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見葡萄酒里的小時光
- 蘇雅
- 2391字
- 2019-01-21 16:59:22
01 緣起/走進葡萄酒的世界
細細回首往事,我是怎么愛上葡萄酒,走進葡萄酒的世界,成為葡萄酒撰稿人的呢?我只能說,命運的事情,誰能說得清楚?
我只不過是有些任性與執著,有些少時的夢想,讓我在可以任性的時候任性,在該執著的時候執著,放棄、失去、堅持,有所失、有所得。生活的這個大題目,我就這樣開始解答了。
18歲的時候,我是一名理科生,懷揣著一個關于文字的夢,拿著高出重點本科線60分的理科高考成績,找遍招生簡章上重點本科中的中文系而尋不得,最后被命運的大手丟去學了金融,心有不甘但又無可奈何。
這雙大手隨后又讓我作為交換生,到了法國的葡萄酒鄉,讓我驚喜地發現了葡萄酒的精深與博大,于是我義無反顧地開始學酒,繼而寫酒。
葡萄酒是我熱愛生活的媒介,書寫葡萄酒讓我得以書寫我對生活的熱愛。最初對文字的夢想從未放下,我在葡萄酒這個廣博的世界里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大學
我讀書的北京外國語大學里,有半數學生都是留學生,國際氛圍濃厚。每天放學時的小小林蔭道上,熙熙攘攘的各國學生自成校園一景,綠樹叢中飄著“小聯合國”的橫幅,自習室里也經常有學漢語的留學生,我在這里給漢語博士生改過寫得近乎完美的漢語作文。
校園極小,咖啡店卻有很多家,西式風情十足。我拿著書,一點點把校園里每家咖啡店都試了個遍。如今住在法國,我依舊保持著大學時的習慣,喜歡在家門口的咖啡店里寫作。
校園里美食是一絕,韓餐、日餐、西餐,各國餐廳一應俱全,口味絕不輸校外餐廳,一些店更是名列城市旅游攻略的推薦名錄。食堂邊上有一家特色酒吧,還上過時尚雜志。
回首看來,我的美食美酒之旅,竟是從大學食堂開始的。
拜國際環境所賜,我們學經濟金融的,也得學全套的英語專業課程,末了還要考專業四級和專業八級,連專業課、甚至是會計學,教材也是英文的大板磚書,期末考試也是英文筆答。
雖然稍微辛苦,不過這讓我以后在國外商校里交流學習實現無縫對接,非常輕松地就能考很高的分數,讓法國同學刮目相看。
也同樣是因為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學校的交流項目很多。在母校校慶的金秋時節,我飛離北京,抵達法國,拖著個偌大的箱子,從戴高樂機場轉了法國高鐵,感受著前所未見的車速,到達了勃艮第的首府。
我在商學院里直接插班到法國商校傳統Grand Ecole項目的第二年 (等同于法國研究生一年級) ,進行了為期一學年的交流學習。
法國人家
若交換那年我沒有住在房東克里斯汀家,估計我的人生將會是另一番模樣。如果讓我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擇住在這位法國中產太太家,與她賞畫、品酒,體味人生。
克里斯汀的丈夫喬治生前是法國鐵路局的工程師,亦是勃艮第TASTEVIN品酒騎士團的成員。彼時我尚不知道這個品酒團體的分量,只是仰望著書房里泛著光澤的品酒淺銀碟,覺得很神圣。
那年喬治新逝,偌大的房子空空,于是我和克里斯汀相互陪伴。我們一起去聽新年音樂會,去看她合唱團排練,去她在巴黎的親戚家過圣誕節,參觀展覽后討論——我們都愛印象派,我們都愛那熱烈的色彩、熱烈的生活。
喬治去世后留下很多應該早飲的葡萄酒,那時餐桌上每天都有葡萄酒配餐。后來,冬天過去了,葡萄酒快喝完了。在喬治一周年忌日那天,素日恬淡自持的克里斯汀撲向開門而入的兄長懷中,放聲大哭。
原來餐桌上那些優雅的葡萄酒,亦浸著我所不知的濃濃哀傷。
賓客離去后,我們迅速地忙碌起來。我去上課、旅行,她去合唱團,也去旅行,然后有瑣事萬千,似乎又把時間和思念填滿。
直到一日午后,陽光透過落地大窗灑在了壁爐上,小客廳沙發柔軟,我陷在里面做著作業,聽她在書房里和朋友講電話:“你知道,我這是為了忙碌而忙碌。”我一輩子都會記住如此平淡敘述著永久失去的語言。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樁不是閑事?這樣殘酷的道理,后來我也慢慢知曉。
我碩士畢業典禮的時候,邀請了克里斯汀來參加。法國商校亦用了美式的畢業典禮,入場是澎湃的搖滾樂,好不熱鬧。
散場時,我脫下禮服帽子,在空曠的大廳里,抱著克里斯汀,放聲大哭。
葡萄酒課程
勃艮第高等商學院在150年前就是應勃艮第酒農和酒商對商業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法語教學的葡萄酒及烈酒國際貿易碩士如今更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葡萄酒商校教育課程。
我們交換生雖然要學習傳統的商校項目,但也可以選修葡萄酒烈酒課程。那時我在克里斯汀家天天喝著酒,便自然選了這門課。
當年教課的老師彼得·丹是定居勃艮第幾十年的英倫老先生,講起葡萄酒來一臉神往。后來我回第戎正式修習碩士學位,又修讀了丹先生的國際葡萄酒和烈酒基礎知識課程。
一個產區一個產區地學習,在幾次考試前猛啃書本,那些曾經陌生的專有名詞漸漸熟悉,課后盲品也能說出一二,屢次猜中,讓丹先生頗為驚奇,我和葡萄酒的緣分也是越來越深。
畢業距今已經有些時日,不過讀書的記憶和知識,仍然讓我受益匪淺。就像勃艮第一切以土地為要的樸素,勃艮第商校的葡萄酒碩士也是樸素的,一切以知識為要。持續兩學期每天從早到晚的緊張課程,加上五個星期的學習旅行,把葡萄酒的世界毫無保留地展示給對這里尚感朦朧的我們,讓我們完全走入了這片廣博的天地。
我對母校的情誼,也是絲毫未減。我們常常會收到行政秘書尚塔爾·瑪麗奈特發來的郵件,或是幫某位畢業生找某款酒,或是幫某位畢業生招聘某個職位。誰想找酒找人,她都樂意幫忙。還有每年年初的年信,哪位結婚了,哪家生小孩了,波爾多的畢業生們有什么活動,南部的畢業生們又有了什么活動……看她絮絮叨叨地寫來,真有家的感覺。
我當年做交換生的時候,在亞太招生主管貝朗杰太太的辦公室里看學校的項目,怯生生地問:“葡萄酒及烈酒國際貿易碩士怎樣啊?”這位熱心而博學的太太立即說,這個項目每年只招30多人,班里像個大家庭一樣。聽得我心生神往。如今貝朗杰在職讀的博士學位都拿到了,我也畢業有些年了,這法語教學的葡萄酒及烈酒國際貿易碩士如她所述,溫暖如初,充滿人情味兒地繼續陪我們在葡萄酒的世界里行走。

窗外由綠變白,又由白變綠。我來了,又走了。

我是怎么愛上葡萄酒,走進葡萄酒的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