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新州的經濟和轉軌現狀

德國統一后新州便開始了艱難地由中央計劃經濟向社會福利市場經濟的轉軌,暴露了許多令人深思的問題。德國統一每逢5和10周年,媒體都會發表大量文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 總體上肯定新州的發展

各媒體大力介紹了新州經濟轉軌以來的發展和進步。無論是哈梅爾(Eberhard Hamer)的“三年報告”Hamer, Eberhard: Ende-Wende-Wiederaufbau, Hannover, 1993.,施密特的“三年報告”Schmiedt, Rudi: Zwischenbilanz — Analysen zum Transformationsprozess der ostdeutschen Industrie, Berlin, 1993.,奧本蘭德(K. H. Oppenl?nder)的“六年報告”, Oppenl?nder, Karl Heinrich: Wiedervereinigung nach sechs Jahren — Erfolge, Defizite, Zukunftsperspektiven im Transformationsprozess, Berlin/München: Dunker & Humbolt, 1997.蒂爾澤(W. Thierse)的“十年報告”, Thierse, Wolfgang/Spittmann-Rühle, Ilse: Zehn Jahre Deutsche Einheit, Bonn: bpb, 2000.勃蘭特(A. Brandt)的“十五年報告”Brandt, Adelhaid: Lust oder Frust? 15 Jahre Deutsche Einheit, 2006.,還是布魯姆(Ulrich Blum)Blum, Ulrich: 20 Jahre Deutsche Einheit — Sch?pferischer Aufbau, in Wirtschaftsdienst, 30.09. 2010.的“二十年報告”,以及聯邦和各州統計局出版的《德國統一25周年》Statistische ?mter des Bundes und der L?nder: 25 Jahre Deutsche Einheit, 2015.,都十分詳盡地介紹了新州轉軌的成就和仍然存在的問題。經濟史學家勒斯勒爾(J?rg Roesler)在其著作中從五個方面將這些成就歸結為“東部繁榮”:(1)通過托管局進行了私有化;(2)職員變成了中產階層;(3)社會福利可以承受的人才培養;(4)拯救了工業的核心;(5)邊緣部門的繁榮。Roesler, J?rg: Ostdeutsche Wirtschaft im Umbruch 1970-2000, Bonn: bpb, 2003, S.70-93.帕克(Karl-Heinz Paqué)也從五個方面對此做了分析:艱難的遺產、迅速的啟動、強化的發展、工業新貌、德國統一的價值。Paqué, Karl-Heinz: Die Bilanz — Eine wirtschaftliche Analys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onn: bpb, 2010.哈勒經濟研究所(IWH)前所長布魯姆說,“我們成功地把兩個經濟體系整合為一個運轉良好的整體”,雖然東西部尚有一定差距,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沒有東部,西部的發展也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強勁”Blum, Ulrich: 20 Jahre Deutsche Einheit — Sch?pferischer Aufbau, in Wirtschaftsdienst, 30.09. 2010.

中國學者也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發表了他們的成果,如姚先國教授的《兩德統一中的經濟問題》姚先國、〔德〕 H.繆爾德斯:《兩德統一中的經濟問題》,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丁純教授的《統一后德國經濟發展的回眸與前瞻》等。丁純:《統一后德國經濟發展的回眸與前瞻》, 《歐洲》1996年第3期,第21~31頁。

