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景氣政策
所謂景氣是指生產潛力使用率在排除季節、行業和特殊影響后的周期浮動。它的參照值是生產潛力,即潛在增長率,這是指全部生產設備、技術和資源(即勞動力、資本)在充分就業、開工充足和不出現嚴重通貨膨脹情況下的產量,而景氣則是指國內生產總值與生產潛力的偏離。
一 景氣理論(長波理論、長周期理論、經濟周期理論)
所謂景氣理論是說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中呈現繁榮(擴張)與蕭條(衰退)周期交替運動的一種理論。一個周期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即繁榮、蕭條、危機、復蘇。從經濟的一個高點(或低點)到經濟的另一個高點(或低點)稱之為一個周期,上升周期和下降周期并不是對稱的。
衡量景氣情況的標準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及其變化幅度,如果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則稱之為衰退,如果衰退的幅度超過一定的程度則稱之為蕭條。關于這方面的理論如下所示。
基欽周期(Der Kitchin-Zyklus)是資本主義經濟中一種為期較短的有規律的經濟波動。基欽(Joseph Kitchin)根據對物價、生產和就業的統計資料所做的分析,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每隔40個月出現一次有規律的上下波動。
尤格拉周期(Der Juglar-Zyklus)尤格拉(Clement Juglar)把經濟周期分為繁榮、危機、出清三個階段。強調價格水平的變動是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會引起貨幣、信貸和金融體系的混亂,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每隔9~10年出現一次周期波動。
庫茲涅茨周期(Der Kuznets-Zyklus)庫茲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每隔20年左右出現一次周期波動。
康德拉季耶夫(康德拉梯也夫,康德拉捷夫)周期(Der KondratieffZyklus)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 Kondratieff)于1925年發表了《經濟生活中的長波》一文,認為,這種長期周期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本身所固有的,資本積累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生產技術的變革、戰爭和革命以及新市場的開辟等都不是影響這種周期的偶然事件,而是這種周期的合乎規律的組成部分,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每隔50~60年左右出現一次周期波動。
熊彼特周期理論 熊彼特以重大創新為標志,把世界經濟的發展劃分為3個長周期;以中等創新為標志,劃分中周期;再以小創新為標志,劃分短周期。他認為每個長周期包括6個中周期,每個中周期包括3個短周期。他認為,一個經濟周期總與一些革新浪潮緊密相連。而這種革新的浪潮常常具有確定的形式,并以此作為該經濟的特征。如1780~1840年的工業革命,1840~1890年的經濟發展以鋼鐵和蒸汽機為特征,1890~1950年則以電力、化學和汽車工業為特征。
20世紀70年代以前,長周期理論并未受到西方經濟學家的重視,直到“滯脹”出現以后,他們才試圖以此來解釋“滯脹”的出現。
實際景氣循環理論 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了一個新古典學派,他們堅持物價短期也是可以浮動的,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實際景氣循環理論”。
所謂“實際景氣循環理論”就是強調貨幣工資、貨幣量和物價水平等的名義變動不會對生產和就業的實際狀況產生影響,生產和就業狀況的實際變動是由于其他實際經濟變動造成的,那就是國家的財政舉措或是生產技術的變化,即生產率休克,或是經濟主體的重點發生了變化。
“實際景氣循環理論”一是強調物價短期也是浮動的,二是特別強調勞動供給在景氣過程中的作用。傳統經濟學論點的基礎是勞動供給是穩定的,勞動市場上的工資是剛性的。而“實際景氣循環理論”則認為,勞動市場是開放的,因而就會出現勞動供給的浮動,如勞動市場上的實際工資提高,則勞動供給便增加,于是產出便會增加。
而應用景氣政策則始終反對從供給上來解釋景氣循環現象,堅持從需求上來解釋這一現象。
不管這兩種理論自身如何解釋,實際上還是出自供給導向理論和需求導向理論的總體系,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兩者之間還有共同之處,那就是普遍認為,景氣的波動同國際經濟發展的狀況有關,一國經濟的發展必然受到國際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制約,這種受影響和受制約的程度會因該國的大小和開放程度的不同而異。國家越小受影響越大,國家越是開放受影響也就越大。
二 德國的景氣政策
德國作為一個外向型國家自然也難以逃脫這種國際景氣周期的影響。德國成立以來經歷過長時期的經濟奇跡,也經歷過6次重大的經濟滑坡,即1966~1967年、1973~1974年、1981~1982年、1993~1996年、2001~2005年和2008~2009年,但每次情況不盡相同。
德國遴選的景氣指標見圖3-7。

圖3-7 德國遴選的景氣指標
資料來源:聯邦統計局。
衡量景氣的標準是看相對發展,看今年的發展同去年發展的比較,重相對數。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絕對數并不能成為景氣繁榮的指數。例如德國國內生產總值2011年上升了3.7%, 2012年增長了0.4%, 2013年增長了0.3%,三年雖然都在增長,卻不能說它景氣狀況良好,而要說其景氣發展減弱;相反如果一國國內生產總值去年下降4%,今年下降1%,盡管仍是負增長,但應稱為出現了復蘇的跡象。
德國執行景氣政策的主要手段就是國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國家財政政策主要是指國家可以通過稅收和支出政策來直接或間接影響整個經濟的發展。一旦景氣過熱需要抑制,國家便可依法停止動用聯邦銀行的預算,可以提高所得稅和公司稅,只要不超過10%,也還可以提高折舊條件;如果景氣不振需要加溫,國家便可以提高國家支出份額,增加投資,包括設立投資獎,可以接受更多的信貸,財政部部長有權增加限度以下的債務,也可以動用景氣平衡儲備金額,還可以降低所得稅和公司稅,最長為一年,最多為10%,并使稅收的預支適應景氣的狀況,來刺激整個經濟的需求。
貨幣政策同樣可以影響景氣狀況,哪怕是只能起到中期的影響。其主要手段是調整利率、匯率、貨幣量與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