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小型金融組織“適應性”成長模式研究:基于普惠金融視角
- 周孟亮
- 9955字
- 2018-11-08 16:39:14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動態
本書基于普惠金融目標的視角,在對我國過去農村金融改革進行總結和反思的基礎上,重點關注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成長中的政府與市場關系問題,尋求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成長的新模式。因此,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文獻能為本書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和指導。①關于金融組織成長的相關文獻。對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成長的研究,首先需要對金融組織成長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這能為本書的研究提供理論指導。另外,還需要關注我國農村金融改革中的政府與市場行為的相關研究文獻,這能為我國農村小型金融組織“適應性”成長研究提供有益的經驗和教訓。②關于普惠金融內涵及研究動態的相關文獻。本書的研究是在我國發展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普惠金融是我國農村金融改革進入新階段以后從國外引進的新理念。因此,普惠金融的內涵及其研究動態將為本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導。③關于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或者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的相關文獻。從啟動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以來,我國關于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相關研究文獻較多,這些文獻或者以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為主題,或者以具體的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為主題,主要研究其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關于金融組織成長的研究
國外關于金融成長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金融成長的思想起源于對金融與經濟關系的研究和金融發展理論,Goldsmith, Raymond(1969), Mckinnon(1973), Shaw Edward(1973)的研究都發現金融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但金融發展的內生根源是什么?為什么有的國家形成了有利于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而有的國家則沒有?這引起了國外學者對金融成長模式的探討。Hugh T. Patrick于1966年提出金融機構“需求追隨”和“供給領先”兩種模式,其包含了內生和外生成長的思想。②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提出為金融成長理論注入活力,隨著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以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為核心的研究逐漸擴展到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成長過程的研究上。Dutta, Kapur(1998), Bencivenga, Smith(1991), Schreft, Smith(1993), Allen, Gale(1997), Bacchetta, Caminal(1996, 2000), Chater(2001)建立了各種模型,他們從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等方面解釋金融機構的內生形成。而金融市場的內生形成的模型以Boot & Thakor(1997)和Greenwood & Smith(1997)的模型為代表。Boot &Thakor(1997)表明信息獲取和信息匯總的優勢導致金融市場的形成。Greenwood & Smith(1997)指出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的運行成本導致了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的內生形成。Cecchett(1999)、Becker & Levine(2003)發現金融發展和金融結構是內生變量還是外生變量存在多方面討論,但從金融自由化的趨勢來看,金融應該順應經濟發展需要并服務于經濟發展。Bodie &Merton(1993)提出了金融功能觀理論,金融組織應該走內生成長路線,金融成長離不開特定的生存環境,只有與其生存環境相適應的金融組織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Jonathan Conning(2005)、Getaneh Gobezie(2009)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很多不適應金融內生成長的特殊性。③在金融發展和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影響下,20世紀80年代前,“農業信貸補貼論”是主流農村金融理論。隨后占主流的是“農村金融市場論”,其主張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農村金融發展(Adams, 2000)。Hellman, Murdock & Stiglitz(1997)提出被認為是適合農村金融發展的“金融約束論”,主張政府對金融部門選擇性地干預。
國內關于農村金融組織成長的研究是結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金融改革的具體實踐進行的,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1)關于農村金融組織成長的內生與外生模式的研究
對“金融成長”研究較早的是張杰(1999),他把金融成長分為內生成長和外生成長,認為金融體制變革是內生成長對外生成長的替換過程。林毅夫、劉明興、章奇(2004)研究不同金融中介在金融服務方面的比較優勢,一個國家的金融結構應該內生于本國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產業、技術和企業規模結構。李義奇(2005)研究了內生金融機構的適應性及轉軌經濟背景下政府可能的干預。張杰(2004)認為金融組織體系的有效性不能脫離其特定的環境和條件,金融供給歸根結底是內生于金融需求的。姚耀軍(2005)從“理性小農”命題出發,認為只有真正的內生于農村經濟之中、由農民自己選擇或者創造的農村金融組織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在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成長模式方面,王玉海(2005)認為只有內生于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農村金融組織才能獲得更好發展。陳雨露、馬勇(2010)認為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的內生金融元素“呼之不出”,而外生金融元素“欲之難進”,生動地說明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需要尋求一種新的成長模式。周立(2010)研究發現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以后成立的農村小型金融組織不被傳統農村經濟所接受,是介入現代金融機構和民間金融組織的“過渡型”組織,因此這會出現“金融排異”現象。杜曉山(2010)、何廣文(2011)認為農村小型金融組織要注重內生成長,以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為目標。
