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槍械的發展歷史

1.2.1 早期

早期的槍械絕大部分是指前裝滑膛槍,有時被稱為火槍或土槍,以區別于后來的洋槍。射手使用槍械時需要從槍口裝填散裝的火藥和彈頭,然后用通條將火藥和彈頭塞好在槍膛部,才可以點火發射。早期槍械發射過程繁復,經常需要半分鐘至1分鐘才能發射一次,甚至達數分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射姿,而且槍械的射擊精度和可靠性也較差。所以早期槍械僅僅繼承了弩在武器中的地位,并未取代弓箭和矛劍等格斗武器。因此,14~19世紀前期為火器與冷兵器并用的時代。

火繩槍是一種需從槍口裝填火藥與彈丸的滑膛槍械

1714年9月15日,英國皇家軍械局簽署了一份軍火開發合約。1722年,第一款制式鳥銃King's Pattern誕生,歷經了P1724試制型和1728年定型。P1730式鳥于1730年開始量產,并被稱為褐筒(Brown Bess),之后此系列鳥銃便開始了長達120年的服役歷史。

定裝彈的概念約在16~17世紀時產生,因無實物流傳,其具體時間、地點和人物難以被考證。中國明代發明的子銃是一種定裝彈藥,預先裝好彈丸與火藥,打放時以后膛填裝發射。而使用子銃的銃器有掣電銃、子母鳥銃等,其中掣電銃曾在《神器譜》中被提到是參考佛朗機炮而制。從原理看,掣電銃因未解決閉氣問題而沒有被大量采用,但當時一般的定裝彈不同于現代定裝彈藥,不過預先稱好火藥的分量,并保證不會被弄濕,以方便攜帶,相對于當時很難控制火藥分量和易濕的散裝火藥來說,已經是革命性的發明。

1640年,刺刀由法國軍官皮塞居發明,從此持銃也具備了矛槍的作用。

1.2.2 近代

美墨戰爭中的查普爾特佩克戰役

近代時期的槍械多半是指槍械開始淘汰冷兵器時代的19世紀,以區別于早期和與冷兵器并用時代。其原理和構造開始接近現代,卻未達到現代作戰要求。

在19世紀中期的多場戰爭中,如美墨戰爭、南北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北美印第安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祖魯戰爭、俄土戰爭等,近代槍械的雛型第一次發揮出壓倒性的戰斗力,徹底改變了以往戰爭中前裝滑膛槍和刀矛弓箭等冷兵器并用的情況。洋槍洋炮完全顛覆了戰爭的模式,促使各國爭相研發和購置新式槍械。

新式槍械使歐洲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武力差距達到歷史上最高,導致以往其他勢力未能控制的清朝、奧斯曼帝國及非洲完全失利。

普魯士在率先推出和使用后膛槍和定裝彈后,迅速崛起,并在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三大戰爭后,推動了歐洲權力的重新洗牌,促成德國統一,并間接影響了意大利的統一。

普丹戰爭中的迪伯爾戰役

近代槍械的主要特征是使用和現代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子彈(定裝彈),并以后膛上彈的方式發射。

后膛槍指子彈本身由彈殼、底火、裝藥及彈頭四個部分組成,由擊錘或擊針發射,不需要點火,從槍管的后方填裝子彈。

近代槍械解決了前裝槍的固有問題,射速從半分鐘至數分鐘一次達到每分鐘十次以上。除了極近的距離外的戰斗,槍械都可以作為主力武器。

拿破侖在杜伊勒里宮書房

拿破侖時代的法國著名槍匠包利在1808年發明了紙制彈殼以快速裝填,標志著槍械開始進入近代化。但當時槍械被發現的問題也極大,需要重新設計槍支和彈藥。因為當時紙殼子彈雖然從后膛裝彈較快,但是發射時的焰火會威脅射手;如果從前膛裝彈,膛線會阻礙裝填,滑膛會影響準度。因此他的發明實際未被法軍采用,但也指引了槍械向有閉鎖裝置的方向發展。

1835年,第一種量產的轉輪手槍被美國設計家柯爾特研制出來,這也是第一支多發槍械。1836年,得克薩斯革命猶阿拉莫戰役的指揮者大衛·克洛科特使用兩支特長型槍管的柯爾特手槍,帶領不足200人的持有左輪槍的人民起義軍頑強抵抗墨西哥7000人的政府軍數日,迫使墨軍只能從遠處炮轟,雖然最終起義軍全數壯烈犧牲,但這場戰役使世人充分認識到了左輪手槍的威力。在1846年美墨戰爭中,美國政府訂制了1000多支M1847型手槍,使手槍騎兵取得了非凡戰果。美國最終把柯爾特手槍列為制式裝備。

