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移民、貿易與金融網絡:以僑批業為中心
- 黃清海
- 3852字
- 2018-11-08 16:42:01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海洋強國戰略叢書”總序
中國是歐亞大陸上的重要國家,也是向太平洋開放的海洋大國。長期以來,中國以燦爛的內陸農耕文化對世界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近百年來,由于崛起于海洋的歐洲文明對世界秩序的強烈影響,來自黑格爾的“中國沒有海洋文明” “中國與海不發生關系”的論調在學術界應者甚眾。這種來自西方權威的論斷加上歷史上農耕文化的強大,聚焦“中原”而忽略“沿海”已是中國學術界的常態。在教育體系與學科建設領域,更是形成了一個“中”“外”壁壘森嚴、“中國”在世界之外的封閉體系。十八大提出了包括建設海洋強國在內的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宏偉目標。2013年以來,習總書記提出以建設“一帶一路”作為實現該宏偉目標的現階段任務的重要戰略構想。國家戰略的轉移需要新的理論、新的知識體系與新的話語體系,對于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國而言,建設富有中國氣質的、與海洋強國相適應的新知識體系、新話語體系、新理論更是刻不容緩。
從地球的角度看,海洋占據了其表面的約70.8%,而陸地面積占比不到30%,陸域成了被海洋分割、包圍的島嶼。從人類發展的角度看,突破海洋對陸域的分割、探索海洋那一邊的世界、把生產生活活動延伸至海洋,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追求。而人類對海洋的探索主要經歷了四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遠古至公元8世紀,濱海族群主要在近海區域活動。受生產力,特別是造船能力的影響,濱海人民只能進行小范圍的梯度航行,進行近海的捕撈活動。除了無潮汐與季風的地中海之外,其他濱海區域的人民尚無法進行遠程的跨文化交換與貿易。目前的知識體系還不足以讓我們準確了解該階段的發展狀況,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各學科的發現與研究中大致確定海洋文化較為發達的區域,它們是環中國海區域、環印度洋區域、環北冰洋區域,當然也包括環地中海區域。在這一階段,濱海區域開始出現與其地理環境相應的航海工具與技術,這是各地濱海族群為即將到來的大規模航海儲備力量的階段。
第二階段是8世紀至15世紀,濱海族群逐漸拓展自己的海洋活動空間。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他們由近海走向遠洋,串聯起數個“?!倍M入“洋”。海上交通由斷斷續續的“點”鏈接成為區域性、規?;摹奥贰薄-h中國海的“點”逐漸向西擴展,與印度洋進行連接;印度洋西部阿拉伯海區域的“點”向地中海及其周邊水域滲透。由此,海上絲綢之路“水陸兼程”地與地中海地區連接在一起,形成了跨越中國海、南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的貿易與交通的海洋通道。從中國的歷史看,該階段的起點就是唐代中葉,其中,市舶司的設立是中國政府開始對海洋貿易實施管理的代表性事件。這一階段,是中國人與阿拉伯人共同主導亞洲海洋的時代,中國的瓷器、絲綢以及南洋的各種物產是主要的貿易產品。
第三階段是15世紀至19世紀中葉,東西方的海洋族群在太平洋上實現了匯合。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由歐亞板塊邊緣海域向全球絕大部分海域拓展的時代。在這一階段,歐洲的海洋族群積極開拓新航線,葡萄牙人沿非洲大陸南下,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西班牙人向西跨越大西洋,踏上美洲大陸。葡萄牙人過印度洋,據馬六甲城,進入季風地帶,融入亞洲海洋的核心區域;西班牙人以美洲的黃金白銀為后發優勢,從太平洋東岸跨海而來,占據東亞海域重要的交通與貿易“點”——呂宋?!按蠛胶!背跗冢咸蜒?、西班牙的海商是第一波趕赴亞洲海洋最為繁忙的貿易圈的歐洲人,緊接著是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環中國海以及東南亞海域成為海洋貿易與交通最重要的地區。但遺憾的是,中國海洋族群的海洋活動正受到內在制度的限制。
第四階段是19世紀下半葉至當代,歐洲的工業革命使得人類不再只能依靠自然的力量航海;人類依靠木質帆船和自然力航海的海洋活動也即將走到盡頭;中國的海洋族群逐漸走向沒落?!傍f片戰爭”之后,中國海關系統被英國等控制,世界上以東方物產為主要貿易物品的歷史終結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東方區域淪為歐洲工業品的消費市場。
由上述分析,我們能夠充分感受到海上絲綢之路的全球屬性。在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海上絲綢之路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航線與濱海區域港口城市在變化;交換的物產在變化;人民及政府對海洋貿易的態度在變化……但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物產交換與文化交融的大趨勢從未改變。因此,對于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族群而言,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是不同的。對于非西方國家而言,對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研究,特別是梳理前工業時代東方文明的影響力,是一種回擊歐洲文明優越論的文化策略。從中國的歷史發展來看,傳統海上絲綢之路是以農耕時代中國物產為中心的世界文化大交流,從其相關歷史文化中可汲取支撐我們繼續前行的力量。
