會,祭神祀祖是宗族乃至地方社會統合并組織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小到個體家庭,大到房派之間乃至村落之間,普遍存在層屬不一、形式多樣的祭祀性共同產業,構成了明清徽州社會經濟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遺存的徽州文書中,信仰文書占有很大比例,有祭祀賬簿、宗祠簿、標掛簿、規則簿、神會簿、祀會簿、神主簿、公祀簿、值年冊、標祀合約、祀產契約等。換言之,信仰性和宗法性是徽州文書所體現出的兩大鮮明特點。20世紀80年代,徽州信仰文書的利用和研究開始出現。此后,學者們或發掘祭祀簿冊作專題探究;或借助祭祀文書資料,對會祭、社祭以及會社運作作具體考察;或依據相關記載,揭示典型性民間信仰實態
。實際上,民間信仰是基層民眾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民間事相和慣俗。這些事相和慣俗深深根植于特定的地域社會之中,或依靠耳濡目染,老傳少習而代代墨守,或約定成俗,形諸文字而傳延。因此,借助徽州信仰文書所提供的原生記載,并輔之以田野調查,二者相互實證地對此作“深度描述”,尚有待學術界不斷推進
。
十 會社研究
“社”和“會”的起源略有不同。揆諸“社”之產生,其源甚古。中國作為農耕文明古國,“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的信仰由來已久,“社”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祭祀土地之神密切相關。而“會”作為一種團體,一般認為,至遲在北朝北魏初年即已出現。因此,“社”的起源當早于“會”。唐宋以降,“會社”聯稱成為一種建立在平等、自愿、互助基礎上的民間組織之專稱。明清至于民間,我國民間會社組織發展日益普遍和興盛。關于會社研究,早在20世紀初,隨著西方的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及其研究理論方法的引進,一些學者通過民俗調查,并試圖采用西方的學術理論解釋中國的會社,產生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奠定了此后中國會社研究的重要基礎。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社會史研究的興起,有關明清會社研究頗受學界關注。特別是90年代以來,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學者均重視傳統會社研究,成果斐然,既有整體性研究,更突出地表現為對區域性社與會的關注
。
在徽州,尤其于明清民國時期,民間具有“富庶則各醵錢立會”的傳統,對徽州會社作總體探討十分必要。然而,徽州會社的類型多樣,如祭祀會、經濟會、公益會、宗教會、娛樂社以及文會、鄉約會等不一而足,由此產生的會簿會冊、散件會書、會社契約等相關文書資料屢屢可見,為深入探究傳統徽州會社實態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礎。諸如澀谷裕子、劉淼、夏愛軍、陶明選、何巧云、周曉光等注重利用文書資料對徽州祭祀會社作探究(參見上文)。關于徽州經濟會,其源甚久。早在唐宋,徽州民間即已出現了一種融資互助性的“新安會”。據王宗培先生研究,這種產生于徽州本土的民間合會組織形式,不但在徽州本土,甚至對毗鄰的江浙地區亦產生了重要影響。明代中期以后,隨著商品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民間生產生活的經濟需求日益旺盛,民間融資活動遂日趨活躍。醵資生息、融資互利的經濟會社在徽州城鄉各地,所在多有,尤為興盛,其對民間社會經濟生活所起的作用令人矚目。對此,學術界頗有研究
。關于文會,陳寶良先生認為,中國的文會是在有宋以降,隨著科舉制度的盛行,士子聚在一起,揣摩八股風氣,一起會課會文,從而結成文社或文會,實乃士子應付科舉的文學集團
。在明清的徽州,文會十分興盛。萬歷《歙志》載:
士則郡城有斗山會,自郡而西巖鎮有南山會,其余巨族間亦有之。其置會有地,進會有禮,立會有條,司會有人,交會有際,大都進德修業,由來尚矣。迄今百十余年,人文郁起,為海內之望,郁郁乎盛哉!