撞針槍也被稱為中央點火式火槍、德萊賽針發槍(Dreyse Needle Gun),由德國著名槍匠德萊賽于1835年發明,并于1841年裝備普魯士軍隊,為現代步槍的雛型。撞針槍從槍管后端裝入彈藥,針擊發火,首創旋轉后拉式槍機,徹底消除了后膛槍和定裝彈的傷人危險,其射速從上代步槍的每分鐘兩三發達到近10~12發,它在1866普奧戰爭中大顯神威,使奧軍傷亡數字提高到普軍的5~6倍。

德萊賽針發槍

1845年,美國軍事企業家史密斯·威森發明了現代金屬彈殼子彈。但由于當時的彈殼不能重復使用,不能滿足經濟性要求,所以并未廣泛取代紙彈殼,但指引了槍彈向更安全和可靠的方向發展。

米尼子彈

英方描繪中國人在亞羅號上的粗暴行為,此被認為是英帝國的戰爭宣傳

在過渡到定裝彈后膛槍前,歐美在19世紀中前期多使用由法國人克勞德·艾蒂安(Claude-Etienne Minié)發明的米尼彈(Minie Ball)—可算是末代的前裝步槍,米尼彈的步槍統稱為米尼步槍(Minie Rifle),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國的P1851米尼步槍,英國的P1853 Enfield米尼步槍,美國的Springfield M1861米尼步槍,普魯士的Vereinsgewehr 1857及奧匈帝國的勞倫茲步槍(Lorenz Rifle)。雖然其威力有限,但其設計可靠成熟,發揮了當時一般槍匠所熟悉的基礎技術,受到當時歐美列強的軍方信任,成為了除普魯士外各先進國家的主力槍械。雖然最終在普魯士的德萊賽擊針槍前不堪一擊,但其合理性的部分優點,被第二三代世代的后膛槍所繼承,如彈頭尾部的孔可以吸著火藥氣體漲大緊貼槍管的膛線,能夠全面發揮火藥的威力,而且流線形的彈頭較尖銳,射程和貫穿力比之前的圓頭彈為佳。

1855年,英國人博蒙特和亞當斯發明了雙動扳機的博蒙特-亞當斯左輪手槍,可在單手按動扳機的同時壓擊錘擊發子彈。從此人們使用轉輪手槍時,無需一手壓擊錘和一手扣扳機了。

博蒙特-亞當斯左輪手槍

加特林步槍

1857年,法國人安東尼·阿方索·夏塞波(Antoine Alphonse Chassepot,生于1833年)設計出使用紙殼定裝彈,口徑為11毫米的夏塞波步槍Chassepot M1866。但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法軍因來不及全面換裝新槍,同時不適應新槍和新槍戰術,慘遭失敗,陣亡人數達十多萬,比普軍的十倍還多,令全世界為之震驚,并促使各國全力投入資源革新槍械和探索新槍械的戰術和訓練。

1861年,美國的亨利和斯賓塞各自發明了兩種搖桿式的多發手動步槍,射擊比德萊賽槍更快和更安全,射速達每分鐘二十多發,但是對彈型和射姿的限制較大,因此未成為制式步槍,但仍使美國聯邦政府軍在南北戰爭對南軍和后來的北美印第安戰爭獲得了壓倒性優勢。

1862年,美國人加特林發明了手動式的加特林機槍,也就是第一支實用的連發式槍械。這種槍械需手動操作,采用多槍管的笨重槍型,常需要多人一起配合才能使用,但它的壓倒性火力是古老火槍的數百倍。在戰爭中,兩三個北軍只要抬出一挺加特林機槍,便嚇得上百個只有火槍的南軍或有弓箭的印第安人落荒而逃,甚至投降。

1864年,英國因普丹戰爭爆發,加快了裝備定裝彈后裝槍的進程,并于1865年3月決定以美國人雅各布·施奈德的方案將恩菲爾德P1853式前裝線膛槍(Pattern 1853 Enfield rifle-musket)改裝為后裝槍,將靠近擊錘的槍管切開2.5英寸(1英寸=25.4毫米,下同),裝上可向右翻轉180度附撞針的蓋帽結構,只需稍微加工改變擊錘外形便可繼續使用。改裝后的P1853式前裝線膛槍被稱為史奈德-恩菲爾德步槍。