二 轉軌的特點

新州的經濟體制轉軌突出的有以下四大特點:(1)以西部的體制為模板,“照貓畫貓”。之后則逐漸認識到,“德國的分裂(Teilung)只能以分列(Teilen)的方式來解決”, Bergmann, Hellmuth u. a. : Probleme von Raumordnung, Umwelt und Wirtschaftsentwicklung in den neuen Bundesl?ndern, Hannover: Verlag der ARL, 1991, Vorwort Ⅶ.于是“照貓畫貓”變成了“照貓畫虎”,繼續改革生產資料所有制,大搞私有化。然而由于原企業經營不善,資不抵債,購者寥寥,政府只好降價以求,甚至向購買者提供一定的資金補償,因此出現了一馬克購買一家企業的奇觀。Brockhoff, Klaus: Unternehmer im übergang zur Marktwirtschaft, in: WiSt, Heft 2, 1992.結果,全部國有企業出售后,政府不但沒有贏利,反而負債2700億馬克。(2)經濟轉軌步履艱難、困難重重。(3)采用激進的轉軌政策,搞突變,一舉放開市場,放開價格,即所謂的“休克療法”,造成持續的經濟滑坡。(4)政府以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作為經濟轉軌的物質保證,為此,不得不引進所謂“團結附加稅”,造成德國政府的巨大債務和老州居民的巨大負擔。越來越多的老州人把新州看成是輸血的無底洞。他們非常失望地說,除去一張放大了的德國地圖外,統一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好處,反而加大了他們的負擔。K?hler, Claus: Der übergang von der Planwirtschaft zur Marktwirtschaft in Ostdeutschland, Berlin, 1995.

三 經濟有了較快發展

統一后新州的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勞動生產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了很大的提高,從原先占老州的28.5%提高到2004年的71%,但此后曾一度陷入停滯。出口率已提高到34%,仍低于老州的46%。這是因為,統一以后,雖說有大量資金迅速投入基礎建設與住房建設,但對工業與其他行業投入不足。東部缺少作為營業稅大戶的企業集團,而更多的是西部工廠車間的延伸,因此鞏固東部經濟的新計劃顯得尤為重要(參見圖2-2、圖2-3、圖2-4)。

圖2-2 新、老聯邦州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比較

資料來源:國民經濟總核算工作組,2013年8月/2014年2月,新、老聯邦州中均不包括柏林。

圖2-3 新、老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比較

資料來源:聯邦政府關于德國統一現狀的年度報告,2014。

圖2-4 新、老州勞動生產率(每小時的國內生產總值)比較

資料來源:聯邦政府關于德國統一現狀的年度報告,2014。

四 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很大提高,但還是低于西部

從1991年到2012年,新州(不含柏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28%左右,但依然落后于西部,相當于全德平均水平的85.9%,遠低于老州引自聯邦政府《2014年德國統一狀況年度報告》。。其中柏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則出現了同比下降。其實,1998年新州的勞動生產率已經達到老州的60%,雇員的毛工資達到74%,凈工資達到85.2%,但此后便不得不暫停,因為聯邦政府違反工資的增長必須適應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經濟規律,人為提高新州的工資水平已經造成巨大的工資勞動生產率的缺失(1998年為24.1%),企業不得不紛紛破產(參見圖2-5)。

圖2-5 德國新州、老州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比較

資料來源:各州國民經濟總核算工作組,2013年8月/2014年2月。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GfK的數據,2014年德國東部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5萬歐元,相當于意大利的水平,但僅為西部的71%;東部的人均月工資為2317歐元,西部超過3000歐元;東部家庭平均擁有資產8.7萬歐元,西部為19.9萬歐元;東部擁有自有房產的人不到1/3,西部為1/2。引自聯邦政府《2014年德國統一狀況年度報告》。

五 經濟和社會福利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同老州相比仍有差距

人們看到,國家對新州的巨額投資已經使那里的經濟和社會福利狀況有了明顯的改觀。首先,陳舊的基礎設施得到了現代化的改造;其次,新州居民的生活狀況有了較大的改善;再次,與老州相比,新州受全球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最后,新州福利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整體看來,新州同老州相比仍有差距,如三歲以下兒童日托人數的增長就遠落后于老州(參見圖2-6)。

圖2-6 2006~2014年新州、老州三歲以下兒童日托人數比較

資料來源:聯邦統計局。

六 研發投入增加

針對科研水平的落后,新州(包括柏林)逐步加大了研發經費的投入。2012年該地區研發投入已經超過歐盟28國的平均水平,接近美國和老聯邦州的水平。其中經濟界投入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2%,公共支出占到1.54%,合計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56%(參見圖2-7)。

