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觀念與思想之間:論先秦義范疇之生成
- 桓占偉
- 1492字
- 2018-11-08 16:38:12
三 本書旨趣
本書擬將先秦時期的“義”區分為普遍的社會觀念和獨立的思想范疇兩大部分,研究義觀念和義思想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整體線索,并分析二者之間相互轉化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弄清義的觀念化和思想化發展進程,從而探討先秦義范疇生成的內在歷史規律。那么,義觀念、義思想、義范疇三者之間有著怎樣的區別與聯系?這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般認識中,“觀念”與“思想”總是被等同起來,實際上,在觀念史研究視野中,“觀念”作為一個概念,有著自身特殊的內涵,觀念史研究開創者諾夫喬伊稱之為“單元—觀念”。他認為:
有一些含蓄的或不完全清楚的設定,或者在個體或某一代人的思想中起作用的或多或少未意識到的思想習慣。正是這些如此理所當然的信念,它們寧可心照不宣地被假定,也不要正式地被表述和加以論證,這些看似如此自然和不可避免的思想方法,不被邏輯的自我意識所細察,而常常對哲學家的學說的特征具有最為決定性的作用,更為經常地決定一個時代的理智的傾向。
諾夫喬伊所說的“設定” “思想習慣”究竟是什么呢?簡言之,就是那些在特定歷史時期決定著人們的思維模式、行為價值取向的普遍觀念。觀念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它總是不為我們的意識所覺察,是一種心靈深處的潛意識。梅吉爾認為,觀念作為一種“未思之物”,包括“人們頭腦中模糊的想法和人們可能從未實際思考過的想法,但這些想法卻對人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和如何在這個世界中行動產生了巨大影響”, 同樣強調“觀念”潛在地支配著人們的意志和行為。鄭文惠認為,觀念是“指向于一種社會巨大能動的心理系統與意識形態化的價值信仰”。
鄭氏把觀念稱為一種心理系統與價值信仰,實際上也突出了“觀念”的普遍性和內在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觀念”指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一種能動反映形式,是“作為社會存在反映的社會意識,其中包括人們對社會各種現象的認識、看法……觀念還具有相對獨立性,它有繼承前人思想的特點和對社會存在的強大的反作用”。
“思想”則指“作為社會意識一部分的觀念和觀念形態,主要是一種理性認識,是認識外部世界的最高形式,它不僅反映客體,并以改造客體為目的”。
綜合相關研究可以看出,“觀念”主要指向于一般意義上的“人”,特別強調為“社會意識”,這就決定了“觀念”具有普遍性和內在性,是一種長期以來浸淫在人們頭腦中的“未思之物”,那些得到最廣泛傳播的觀念往往成為思想的原材料的一部分;“思想”則被認為是社會意識的一部分,特別強調為一種“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作為一種系統化和理論化的認識,必然具有獨特性和個體性,這就決定了“思想”會在認識深度和理論系統性上超越“觀念”。
結合以上分析,可以形成以下三點認識:其一,義觀念的產生要比義思想早得多,它主要作用于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是政治或社會層面對義的一般性認識,具有共識性、社會性和普遍性特征,可以將其視為義思想產生的基礎;義觀念是義思想的來源,它和社會行為的關系比義思想更確定、更直接,具有更具體的價值方向。
其二,義思想是思想家們在對義觀念致思基礎上的深化和理論化,具有邏輯的嚴密性、論述的系統性和結構的完整性;不同思想主體會形成不同的義思想。
其三,在整個先秦時期,義觀念與義思想都處于一個不斷的發展進程之中,二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交織和融匯。
本書擬以時代分期為基礎,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注重觀念、思想與社會存在之間的關系,把義觀念和義思想視為一個不斷變遷的發展進程,探究其萌芽、生成、發展和變遷的內在歷史規律。本書也將運用歷史比較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先秦時期義觀念和義思想的比較,考察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義如何生成為一個龐大的綜合性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