(2)農村金融改革中的政府與市場研究
由于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歷史背景和實際環境較為復雜,在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成長起來以前,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已經進行了20多年的時間。縱觀改革歷程,政府干預滲透了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制度變遷的整個過程,且學者們普遍認為我國農村存在比較嚴重的金融抑制。政府是我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深化改革的主導者,政府行為在農村金融改革中的表現和所發揮的作用被眾多學者廣泛研究。張杰(1997)認為從分權的角度進行的改革會直接導致金融尋租競爭加劇和金融組織規模擴張,這促使地方政府將金融風險積聚在農村。何廣文(2008)認為農村信用社制度的變遷主要體現在明晰產權和調整利益分配兩個方面,新一輪的改革由于缺乏目標設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沒有協調好;外部市場機制不完善,導致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效果有所偏差,這樣的改革是政府主導的強制性變遷。陳旗、褚立波(2009)通過分析農村金融體制現狀與“三農”問題存在的矛盾,提出政府應當參與到農村金融改革中來,并且其應界定清楚自身的功能范圍,避免出現過度介入和過度放任問題。王修華、邱兆祥(2010)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分析農村金融市場現狀,通過實證分析檢驗政府行為對制度效率產生的影響,農村金融制度效率的提高更加需要農村金融體系和機構自身的完善。楊雷在2013年的研究中通過對日本、印度、孟加拉國等國外農村金融發展的分析,提出我國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必須有效發揮政府的作用。周孟亮、李俊(2014)認為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不能適應我國增量式農村金融改革的要求,其應當通過規范政府行為,以建立“適應性”的改革方式。曠紅梅(2012)研究發現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政府功能發揮不完善,政府行為對農村金融改革會起決定性作用。顏顯著在2010年的研究中考察了政府行為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必要性和影響效果,認為過去我國在農村金融改革中政府干預行為過多,我國應當轉變政府職能,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孫天琦(2001)認為在轉軌經濟環境下政府行為必須被嚴格界定而且要適度,政府不能隨意干涉市場交易行為,并且對于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政府介入的模式不固定,其不能拘泥于單一模式。
二 普惠金融內涵及研究動態
普惠金融的基本含義是:能夠以可負擔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特別是滿足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不斷提高其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2000年,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確定的“千年發展目標”是普惠金融理念的直接來源。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聯合國正式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在“普惠金融”一詞中,“普”字反映的是將所有的人都納入金融服務體系中,即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可以平等地獲得享受金融服務的機會,這體現了一種“平等的權利”;“惠”字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金融服務可以改善弱勢群體的經濟狀況、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意義(李明賢、葉慧敏,2012)。因此,普惠金融的內涵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普惠金融倡導“人人具有平等融資權”的理念,認為信貸權也是一種人權,窮人與富人應具有同等的金融機會(尤努斯,2008)。二是普惠金融是一種責任,立足于滿足所有需要金融服務的人,特別是為那些被排斥在傳統正規金融機構之外的小微經濟主體提供金融支持,避免小微經濟主體遭受信貸歧視與不公平。三是普惠金融是一種創新,為了讓每個人或群體獲得金融服務,應該在現有金融體系中進行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和金融制度的創新。
普惠金融吸引了國際上大批學者、政策實踐家的關注和參與。目前國外對普惠金融的相關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對普惠金融目標本身的概念詮釋和原則性介紹,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CGAP)作為國際上權威的微型金融(Microfinance)研究和推廣機構,在普惠金融研究和建設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開創性工作,2006年出版的第一本系統研究普惠金融的著作《Access for All: 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s》,在對微型金融發展進行全面總結的基礎上,提出微型金融發展的基本原則;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方面提出普惠金融體系建設的基本框架。②由于微型金融是實現普惠金融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對微型金融的研究成為普惠金融研究的重點內容,其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微型金融組織扶貧和財務指標之間的關系上,而且研究結果存在較大的爭論(Humle & Mosley, 1996; Johnson, Olivares- Polanco & Cull, 1997; Otero, 1999; Ghosh, 2008; Schreiner, 1999; Conning, 1999; Cuevas, 1999; Zeller, 2002)。另外,對于微型金融小組聯保模式、動態激勵等信貸機制的研究也較多(Besley T., Coate S., 1995;等等)。對把普惠金融當成金融發展的目標的研究,國際上的重點在于對實現該目標的途徑——微型金融的研究,而且其對微型金融的內涵和范疇有非常嚴格的界定。
