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讓孩子害怕你,你就失敗了
有句古話叫“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是家長為了威嚴而要讓孩子害怕自己。可是一旦孩子害怕了你,你也就失敗了!
小豆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一次我去參加她的家長會,認識了小豆同桌瀟瀟的媽媽。在參加家長會之前,小豆就曾悄悄地告訴我說:“媽媽,瀟瀟媽媽很可怕,瀟瀟經常跟我說自己特別害怕媽媽。只要瀟瀟課堂測驗成績不理想,她媽媽就會臭罵她一頓,有的時候還會打她。”
我見過瀟瀟這個小姑娘,很乖很可愛,但眼神里總流露出一絲膽怯,說話也小心翼翼,生怕說錯話一般。這次家長會,我第一次見到瀟瀟媽媽,因為之前小豆跟我說過的話,我也特別留意了這位媽媽。
瀟瀟媽媽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職場女強人”。果然,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她真的是一家500強外企的創意總監,平時手下管著幾十個人。兩個家長在一起,話題總也離不開孩子。聊到教育孩子的問題,我告訴瀟瀟媽媽:“我平時跟小豆與其說是母女關系,倒不如說是朋友關系。”這一點瀟瀟媽媽很不能認同。她也毫不吝嗇地跟我分享她的教育“經驗”:對孩子一定要樹立威信,要讓孩子害怕自己,孩子才能聽話。
“瀟瀟小的時候特別貪玩,小學的第一次期中考試前,我原本以為她在房間里好好復習功課,結果我一推門進去卻發現她在畫畫。我當時火氣就上來了,把她罵了一頓。你別說,這一罵,瀟瀟還真的害怕了,從那以后,瀟瀟就再也沒有在復習的時候偷懶了。”
瀟瀟媽媽給瀟瀟制訂了一系列的規矩:晚上十點之前必須睡覺,一放學就立刻回家寫作業,每次考試都要優秀……有一點兒做不到,等待瀟瀟的就是嚴厲的斥責。瀟瀟心里“苦”,但因為害怕媽媽,所以一直不敢說。
很多家長把握不好嚴格教育的尺度,讓孩子到了害怕甚至恐懼的地步。我記得特別清楚,小豆在給我講完瀟瀟的故事之后,用她那稚嫩的聲音對我說:“媽媽,還好你跟瀟瀟媽媽不一樣。”
魯迅先生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認為,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其次要指導,絕不能用前人的“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再次是解放,培養他們自主的能力,使他們“成一個獨立的人”。魯迅先生的這一套做父親的理論,同樣適用于媽媽這個角色。
我平時對小豆的教育也是根據“理解、指導、解放”這三個詞,給她創造一個寬松、溫馨的家庭環境。
當然,有的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不想讓孩子害怕自己,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慢慢也不愿親近自己了。有的媽媽甚至會問自己:“我真的那么可怕嗎?”
朋友孫茜最近就在面臨這個困擾。孫茜跟我哭訴說:“感覺孩子最近離我越來越遠了,有的時候他寧愿找他爸爸來當傳話筒,也不敢直接跟我提要求。”聽了孫茜的哭訴,我反問她道:“平時,孩子跟你提要求的時候,你是不是很不耐煩?有的時候還會對他發脾氣?你是不是會要求孩子百分之百聽你的話?孩子一不聽話,你就覺得他不尊重你,給他臉色看了?你是不是什么都替他做決定,完全忽略了他所能承受的范圍?你是不是覺得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好,他無條件服從都是理所當然的?”在我一連串的反問下,孫茜默默點了點頭。
那么,一個合格的媽媽應該怎樣讓孩子不害怕自己呢?