福州大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研究院”在多年研究中國海洋文化的基礎上,依托中國著名的出版機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策劃設計了本叢書。本叢書在全球化的視野下,通過挖掘本民族海洋文化基因,探索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歷史、經濟、文化的關聯,建設具有中國氣質的海洋文化理論知識體系。叢書第一批于2015年獲批為“2015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叢書第一批共十三本,研究從四個方面展開。
第一,以三本專著從人類新文化、新知識的角度,對海洋金融網、海底沉船進行研究,全景式地展現了人類的海洋文化發展?!逗Q笈c人類文明的生產》從全球的角度理解人類從陸域進入海域之后的文明變化?!逗Q笠泼瘛①Q易與金融網絡——以僑批業為中心》以2013年入選世界記憶遺產的僑批檔案為中心,對中國海洋族群在海洋移民、貿易中形成的國際金融網絡進行分析。如果說僑批是由跨海成功的海洋族群編織起來的“貨幣”與“情感”的網絡的話,那么,人類在海洋上“未完成”的航行也同樣留下了證物,《沉船、瓷器與海上絲綢之路》為我們整理出一條“水下”的海上絲綢之路。
第二,早在歐洲人還被大西洋阻隔的時代,亞洲的海洋族群就編織起亞洲的“海洋網絡”。由中國濱海區域向東海、南海延伸的海洋通道逐步形成。從中國沿海出發,有到琉球、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新加坡、環蘇門答臘島區域、新西蘭等的航線。中國南海由此有了“亞洲地中?!敝Q,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而我國東南沿海的海洋族群一直是這些海洋交通網絡中貿易的主體。本叢書有五本專著從不同的方面討論了“亞洲地中?!边@一世界海洋貿易核心區的不同專題?!稏|海海域移民與漢文化的傳播——以琉球閩人三十六姓為中心》以明清近六百年的“琉球閩人三十六姓”為研究對象,“三十六姓”及其后裔在向琉球人傳播中國文化與生產技術的同時,也在逐漸地琉球化,最終完全融入琉球社會,從而實現了與琉球社會的互動與融合?!稄凝堁篱T到新加坡:東西海洋文化交匯點》、《環蘇門答臘島的海洋貿易與華商網絡》和《19世紀檳城華商五大姓的崛起與沒落》三本著作從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來討論印度洋、太平洋交匯海域的移民、文化與貿易?!稓v史影像中的新西蘭華人》(中英文對照)則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更加豐厚的內涵,100余幅來自新西蘭的新老照片,讓我們在不同歷史的瞬間串連起新西蘭華僑華人長達175年的歷史。
第三,以三部專著從海洋的角度“審視”中國?!逗I峡粗袊芬?2個專題展現以海洋為視角的“陌生”中國。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傳統文化、外來文化與民間亞文化一直是必不可少的資源。就中國的海洋文化知識體系建設來說,這三種資源有著不同的意義。中國的傳統文化歷來就有重中原、輕邊疆的特點,只在唐代中葉之后,才對東南沿海區域有了關注。然而,在此期間形成了海洋個性的東南沿海人民,在明朝的海禁政策下陷入茫然、掙扎以至于反抗之中;同時,歐洲人將海洋貿易推進到中國沿海區域,無疑強化了東南沿海區域的海洋個性。明清交替之際,清廷的海禁政策更為嚴苛;清末,中國東南沿海的人民匯流于17世紀以來的全球移民浪潮之中。由此可見,對明清保守的海洋政策的反思以及批判是我們繼承傳統的現實需求。而《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全球經濟視角下的明清外貿政策》與《明清海盜(海商)的興衰:基于全球經濟發展的視角》就從兩個不同的層面來審視傳統中華主流文化中保守的海洋政策與民間海商階層對此的應對,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國家海洋政策的失誤及其造成的嚴重后果;此外,在對中西海商(海盜)進行對比的同時,為中國海商翻案,指出對待海商(海盜)的態度或許是中國走向衰落而西方超越的原因。
第四,主要是戰略與對策研究。我們知道,今天的國際法源于歐洲人對海洋的經略,那么,這種國際法就有了學理上的缺陷:其僅僅是解決歐洲人紛爭的法規,只是歐洲區域的經驗,并不具備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資質。東方國家有權力在21世紀努力建設國際法新命題,而中國主權貨幣的區域化同理。《國際法新命題:基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背景》與《人民幣區域化法律問題研究——基于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背景》就對此展開了研究。
從全球的視野看,海上絲綢之路是人類在突破海洋的限制后,以海洋為通道進行物產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文化的融合進而產生新的文明的重要平臺。我們相信,圍繞海上絲綢之路,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都有言說的興趣。而對中國而言,傳統海上絲綢之路是以農耕時代中國物產為中心的世界文化大交流,源于漢唐乃至先秦時期,繁榮于唐宋元時期,衰落于明清時期,并終結于1840年。今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重返世界舞臺中心的中國尋找話語權的努力,在相同的文化語境之中,不同的學科與專業都有融入海洋話語時代的責任。歡迎不同領域與學科的專家繼續關注我們的討論、加入我們的航船:齊心協力、各抒其才。海洋足夠遼闊,容得下多元的話語。
蘇文菁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