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觀念與思想之間:論先秦義范疇之生成
- 桓占偉
- 2字
- 2018-11-08 16:38:10
緒論
一 研究意義
義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范疇之一。在仁、義、道、德、禮、智、忠、信等關鍵詞中,義字出現早,社會認同度高,歷史延續性長,內涵也極為豐富。在中國古代社會,“義”與“不義”既可以作為個體行為的評價標準,也可以作為判斷整體國家行為正確與否的準則;它既是心理上的潛在行為準繩,又是判斷是非的現實尺度。先秦時期,義形成了包括觀念和思想兩大部分的綜合性范疇,對中國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先秦義研究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產生了一系列學術成果。大多數成果集中在義利和仁義問題研究方面,部分成果是對禮義、道義、忠義、信義和俠義問題的研究,也有少數關于義的獨立性的研究成果。整體上看,基于哲學和倫理學方法的研究較多,基于歷史學方法的研究還較為薄弱;不少成果是對義觀念或義思想某些側面的“萃取”式研究,對二者的過渡、轉換、融匯和各自發展、演變規律的深入研究還很欠缺;另外,對義范疇的獨立性研究也不夠深入,基本上是將其作為一個依附性概念去認識和看待的。因此,弄清義在先秦不同時期和不同層面的發展規律,明曉義在中國傳統思想觀念中所具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另外,微觀案例研究也許會引導我們提出驚人的宏觀命題,通過先秦義范疇生成這樣一個具體的研究,還可以一般化地深入探究觀念與制度、觀念與道德、觀念與倫理的關系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深入和深化將有可能從微觀的角度入手,揭示中國古代政治史、思想史和社會史研究中那些被忽略了的東西,甚至顛覆某些長期以來已經成為經驗性論斷的認識。
整體而言,義是一個被嚴重忽視的綜合性先秦思想范疇,需要更多基于歷史學方法的深入研究。
義作為三代文明的準則,對先秦政治文明、道德文明和制度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華民族最本質、最深層的文化心理。義觀念自殷周時期生成以后,就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控制著古代社會的諸多層面,甚至控制著所有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中華民族的每個成員都不可避免地為義的精神所形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義沉淀為我們民族的潛意識,成為國民性的一部分。
即便在今天,義范疇仍然對我們的心理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于這種影響,我們需要歷史地辯證地去認識。一方面,義范疇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公、正、善、節、分等優秀的思想成分,衍生出仁義、德義、禮義、道義、忠義、信義、民族大義、見義勇為、義重如山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觀念,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精神維系力,彌合了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沖突和分裂,使其得以長久延續;另一方面,當我們的物質文明進一步取得巨大成就,已經從確定的意義上進入現代化的時候,義之親親尊尊的、帶有宗法色彩的負面精神因素仍然大行其道,這就會出現一個勢所必然的結果:以落后的觀念面對現代的文明,就如同一臺高速動車靠幾匹馬驅動。這種反差必然會深刻地反映在現實的政治生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和經濟生活中,必然會對我們的現代化發展形成制約,甚至會導致矛盾和梗阻的產生。對此,我們也需要保持清醒認識。
因此,對先秦義范疇進行深入研究,弄清它在先秦時期究竟有著怎樣的生成過程,又有著怎樣的內在結構和實質,從而在批判的基礎上棄其糟粕、存其精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