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決策參考(2015)
- 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
- 1369字
- 2018-11-08 18:03:05
移動互聯時代的意識形態領導權
21世紀以來,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普及速度最快、功能最強、社會影響最大的新型傳媒,革命性地改變了意識形態傳播格局。具備全新媒介屬性和強大傳播功能的新媒體,空前地拓展了傳播空間,革命性地改變了意識形態構建方式,成為不同意識形態直接和劇烈沖突與交鋒的輿論場。互聯網移動化的進一步發展,大大降低了思想表達的門檻,個人傳播的自主性進一步激發,社會價值觀傳播進入了“移動化”時代。
最令世人矚目的是,新媒體具備很強的社會組織和交往功能,微博、微信、社交網站等社會化網絡應用的崛起,不僅能為用戶個人組建多媒體通訊社,為公民打造以個人為中心的人際交往平臺,還為公民和社會群體進行社會交往乃至社會動員提供了強大工具。
意識形態傳播空間空前復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最顯著的變化是經濟基礎的多元和社會結構的分化,這必然導致社會思潮日益多元化。21世紀以來,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在網絡上的廣泛傳播,已成為當前中國社會思想發展的重要景觀。
由于網絡媒體具有全球開放傳播的特點,網民獲得信息與思想觀點的渠道大大增加,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思想幾乎都能在網絡找到生存的空間,各種立場和思想傾向的民眾幾乎都能通過互聯網進行交鋒,多元化的網絡思潮和意識形態極為開放和多樣。
當前意識形態傳播空間空前復雜的一個重要表征,是微信近兩年迅速成為第一移動即時通信工具。類似的新技術和新應用還有不少,國內有“易信”“來往”“米聊”“愛聊”“有信”等,國外則有美國的Google+與WhatsApp、日本的LINE、加拿大的Kik等發展都很快。例如日本版微信LINE自2011年6月上線之后風靡全球,并于2012年登陸中國,目前其用戶數已經達到3億人,在40多個國家的應用下載榜高居榜首。
微信等新應用超強的黏性社交和圈子傳播,也徹底改變了傳播生態。一是龐大的“隱性”傳播場,在公共議題討論時雖不呈顯性,但其輿論熱度卻很高。二是高度的“黏性”信息場,微信用戶主要基于熟人關系,也更具“可信度”。三是互通的“群際”動員場。微信用戶可以自行建群,容易實現圈對圈互通的社交和信息分享,并且具備強大的組織動員功能。四是自由的意見表達場。五是重要的思想擴散地。
主流意識形態建構面臨嚴峻挑戰
其一,受社會轉型和傳媒轉型影響,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道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日益分化和貧富懸殊日益嚴重,致使社會上一些人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度降低。大中城市青年是新媒體的主要用戶群體,就業、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使得他們承受著空前巨大的壓力。這個網絡主流群體比較容易受偏激的思想觀點的吸引。此外,拜金主義、消費主義、實用主義等價值觀在一些既得利益群體中盛行。
其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建構亟待加強,傳播方式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宣傳方式在維護主流意識形態方面效力降低。我們的問卷調查顯示,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相當高比例的網民上網時間每天在1小時以上,人們上網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國內外政治新聞和社會動態。在新媒體的影響下,我國主流媒體的宣傳方式遇到新媒體的挑戰,在傳播的影響和效力方面大大降低。
二是傳播錯位問題嚴重。美國在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方面很講求針對性,把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觀很隱蔽地包裝到政策、社會科學理論、教育、宗教、大眾文化產品、傳媒等多個層面,而我國往往在傳播中錯位,特別是容易把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觀表層化,難以為大眾所接受。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多,在認識和接受觀念上更注重方式,宣教的價值觀傳播方式反而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和抵觸。
三是受傳統媒體的傳播影響,核心價值觀構建上仍存在重形式輕內容、重聲勢而忽略實效的問題,這種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媒體傳播,往往導致傳播聲勢大而傳播效果差。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對于我國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認為很好、主題鮮明、客觀公正的調查對象比例不高,而認為一般、意識形態色彩太強的比例則較高(見表1)。
表1 對我國新聞報道的看法

