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書技法
- 高育娟
- 4435字
- 2019-01-10 16:04:18
第四節 熟練用筆
古人運筆的玄奧之處,在于對筆鋒的控制,控制筆鋒的聚與散、扁與圓等來塑造線條、筆畫形象。所謂“方筆用鋪,圓筆用裹”“轉便圓,側成方”,就是指利用筆頭的圓錐狀,聚毫書寫可形成圓筆;利用毛筆鋪散開,鋪鋒書寫可形成方筆;順筆鋒書寫,筆畫圓潤,側筆鋒書寫,筆畫扁方。要想做到無論什么筆畫,均可下筆成形、筆勢自然,筆毫能鋪能裹、能倒能起、能扁能圓等,就需要我們在熟悉筆性的情況下,熟練地掌握用筆。
用筆主要表現在用鋒。鋒指的是鋒端離筆毫近的那一段,是筆力集中到達、墨集中流注的地方。主要的用鋒有中鋒與側鋒、藏鋒與露鋒、轉鋒與折鋒等。
一、中鋒與側鋒
(一)中鋒運筆
中鋒運筆即筆鋒在點畫的中間運行。蔡邕《九勢》中云,“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說的就是中鋒用筆。當筆鋒移動時,筆鋒在線條點畫的中心,這樣鋒端所含的墨汁,隨著筆的運行而順利地注入紙內,會從線條點畫的中心向四周滲出,重心在中間,因此能寫出點畫圓潤飽滿、渾厚含蓄、立體感強的線條筆畫。清代笪重光在《書筏》說:“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劣之根,斷在于此。”由此可見,歷代書家都非常重視中鋒用筆。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中鋒運筆呢?
關鍵是能夠把筆鋒立起,即“立鋒”。清代蔣和說:“(用筆)如善舞竿者,神泛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立起筆鋒,“鋒正則四面勢全”,無論筆走向哪個方向都得中鋒。
需要注意的是,毛筆在運行過程中也會出現與排筆刷子一樣的“扁筆”現象,這時雖然筆鋒未偏移,仍是“中鋒”,但卻缺乏“圓筆屬紙”的那種圓潤感。因此,調節筆鋒,使其恢復、保持圓錐體狀態。倘若筆毫到了無法調節的時候,就需要用“舔筆”的辦法使其變圓。
練習:根據下面圖示進行練習,體會中鋒運筆的感覺,切記注意執筆姿勢、毛筆落筆方向。
(二)側鋒運筆
側鋒運筆是指介于中鋒與偏鋒之間的運筆方法,筆毫接觸紙面的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有一個大約小于45度的夾角。這個夾角越小越接近中鋒運筆;夾角越大,越接近偏鋒運筆。側鋒運筆時所書線條的形態和質感效果介于中鋒與偏鋒運筆之間。時常有人容易將側鋒和偏鋒混淆,其實二者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偏鋒是筆鋒臥倒側抹,絲毫不能體現鋒的用場,寫出的線條薄、飄、弱、虛,而側鋒是筆鋒由倒而立、由側而中的一個轉換過程,便于承接上一個筆畫的筆意,有利于書寫速度的加快。古今書法家也會適當采用側鋒運筆。側鋒運筆是中鋒運筆的輔助手段,歷代書家書寫時,都是以中鋒運筆為主、側鋒運筆為輔。
在書寫中,不同的書體、書風與是否用側鋒運筆有一定的關系。古人對此也有言論,如明代豐坊在《書訣》中說,“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篆則一毫不可側也”。
總之,在書寫中,中鋒和側鋒宜結合使用,可以有所偏重,但不應偏廢。只用中鋒,比較容易陷入拘謹板滯;只用側鋒,則比較容易導致輕佻飄浮。

中鋒、側鋒結合筆畫圖示
二、藏鋒與露鋒
藏鋒與露鋒是指如何處理線條筆畫書寫中起筆、收筆時筆的鋒芒。露鋒是指起筆和收筆時,順勢出入,筆的鋒芒顯露在線條點畫之外;藏鋒是指起筆和收筆時,要先向線條筆畫的反方向運筆,將筆的鋒芒隱藏在點畫之中。我們分而述之。
(一)露鋒用筆
露鋒用筆包括露鋒起筆和露鋒收筆。
①露鋒起筆。所謂露鋒起筆是指起筆時筆鋒順勢而入,將筆鋒顯露在點畫外面的起筆方法,亦稱為搭鋒起筆。露鋒起筆往往以側鋒為主,并且因為便于承接上一個筆畫的筆意,加強了點畫間的聯系,而普遍運用于行書、草書、楷書、隸書字體的書寫中,同時也會因書寫者不同的書寫習慣而時有出現。

