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財政制度大改革
岸信介們在對產業實行國家統制的同時,對金融領域也進行了大規模改革。
戰前的日本,企業主要依靠發行股票或公司債券的直接金融方式來籌集資金。靠向銀行貸款來獲得資金的間接金融所占比例較小。對此,改革派官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排除股東對企業的支配,確立“銀行中心主義”,改由日本興業銀行等銀行為企業提供資金。
1942年制定的《日本銀行法》標志著這種統制式金融改革的完成。該法第二條“日本銀行必須以達成國家目標為使命進行運營”,明確規定了戰時經濟體制的基本理念。
1940年,稅收財政制度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通過導入源泉征收制度強化了對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日本是繼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導入源泉征收制度的國家。同時,法人稅也被確立為一個獨立的稅種,從而改變了日本過去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體系,開始直接向制造業等現代經濟部門征稅。按照新的制度,稅收不經過地方政府直接交給國家,再由國家撥款給地方的模式初步形成。
此外,農地改革的準備工作也取得進一步進展。地主是造成戰前日本農村極端貧困的主要原因。佃農租種地主土地,用收成來繳付地租,地租平均高達收成的一半。所以農村的生活狀態一直停留在一百多年前江戶時代的水準。
中央政府的很多官僚早已深感農村改革的必要。特別是農政官僚中有些人的改革意識更為強烈。他們于1942年制定了《糧食管理法》。該法規定,佃農將糧食繳納到國家,國家付款給農民,農民再用其中的一部分向地主繳付地租。通過這項法令,地租由實物支付變為現金支付,農村的狀況大為改觀。
由于地租為政府規定的固定金額,不隨物價變動,因此隨著戰后的通貨膨脹,農民的實際負擔大幅減少。1940年高達農民總收成50.5%的地租,到了1945年已經實質上減至18.3%,租地制度成了徒有其表的存在。此外,政府還制定了“雙重米價制度”。也就是說,在收購糧食時對農民和地主采用雙重標準。政府以高價收購農民的糧食,但是對從地主手中收購的糧食卻設定低價,這個制度也降低了地主的地位。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江戶時代以來一直未見起色的日本農村在戰時體制下發生了巨大改變。
上述這些改革,均以贏得戰爭勝利為最終目的。岸信介們對企業所實行的改革,是把企業作為國家的工具,使企業的生產活動以滿足戰爭需要為重心。從直接金融向間接金融的改革,則是為了從產業資金供給方面支持和強化上述機制。而租稅改革的目的,毫無疑問就是為了籌集軍費。
推行農村改革的農政官僚們或許受到了社會主義式的扶貧思想的影響。不過,從軍事角度來看,使農村脫離貧困也大有必要。因為農村是軍隊士兵供給的源泉,沒有強大的農村就沒有強大的軍隊。所以軍部(特別是陸軍)十分贊同農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