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組織的資金獲取與行動策略
- 俞志元
- 883字
- 2019-01-04 23:59:21
四 研究方法
本書將以中國艾滋NGO作為研究對象,以艾滋NGO的定量和定性數據為基礎來進行分析。本書之所以選擇國內的艾滋NGO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從中國NGO發展的角度來說,20世紀90年代的第一波發展高潮是環保組織,從90年代中期涌現出一批環保組織,比如說自然之友、地球村非常活躍,也推動了環保政策的一些改進和發展。從90年代末開始,隨著中國艾滋病危機的不斷加深,中國出現了一大批艾滋病領域的NGO,這些組織成為繼環保組織之后的又一批具有積極影響力的社會組織。在2000年前后,隨著我國艾滋病危機的加深,出現了一大批關注艾滋病問題的NGO。
截至2012年,已經有600多家NGO致力于艾滋病防治。這些組織在宣傳教育、行為干預、關懷救助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成為社會力量中參與防艾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政府工作的有益補充和進一步完善。另外,艾滋病領域的NGO有較好的組織層面的數據,便于做定量研究。現有的《中國艾滋NGO名錄》2005年版、2007年版、2010年版,為對艾滋病領域的NGO做定量研究提供了較好的數據來源。《中國艾滋NGO名錄》2005年版和《中國艾滋NGO名錄》2007年版是由中國艾滋信息網
編纂的,《中國艾滋NGO名錄》2010年版是由中國紅絲帶網
編纂的。筆者將這幾本名錄中包括的所有艾滋NGO匯總成為一個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包括了794個中國的艾滋NGO,其中收錄了這些組織的名稱、所在地、關注領域、員工數量、年預算、資金來源、成立年份、注冊情況、志愿者數量等。
除了定量數據外,筆者還對103位艾滋NGO的領導者及員工、政府官員、新聞記者、公共衛生領域學者以及艾滋病患者進行了訪談。筆者對于其中的87名NGO的領導者和員工進行了深度訪談,他們分別來自57個草根NGO, 13個政府NGO, 9個國際NGO。筆者采用結構性問卷展開深度訪談,訪談內容包括組織成立的時間和過程、組織的現狀、組織資金籌措活動的現狀、與政府機構之間的關系、項目的執行情況以及其他若干話題。訪談涉及的NGO分布在中國的不同地區,包括北京、河南、四川、云南、上海、廣州以及其他地區。本文的田野調查主要完成于2004年夏天以及2005~2012年。
除此之外,筆者還收集了49家艾滋NGO的年度報告及其他相關的文章和書面材料作為補充材料,以便于對這些組織的發展歷程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