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行書技法
  • 高育娟
  • 7字
  • 2019-01-10 16:04:19

第三章 碑帖精講

第一講 臨習方法與碑帖精選細讀

一、臨習方法

書法的創作并非憑空而來,是從臨摹碑帖入手的,這是繼承書法傳統的唯一途徑和根本方法,也是書法創新不可缺少的基礎訓練。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發揮個人的創造性。

書法臨習就是依照碑帖范本進行書寫基礎訓練和作品欣賞,它是接受書法傳統、發展書法的必由之路。 書法臨習的基本內容是書寫技法、書法形象、作品精神。

(一)擇帖

字帖是學書者無言的老師,擇帖如擇師,名師出高徒。關于字帖的選取,要取法古代經典作品作為臨習對象。書法字帖可分為碑與帖兩大類。碑帖是我國歷代書跡保存和流傳的重要形式。碑是指碑版刻石。從我國最古的石碑上看,都沒有刻上文字,豎石僅是作為某種標記,或者說作為某種記號而已。從秦始皇時開始就在石碑上刻上了文字,以紀其功績。到了漢代時,碑的應用就很普遍了,作為上層的官吏要刻石立碑紀其政績,作為民間百姓為了紀念賢哲或亡故的先人而在廟堂、道旁或墓前豎碑,這時才稱為碑。“碑”即刻石書法,包括碑碣、摩崖、墓志、造像、界石、塔銘、刻經等,多以拓片形式存在,主要是指秦代的刻石、漢代的碑刻、魏晉南北朝以至唐宋直接書丹而刻成的碑版。我國藏碑最多的地方,稱為“碑林”,西安市的碑林就因其較大而聞名于世。帖,原指縑、紙上的墨跡書法,后也指這些墨跡的影印或翻刻本。帖起源于唐代,從李世民時期開始被廣泛應用。碑與帖,因它們的本來功用不同,所以書法風格面目不同。碑刻書法多樸厚莊重;而帖書多為信札隨筆,所以揮灑自然。

究竟怎樣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書法范本呢?每個人的文化修養、性格各不相同,情趣愛好不同,對不同風格字體的審美觀也會不盡相同,所以要選擇與己性相近者,即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的作品進行臨習。例如,當自己平時在無意中見到某本帖上的字體好看,愛不釋手,練字興趣大增、心摹手追時,說明自己的情趣愛好與本帖書者的情趣愛好有某種相似之處,選擇此種字體練習較為適宜。選帖是與學書者的性格、審美取向及個人修養有緊密聯系的。因此,大家在擇帖時,可根據個人興趣選取不同的切入點。

初學者對字帖范本的認識,有可能存在局限性,但隨著學習的深入、知識的積累、眼界的開闊、名師的點撥與指導啟發后,會有更深的認識與高度。總之,擇帖后一定要深入進去,不可淺嘗輒止,更不可朝三暮四。

(二)讀帖

眾所周知,要想寫好書法,必不可少的是臨摹,究竟如何才能臨摹的到位呢?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讀帖。讀帖,是學書的一個重要方法。此時的讀,是“觀”的意思,并非出聲去讀。《續書譜》中引用唐太宗的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于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理,然后可以臨摹?!边@里所說“觀”“諦觀”,即讀帖的意思。也就是在臨帖之余,或是臨帖之前,詳細觀察和用心揣摩碑帖中字的點畫、用筆、結體和神韻等,將它們觀之入眼,銘記于心,然后再用筆去臨習。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強調:“察之者尚精”。讀帖務求精細周到。首先,要仔細揣摩字的用筆方法,是藏鋒還是露鋒,是圓筆還是方筆,是折筆還是轉筆,以及筆畫的粗細、長短、大小、筆勢等。其次,認真分析字的結體特征,如字的斜正、收放、爭讓以及結體取勢等。再次,用心研究字的意韻等。只有這樣鍛煉人的眼力心力,才能使碑帖中字入于眼、記于心,方能臨時出于手、顯于紙。正如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擬進一分,則察亦進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擬,擬既精而察益精?!?/p>

