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軍用飛機鑒賞指南:金裝典藏版
- 軍情視點
- 1336字
- 2019-02-12 12:17:10
軍用飛機的歷史
飛機的發明是20世紀最重大的科技成果之一,也催發了新的科技文明。1903年12月17日,美國萊特兄弟制作的世界第一架有動力、可操縱、重于空氣的載人飛行器試飛成功,人類飛行的夢想從此變成了現實。然而,這項發明同時也大大改變了現代戰爭的形態,并催生了空軍這一新的軍種。
飛機出現之初基本上是一種娛樂的工具,主要用于競賽和表演。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爆發后,尚處于發展稚嫩期的飛機被匆匆推進了戰場,戰爭實踐與軍事需求大大加速了飛機及其技術的發展。一戰初期,軍用飛機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當戰爭轉入陣地戰以后,交戰雙方的偵察機開始頻繁活動起來。為了有效地阻止敵方偵察機執行任務,各國開始研制適用于空戰的飛機。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種戰斗機是法國制造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它裝備了法國飛行員羅朗·加羅斯設計的“偏轉片系統”,解決了一直以來機槍子彈被螺旋槳干擾的難題。隨后,德國研制出更加先進的“射擊同步協調器”并安裝在“福克”戰機上,成為當時最強大的戰斗機。

現代仿制的“福克”戰機
一戰開始時,飛機還只是勉強可用于空中觀察和槍械對射的工具,而當戰爭結束時,飛機已經成為能用于空中偵察、臨空轟炸和追逐格斗的有效武器系統,飛機的產量也因此急劇增加,并從此誕生了一個新的工業部門——航空工業。
1939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更充分地展示了飛機的作戰能力。由于飛機的戰略作用已經在一戰中后期被各個國家廣泛接受,到二戰開始時,軍用飛機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各種不同作戰用途的軍用飛機也應運而生,如攻擊機、截擊機、戰斗轟炸機、俯沖轟炸機、魚雷轟炸機等。由于二戰期間各種艦船(包括航空母艦)被大范圍使用,這也使得各種艦載機在戰斗中具有巨大的發揮空間。
二戰期間,戰爭的需求推動各國不斷研制新的軍用飛機,飛機的性能幾乎達到了使用活塞式發動機所能達到的極限。戰爭末期,德國開始使用Me 262噴氣式戰斗機。此后,各國開始大力發展噴氣式戰斗機,活塞式戰斗機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美國在二戰期間研制的P-51戰斗機

保存至今的蘇聯MiG-25戰斗機
20世紀50年代初,首次出現了噴氣式戰斗機空戰的場面。到了60年代初期,戰斗機的最大速度已超過兩倍音速,機載武器已從機炮、火箭彈發展為空對空導彈。60年代中期,以蘇聯MiG-25和美國YF-12為代表的戰斗機的速度超過了3倍音速。不過,越南戰爭、印巴戰爭和中東戰爭的實踐表明,超音速戰斗機制空戰大多是在中、低空,接近音速的速度進行。空戰要求飛機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即轉彎、加速、減速和爬升性能,裝備的武器則是機炮和導彈并重。因此,此后新設計的戰斗機不再追求很高的飛行速度和高度,而是著眼于改進飛機的中、低空機動能力,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統。
20世紀80~90年代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軍用飛機的發展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不僅飛行速度、高度與航程獲得極大提高,而且飛機的機動性、目標特性與信息對抗能力也有了質的躍升。飛機從戰爭的協同力量變成了戰爭的主力,甚至成為決定性力量。在20世紀后半葉,噴氣式戰斗機已經發展了四代,此外還出現了許多先進的攻擊機、預警機、轟炸機、軍用運輸機、教練機、無人偵察機和武裝直升機等軍用飛行器,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空軍裝備體系。

美國空軍現役主力戰斗機F-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