加特林機槍

1865年,英國人梅特福改進了早年很多人研究過的膛線設計和刻制技術,終于將其改進成普及化的現代來福槍的原型。自此,所有新型槍械幾乎都刻有膛線,同時專用發射霰彈的現代霰彈槍誕生了。

1871年,英國換裝馬提尼-亨利步槍(Martini-Henry)[.577/450(11.43×60毫米)],并使用到1888年。這種步槍是使用金屬彈殼的單發式步槍,運用了由亨利O.皮博迪(Henry O. Peabody)設計的升降式槍機,并瑞士人弗里德里?!ゑT·馬提尼(Friedrich von Martini)負責改良,而其膛線以及槍管由蘇格蘭人亞歷山大·亨利(Alexander Henry)設計。此槍經歷過殘酷血腥的祖魯戰爭(1879年1月11日~7月4日),因其采用的金屬瓶狀彈殼設計,裝藥量遠多于傳統直筒彈殼,可以射穿祖魯戰士的牛皮盾牌,威名遠揚。

馬提尼-亨利步槍

1871年,德國毛瑟兄弟公司發明了不受射姿和彈型限制的旋轉后拉式槍機(Bolt Action)的Mauser M1871式步槍(Gew 71,11×60毫米),此槍成為日本明治十三年式步槍的參考槍型,并因解決了德萊賽步槍和搖桿式步槍的設計問題而被廣泛采用。自此,帶彈倉的步槍才普遍被接受和采用,毛瑟步槍也因此聞名世界。

采用中央式底火的.357直壁式凸緣麥格農子彈

1873年,美國在裝備中使用中央式底火金屬子彈的柯爾特單動式陸軍左輪手槍。這種手槍的中央式底火子彈對相對較小,限制裝藥分量,其彈殼也可回收再裝藥,克服了早年金屬彈殼既昂貴又不可回收的缺點。此后,金屬彈殼成為槍彈的主流,并且除一小部分彈形需要外,新型的子彈也以中央式底火為主。

1873年,美國在裝備中使用了史密斯威森M3式中折式轉輪手槍。此槍具有較現代甩出式轉輪手槍具備的裝排彈速度,并且兩手使用同樣方便,成為稍晚出現的現代甩出式左輪手槍的強力競爭者的準現代化手槍,可是在使用子彈方面受限,未成為主流設計,到20世紀后期逐漸被淘汰。

1874年,夏塞波步槍被法國軍方將改裝成使用黃銅殼中間底火定裝彈的步槍,成為首個使用黃銅殼中間底火定裝彈的步槍,被稱為格拉斯步槍(Fusil Gras mle 1874),并在中法戰爭中發揮了其應有的威力。此槍也是日本明治十三年式步槍參考槍型。

溫徹斯特1873型

在俄土戰爭(1877~1878年)中,部分裝備了帶彈倉的溫徹斯特連發步槍的土軍,一度對使用單發的后膛定裝彈的伯丹單發裝填步槍和1867型Krnka步槍的俄軍產生威脅,甚至殺傷了數倍于己的俄軍。直到戰爭的后期,俄軍改變戰略攻勢方向,使未裝備新槍的土軍被攻其無備,才反敗為勝。本戰役證明了帶彈倉槍械的決定性優勢,也證明了先進武器被大量列裝才有效。

1882年,瑞士軍官愛德華·魯賓(Eduard Rubin)發明了全被甲彈頭。以往的純鉛制彈頭因被火藥的炸力炸熱,加上膛線的磨蝕,在剛離開槍口未到達目標前便變形而喪失準確性和威力,但全被甲彈頭恰恰突破了純鉛制彈頭的局限。

無煙火藥

1884年,無煙火藥被發明,這是槍械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金屬彈殼問世后,很多槍匠和發明家都嘗試過在不增加整個槍型尺寸和重量的前提下,提高槍支的射速和單發子彈的槍口初速。他們設計出多種單管機槍和瓶狀彈殼,但這些機槍和彈殼的使用極易受當時的裝藥限制。因為數百年來沿用的火藥配方中的黑火藥本身作為發射藥使用的條件很苛刻,其燃燒速度過快,可能量不是很大,稍少不夠推力,而稍多則炸掉槍膛,使得一般射手不敢自行再填裝發射藥。同時黑火藥容易留下殘渣,為增加射速,就要頻繁清理。此外,機槍在密集射擊時冒出的白煙,會影響射手視野,并易被敵人發現。直到1884年,無煙火藥出現,才解決了黑火藥對槍械的射速和彈頭初速的限制問題。

