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學刊(2016年第3期)
-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編
- 2415字
- 2019-01-05 00:04:37
四 若干啟示
當前,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十三五”時期是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在全市深入推動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條件下,學習借鑒臺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有益經驗,對于杭州建設全國文化創意中心和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進一步適應與把握經濟新常態和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根據杭州的實際,當前應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長遠發展,支持創意創新
多年來,臺灣大力完善政策規劃,加強法制構建,鼓勵創意創新,通過各類文案創新、設計創新等,將創意及生活美學賦予日常事物,不斷引起消費者共鳴。與臺灣相比,杭州的創意創新,特別是內容的原創能力尚有差距,作品同質化傾向還比較明顯。鑒于此,筆者認為,杭州應在全面加強文化建設,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的進程中,進一步打造品牌活動,鼓勵創意創新。例如,可以以中國國際動漫節、杭州文博會等大型文化創意展會為契機,進一步提升“金猴獎”原創動漫大賽、國際紋樣設計大賽等原創性賽事活動的水平,擴大影響力,努力營造創新氛圍。臺灣的經驗告訴我們,政府部門應根據產業發展階段,通過發揮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不斷對政策扶持的方式、方向進行優化與調整,重點加大對原創產品和服務的支持力度。同時,應加大對產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圍繞版權的“確權、評估、抵押、交易、變現”等環節,創新理念與思路,辦好杭州文化產權交易所,積極探索文化產權發展新路徑。要以探索建立文化創意企業知識產權數字備案制度為重點,加快提升杭州版權保護管理中心服務市場、服務企業的能力,促進知識產權的保護開發及利用。
(二)挖掘在地文化,講好杭州故事
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與發展環境彼此依存。強調保存傳統和地方魅力,發掘地方的創意與特色,是臺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制勝法寶。臺灣的三義木雕、美濃紙傘、白米木屐等地方傳統手工藝,以及元宵節的“放蜂炮”和“放天燈”等地方節慶民俗活動,均是對傳統、創意與個性的整合,顯示了地方的文化魅力。在這方面,筆者認為,充分挖掘地方性傳統文化,堅持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是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統籌發展、特色發展的主要方向。作為吳越文化的發源地和中國古都之一,杭州獨特的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杭州的文化創意階層應進一步提高對本土傳統文化藝術的認知程度,在研究和創作中,認真扎根于杭州土壤、地方經驗,堅持古為今用、創新發展,圍繞女裝、絲綢、茶葉、陶瓷等傳統優勢行業,鼓勵特色文化元素、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時尚元素相結合,講好杭州故事,大力發展創意生活業,形成在地化、全球化文化藝術生活的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
(三)做好跨界文章,促進融合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可以拉近民眾與文化的距離,提升美的生活品質,通過文化、藝術和產業的結合,讓藝術家有更多的發揮空間,讓生活與環境有更多的文化內涵,進而強化文化生活與地方產業優質化的發展。與臺灣相比,杭州在文化創意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筆者認為,下一步,杭州應繼續大力實施“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戰略,圍繞重點領域和行業,充分做足滲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組融合三篇文章。具體來說,就是要以建設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及全國數字內容產業中心為契機,聚焦VR/AR等重點領域和共性關鍵技術,大力促進“文化+科技”,打造全國一流的數字媒體基地、數字閱讀基地和數字出版基地,帶動千萬級終端服務,實現數字內容、技術、產品、服務和運營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積極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和旅游業融合,提升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內涵性、多樣性、趣味性與互動性,提高旅游業文化附加值,著力推進從“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轉型。同時,通過積極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健身組織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賽事活動,推廣科學有效的中醫藥醫療、養生、保健服務,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和健康服務業融合發展。
(四)重視人才培養,營造創意氛圍
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對人才培育和服務的重視,離不開公開公平的競爭環境和社會廣泛參與的良好氛圍。與臺灣相比,杭州文化創意人才隊伍的培養,需要政府進一步落實舉措,在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同時,鼓勵符合條件的高校開設相應的學科專業,不斷壯大本地的文化產業專業教育師資隊伍,為培養高端、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做準備。下一步,應全面落實“人才新政27條”,繼續實施“杭州青年文藝家發現計劃”等,加大對高層次文化創意人才及團隊的引進力度,加快聚集一批創意創新創業人才。應進一步抓好“杭州青年設計師發現計劃”“文創企業家孵化工程培訓班”“成長型文創企業高端培訓班”等人才項目,積極培育本土優秀文化創意人才。可依托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學院和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建設杭州文化創意產業智庫,努力打造國內一流的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隊伍。同時,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提升完善原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鼓勵建立藝術館、美術館、紀念館群和藝術家村落,支持音樂節等街頭藝術活動的開展,不斷提升杭州城市的文化包容性和廣大群眾對文化藝術的興趣愛好、欣賞能力和消費習慣與意識,從而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濃厚的氛圍、良好的基礎和內在的動力支持。
參考文獻
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 《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研究報告(2015)》, 2015。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兩岸文化創意耀環宇——2013兩岸42座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調查報告》, 2013。
陳澤遠:《臺灣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發展分析》,《現代臺灣研究》2015年第3期。
徐信貴、陳伯禮:《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推動與法制構造》,《亞太經濟》2010年第5期。
管寧:《文化創意產業及其臺灣經驗》,《藝術百家》2011年第5期。
李躍乾:《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及啟示》,《統一論壇》2014年第3期。
(責任編輯 王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