其三,主流意識形態的網絡陣地不夠多、影響力不夠強。從目前來看,綜合門戶網站的各方面的實力遠遠強于體制內新聞網站,其商業運作和業務拓展能力沖擊著體制內新聞網站的傳播影響力。如何在與商業網站的競爭中發揮更大的傳播影響力,是體制內新聞網站亟須重視的問題。以往屬于體制內的新聞網站正在抓住轉企改制的契機,開展各種新媒體業務,力圖趕超綜合門戶網站,占領網絡文化傳播的制高點。不過,這種趕超需要以綜合性的創新為基礎。
把握移動互聯應用技術的制高點
新媒體的發展特點充分表明,其本身越來越成為一個關乎國家全局的制高點。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成立,意味著我國已將新媒體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將新媒體空間安全視為最重要的國家安全問題之一。
目前的重中之重,是從國家發展的高度重視移動互聯網戰略。隨著新媒體的移動化發展態勢,移動互聯網將成為意識形態的必爭之地。目前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都在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力。我國在國民經濟發展和信息化建設及其他相關規劃中,需要進一步突出移動互聯網戰略的地位。
應對移動互聯新應用的迅速變革,技術是根本。真正把握技術制高點,才能抓住網絡新應用發展和管理的主動權。
我國政府需要主導移動互聯網的健康有序發展,鼓勵企業大力研發核心技術,建立自己的標準,盡快占據移動互聯網制高地。在全球格局中,移動互聯網發展很不平衡,西方發達國家無論在資本、技術、應用軟件和市場占有及標準方面都擁有絕對優勢。目前,我國要通過政策支持、資金資助、稅收優惠等辦法大力鼓勵企業研發移動互聯網的核心技術,盡快改變核心技術受制于西方公司的局面,盡快建立并推行自己的行業標準。
第一,應大力研發移動互聯網的操作系統和核心技術,盡快研發出我國自主的操作系統。網絡安全最核心的是技術安全,而技術層面最核心的是操作系統。目前,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中國只有研發出自己的智能終端的操作系統并運用于中國市場,才能在全球格局中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并主動保障網絡安全。因此要花大力氣、不惜投入盡快研制我國自主的操作系統。
第二,成立專門的技術研發機構,盡快突破芯片等核心技術。我國擁有自己的4G標準,應抓住4G發展的契機,建立高效的研發機構,對芯片等重大技術進行專門攻關。4G是未來網絡發展大趨勢,我國在移動互聯網發展方面應該超越常規的短期利益,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掌握主導權。
第三,開發移動即時通信類的“殺手級”應用產品。移動互聯網不是網絡發展的簡單升級,而是會引發一場徹底的技術革命,進一步加速網絡應用的更新。要充分看到,互聯網應用發展的本質是技術變革,而移動互聯網時代將進一步加速應用和技術的推陳出新。近年來在我國熱興的網絡應用,都是由騰訊、新浪、百度等公司從海外引入或自行研發的。隨著4G、5G的推出,很快會出現更多新應用產品,這將成為一種常態。需要徹底轉變觀念,跳出怪圈,勇于在互聯網新的變革中有所作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國企在用戶、市場、設備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但在應用層面卻存在多而散、缺乏“殺手級”應用產品。這些部門可以聯合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網絡媒體,站在4G乃至5G前沿,集中優勢研發移動即時通信類的“拳頭”應用產品,并迅速推廣,才能真正掌控微傳播時代的“話語權”。
第四,抓住三網融合機會重塑廣電傳媒。目前,傳統廣播電視在資源方面和網絡方面仍然具有優勢,廣電有線網絡已進入99%的城鎮居民家庭,是城鎮地區入戶率最高的信息傳輸網絡。我國6億多人口每天依托電視機收看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并有越來越多的鄉村居民依托廣電網實現了看電視和上網。三網融合對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等媒體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廣電媒體正在經歷一場“被”新媒體重塑的革命性變革,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推進大廣電戰略,這是確保國家信息和文化安全,關系執政黨命運、民族興衰和國家長治久安的一個重大工程。
不斷提高新媒體管理水平
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是一種技術主導發展的傳媒形態,技術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已有法規的更新。無論是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還是俄羅斯、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都在不斷加強對新媒體的管理。盡管具體做法不同,但根據具體國情、社情強化互聯網治理,不斷提高互聯網管理水平,是全球共同趨勢。
例如,2012年4月,在反思“倫敦騷亂”等由互聯網、微博等新興傳播方式所引發的問題之后,英國政府認為原有的法律條款已經不能對新興媒體進行有效監管,為適應反恐和保障國家安全的需要,英國政府將出臺互聯網監管法規。新的網絡監管法規草案,將允許政府有關部門嚴格監管互聯網,允許情報機構依法監聽電話,了解短信和電子郵件的內容。盡管,法規草案被擁有“表達自由”傳統的英國公眾質疑,但英國政府仍表示法規對于調查嚴重犯罪、打擊恐怖主義和保障社會安全方面具有極端重要性。