1884年,美國人馬克沁發明了馬克沁機槍。其最初使用黑火藥的試制槍并未被軍隊所采用,直到1889年,馬克沁機槍改用無煙火藥才被接受,成為首支自動裝填槍械。

1885~1886年期間,奧匈帝國著名設計家曼利夏(Ferdinand Mannlicher)發明了射速最快的手動直拉式槍機步槍和其應用的彈夾條。這種步槍后來進一步發展了漏夾,成為首種可拆式活動供彈具。雖然直拉式槍機后來被射速更快的半自動步槍取代,但彈夾的發明有效提高了帶多發彈倉或更后彈匣式槍械的裝填速度和可靠性。

1886年,法國推出勒貝爾M1886步槍(Lebel M1886 Rifle)和其新型的8毫米步槍彈。其中后者率先采用了無煙火藥和現代步槍子彈的瓶狀彈殼與中口徑彈頭,這是第一種現代步槍彈。因勒貝爾M1886步槍具有較高的初速(600米/秒)和流線形的彈頭,所以彈道平直且易于瞄準射擊遠處的敵人,但其8毫米步槍子彈,起初仍然用較重的鈍圓彈頭,到1898年才將之前彈型改良成較輕的尖頭彈,徹底減少了不必要的重量和空氣阻力,使其初速達到700米/秒,并將實際有效射程提升到接近1000米。

半自動的M1加蘭德步槍

1888年,德國在勒貝爾M1886步槍的壓力下,成立“步槍試驗委員會”(Gewehr Prfungs Kommission,簡稱GPK),原本只想在毛瑟71/84步槍基礎上縮小口徑和使用無煙火藥,后又改為獨自設計一款新槍。M1888式委員會步槍(Gewehr 1888)7.92×57毫米實際上只是把世上現有的步槍設計糅合在一起,其彈倉改進自曼利夏步槍,槍管膛線直接仿自勒貝爾步槍,槍管外套有一個由阿曼德·梅格(Armand Mieg)設計的全長式槍管套筒。

勒貝爾M1886步槍

1.2.3 現代

現代槍械是指從19世紀末開始,在近代的科技基礎上,即膛線、中心發火金屬定裝彈殼、無煙火藥、閉鎖裝置等,向符合實際戰爭需要發展出不同“槍械”的時期。

此時期有以下三個發展方向。

(1)小型速射的槍械。這種槍械已經包辦了連近戰內的幾乎所有人對人的戰斗。即使非連發槍械也可只扣動扳機即可達到每分鐘發射數十發,例如左輪手槍、自動手槍、半自動步槍。連發槍械每次可射出多個彈頭,射速達每分鐘數百發以上,例如戰斗霰彈槍、沖鋒槍、自動步槍。

左輪與槍套

半自動手槍

(2)反戰車槍彈。戰車在一戰的戰場中是為應付槍林彈雨的威脅而出現,反過來推動了比傳統槍械更具單發破壞力的廣義輕武器出現,開始超出狹義槍械的定義,例如榴彈發射器、重機槍和反器材步槍、反坦克槍等。

(3)非致命性武器。它是因現代社會的治安需要而出現的,一般指發射非致命武器的防暴彈藥,例如催淚彈、胡椒噴霧、電槍、橡皮子彈等。

1.2.4 未來

對于槍械未來的前途和發展,歐美國家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機動兵器已經代替了步兵完成絕大部分的戰略任務,未來軍用機器人將完全取代步兵的占領任務和警察的治安任務;另一種是隨著先進的能源技術,將出現比槍械更有威力的小型武器,例如激光武器和電磁炮。既然反坦克導彈和便攜式防空導彈已經取代了反坦克步槍和重機槍的戰防和防空地位,那么未來很可能出現納米技術制造的對個人用的微型導彈等。

法國“西北風”導彈

但更多人認為這兩種的觀點受到一定的技術和倫理限制,所以最可能出現的是新原理和結構的槍械。以下介紹一些較為有名的前瞻性研究。

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發過特種用途單兵武器,是一種把卡賓槍和小型榴彈發射器合一的槍械,步槍還可以發射新型的箭形彈。雖然步槍設計本身失敗,但獲得了將M16突擊步槍和M203榴彈發射器合一的成功經驗。