國內關于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①將普惠金融的國際理念引入國內。在國際普惠金融理念提出以后,中國小額信貸聯盟最早將普惠金融概念引入國內。2006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焦瑾璞副局長在亞洲小額信貸論壇上正式使用普惠金融概念。在普惠金融概念被引入國內之初,其使用主要局限于小額信貸研究領域,在社會上并沒有引起太多的反響,普惠金融理念的提出在我國至今發展得并不順利。但以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和中國社科院杜曉山為代表,他們一直在我國倡導普惠金融理念,中國人民銀行也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推行小額信貸,踐行普惠金融。2007年以后,我國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藍圖,在政策導向上配合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實行新的減貧計劃,此時,普惠金融理念的影響力逐漸擴大。②介紹普惠金融的基本原則和實現框架。普惠金融概念被引入國內以后,一些學者敏銳地捕捉到普惠金融理念在我國特別是農村金融領域的廣闊應用空間,認為發展普惠金融是服務我國弱勢群體的需要,提出我國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性(焦瑾璞,2009;杜曉山,2009;曹鳳岐,2010),將普惠金融策略作為緩解我國金融排斥,實現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杜曉山,2008;馬九杰、沈杰,2010),關注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機構發展在實現普惠金融中的作用(李明賢、葉慧敏,2012;杜曉山,2010;周孟亮等,2012),普惠金融應該成為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新方法(周孟亮,2009)。這些研究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做出了探索性貢獻,使普惠金融理念在我國社會各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普惠金融理念的影響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各級政府出臺了一些實現普惠金融的政策規定,這對深化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具有很大的作用,一些金融機構也開始以普惠金融理念指導自身的業務發展,紛紛投入普惠金融建設中來。③關于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在實現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和行為研究。這主要是關于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組織機構的小額信貸業務的介紹,以闡述這些大型商業性金融機構和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在實現我國普惠金融目標中的作用。周孟亮、李明賢(2012)認為中國農業銀行等大型商業性金融機構在我國普惠金融建設中應該大有可為,“大型商業銀行+小額信貸機構+農戶”是大型商業銀行探索普惠金融服務的有效模式。張海峰(2010)、中國農業銀行三農政策與規劃部課題組(2010)對商業銀行探索普惠金融服務也進行了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小額信貸業務是各種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未來市場拓展的方向,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體現中小型金融機構的優勢,而且有助于發展普惠金融(杜曉山、劉文璞、任常青,2009)。學者們普遍認為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的良性有序發展是我國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內容,這些農村中小型金融機構具有服務農村的天然優勢(周孟亮等,2012;吳少新等,2013)。如何增進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成長中的市場化程度,規范政府行為,避免“使命偏移”成為學者們關注的重要問題。
三 關于我國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發展的研究
從我國開始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以來,隨著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在我國的產生、發展和不斷壯大,總體來說,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成長邁出了踏實的第一步,但由于我國在整體上處于經濟的“漸進式”轉型時期,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發展時間不長,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法律政策不完善、風險突出、金融人才匱乏、金融監督缺失等方面的問題,與發展普惠金融的目標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些問題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1.融資困難,產品與服務缺乏創新和競爭
與一般意義上的銀行類金融機構一樣,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發展離不開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這是保持資金流動的基本要求。另外,要真正實現服務“三農”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只有不斷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茁壯成長。從我國“增量式”農村金融改革以來,農村小型金融組織融資難、產品和業務創新性不足的問題引起了較大關注。付瓊(2012)認為資金來源問題在農村小型金融組織中普遍存在,這也是制約其發展的突出困境。郭軍(2005)認為由于發展不完善,監管部門對其融資的限制,資金來源渠道狹窄,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規模擴大被直接限制了。楊連波(2008)認為多數農戶手里閑置資金不多,村鎮銀行處于初創階段,社會聲譽和公信力不足,這導致村鎮銀行常常“無儲可吸”。對于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產品和服務創新問題,郭軍(2005)等發現我國農村小型金融組織覆蓋面較小,其很難輻射到農村邊遠地區,存在服務空白,且其產品和服務與其他金融機構區別不大,不能適應農戶需求,缺乏競爭力。胡卓紅在2013年的研究中認為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中間業務創新少,其貸款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資金貸款方面,對農戶需求量較大的消費類貸款涉及較少。武函竹在2012年的研究中認為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存在創新懈怠,部分原因是政府嚴格的利率管制和農村金融市場競爭的不完全。學者們普遍認為農村小型金融組織需加強自身創新能力,提高競爭力。蘇志敏(2012)提出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應從客戶角度推陳出新,滿足客戶真實需求。譚文培在2012年的研究中倡導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創新性開拓和發展金融產品。
2.經營金融風險突出,金融人才匱乏
