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與南亞地區的貿易拓展潛力 The Potentiality of Trade Promotion between China and Eastern-Southern Asia

B.13 中國與印度的貿易拓展潛力

伍業君伍業君,博士,鐵道總公司黨校講師。

摘要:印度與中國和日本的整體貿易聯系較弱,與美國和歐盟的則較強。印度與中國在絕大部分產品貿易上結合度都比較低,且貿易結合度比較低的產品種類占比還呈現上升的態勢。印度與中國的貿易競爭程度要高于美國、歐盟和日本,且競爭性正逐步增強。印度與中國的貿易互補性指數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與美國、歐盟和日本呈現緩慢下降態勢,并且,除極個別年份外,印度與中國的貿易互補性指數低于同期印度與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印度與中國和日本產業內貿易占優勢的產品種類較少,與美國和歐盟較多,并且,印度與中國產業內貿易占優勢的產品種類呈現下降態勢,而與美國、歐盟和日本呈上升態勢。在印度與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的雙邊貿易中,產業間貿易仍占據主導地位。應進一步鞏固印中經貿合作成果,降低彼此貿易競爭性,增強雙邊經貿聯系和互補性,攜手開拓國際市場,實現共贏發展。

關鍵詞:印度 產業競爭力 產能合作

一 印度與中國、美國、日本、歐盟的貿易強度

1.印度與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的整體貿易結合度

印度與中國的整體貿易結合度(TII)呈現明顯的先上升后下降的階段特征,與美國和歐盟較為穩定,與日本則呈緩慢下降態勢。2000 ~2004年,印中整體貿易結合度指數穩步上升到1.66的峰值,兩國貿易聯系緊密程度穩步提升;此后,該指數呈現波動下降態勢,最終下降到2015年的0.44,兩國的貿易聯系逐漸顯得較為松散。同期,印度與美國和歐盟的整體貿易結合度指數基本維持在1以上,表明印度與這兩大經濟體的貿易聯系十分緊密;除極個別年份略有反彈外,印度與日本的整體貿易結合度指數緩慢走弱,由2000年的1.06下降到2015年的0.43。總體來看,印度與中國和日本的貿易聯系較弱,與美國和歐盟則較強。

表1 2000年以來印度與中、美、歐、日的整體貿易結合度(TII)

資料來源:課題組根據UNcomtrade數據庫HS編碼數據計算整理。

2.印度與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分產品貿易結合度

2000年和2015年,印度與中國貿易結合度超過1的產品種類要遠遠少于同期的美國和歐盟(2014),與日本比較接近。2000年以來,印度與中國在絕大部分產品貿易上結合度都比較低,且貿易結合度比較低的產品種類占比還呈現上升的態勢。2000年,貿易結合度低于1的產品種類占印中貿易產品種類的比重達到76.6%,同期印度與美國、歐盟、日本的貿易結合度低于1的產品種類占比分別為43.8%、22.7%、73.9%; 2015年,印度與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貿易結合度低于1的產品種類占比分別為82.5%、50.2、35.3%、81.3%。

表2 印度與中、美、歐、日分產品貿易結合度(TII)的區間分布

資料來源:課題組根據UNcomtrade數據庫HS編碼數據計算整理。

2015年,印度與中國貿易結合度排名前十的產品種類,同印度與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存在顯著差異。印度與中國貿易結合度排名前十的產品分別是化肥和原油,絲,巧克力及其他配制食品,不揮發蔬菜油和輕質油,染料,機器制成品,動物油脂,鋁礦中的精氧化鋁,石、沙及礫石以及其他未加工的礦產,貿易結合度分別是80.25、10.45、8.76、6.31、5.98、4.93、4.36、3.34、3.20和3.09。

表3 2015年印度與中、美、歐、日貿易結合度(TII)排名前十的產品

資料來源:課題組根據UNcomtrade數據庫HS編碼數據計算整理。

二 中國與印度的貿易競爭與互補關系

1.印度與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貿易競爭程度

2000年以來,印度與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貿易競爭程度都呈現相對穩定的狀態。2000年和2015年,印度與中國的整體貿易競爭指數都要高于其與美國、歐盟和日本的水平,表明印度與中國的貿易競爭程度要高于美國、歐盟和日本。

表4 印度與中、美、歐、日的整體貿易競爭指數

資料來源:課題組根據UNcomtrade數據庫HS編碼數據計算整理。

2015年,印度與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貿易競爭程度最高的基本上是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與這四大經濟體在全球市場上就這些產品展開了比較激烈的競爭。其中,與其他三大經濟體有所不同的是,印度與中國貿易競爭指數最高的十種產品分別是絕緣線材,鐵或非合金鋼平板軋材,女裝(機織物),服裝,賤金屬制成品,液體泵,棉織物,魚(新鮮、急凍或冷藏),儲存或運輸用的金屬容器以及其他可食用品,它們的貿易競爭強度指數都在0.92及以上。

