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概論
- 李春華 許翃章 薛蘇鵬
- 1801字
- 2018-11-08 14:45:06
三 思維方式變革帶來認識手段與認識工具的整合創新
思維方式的創新變革需要有相應的認識手段、認識工具的創新變革。思維方式改變了,人們的認識工具也要改變。人自身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有兩大工具,一是人的感覺器官,二是人的思維器官。感覺器官是收集信息的,思維器官是儲存、分析、判斷信息的。最早的人看問題、想問題,僅靠肉眼、大腦。例如,他們觀察太空,是通過肉眼來看的。這種認識工具決定了對太空的認識是大而化之的、模糊的、宏觀的、整體的,看到的是模糊的、大概的、渾然一體的天;在他們看來,宇宙是統一的,是整體的。隨著科技發展,天文學家用天文望遠鏡看太空,看得就更清楚、更具體了,但在認識上把太空劃分成一個一個個體來觀察,分門別類地研究太陽、研究月球、研究行星。有了研究微觀的顯微鏡,人們可以分門別類地研究細胞、粒子。望遠鏡、顯微鏡都是人的認識工具的延伸,是人眼、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而不是人的思維器官的延伸,即人腦的延伸。今天,從總體上解決對太空的認識,比如宇宙的生成問題,僅有天文望遠鏡不夠了,還必須用具有邏輯思維能力的現代科技手段。人眼延伸為望遠鏡,望遠鏡延伸為高倍數天文望遠鏡,只解決了眼睛的延伸,只解決了人的感覺認識器官的延伸,而沒有解決大腦即思維器官的延伸。帶有邏輯思維的認知工具,比如仿真技術、計算機技術、大型的數據庫等現代科技手段,則都是帶有人腦特點的認識工具,它們是大腦的延伸,是思維器官的延伸。
思維方式方法的變化需要新的認識工具,這就是“綜合集成的、系統思維的、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起來的實驗室”。這種實驗室實現人機相結合,以人為主;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以綜合思維方式為主;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實現定性分析指導下的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基礎上的定性分析;個人創造性與集體創造性、個人智慧與集體智慧相結合,以集體創造性、集體智能為主。這種新型的、現代的認識工具是人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有機結合的延伸。由此,用科學理論指導的科學儀器將經驗轉化為數據,對這些經驗數據的定量分析又使得計算和推理更為精確和嚴謹,從而使科學認識達到新的理論高度與深度。在此過程中,對經驗的數量分析是最為關鍵性的環節。康德認為,一門科學只有成熟地運用數學,才能稱其為科學。他這里講的數學不是指數量的統計和數字化,而是指實驗現象背后的數學模型的解釋。保爾·拉法格在《憶馬克思》中談到,馬克思“認為,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恩格斯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數學在一門科學中應用的程度,標志著這門科學成熟的程度。可以說,社會科學一旦可以運用精確的數量分析,一旦可以運用數學模型、進入實驗室研究,意味著社會科學已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科學”。
以上粗淺分析說明,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巨系統,要想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和決策,單靠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各自的研究,單靠定性的研究、傳統手段的研究、分門別類的研究、各部門各個個人單獨的研究,是難以提供全面可靠的決策依據的。因此,一定要實現思維方式和認識工具的創新變革。這一創新變革的特點:一是要實現社會科學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的結合;二是要從定性研究走向精確的定量研究,實現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結合;三是要從分門別類的、單獨部門的、單獨個人的、單一學科的研究,轉向集體的、集成的、綜合的、系統的研究;四是要從傳統的認識手段轉向依賴高新技術的、現代化的、信息化的現代實驗室的認識手段;五是要實現人機結合、人腦與電腦的結合,以人腦為主。例如,對社會巨系統的研究不能僅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領域單獨出發研究,而是要重視對人與自然結合的研究,因為人生活在自然世界中,并在此基礎上組成社會。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其面臨的自然制約越來越多。以2008年初在南方發生的雪災冰凍為例,表面上是天災,實際是自然因素與人的因素結合而為。再如研究我國的一些社會問題,不聯系國際環境、不考慮國際因素不行;中國要發展,還要更多地考慮國際環境。在復雜社會巨系統中,每個個案都不是簡單的事情,都是錯綜復雜的綜合原因所致。涉及更高層面的社會問題,就更不能依靠簡單的傳統的單一的方法進行分析,而是必須運用系統的、集合的、過程的、綜合的、宏觀的方法,要有系統集合的綜合分析,要有動態分析,要有過程的分析,不能就事論事,尤其不能從部門和局部角度去看,一定要站在整體、全局和系統的角度看待問題,要有新型的認識工具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