我認為最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每天多花一些時間跟孩子像朋友一樣聊聊天,而不是把跟孩子所有的溝通都用斥責和要求來代替。人的感情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語言,通過與孩子溝通,媽媽們能更快地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體貼他們的心,讓他們更有安全感。
然后就是要學會科學地指導他們。做一個合格的媽媽不等于將孩子“散養”,完全聽之任之,而是應該在一旁指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和孩子一起協商著做決定。比如孩子要參加什么樣的課外輔導,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等孩子年齡稍微大一些的時候,可以考慮讓他們參與家庭決策,讓孩子有歸屬感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當然,解放孩子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給孩子一定的玩耍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和自己的同學、朋友去交流、去接觸。而不是放學后就把孩子接回家寫功課,周末也不讓孩子和朋友約著玩耍。
我很喜歡電影《后會無期》里面的一句話:“喜歡就是放肆,但愛就是克制”。這也同樣適用于對孩子的教育。愛你的孩子,不能僅僅把你認為最好的給他(她),不考慮他(她)的感受。愛你的孩子,就是要努力了解他(她)、理解他(她),知道孩子內心真正想要的,克制自己的自以為是,而讓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愛。
2 不要對孩子隨便發脾氣
你發的每次脾氣,對孩子都會造成傷害,傷害久了,孩子也就變得無所謂了!
有一次,我帶著小豆去超市買東西。在超市的一角,我們看到一位母親正在沖一個小女孩發脾氣,那個小女孩和小豆差不多大的樣子,站在那里低著頭不說話。我和小豆遠遠地聽到那個媽媽說:“看見什么要什么,你怎么那么貪心啊!不給買就不走,下回再也不帶你出來了……”
被媽媽這么說,那個小女孩一下哭了出來,超市里的很多人都看了過來。我本以為這位母親能夠收斂一下,沒想到這位母親氣急敗壞地對孩子吼道:“哭!哭!哭!就知道哭!”結果,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很明顯,孩子對媽媽的話產生了強烈的恐懼。小豆目睹了這一切,她躲在我的身后,好像看到了怪獸一樣。
出于工作的習慣和母親的本能,我想走過去幫助那對母女化解這場不愉快。正在我想往前走的時候,那個小女孩的父親過來了,示意自己的愛人別再對孩子兇了,并抱起了孩子,很溫柔地安慰她。孩子的情緒好轉了一些,不再那么大聲地哭了,變成了小聲地抽泣。不過總算這場風波過去了。
小豆和我說了句話:“媽媽,那個媽媽怎么那么兇啊?真可怕。”孩子說完,緊緊地拉住我的手。
是啊,發起脾氣的媽媽真是可怕。其實并不是這位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不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我相信,她是情緒失控了。幸虧孩子的身邊還有一位好脾氣的父親,否則孩子的內心會受到更大傷害。
我可以理解各位母親的苦衷:當你勞累了一天回到家,孩子還無理取鬧時,你心中的“火”會突然增加;當你催了十幾遍,孩子還不動窩兒的時候,你一定也會氣憤無比;當你對孩子的期末考試滿懷信心時,一份糟糕的考試成績,難免讓你大動肝火……
孩子錯誤的行為、糟糕的表現、不好的習慣等,都可能讓一位母親發起脾氣來。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不良行為暫時停止了,但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很多媽媽卻不知道。
(1)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你對孩子發脾氣,說些難聽的話,就在他(她)的心里留下了傷口。如果一把尖刀插在一個人的身體里,即使再拔出來,傷口也難以愈合。要知道,心靈上的傷口和身體上的傷口一樣難以愈合,無論怎么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
(2)孩子會失去主見
孩子犯了錯,你生氣上火,情緒失控,對孩子一通兒吼,孩子沒有辦法,只能乖乖聽你的話。這種模式一旦形成,長此以往,孩子容易在潛意識里形成一種習慣。什么習慣呢?就是做任何事都要以媽媽的反應為參考依據,做什么都要先看媽媽的臉色,孩子可能變得聽話了,但也失去主見,很難走向獨立了。
(3)孩子會失去安全感
我見過很多的家庭都是這樣,媽媽很強勢,是一家之主,不光孩子,連自己的老公都害怕她。這種家庭充滿著火藥味,幾乎每天都能見到媽媽發脾氣。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走向極端,一方面是極度的自卑,另一方面是極度的叛逆。
(4)孩子會模仿大人
我以前在幼兒園做教育研究的時候,見過這樣一個小男孩。這個小男孩其實并不屬于那種愛攻擊別人的性格,但是一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有些不愉快的時候,就歇斯底里地沖小朋友吼叫,甚至語言中夾雜著不少臟話,沒有一個小朋友不害怕他,也沒有人愿意和他玩。后來這個男孩班上的另一位小朋友的媽媽悄悄告訴我,她經常看到這個男孩的媽媽在路上罵孩子,而且語言也是“火爆和粗俗”的,顯而易見,孩子模仿了大人,成了受害者。
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我也能理解家長有時候的感受,生活的壓力,孩子競爭的壓力,工作中的不開心,雜七雜八的人際關系,都會讓我們女人陷入負面的情緒當中。當孩子表現得違背了你的意愿時,當他(她)令你失望時,你的情緒可能瞬間就會失控,很大程度上,此時孩子成了你發泄情緒的“通道”。從這個角度上講,孩子又是多么無辜啊。
現在你會問,有什么方法能讓自己避免對孩子發脾氣嗎?
