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體制沿革

回顧我國開發區建設30多年的發展歷史,管理體制經歷了1984~1992年的成形期、1993~2003年的調整期和2004年至今的轉型升級期,基本形成“政府主導型”“企業開發型”“政企混合型”三種管理體制模式,呈現“政府主導型為主、政企混合型為輔、企業開發型兼容”的特色。開發區常設的管理機構一般為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

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前身為余杭經濟開發區)于1993年11月經浙江省政府批準設立,2012年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經過20余年的努力,形成了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電氣以及現代紡織服裝為主的“4 +1”產業體系,擁有200余家規模企業,引進了日立、奧的斯、三菱、霍尼韋爾等1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諾華、葛蘭素史克、賽諾菲、禮來等醫藥500強企業,還有貝達藥業、老板電器、歐文斯科寧、民生藥業、長江汽車、南方泵業、興源過濾、西奧電梯、石川島、胡慶余堂、諾貝爾陶瓷、西湖離合器、華鼎集團、春風集團、旺旺食品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園區綜合競爭實力逐年提升。近年來,規模產值、有效投資、財政稅收等主要經濟指標年增幅都在20%以上,并始終保持浙江省國家級開發區排名前四、區縣級國家級開發區排名第一的位次。

(一)發展歷程

1993年11月,余杭經濟開發區被確認為省級開發區。1994年1月,開發區成立管委會。1997年7月,余杭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與下沙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合二為一。2001年4月,開發區內設立面積為2.2平方公里的余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成為浙江省首批掛牌的4家高新園區之一。2002年,設立臨平工業區,涉及運河、塘棲兩鎮以及臨平、東湖兩個街道共38個行政村。同年,臨平工業區與余杭經濟開發區合并。2004年,取消杭州臨平工業區稱號,保留余杭經濟開發區,同時下沙經濟開發區內企業不再納入余杭統計。目前,開發區規劃范圍北至京杭大運河,南到星光街,東至規劃京杭運河二通道,西鄰超山風景區,總面積為51.34平方公里,托管村(社區)26個。

(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1.行政管理

開發區設黨工委、管委會,為余杭區委、區政府的派出機構,代表區委、區政府對開發區實行統一領導、規劃、經營和管理。目前主要承擔制訂實施開發區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負責招商引資、項目落戶、企業發展以及為項目落戶、基礎設施建設所用土地的征地、拆遷、回遷安置等方面的工作。同時,承擔區域內除人大、教育、人武等工作以外,托管行政社區的農業、三次產業及經濟開發與社會管理職能。

開發區管委會內設黨政辦公室、投資管理處、組織人事處、社會事務處、招商服務處、經濟發展處、規劃工程處、征遷安置處、綜治信訪處9個機構,綜治中心、安置房建管中心、城管中心、高新技術產業服務中心、項目管理中心、人才服務中心、生物醫藥產業服務中心7個事業單位,杭州余杭經濟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杭州余杭高新園區孵化器有限公司、杭州余杭生物醫藥科技服務有限公司3個公司。核定人員編制93人,其中行政編制35人、事業編制58人。企業編制人員50人,編外人員340人;處級領導9人,中層科級領導40人。

2.開發建設

一是對規劃區內的26個村(社區)其中運河街道6個、臨平街道17個、東湖街道3個。實行委托管理,主要承擔居民的公共服務,組建相應的自治組織。經過多年的努力,托管成效明顯,不僅實現了農村經濟發展、政治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加快了開發區征地拆遷和項目推進步伐。二是各項管理權限逐步到位,采取由區級部門授權進行相關審批工作的方式,主要涉及的管理權限有部分規劃權限、項目審批權限、環評審批權限和水保審批權限等。三是由開發區全額或部分出資,組建了3家國有公司。在這一運營模式下,作為行政管理主體的管委會和市場運營的開發投資公司并存,開發公司在人事、審批(備案)、年度考核等方面受管委會的監督管理,并在管委會制定的發展框架內進行市場化運作。

3.投融資管理

經過20余年的發展,開發區克服建立之初底子薄、困難多等不利因素,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廣開融資渠道,在利用各方面資金上積極探索,闖出了一條負債開發、滾動發展的新路子。目前開發區發展正進入穩定高速發展期,2014年實現規模工業產值430.9億元,同比增長9.14%;固定資產投入67.99億元,同比增長28.62%;稅收總收入25億元,同比增長18.8%。引進和培育了1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50余家億元企業及200余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投融資體制改革與創新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逐步改變建區初期管委會作為投融資主體的單一模式,建立了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通過參股、銀行借貸、發行建設債券建設債券是指發債籌措的資金用于建設項目的債券。開發區于2014年3月通過下屬余杭經濟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發行12億元建設債券,用于農民高層公寓建設等。等方式募集社會資金,為開發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

4.人力資源管理

開發區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盡可能體現“事業留人”“待遇留人”的小環境,使開發區既出“發展成果”,又出“人才成果”。特別是2008年余杭區集全區之力,就開發區用人、用工、分配等方面進行了綜合改革。按“配強領導班子、優選中層干部、配好一般干部”的總體思路,在明確開發區主要領導人選的前提下,對副職領導進行公開選拔,經過面試、筆試后,選任6名副職領導,并推出18個中層崗位在全區范圍內組織開展競爭上崗工作。通過此次改革,干部人數從原來的近200人減少到83人,干部平均年齡為35.41歲,并采用了不同于機關事業單位,參照國有企業考核制的工資績效考核辦法,構筑了一支年輕、精干、高效的人力資源結構隊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尔盖县| 朔州市| 镇巴县| 渝中区| 泰来县| 丹江口市| 志丹县| 永清县| 扶余县| 政和县| 庆云县| 巢湖市| 宜丰县| 玉溪市| 玉树县| 于田县| 理塘县| 雷山县| 云安县| 磐安县| 吴桥县| 大姚县| 武夷山市| 平陆县| 白玉县| 灵丘县| 漯河市| 周宁县| 江津市| 绩溪县| 丰台区| 常德市| 宁安市| 梧州市| 沙湾县| 肇源县| 含山县| 望城县| 中山市| 六盘水市| 大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