那么,讀帖的意義何在呢?在我們看來,主要包括下述幾個方面。正是這幾個方面的意義,使它在人們的學書過程中占有了一個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一是通過讀帖較為深入與全面地來分析、研究、體會與掌握所讀碑帖的法度規矩與神采氣韻特征。

二是通過讀帖來對比與研究所讀碑帖與其他碑帖的異同。

三是通過讀帖來探索書法藝術的總體規律,了解、理解書法藝術的各種具體的美學性質與藝術特色。

四是通過讀帖來輔助自己的臨帖與創作。

由此可見,讀帖對于學習書法的重要性。讀帖之后,就要進行臨帖的學習了。

(三)臨帖

臨帖的方法主要可分為摹寫、臨寫。用薄而透明的紙蒙在碑帖上,依其形跡而復寫的稱“摹”,或稱“影書”;將碑帖置于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稱“臨”。那么究竟該如何臨摹呢?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初學書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于成就?!庇址Q:“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庇纱丝梢?,要先摹后臨、臨摹結合。

常用的摹寫形式有以下四種。

①仿影法:把透明的紙蒙在碑帖上,照著字影描摹。

②描紅法:在印有紅色碑帖字的紙上描摹。

③填墨法:也叫雙勾填墨法,就是把透明的紙蒙在碑帖上,用硬筆沿字點畫的外沿精確勾畫,然后照空心字描摹。填墨法的好處是在勾勒過程中能加深對碑帖點畫形態的認識。

④勾骨法:就是把透明紙覆在碑帖上,用硬筆在字的點畫中勾畫出字的骨架,然后看著字帖沿骨架描摹。

摹寫能幫助初學者較深入地理解字帖的結構、章法,但摹寫容易得形似而神滯。摹寫的不足可以用臨寫來補救。

常用的臨寫形式有以下三種。

①對臨法:把碑帖放在眼前對照著寫,字帖與紙張的距離越近越好,臨寫的字要與碑字盡量一樣大。

②背臨法:不看碑帖,憑記憶將臨習過的字書寫下來。

③意臨法:臨寫范本時,追求行氣及整體的神韻和意境。意臨屬于較高學習階段采用的臨帖方式,已經帶有創作的成分。

總之,臨帖是學書道路上的重要環節,伴隨學書的始終,有無法替代的作用。

在臨帖時一定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這三個“到”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

①眼到。要想臨好帖必須要先能看到。正如唐代孫過庭所謂的“察之者尚精”。 要詳察細審碑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盡量做到靜態上把握筆畫形態,動態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系。

②手到。當我們能用眼揣摩到碑帖特點時,就需要“手到”進行體現了。唐代孫過庭說,“心不厭精,手不厭熟”,所以“手到”不僅是指臨得形似,而且要神似。

③心到。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乎達情,書不妄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边@足以說明書法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內涵是博大精深的。因此我們在學習前人傳統時,必須超越技術層面,用心理解文化精神的境界。

二、碑帖精選細讀

(一)《集字圣教序》

《集字圣教序》又稱《大唐三藏圣教序》,簡稱《圣教序》或《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建于京城長安弘福寺?!洞筇迫厥ソ绦颉肥翘铺跒楸碚眯史◣煾拔饔蚋鲊笕》鸾?,回國后翻譯三藏要籍而寫的。太子李治(高宗)并為附記。碑石高9.4尺,寬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現存于陜西西安碑林。

《集字圣教序》由唐代僧人懷仁集摹而成,歷時24年。懷仁是長安弘福寺僧人,能文工書。此集字碑文,選自王羲之書法各帖,由于懷仁對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側,能充分體現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和韻味,達到了章法合理、平和簡靜的境界。清代蔣衡在《掘存堂題跋》中說:“沙門懷仁乃右軍裔孫,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氣揮灑,神采奕奕,與《蘭亭序》并驅,為千古字學之祖?!?/p>

歷代書家對《集字圣教序》的評價都非常高。它充分地表現出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精美典雅和靈動多姿。這主要體現在:①字數多。全碑有1900余字,供臨摹學習的空間很大;②兼用字體豐富。王羲之的楷書、行書、草書在此碑中均有體現,使字體靈動多姿、動靜結合。③筆法結字變化多。一是由于楷、行、草字體兼有,故而字的筆法變化豐富;二是全碑結字生動新穎,故而平中見奇、欹正相依、靈動多姿。