露鋒起筆圖示

幾種露鋒起筆筆畫的運用
②露鋒收筆。露鋒收筆是指收筆時筆鋒順勢而出,將筆鋒顯表露在點畫外而有明顯的鋒芒的收筆方法,亦稱出鋒收筆。露鋒收筆的出鋒形式極為豐富,出鋒的方向可呼應引出下一個點畫來,從而加強了點畫間筆意的連帶和呼應,是傳神的極重要的手段。露鋒收筆可用于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但在行書、草書中尤為多見。

幾種露鋒收筆筆畫的運用
(二)藏鋒用筆
藏鋒用筆包括藏鋒起筆和藏鋒收筆。藏鋒起、收筆,可使筆畫顯得凝重含蓄,篆書純用此法,隸、楷、行、草等書體也常用此法。
①藏鋒起筆。藏鋒起筆要在下筆之時使筆的尖鋒在點畫之內著紙而逆向輕輕用力,然后再返回運行,落筆時筆鋒痕跡被覆蓋在筆畫中,不露鋒芒的起筆方法,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起筆方法,同時又因為這種起筆的方向與點畫運行的方向相反,故又稱逆鋒起筆或“逆入”。藏鋒起筆又有方圓之分。藏鋒方筆是藏鋒起筆后再頓筆方折形成的效果,藏鋒圓筆是藏鋒起筆后再提筆圓轉形成的效果。

藏鋒起筆圖示
練習:根據下面圖示進行練習,體會藏鋒起筆的感覺,切記注意執筆姿勢。
②藏鋒收筆。藏鋒收筆是在點畫即將收結時,順勢或駐或頓,而后將筆提起,也可以向運行的相反方向稍回筆后再抽筆,筆畫外不露鋒芒,也就是筆鋒回到點畫內再離開紙面。古人云“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即說的是此。藏鋒收筆也有方圓之分,其原理與藏鋒起筆中的方筆、圓筆相同。
練習:根據下面圖示進行練習,體會藏鋒收筆的感覺,切記注意執筆姿勢。
根據下面圖示進行練習,體會藏鋒起筆、收筆的感覺,切記注意執筆姿勢。
總之,露鋒須順鋒起筆,順鋒收筆;藏鋒則須逆鋒起筆,逆鋒收筆。兩種起、收筆各具有不同的藝術效果,故不宜偏廢。正如啟功先生所說:“(側鋒用筆)太露鋒芒,則意不持重;(藏鋒用筆)深藏圭角,則體不精神。”
三、轉鋒與折鋒
轉與折是筆畫轉換方向的兩種形式。
(一)轉鋒
轉鋒是指筆鋒在平移時作圓弧形的轉向運行。轉鋒又有平移轉鋒和翻絞轉鋒兩種。
①平移轉鋒:指毛筆作圓弧運動時,接觸紙面的筆毫部分始終保持不變,以中鋒作圓弧形平移,產生質感圓潤而勻齊的線條。笪重光《書筏》中所說的“自轉” “一畫之自轉貴圓”,便指此法。在書寫中,小篆轉鋒全用此法,隸書、楷書、行書以及草書中也時用此法。
練習:根據下面圖示進行練習,體會平移轉鋒的感覺,切記注意執筆姿勢。
②翻絞轉鋒:是指筆毫作圓弧運行時,接觸紙面的筆鋒不斷變化,通過左右翻絞,使中鋒、側鋒、偏鋒的變化在瞬間運動中連成一體,而在翻絞中產生千變萬化的線條,因其邊緣時光圓、時毛澀、時枯辣、時濕潤而產生出豐富的韻味和生動的節奏,廣泛運用在草書,特別是狂草中。
(二)折鋒
折鋒是指筆鋒在平移過程中,突然在一點上作方向的改變,通過折鋒形成一個折角,這個折角可通過提筆折鋒和翻筆折鋒來表現。
①提筆折鋒:是指用提筆的方法調節筆鋒,使原來的中鋒線條在折點后仍然保持中鋒運行,這一類型的折鋒也有方圓之分。
a.方折。用提筆頓折的方法取得方筆效果的折筆叫方折。
b.圓折。用提筆圓轉的方法取得圓筆效果的折筆叫圓折。

