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6)
- 王小魯 樊綱 余靜文
- 1094字
- 2018-11-08 18:19:10
一 中國市場化總體進展和分省排序
(一)全國市場化總體進展:2008~2014
市場化總指數顯示,我國的市場化進展在2008~2010年期間出現了某種程度的放緩、停滯甚至下降,大致自2011年以后才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分省平均得分在2008年為5.48分,2010年降至5.44分,2014年上升到6.56分,比2008年提高了1.08分(圖1-1)。其中東部地區進步較快,提高1.65分,中部地區提高1.31分,東北地區提高0.83分,西部地區僅提高0.54分。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進展相對較慢,這與2008~2010年實行大規模政府投資和貨幣刺激政策時期對市場化程度的影響有直接關系。2008~2010年期間,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多數省份的市場化程度都有明顯的下降。

圖1-1 市場化總指數變化趨勢(2008~2014)
分不同方面來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整個2008~2014年時期有明顯下降,平均得分下降了1.21分;這是市場化總指數在2008~2010年期間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也影響了后來時期的市場化進展程度。
其他方面指數均有程度不等的上升。其中,“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得分上升1.93,“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得分上升1.92,“市場中介組織的發育和法律制度環境”得分上升2.55,這三方面的改善在這一時期推動了市場化進步。“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相對停滯,其得分總共只上升了0.18。不過,“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和“市場中介組織的發育和法律制度環境”的得分在2008~2010年期間也有停滯和下降的情況發生,兩者的上升主要發生在2011年以后(圖1-2)。

圖1-2 市場化各方面指數的變化趨勢(2008~2014)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方面的市場化評分下降,與2008~2011年大規模政府投資和貨幣刺激政策直接有關。在此期間,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短期經濟增長發揮了拉動作用,但不可否認,其也導致政府配置資源的比重上升和政府對市場干預增加,削弱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該趨勢一直持續到2016年。
以政府支出衡量,全國各省份政府支出合計(含政府性基金支出,不含中央預算支出)占各省份GDP的平均比重2008年為25.7%, 2014年上升到34.3%。以政府規模衡量,各省份國家機關職工人數占本省人口數的平均比重2008年為1.07%, 2014年上升到1.33%。
近兩年,隨著財政貨幣雙寬松的刺激政策逐漸退出和大力度反腐敗,我們觀察到政府與市場關系方面稍有改善。但各省份政府支出占GDP的平均比重和國家機關職工人數占人口的平均比重仍然略有上升。
企業調查數據表明,企業對行政審批手續方便簡捷情況的評價在2008~2012年間也在下降,顯示政府干預市場的程度增加了。2014年評分有所回升,但仍低于2008年評分。
從圖1-2可見,“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在2008~2014年期間仍呈穩步上升的態勢,為市場化進展做出了貢獻。“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市場中介組織發育和法律制度環境”這兩個方面指數在2008~2011年期間發生了停滯或者下降,看來也受到雙寬松刺激政策的影響,而在2012~2014年期間這兩個指數又出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