(二)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唐開元年間中進士。安史之亂中,因其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之一。其書初學張旭、“初唐四家”,后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自成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行草書有《祭侄文稿》《爭座位帖》《裴將軍帖》《自書告身》等。

其中《祭侄文稿》的內容是紀念其侄子因抗擊叛軍而慘遭殺害。顏真卿在祭侄靈前,悲憤難抑,以極其悲憤的心情寫下此稿。

此稿意不在書,卻進入了最高藝術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全稿凝重蒼勁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跌宕起伏,是難抑悲慟情感的悲憤之作。用筆以篆法入行,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行與行之間,則左沖右突,欹正相生,墨色濃重而枯澀,蒼勁古雅,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元代鮮于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贝嗽u為歷代書家所公認。

(三)米芾《苕溪帖》《蜀素帖》

米芾(公元1051~1108年),北宋書畫家。初名黼,后改為芾,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遷居襄陽,故有“米襄陽”之稱。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為畫學博士,曾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米芾對書學很有研究,有獨到的見解,著有《海岳名言》《書史》等。米芾善“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

米芾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他獨到的體會。他追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于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

《苕溪帖》全稱為《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亦作《苕溪詩卷》《米南宮詩翰》,紙本墨跡。縱33.3厘米,橫189.5厘米。全卷35行,共294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即公元1088年作),時米芾38歲。所書為自撰詩,共6首。《苕溪帖》是米芾行書中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時的詩作為書寫內容,落筆不拘中鋒,常以側鋒取勢。其書方圓并用,圓轉處穩健凝重,方折處果敢迅疾,點畫顧盼有情,肥而勁,瘦而豐。結字欹側,力趨險絕。通篇八面生鋒,筆力沉雄瀟灑,意境清新,節奏明快。全卷書風揮灑自如,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的典型面貌。

《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墨跡絹本,行書。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書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米芾38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笆袼亍笔且环N質地精良的絲綢織物。此卷由于書寫在絲綢織品上,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卷中數詩均是當時記游或送行之作,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方圓兼備,長短粗細,體態萬千,氣勢率意放縱,筆勢飛動,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交互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清代高士奇曾題詩盛贊此帖:“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快?!?/p>

(四)趙孟頫《赤壁賦》

趙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昴,號松雪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也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書法家,為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之一。趙孟頫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的筆路十分清晰,字的外形圓潤而筋骨內涵,點畫遒勁,結體寬綽秀美,外柔內剛,結構布白方正謹嚴。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洛神賦》《東坡詩帖》《趵突泉詩》《歸去來辭》《煙江疊嶂圖詩卷》。

《赤壁賦》是趙孟頫的經典之作。紙本冊裝,共21頁,每頁縱27.2厘米,橫11.1厘米。帖共81行,935字?,F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末署“大德辛丑正月八日,明遠弟以此紙求書二賦,為書于松雪齋,并作東坡像于卷首。子昂?!毙脸鬄榇蟮挛迥辏ü?301年),時趙孟頫48歲。該帖其字點畫精到,結體周密,行筆勁健酣暢,分行布白疏朗從容,用筆圓潤遒勁,神采飄逸,盡得魏晉風流遺韻。唐棣跋云:“東坡二賦,松雪要每一書之,負出諸書之右,故深得晉人書法。晚年行筆圓熟,度越唐人,乃知早會用意之深如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北县| 冕宁县| 来凤县| 河源市| 沽源县| 航空| 义乌市| 郴州市| 英超| 卢龙县| 阿瓦提县| 六安市| 郑州市| 河源市| 永康市| 汾阳市| 汾西县| 西乡县| 于田县| 彝良县| 五峰| 高阳县| 石楼县| 永昌县| 榕江县| 邯郸县| 陆丰市| 昌吉市| 政和县| 达日县| 灵山县| 长春市| 古蔺县| 太原市| 醴陵市| 乳源| 牡丹江市| 崇州市| 邳州市| 平原县| 土默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