農村小型金融組織規模較小、業務分散、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有效的風險控制是構建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問題。崔成偉在2011年的研究中認為我國農戶信用意識、法律意識相對淡薄,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壞賬率高,相對于正規金融機構來說,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內部控制和金融風險防范能力較弱,難以應對農村復雜的社會形勢。付瓊(2012)認為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服務對象的弱質性決定了其資產的高風險性,同時其缺乏必要的信用擔保產品和風險分擔機制。學者們對農村小型金融組織信用風險問題也進行了研究。趙天榮(2013)研究發現國際上廣為流行的小型金融組織信用制度在中國并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其原因是國內在構建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信用制度時比較重視正式規則的引進,而忽略了非正式規則的積累,并且他從制度演化的角度來分析如何構建適合國內情況的小型金融組織信用制度。陶勁在2010年的研究中認為建立風險補償機制,針對信貸情況建立信用等級評級制度,對提高農村小型金融組織信用風險防范能力非常有益。劉宵在2012年的研究中認為要加強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征信體系建設,針對不同農戶和小微企業的需要創造合適的金融產品和征信要求,以實行差別服務,切實降低風險。在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風險管理方面,付瓊(2012)借鑒國外成功經驗,認為其要在政府、金融機構、需求者和其他參與主體之間進行合理的風險和收益分配,并從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完善多層次的農村擔保體系和試點存款保險制度幾個方面來優化。杜曉山(2007)、史建平(2007)研究發現農村金融門檻降低會給監管帶來嚴峻挑戰,應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形成正向激勵的良性機制。王曙光、鄧一婷(2009)研究了小額信貸組織的風險控制、商業化前景和法律監管框架。張曼(2009)基于農戶聲譽機制研究了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脆弱性和風險管理。吳占權(2009)從貸款定價、擔保抵押技術設計、小額信貸保險方面研究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貸款風險管理。高凌云、劉鐘欽(2008),岳意定、劉蕾(2009),魯朝云、廖航(2009)研究了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的風險管理。
人力資源是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大多數具有“體制外”和“草根金融”色彩。受經營規模、地理位置和薪酬待遇等因素限制,大多數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無法聘請到高素質的有從業經驗的金融人才,管理經驗和人才匱乏的問題也引起了較多的關注。吳志新(2013)在調研中發現村鎮銀行員工培訓內容單一、員工數量少、員工從業能力較差,且其在吸納人才方面的競爭力較弱,優秀的業務人才嚴重短缺。徐沈(2012)認為我國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獲得了快速發展,但內部管理和組織結構仍不完善,這增加了交易和經營成本,提高了內部經營風險。學者們對此也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劉賽紅、楊靜(2013)從金融生態理論的角度出發,認為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應當優化法人治理結構,其要科學劃分股權持有結構,建立健全決策、執行、監督分立約束機制,構建高效的組織架構,健全內部風險管理體系。顧福珍(2012)認為人員素質高低是影響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應完善人員準入機制,加強在崗人員業務培訓,提高其業務水平和職業素養,防范道德風險,并建立人才儲備和激勵機制,從根本上留住優秀金融人才。
3.自身定位不明確
沈杰(2010)研究發現我國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定位不清,不符合普惠金融發展的要求,不利于整個行業的規范發展。杜曉山(2006)認為加快農村金融改革應該確定農村金融機構的定位和功能,在政策性、商業性、合作性并舉的情況下,其應側重于商業化和市場化,同時創建不以營利最大化為目的的農村小型金融組織,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應向中低收入農戶傾斜。何廣文(2008)提出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出發發展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吳曉靈、唐欣語(2009)認為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應該考慮規模效益與風險控制,重點培育貸款零售商,努力做好銀行全資附屬的貸款公司、社會化的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組織和非政府的小額信貸組織的工作。焦瑾璞在2008年的研究中認為不能拿城市金融的思路經營農村金融,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應該定位服務“三農”,進行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馬九杰、徐雪高(2008)認為“以穩定縣域為基礎”是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的基本原則,農村金融機構不能盲目跨區、做大,不能盲目地向更高層次的法人轉化,應該切實發展本地化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李喜梅(2009)從博弈論視角研究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是否會履行社會責任。李莉莉(2008)對試點過程中不同農村小型金融組織之間發展不均衡、資金來源不足、機構設置區域不均衡等問題進行研究。朱婧純在2012年的研究中認為我國沒有形成系統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體系,這不利于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普惠金融目標定位,我國應該整合財政和金融政策,促進二者與農村金融市場的銜接,最大限度激發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支農積極性,以為構建普惠農村金融體系提供必要條件。
4.不盡完善的法律環境和監管體制
我國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發展是在我國“漸進式”經濟轉型的大環境下進行的,有效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成為當前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良性有序發展更離不開政府提供的完善的法律環境,以開展有效的監管。李明賢、周孟亮(2010)認為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正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在管理上忽視了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特殊性。尹波在2010年的研究中認為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規來定位和規范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小額貸款公司的企業法人性質導致它的發展受到諸多阻礙。崔成偉在2011年的研究中認為農村金融法律體系不完善影響了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可持續發展。陸智強、熊德平、李紅玉(2011)認為過多的行政手段限制了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發展,其用“人治”代替了“法治”,不能有效地從法律政策上去激勵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服務“三農”。黎紅梅、李波(2010)認為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監管模式存在內控不完善、外控僵化問題,政府外部監管不適應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發展要求。