以上材料反映了自明初以來,徽州文會之盛況。在明清民國時期的徽州,甚至僻陋鄉村,亦“多有斯文之會”,且隨著地方知識階層、致仕官宦等精英名流的積極參與,明清徽州文會逐漸從起初單純的文人結社會友,發展為介入地方教育科舉、民間糾紛調處等更廣范圍上的常設性組織。目前,學術界對明清徽州文會與教育科舉、大族文會、徽商與地方文會興創之關系等述及較多
。實際上,徽州文書中不乏文會的記載,借此可深入探究徽州文書的類型、運作及其功能。筆者認為,目前學術界對善會善堂、廟會及文人結社方面有較為深入、較為系統的研究,而對經濟互助性會社、祭祀性會社的研究成果不多,相對薄弱。在區域上,對華北以及江浙的會社研究大大超過其他地區,尤其是有關徽州會社的研究,迄今為止論著較少。利用田野調查與文獻文書相實證深入研究徽州會社尚待拓展
。另外,徽州地方文獻和民間文書遺存豐富,這對于深化徽州會社研究尚有很大空間,系統整理和公布豐富的徽州會社資料,特別是相關文書資料亦亟待加強。
十一 其他
上文梳理了徽州文書主要類型的利用和研究概況。此外,在教育科舉方面,一些學者在探討地方科考、塾師以及近代民國教育轉型方面注重利用相關文書資料;利用文書記載探討婦女和婚姻頗有進展
;有關家議、家記等文書引起學者注意
;利用徽州文書以及發掘徽州方言書、鄉音書,系統從事語言文字的研究前景廣闊。從用字、用詞、用語角度對民間文書進行實證研究,是釋讀民間文書辭學工具之基礎,是進一步利用和研究民間文書新資料的內在學術要求
。在徽州文書中,日記、信札、蘭譜、商業書、宗教科儀、習俗歌謠、日用類書等文書稀見珍貴,特色鮮明。在發掘、利用和研究這些珍稀文書資料方面,王振忠先生用力尤勤,成果紛呈
。另外,徽州文書的利用和研究日益呈現出社會史研究的趨向,不少學者在經濟社會史、法律社會史、文化社會史乃至村落社會史研究方面做出了諸多有益探索
。
十二 研究展望
綜上,徽州文書的利用和研究始于階級關系、土地關系領域。20世紀80年代以后,伴隨著歷史學、法學、人類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關注,研究領域拓展到商業、信仰、繼承、訴訟、賦役、會社、宗族、人口、家庭等。在中外學者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下,利用徽州文書從事學術研究的領域和視野呈現出“日日新、又日新”的格局,可謂滿眼生機。不少學者為徽州文書的利用和研究付出了艱辛的探索,深具學術含量的研究成果不斷推出,展現了徽州文書新資料的價值和魅力。梳理既往的研究概況,有關徽州文書的利用和研究,今后需要在以下方面進一步拓展、深化和完善。
(1)如何科學整理文書新資料,這方面的研究尚待提升。隨著徽州文書的不斷發掘、整理和公布,其豐富性、獨特性日趨顯現。徽州文書的豐富性、獨特性不僅反映在其數量上,更為突出地還體現于其類型之繁多、內容之豐厚。演繹開來,有符合一定規范和程式的格式文書,亦有因時、因事而形成的賬簿、字據、日記、雜記等不拘一格的即時性記載。舉凡土地、信仰、佃仆、訴訟、賦役、宗族、會社等主要種類的文書均可以劃分為復雜多樣的次生類型。同一形態的文書(如契約)在歷時性上往往具有階段性特點。一種文書所蘊含的內容可提供多學科發掘研究的素材。某一家族或地域的各種文書匯集又呈現出事主和空間的具體性。此外,民間文書相比于典籍文獻而言,其文本表達和話語習慣具有其自身獨特性。因此,就對徽州文書這一新資料的本身的認識和整理而言,從文書學的角度進一步作專門性探究十分必要。
(2)基礎性研究尚需不斷加強。一門學科或領域研究的深化和創新,離不開“厚積薄發”的基礎研究作支撐。徽州文書提供了開展基礎性研究的豐富學術資源,包括資料的不斷發掘和整理,富有價值問題的實證研究,重要的個案和專題研究,基礎理論的闡發,等等。類似的基礎性研究工作不僅是艱巨的,而且必將是長期的,它是徽州文書新資料利用和研究的出發點和根本所在,是推動徽學創新研究深化的源泉和保證。
(3)科學解讀和系統利用文書新資料從事學術研究的認識有待提高。豐富的徽州文書所奠定的材料基礎,所解構的問題意識,無疑為不同追求、不同風格、不同學科的學者提供了個案咀嚼、專題發微、綜合考察、多元對話的巨大空間。然揆諸既有的研究成果,仍不乏誤區。著眼關注的問題意識,對文書資料稍作檢視以為鹽梅之佐者有之;疏于系統研讀,依據“信手拈來”的部分文書資料自說自話者有之;或忽視學術梳理,利用文書資料重復研究老問題、舊問題而缺乏創新;或對文書的解讀未為客觀周詳,致使立論的基礎多有薄弱;等等。
(4)研究領域仍需拓展和深化。既往研究中,一些學者利用文書資料在社會經濟、地方信仰、村落社群、民俗文化等方面已做出了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深化和拓展的空間仍很大。諸如徽州小姓以及外來人口的生存與保障實態研究;族際關系研究;合同合約乃至鄉規民約與民間秩序研究;經濟組織化與民間互助研究;縣衙文書與基層組織研究;民間契約關系以及契約信用研究;文書資料的語言文字學研究;徽州文書與其他地域文書的比較研究等。對相關研究的空白及尚未深入的領域的研究前景頗為廣闊,大有可為。
(5)探索文書資料與其他文獻資料和研究手段之間的相互實證,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毋庸置疑,徽州文書作為歷史上“失語”群體、“邊緣”問題的鮮活記載,應當引起學界的特別關注。亦毋庸諱言,任何類型的資料都有其自身的缺陷性,徽州文書亦有其不足。即單純依賴文書資料,雖可提供微觀研究之豐富學術資源,但難免導致學術研究的“碎片化”。因此,探索徽州文書與中古文書、典籍文獻、官府檔案、調查資料相互實證,探索徽州文書與田野調查、口碑資料相互實證,大力倡導既重視文書資料的利用,又注重互補參證和綜合運用的研究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在多維視角的學術關懷下,文書資料所反映的“失語”群體和“邊緣”問題方能賦予其主體性意義。只有在多元參證的學術實踐中,文書資料的內在價值亦方可日益彰顯。
總之,20世紀80年代以來,相對于傳統史學關注整體性、精英化、通史式的宏大敘事而言,發掘和整理小傳統、地方性的遺產,詮釋區域性、社會性的知識,以拓展乃至開辟學術研究新領域、新路徑、新方向引起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徽州文書的發掘、整理和研究正是20世紀我國學術創新之一突出亮點,引人注目。可以期待的是,對徽州文書本身研究和利用文書從事相關研究尚屬起步階段,并必將繼續成為今后廣受矚目的學術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