我覺得方法還是有的,比如你可以在發脾氣之前先讓自己“冷卻”下來。你可以深呼吸幾次,讓自己在心里默默地數數,從1數到100,你的火氣通過數數可以漸漸地消減一些。當火氣下來一些的時候,你可以試著冷靜地思考,如果發脾氣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想想孩子的感受,或許你就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了。
另外你還可以暫時與孩子隔離,自己跑到陽臺上冷靜一下,直到你沒那么生氣了,再回到孩子身邊與他(她)溝通,幫助他(她)認識錯誤和解決問題。
總之,我還是希望每個媽媽都能親密和優雅地與孩子相處,因為發脾氣不僅會毀了孩子,也會毀了你。
3 你不應該成為孩子的“指揮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們的迫切心情我能理解,但是孩子應該學會規劃自己的生活,媽媽們不應該成為孩子的“指揮官”!
做父母的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的,我也希望小豆長大后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但是我不會按照我的意愿來規劃小豆的未來,做小豆的“指揮官”。
鄰居家孩子依依比我們家小豆大兩歲,卻忙得像陀螺一樣!一到周末,鋼琴、繪畫、舞蹈、書法、游泳等特長課程就被安排得滿滿的,寫作、英語、奧數也不落下。依依真的就像陀螺一樣,轉在媽媽的小“皮鞭”下。沒日沒夜地轉啊轉啊,轉得暈頭轉向的,沒有了自己思考的時間,也沒有了自我想象的空間。
那個時候小豆還沒有上小學,有一次,依依一家到我們家做客。在飯桌上,我問依依:“依依,你長大后想做什么啊?”
“警……”依依想也沒想地脫口而出,卻在媽媽嚴厲的目光中將最后一個字生生地吞了進去。
“我長大后要考上清華,將來要讀博士。”依依低下頭,小聲地咕噥道。
這時,只見依依媽媽滿意地點了點頭。
吃完飯,小豆熱情地拉著小姐姐,想要邀請她一起完成我之前給她買的拼圖。依依剛要起身和小豆一起去玩,只聽依依媽媽嚴厲地說:“依依,你還有算數題沒有做完,下午還要練鋼琴,你該回去啦!”媽媽說完后,依依一臉委屈地點了點頭,淚水在眼眶里打轉,默默地回到自己家中。
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望子成龍的美好愿望無可厚非。但是,想要孩子有一個好的前途,媽媽們應該承擔孩子背后“軍師”的角色,而不是他們身前的“指揮官”,甚至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
我并不反對讓孩子發展特長,小豆也會有一些特長課程,但是這些課程的選擇“大部分”是由她自己決定的。為什么說“大部分”呢?因為我會先根據她的情況幫她列出一個特長課程備選列表,然后讓她來選擇她最喜歡的一個或兩個,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年齡太小,迷失在眾多可選擇的課程當中。當然如果她自己有非常想學的課程,又沒有在我的列表中,我也十分歡迎她提出來,我們一起討論。
媽媽在孩子的生活中擔任“指揮官”的角色,完全不顧孩子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一味地將自己想要的未來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命令孩子絕對地服從自己,按照自己的路線來發展,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
(1)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次,我帶著小豆去少年宮,在乒乓球館,一個小男孩手里拿著乒乓球拍和乒乓球,緊皺眉頭、一臉緊張地做著預備動作。遠處傳來了他媽媽嚴厲的命令:“把球拍拿平,球放上去,不準掉。”偏偏男孩手里的乒乓球就像是在跟這位媽媽作對一樣,一次又一次地掉到地上。每次掉在地上之后,都會傳來那位媽媽的數落聲,小男孩的手腕止不住地顫抖。
這位媽媽因為孩子一直打不好而心急,殊不知,她越是這樣命令著孩子,越是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球自然也就一次一次地掉落了。
(2)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
去年,我們一家人去爬香山,小豆特別興奮,就跟著她爸爸一路跑上去了。當時,我們旁邊有個小男孩兒,跟小豆差不多的年紀,看我們在跑,也甩開了爸爸媽媽的束縛一個人跑上去了,任憑他的媽媽在后面大喊,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喜悅當中。等到家人追上他的時候,等他的并不是媽媽鼓勵的目光,而是一頓訓斥。小男孩兒一臉委屈地窩在了爸爸的懷里,哭著跟媽媽說自己再也不敢了。