眾多學者提出了完善我國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發展的對策與建議,李明賢在2010年的研究中提出要從推進農業保險法律制度的建立,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建立與市場需求對接的創新激勵機制等方面創新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法律制度。王懷勇、曹琳(2012)認為要從制度體系、市場主導、監管和制度協作四個方面來促成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法律的不斷完善,并依次從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吳楠(2011)提出政府應當建立適合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完善配套的政策保障制度,激勵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服務“三農”,并對其監管要注重靈活性和適應性,而不是實施與正規金融組織一樣嚴格而僵硬的監管制度。謝升峰、路萬忠(2010)等認為中國人民銀行等監管部門要針對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特點,加強有效監管,完善監管制度、流程和方法,積極給予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服務、指導和政策扶持,促進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健康規范發展。許莎雯在2013年的研究中認為要促進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發展,應該要降低其市場準入門檻和對其進行利率市場化、實施差異化的存款準備金率等制度;在兼顧發展與風險可控的原則下,對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監管可以放松,以吸納民間資本的進入,且堅持規范與嚴厲打擊相結合,建立高效、靈活的監管體系。
四 文獻述評與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個方面內容。①國外關于金融成長的研究主要是沿著金融發展理論這條主線來進行的。從早期的金融與經濟關系的研究到系統的金融發展理論,都蘊含著關于金融成長的思想,這些理論性研究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國內關于金融成長的研究基本都是在張杰提出的內生成長模式和外生成長模式基礎上進行的,其注重對金融改革中的政府行為進行研究,國內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國金融改革采取外生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主張采取內生模式。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漸進式”經濟轉型時期,政府的影響力不可能在短期內被消除,單純的內生模式在理論上具有合理性,其被運用到我國的金融改革中不一定合適。目前,我國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實踐已經證明我們應該尋求新的成長模式。②從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普惠金融”,到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普惠金融”,再到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發展普惠金融”,這表明我國普惠金融發展進入新時期,普惠金融是我國未來經濟金融改革的長遠目標。目前,關于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將普惠金融理念引入國內,以我國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為背景,研究金融機構特別是新型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在發展普惠金融中的作用。我國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成長應該以實現普惠金融為目標,應為實現我國普惠金融的目標貢獻應有的力量,我國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成長是農村金融領域改革的一部分,是發展普惠金融的部分內容。關于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成長的研究將進一步充實普惠金融的研究。③目前,我國關于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研究大多數集中在一些具體問題的研究上,如法律政策不完善、風險突出、金融人才匱乏、金融監督缺失等方面,我國缺乏從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成長的總體模式上進行研究。
當前,發展普惠金融已經進入國家“頂層設計”的視野,我國農村金融改革要以實現普惠金融目標為任務,讓廣大農戶、小微企業等貧困弱勢群體享受低成本、可持續的金融服務。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具有服務農戶和小微企業的天然優勢,我國農村金融改革要實現改革任務,就需要充分發揮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優勢,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健康成長是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普惠金融目標的重要基礎。未來,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健康成長需要我們轉變思路,我們將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成長置于整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有效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選擇新型的成長模式。本書以實現我國普惠金融為目標,從現實層面深刻剖析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在實現普惠金融目標中的作用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從理論上闡述農村小型金融組織“適應性”成長的內在機理,研究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如何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明確其服務“三農”和“支農支微”的社會目標定位,實現資金與機制的有效結合,實現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協調發展。政府逐漸放松管制,加強有效監管,明晰政策目標,加強政策創新與引導,提高農村小型金融組織成長的制度適應性效率,實現農村小型金融組織的“適應性”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