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學刊(2016年第3期)
-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編
- 4448字
- 2019-01-05 00:04:34
二 相關城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比較
電子商務為眾多城市促進消費增長、推動產業升級等提供了巨大的創新空間,總結各地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共同點及差異,研究各城市電子商務發展的模式、路徑與城市產業基礎的契合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政策意義。
(一)評價指標及樣本選取
以往的相關研究大多側重于從二手數據的定量分析視角對城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進行比較研究,如構建電子商務產業評價指標體系 [主要包含電子商務交易(電子支付、電子交易額等)、電子商務技術、電子商務服務、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光纖長度、網站數、上網計算機數等)、政策環境(上網資費、電子商務認證中心等)、電子商務滲透率(網民、信息傳輸及計算機軟件業職工人數)等],在評價體系構建的基礎上進行橫向比較和評價。此類研究的不足在于數據的時效性較差,且不同區域的統計口徑存在差異,結論的可靠性不易保證。
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是商務生態系統的一種,是由電子商務核心交易企業、金融服務企業、物流服務企業、政府等組織機構以聯盟或虛擬合作等方式通過互聯網平臺分享資源而形成的一種生態系統,其成員間信息共享、協同進化,實現自組織和他組織。本文將電子商務產業比較研究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環境層,主要包括政府政策支持度、產業基礎、創新活力等;第二層次是參與主體層,主要包括重點企業數量規模、龍頭企業與政府合作深度等;第三層次是支撐層,主要包括信息化投入、配套產業(如物流業、金融業)發展、高端專業人才充裕度等;第四層次是拓展層,是指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在更高階水平的開拓或者自我演化的可能路徑,如智慧城市建設水平(見表1)。
表1 電子商務生態體系對比評價指標

從現實來看,我國各城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水平及發展模式存在較大差異,既有如深圳、廣州、杭州等電子商務產業基礎雄厚、產業成熟度較高、綜合發展水平超前的先進城市,也有如金華、臺州、鄭州等尋求特色突破、走差異化道路的電子商務“新興城市”。在國外,也有一些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成熟的城市,如第一個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韓國首爾等。
本文選取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義烏、首爾6個城市作為對比樣本。樣本選取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一是體現樣本的代表性。5個國內城市均選自已有的兩批電子商務國家示范城市名單(其中義烏為第二批)。二是注重尋找差異性。盡管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均屬于國內電子商務的先進城市,但其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各有特色,值得深入探討。三是注重層次性。在國內的5個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屬于一線城市,杭州屬于準一線城市,義烏屬于三線城市。四是引入適度的國際比較。首爾發展電子商務較早,且政府引導的作用較為明顯,選取首爾作為本文的樣本城市,有助于學習借鑒國外經驗。
(二)樣本城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基本描述
1.北京:電子商務總部優勢明顯,軟硬件設施基礎雄厚
北京作為國家首批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其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軟硬件設施基礎雄厚,是華北區域電子商務的核心城市。企業總部帶動的規模化應用成為北京電子商務發展的典型特征。數據顯示,北京擁有30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和全國3/4的央企總部,總部經濟的要素集聚力、經濟輻射力和國際影響力居全國之首,為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提供了有利條件。2015年北京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2016.9億元,增長44.3%,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量的貢獻率達到44.5%,全國B2C銷售規模排名前十位的企業中有6家總部設在北京,電子商務成為北京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在2015年公布的《中國城市電子商務發展指數》中,北京得分為27.95分,在全國排名第四。
2.上海:B2B保持領先,網絡購物最為普及
上海電子商務發展迅速,電子商務交易額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快速增長,自2004年起一直居全國首位。與其他省份網絡購物交易額占電子商務市場規模的“大頭”相比上海電子商務在B2B上的優勢更為明顯。2015年上海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16452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其中,B2B交易額為8632億元,增長28.6%,占電子商務交易額的81.7%; B2C交易額為1928億元,增長74.5%,占電子商務交易額的18.3%。在網絡購物市場方面,上海網民的網絡購物使用率達45.2%,上海是全國網絡購物最為普及的城市。在2015年公布的《中國城市電子商務發展指數》中,上海得分為25.31分,在全國排名第六。
3.深圳:產業生態優良,電子商務增速迅猛
借力創新驅動,深圳電子商務發展躋身全國前列。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視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制定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政策,搭建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產業支撐體系,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支持企業技術和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深圳電子商務交易額一直保持5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5年深圳電子商務總體交易額達17364.5億元,同比增長14.5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占全國交易總額的9%。預計深圳未來幾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將保持30%以上的增速。在2015年公布的《中國城市電子商務發展指數》中,深圳得分為37.49分,在全國排名第一。