M203榴彈發射器

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再次提出相似的概念理想單兵戰斗武器XM29 OICW,但一直未達標。同系列的XM307自動榴彈發射器一舉代替重機槍和大型的全自動榴彈發射器計劃也失敗。

美國在同期又發展過無閉鎖槍械等,放棄使用了百余年的金屬彈殼和閉鎖裝置,改為塑料殼彈,但當時越南戰爭剛剛結束,因經費問題而放棄了。

西德20世紀60~90年代開發的無殼彈藥的HK G11突擊步槍使用無殼彈,其推進方式類似傳統彈,但將發射藥用纖維素黏合成整塊狀。這款突擊步槍因東西德統一和冷戰結束,只被少量裝備。

XM307自動榴彈發射器

AN-94突擊步槍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發展過一種稱為Gyrojet的新概念手槍,其子彈是另一種火箭式推進的無殼彈,非常輕巧,并無后坐力,被發射時產生的噪音也很小,但這種手槍因太過前衛而停產。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再次提出先進戰斗步槍計劃,包括四種方案,其中有無殼彈(即G11的美國版)和塑料彈殼的方案,但因成果有限而被放棄。

在20世紀80~90年代,蘇聯/俄羅斯開發的使用普通彈的先進結構AN-94突擊步槍,但這種步槍結構復雜和價格昂貴,同時由于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只被少量采購。

在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研發過稱為“金屬風暴”的機槍,是一種以電子擊發并使用另一種像迫擊炮彈的無殼彈的機槍,其射速大大超過加特林機槍,每分鐘可發射10萬至百萬發子彈,但始終無人問津。

20世紀末,法國開發過稱為GIAT PAPOP的武器,其概念與理想單兵戰斗武器相似,將卡賓槍和榴彈發射器合一,但始終未被采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的M2迫擊炮

值得注意的是前衛性的槍械設計傾向于使用無殼彈或塑料彈殼,以在減小全槍和彈藥的尺寸及重量的前提下,保持槍械威力和提高射速,但始終無法取得像現行金屬彈殼的成功從而被忽視。實用性的問題成為日后研究槍械發展的借鑒,同時也要避免過分標新立異的高科技武器的形象。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像G11的無殼裝藥和塑料彈殼難以達到金屬彈殼的安全程度,很容易因連發射擊過久而被廢熱引起爆炸或自燃。

(2)雖然另外兩種無殼彈因為彈頭本身兼有彈殼的保護功能,但G-11也被改良成G-11K3,解決了之前的問題,卻又產生了新的問題。

(3)Gyrojet因火箭式槍彈離開槍管后繼續加速才能達到最大速度,所以致使初速很低,其近距威力不如傳統手槍,同時火藥燃燒不均勻,遠距離的精度也很低。

(4)“金屬風暴”的彈藥需要用專用的機器,預先安裝在槍膛中,并前后排好,因此不可在臨戰中補充子彈。

M320榴彈發射器

G-11K3使用新的發射藥后,提高了燃點,也改變了彈藥的結構和外觀,避免了底火直接接觸灼熱的機械部分,但也因構造變得復雜而高價,脫離了無殼彈槍械要構造簡單和低價的設計初衷。

步槍和榴彈發射器合一,主要是由于人們發現自動步槍浪費彈藥,在戰斗中被子彈直接殺傷的機會遠少于被炸彈炸傷的機會,同時榴彈的威力和射程足夠對付輕量化的機動兵器和防御工事。

在步槍和榴彈發射器合一方面確實獲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比利時的FN EGLM附加型榴彈發射器和美國的M320榴彈發射器等,不僅能專門配合本國的FN F2000突擊步槍和FN SCAR的構造,又可獨立使用,具有比XM29 OICW更為簡易的火控系統,并可使用既有裝備的彈藥,這算是XM29 OICW失敗后的簡易代替方案,并被軍方采用。

FN EGLM附加型榴彈發射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州市| 锡林浩特市| 黄山市| 西贡区| 凤城市| 长葛市| 淮安市| 庆云县| 黄山市| 新龙县| 德保县| 托克托县| 日土县| 阜新市| 健康| 连南| 乐亭县| 新郑市| 江孜县| 尖扎县| 和静县| 北碚区| 黄平县| 沙河市| 蒲城县| 连平县| 渭源县| 林甸县| 定襄县| 吴旗县| 开远市| 镇赉县| 台南市| 邯郸县| 拉萨市| 塔城市| 弥勒县| 商城县| 缙云县| 商都县| 贺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