表5 2015年印度與中、美、歐、日貿易競爭強度指數排名前十的產品

資料來源:課題組根據UNcomtrade數據庫HS編碼數據計算整理。

2.印度與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貿易互補程度

就整體貿易互補性而言,印度與中國的貿易互補性指數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態勢,與美國、歐盟和日本則呈現緩慢下降態勢。并且,除極個別年份外,印度與中國的貿易互補性指數低于同期印度與美國、歐盟和日本。2000年印中貿易互補性指數為0.87,表明兩國貿易互補性比較弱;此后,該指數迅速上升至2005年的1.05,兩國貿易互補性較強。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印中貿易互補性指數呈持續下降態勢,2015年為0.66,表明兩國貿易沒有實現有效互補。印中貿易互補性指數曾在2005年超過美國和日本,表明在此期間印中兩國比印美和印日有著更強的貿易互補性,其余時間段則互補性較弱。印中貿易互補性指數始終低于印歐,顯示出印度與中國的貿易互補性要顯著弱于印度同歐盟。

表6 印度與中、美、歐、日的整體貿易互補強度指數

資料來源:課題組根據UNcomtrade數據庫HS編碼數據計算整理。

分產品來看,2015年,印度與中國貿易互補性最高的十類產品,同其與美國、歐盟以及日本互補性最高的產品不完全相同,僅有攝影或電影薄膜顯色劑、大米等產品是相同的。印度與中國貿易互補性程度最高的十類產品是植物紡織纖維、棉、攝影或電影薄膜顯色劑、大米、紡織紗、石和沙及礫石、珍珠及寶石、紡織用的人造纖維及廢品、鋁礦中的精氧化鋁、黃麻纖維等部分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

表7 2015年印度與中、美、歐、日分產品貿易互補強度指數排名前十的產品

資料來源:課題組根據UNcomtrade數據庫HS編碼數據計算整理。

3.印度與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產業內貿易

總體來看,印度與中國和日本產業內貿易占優勢的產品種類較少,與美國和歐盟較多,并且,印度與中國產業內貿易占優勢的產品種類呈現下降態勢,而與美國、歐盟和日本呈上升態勢。2000年,印度與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產業內貿易占優勢的產品分別為41、72、80和21種,2015年則分別有30、87、99(2014年)和33種。還可以看到,印度在與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的雙邊貿易中,產業間貿易仍占據主導地位。2000年,印度與四大經濟體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小于0.5的產品分別有147、154、158和178種;2015年則分別有199、154、153(2014年)和186種。

分產品來看,2015年,除乙醇和苯酚外,印度與中國產業內貿易指數排名前十的產品,同其與美國、歐盟及日本該指數排名前十的都不同。從產業內貿易指數可以看到,這些排名前十的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都接近1或者等于1,表明印度與中國等四大經濟體在這些產品上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同時,可以看到,排名最后十位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都接近0或者等于0,表明印度與中國等四大經濟體產業間貿易的主要產品有面粉及面食、黃麻纖維、銅礦石及濃縮物等各類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

表8 印度與中、美、歐、日分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GL)的區間分布

資料來源:課題組根據UNcomtrade數據庫HS編碼數據計算整理。

表9 2015年印度與中、美、歐、日產業內貿易指數排名前十和后十的產品

續表

資料來源:課題組根據UNcomtrade數據庫HS編碼數據計算整理。

三 結論

印度與中國貿易結合度較高的產品種類要少于其與美國、歐盟和日本;并且從貿易結合度比較高的產品來看,印度與中國同其與美國、歐盟和日本有著顯著的不同。

從貿易競爭強度指數、貿易互補性指數以及產業內貿易指數來看,相比印度與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貿易互補性,印度與中國的貿易互補性要相對低一些,彼此之間競爭性更強。此外,印度與中國之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的產品種類要少于印度與美國、歐盟和日本,表明印度與中國之間仍是以垂直型貿易分工為主,水平型貿易分工程度較低。

盡管印度與中國同屬于發展中國家,兩國眾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存在較為激烈的競爭關系,但是在很多產品上兩國也存在較強的互補性,因此,印中兩國應鞏固雙邊貿易成果,利用中國“一帶一路”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戰略機遇,務實開展雙邊自由貿易合作,攜手開發第三方國際市場,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提升本國國際競爭力,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實現兩國共贏包容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河县| 乐平市| 盐边县| 石台县| 漯河市| 金川县| 洛川县| 高邮市| 驻马店市| 富裕县| 革吉县| 宜昌市| 九寨沟县| 缙云县| 昂仁县| 阳泉市| 文化| 日土县| 剑阁县| 垦利县| 海安县| 福海县| 和顺县| 进贤县| 根河市| 石首市| 永和县| 都昌县| 永济市| 栾城县| 仲巴县| 墨江| 广平县| 黄骅市| 吴旗县| 葵青区| 裕民县| 黎平县| 芜湖县| 安岳县| 于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