圖2-7 2012年新聯邦州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比較

資料來源:聯邦統計局。

七 人才流失

兩德統一以來總計已有近300萬人離開了新州,而同期從西部前往東部的居民只有100萬人。如表2-2所示,與1991年相比,2013年聯邦五個新州薩安州、圖林根州、梅前州、薩克森州、勃蘭登堡州的從業人員分別減少了21.5%、15.8%、14.3%、11.7%和10.2%,只有柏林增長了5.2%。Statistische ?mter des Bundes und der L?nder: 25 Jahre Deutsche Einheit, 2015.僅巴伐利亞一州就有百萬東德人就業。

表2-2 與1991年相比2013年東部從業人數的變化

資料來源:《德國統一25周年》,聯邦和各州統計局,2015。

流失的人才中大部分是中青年熟練勞動者,包括西部緊缺的熟練女工。這使東部地區快成了“人才空城”,革新力量遠遠落后于老州。有人估計,過去幾年德國西部的經濟增長有1/4應歸功于在德國西部工作的原民德人,一些從老州到新州投資辦企業的經營者感到,那里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從思想觀念到技術水平同老州相比都有很大差距,與他們共事非常吃力。但從2001年開始,東西部遷居的差距在逐年縮小,2013年已幾乎持平,一些原本從東部遷居到西部的居民又重新遷回東部,但精英人才大部分依然留在西部(參見圖2-8)。

圖2-8 1991~2013年東西部遷居情況

資料來源:聯邦統計局。

可供參考的具體數字是:1991年東部遷入西部的人口為249743人,2013年為150617人;1991年西部遷入東部的人口為80267人,2013年為141732人。Schayan, Janet: 25 Jahre Deutsche Einheit, in: Magazin Deutschland, CH2/2015, S.19.

1990年德國統一后新州的生育率急劇下降,1994年開始逐步回升,2007年開始超過老州,但整個德國的生育率仍然偏低(參見圖2-9)。

圖2-9 1990~2012年新、老州生育率變化比較

資料來源:聯邦統計局。

八 失業率居高不下

除了人才外流,失業率居高不下也是一個主要問題。新州平均失業率為18%,大約是老州的兩倍。東部失業率居高的原因,在于統一前東部設備陳舊,產品無競爭力,統一后大批企業破產,2005年一度接近20%, 2013年仍接近10%(全國為6.9%)。

新老州失業率的差距直接帶來的后果就是收入的差距。此外,東部人至今仍很難進入職場高層,他們對現行政策普遍不滿,同工而不能同酬,當然就沒有任何平等可言。不少人對前途感到迷茫,結婚率呈現顯著下降趨勢。不少人都認為,在新、老州之間“具體的墻拆除了,精神上的墻卻升高了”(參見圖2-10)。

圖2-1 如何看德國統一

資料來源:2014年柏林勃蘭登堡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九 趕上老州仍有困難

總體上看,新州要完全趕上老州還很難。這是因為:(1)新州嚴重缺乏高科技、信息技術部門和人才,如德國100家最大的企業中,沒有一家總部在新州;(2)柏林經濟每年下滑,拖了新州發展的后腿;(3)新州不斷大量向老州移民,近幾年盡管回歸了一部分,但精英人才回歸甚少,新州的人才依然匱乏。預計到2019年,新州的富裕州能達到老州貧困州的發展水平(參見圖2-11)。

圖2-10 1991~2013年德國、老州和新州的失業率變化

資料來源:聯邦勞動局。

圖2-11 2011年新、老州千人擁有企業數的比較

資料來源:Destatis(Genios)。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隆昌县| 松原市| 天津市| 江达县| 鹿泉市| 芦溪县| 社旗县| 吉木萨尔县| 湘潭县| 白朗县| 平昌县| 元朗区| 北安市| 上思县| 湘阴县| 全州县| 乌拉特前旗| 容城县| 博野县| 富宁县| 桃园市| 鄯善县| 临桂县| 宁河县| 竹北市| 利津县| 绥滨县| 枣强县| 台东县| 洛扎县| 来凤县| 通化县| 陇川县| 商都县| 潮州市| 广灵县| 凤翔县| 双城市| 淮安市| 宝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