要提升對新媒體的管理水平,可從如下方面入手。
其一,加快新媒體領域的法制建設。法律是新媒體管理最有力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國尚缺少層級高、效力強的互聯網專門法規,其他法律中相關互聯網的條款修訂和補充速度也比較慢,這對于依法管網來說是很不夠的。目前我國網絡管理多依靠一些行政規定和專項打擊行動,對于非法傳播行為管理缺乏制度化機制,存在力度和效度不夠的問題,應盡快在合理借鑒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網情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提高網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這樣才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規范傳播秩序。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新媒體市場,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為了促進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發揮新媒體在促進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需要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根據本國國情進一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法規體系。
其二,高度重視社會轉型引發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危機,要在立足于主動調整社會結構和緩解社會矛盾的基礎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意識形態的問題既有輿論空間復雜化的原因,也有現實問題的反映。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中存在的最大問題,主要是意識形態不能反映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目前,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普遍關注。需要辯證地認識這個問題,主動調整社會結構,通過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和收入分配解決社會問題,提高主流社會群體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度。
其三,大力構建有效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體系。主流意識形態的構建需要一個科學的體系,需要從深層的意識形態、中觀的價值觀到外在的文化產品、傳播方式作通盤考慮,建立全面的傳播戰略。
其四,加強主流媒體的傳播效果。商業門戶網站和專業性商業網站基本主導著中國互聯網傳播格局,重點新聞網站作為主流價值觀的主要陣地,還難以與商業網站抗衡。例如在世界網站排名中,騰訊、新浪、網易、搜狐等綜合門戶網站均在百名之內;而新華網等新聞網站排名均在二百名之外。對此,管理部門在加強對商業網站的駕馭能力的同時,需要加強主流媒體的網站建設,下大力氣形成幾個中國品牌。
其五,加強主流“輿論精英”隊伍的建設,培養新媒體意見領袖。大力鼓勵立場觀點方法積極的“主流意見領袖”通過新興媒體方式傳播聲音。新聞從業人員是“輿論精英”群體的主體力量,需要加強教育,引導媒體增強大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其六,高度重視海外中文網站的傳播影響,制定積極的海外中文網絡傳播戰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的崛起和互聯網的勃興,中文信息在互聯網所占比例的提高,海外中文網站發展迅猛,目前在全球中文網絡傳播格局中已經形成了一個重要海外中文網絡輿論場。在分布廣泛、數量繁多、種類龐雜、傳播影響巨大的海外中文網站中,海外主流媒體開設的中文網站地位重要,對國內輿論傳播影響巨大。如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網站介紹,根據AC尼爾森統計,該報網站在全球有420萬名華人網民,日均頁瀏覽量達到800萬~1000萬次,其中有90%的網民來自新加坡國外,85%的網民來自中國大陸。聯合早報網已成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新聞網站之一。
目前在整個世界傳播格局中,整體上英語強中文弱的局面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改變,但需要看到互聯網的發展給我國對外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其中的關鍵是,在內容和傳播方式上做大做強,以及轉變觀念,制定積極的海外中文網絡傳播戰略。需要針對海外受眾的心理與特點打造專門的海外網絡傳播陣地,在傳播內容上可以專門制定針對海外的傳播政策,量身打造專門對外的國內政治新聞等傳播內容,培養專門從事海外中文網絡傳播的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