方折圖示

圓折圖示
運用這兩種折鋒法,筆鋒在運行中雖然經過折點而改變了方向,但毛筆觸紙的筆鋒并沒有很大的改變,基本上還保持原來的筆鋒。此法在多種書體中被廣泛運用。
②翻筆折鋒:在書寫過程中,使原來中鋒運行的毛筆在折點上作筆鋒的翻折,翻轉后的筆鋒繼續做中鋒運行,這種不用提按而運用筆鋒改變的折筆方法叫翻筆折鋒,亦即“鋒用八面”。速度快的翻筆折鋒,在行書、草書中被大量運用;精到的翻筆折鋒,常用于楷書。
四、方與圓
圓筆與方筆是書寫當中常用到的用筆形態,不僅體現在線條筆畫的起收筆處,還包括線條筆畫中段的形態,以及線條筆畫的轉折上。一般我們把有棱角的用筆形態稱為方筆,無棱角的稱為圓筆。方筆與圓筆不僅形態上有區別,給人的視覺感覺也各有不同,同時在用筆的方向上也不相同。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綴法第二十一》中說:“該舉其要,盡于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隸之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者蕭散超逸,方筆者凝整沉著。提則筋勁,頓則血融,圓則用抽,方則用挈。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挈出之。”此段文字,將方筆與圓筆剖析至精。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方用頓筆,頓筆形成方折之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折以成方”,同時方筆給人以剛健挺拔之感。這種用筆在不同字體中均有體現,比如篆書《天發神讖碑》、隸書《張遷碑》、楷書魏碑等。圓用提筆,提筆形成圓轉之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轉以成圓”,圓筆給人圓潤之感。這種用筆在金文、小篆中體現最多,其他幾種書體則方圓兼有。
在書寫過程中,圓筆與方筆沒有絕對的區分,而是方圓兼備,主次有別,或方中有圓,或圓中有方。同時,圓筆與方筆,離不開前面講的中鋒與側鋒、藏鋒與露鋒、轉鋒與折鋒等。因此,書寫時,我們要綜合運用。

方筆示意圖

方筆練習圖
五、疾與澀
疾澀之說的提出始于漢代的蔡邕。那么,什么是疾?什么是澀呢?蔡邕《九勢》中說,“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澀勢,在于緊駃戰行之法”。啄是短撇,如鳥嘴啄食而急遽有力;磔是波捺,要有曲折流行之勢;緊趯是豎鉤,趯須快行,才能緊而不散。“澀”則是快行中有緊收之力,審慎地用力,不是無阻礙地直行。簡單地說,運筆疾,點畫線條俊朗明麗;運筆澀,點畫線條飽滿、厚重。需要注意的是,疾和澀是對立統一的。宋代姜夔《續書譜》說:“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必能先速,然后為遲。若不能速而專事遲,則無神氣;若專務速,又多失勢。”由此可見,疾、澀都要求內含筆力,疾而能留,澀而不滯。
六、濃淡與枯潤
書法注重筆情墨趣。筆意力行至,墨已分陰陽。墨法是書法技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濃、淡、枯、潤的不同變化,表現出十分豐富的藝術效果。明代書家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 故非筆不能運墨,非墨無以見筆。由此可見,書寫中用墨的重要性。
濃墨作書較能表現出雄健剛正的內蘊氣度,給人以筆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淡墨作書給人淡雅古逸之韻,空靈清遠之感。枯墨能較好地體現沉著痛快的氣勢和古拙老辣的筆意。潤墨指潤澤的墨色從點畫中微微浸潤滲化開來,適宜于表現外柔內剛、勁秀峻爽的意境。枯墨的表現方法又有飛白、枯筆、渴筆。飛白,筆跡中絲絲露白,相傳是漢代書家蔡邕所創。枯筆,指揮運中筆毫墨干,用筆迅猛摩擦紙面,筆畫所呈現出的毛而不光的筆觸線狀。渴筆,是指筆毫以迅疾遒勁的筆勢、筆力摩擦紙面而形成的枯澀蒼勁的墨痕。
黃賓虹說:“論用筆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從筆出。”用墨的變化,是與用筆分不開的。由于用筆的節奏不同,便可以產生墨韻濃淡枯潤的變化,輕則墨淡,重則墨濃,澀則滲而潤,疾則燥而枯。反過來,墨法亦影響筆法,如筆墨飽運筆宜快,筆墨少運筆宜緩,書寫節奏的變化通過墨色表現出來,生機躍然紙上。宋姜夔《續書譜·用墨》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由此也可看出,用墨與書體還有一定的關系。在書寫中,若能筆墨兼得,令筆不虧墨,墨不掩筆,方稱善學。至于究竟該如何用墨,還需要細心練習體會。

濃墨

淡墨

潤墨

枯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