4.杭州:產業鏈完整,第三方服務領域保持領先
杭州是國內最早開展電子商務的城市之一,尤其是在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領域保持國內領先地位。在阿里巴巴、天貓、淘寶、支付寶等領軍企業的帶領下,目前杭州市網絡經營主體達47萬家,交易規模居全國首位,聚集了一大批電子商務專業人才。電子商務服務持續高速發展,逐步滲透于上下游的倉儲、物流、快遞、信息服務外包、商業模式創新等各個環節,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鏈。2015年杭州電子商務服務收入接近1000億元,電子商務發展勢頭強勁。在2015年公布的《中國城市電子商務發展指數》中,杭州得分為33.22分,在全國排名第三。
5.義烏:線上線下緊密結合,產業集聚步伐加快
義烏是國內電子商務發展贏得后發優勢的典型代表,義烏把電子商務作為戰略性、先導性的新興產業進行培育,通過“電商換市”推動市場轉型升級,取得了明顯效果,有效地促進了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目前全國乃至全球許多知名的電商、電商服務商、電商交易平臺和基礎設施供應商已經在義烏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集聚。2015年義烏電子商務實現交易額1511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內貿零售成交733億元,內貿B2B成交196億元,外貿零售成交208億元,外貿B2B成交374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縣級市,義烏在2015年公布的《中國城市電子商務發展指數》中得分為46.62分,居“電商百佳縣”第一位。
6.首爾:整體水平處于前列,著力建設智能綠色城市
韓國電子商務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在亞洲處于前列,韓國統計廳發布的《電子交易及網購動向》報告顯示,2015年韓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為1144.7萬億韓元(約6.5萬億元),其中首爾所占比重超過20%。2011年首爾發布了“智慧首爾2015”計劃,提出實現“智能綠色城市”的信息化發展具體目標,在運用智能電網、云計算以及提供智能交通信息、智能環境信息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三)樣本城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比較分析
1.環境層指標對比
(1)政府政策支持度。客觀而言,在北京、上海、首爾等超大型城市,盡管電子商務產業也得到政府的一定重視,但由于此類城市競爭性產業過多,電子商務產業在享受特殊政策方面并不明顯。相反,像義烏這樣的政策資源相對薄弱地區,政府相當重視電子商務產業并出臺大量鼓勵性政策扶持產業發展。而杭州將電子商務產業提升到戰略高度,并持續給予政策扶持,具有較為明顯的政務及人文環境優勢。
(2)產業基礎。北京的央企、國企占很大比重,且產品并非適應于電子商務的資源型、工業型產品類型。上海由于歷史的因素,外資企業占比較大,綜合性的金融、港口運輸等行業發達,但與電子商務的契合度并不高。杭州、深圳、義烏等地從民營經濟發家,無論是在經濟體制表現還是當地企業的行業、產品定位等方面,都與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形成了天然的良性互動。
(3)創新活力。北京在此項指標中有較為明顯的優勢,政府在技術創新領域的投入較高,企業的主體創新意識也很強。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國內信息產業領域最早開發的園區之一,具有引領效應。上海沒有大型電子商務龍頭企業,產業創新氛圍不夠突出。杭州作為“中國電子商務之都”,具有濃郁的網商創業創新氛圍,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獲批,杭州電子商務的創新能力、發展活力將邁上新臺階。
2.參與主體層指標對比
(1)重點企業數量規模。北京、杭州各自擁有一批全國知名的B2C網站,以阿里巴巴、淘寶、京東等為代表的B2C電子商務發展迅猛。深圳是國內電子商務的最大消費地,阿里巴巴1/5的交易量以及淘寶、卓越、當當1/3的交易量來自深圳,但深圳沒有一家與之相匹配的電子商務企業。上海主要以一些外來(外資)電子商務平臺入駐為主,義烏則以當地的草根電子商務企業為主,總體上并未產生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電子商務企業。
(2)龍頭企業與政府合作深度。從能公開獲取的資料來看,北京、上海、深圳、首爾等地雖然有規模相對較大的電子商務企業存在,但與政府的合作不夠深入。盡管義烏的龍頭電子商務企業在規模上無法與大城市相比,但義烏政府非常重視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與當地龍頭企業的政企關系非常緊密。杭州在此項指標中表現最佳,杭州是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集團所在地,阿里巴巴間接帶動杭州從事電子商務相關的就業超過100萬人。2013年底,杭州市政府與阿里巴巴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已在云計算、大數據、智慧城市建設等多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3.支撐層指標對比
(1)信息化投入。從調研情況看,北京、上海、首爾等大都市信息化基礎設施都很完備,杭州城市信息化發展程度目前與一線城市還有一定差距,義烏城市發展主要還是在商貿流通的硬件領域,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起步晚,效果還不明顯。
(2)配套產業發展。近年來,杭州在物流、支付、信用建設等配套建設方面成效明顯。上海、深圳、義烏等城市的產業鏈配套發展迅速,這主要從當地的物流園區建設、互聯網金融的活躍度方面獲取依據。相對而言,北京、首爾這兩個首都的電子商務產業鏈配套建設則更多地從引導鼓勵發展的宏觀層面開展工作,專門針對電子商務的配套建設并不如其他城市發達。
(3)高端專業人才充裕度。高端專業人才充裕度取決于該地區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和對人才的吸引力等。以北京為例,北京有84所普通高校,其中有24所“211”高校,占比達28.57%,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30%,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0%。上海、首爾在這項指標上與北京相近,深圳盡管在高校數量等方面處于劣勢,但近年來通過人才引進、科研合作等方式,人才建設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盡管杭州、義烏的電子商務發展趨勢良好,但總體來看電子商務人才層次相對更偏重于運營型、后勤服務型人才,高端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需要加大力度。
4.拓展層指標對比
智慧城市建設水平。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當電子商務發展到一定程度,應與電子政務、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產生融合效應,達到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遠景目標。調研發現,首爾已推出了諸多智慧城市發展的具體舉措且成效明顯,國內智慧城市建設中北京、上海、深圳處于第一梯隊,杭州處于追趕階段,義烏等城市則起步較晚。
綜上分析,最終評價結果見表2。
表2 相關城市電子商務生態系統表現評分(5分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