媽媽對孩子生活指揮過多,也是另一種“溺愛”。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事無巨細,什么事情都為孩子處理,只要他們按照自己為他們規劃的路線發展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敢于冒險的精神,形成很強的依賴心理。一旦孩子踏入社會,等待他們的必然是對生活的恐慌和措手不及。
(3)使孩子失去創造能力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經說過:“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媽媽對孩子的教育不只是為了讓他們學到知識,還要從內心深處喚醒他們的創造力。知識是無窮盡的,但創造力卻能激發孩子更多的潛能。而媽媽過度指揮孩子的生活,甚至因為孩子的些許不遵從就大發雷霆,勢必會讓孩子形成依賴、自卑、屈從的心理。試想一下,一個只會點頭和服從的孩子,如何才能擁有創造力呢?高明的媽媽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盡量避免之。
生活中,媽媽們因為對孩子的愛,一不小心就會扮演高高在上的“指揮官”角色,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成才是很不利的。我還是那句話,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媽媽最好的角色就是當孩子背后的“軍師”“良師益友”,而不是孩子身前的“指揮官”,甚至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媽媽們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4 帶給孩子更多的正能量
每一位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陽光開朗、積極向上,每天都充滿朝氣與活力。媽媽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媽媽的“積極向上”才能給孩子帶來“積極向上”,媽媽的正能量才能激活孩子的正能量。
經常有朋友問我,孩子上學表現不好,怎么辦?我都會告訴他們,作為媽媽應該先反省一下自己。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孩子的問題”,而孩子的各種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源于家庭教育,而孩子問題的解決也需要依靠家庭教育。
有一段時間,我工作上的事情特別多,每天都是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有一次,工作上的事情不太順利,我回家后,先是把衣服一摔,然后跟老公抱怨說:“事情一堆,哪一天我一狠心就辭了。”當時小豆就在屋子門口,兩只大眼睛眨也不眨地盯著我。老公趕緊把我拉到屋里安慰我說:“工作太累,就歇一陣子吧,沒必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累。”后來,我工作上的事情慢慢理順了,我的情緒也慢慢平復,能夠愉快地面對工作了。
可是,有一天,小豆放學回來,居然氣呼呼地把書包一摔,說:“這老師又留了這么多作業,當學生好累,爸爸媽媽,我不想上學了!”聽完小豆的話,老公當時就怔住了!小豆一直是一個很乖的孩子,怎么會突然說這么“大逆不道”的話?而我的怒氣也立馬上來了,正要發作之時,老公拉住了我。他把小豆拉到一邊,耐心地告訴她:“孩子,老師留作業是為了給你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另一邊,老公跟我說:“你還記得,前一陣子你回家抱怨工作累,不想上班了嗎?一定是讓小豆聽去了。媽媽的壞情緒,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孩子也就有樣學樣地抱怨起作業壓力來了。”我一邊聽,一邊若有所思地點著頭說:“對,我以后一定不能再把工作上的負能量帶到家里來了。”
媽媽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待周圍人和事物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傳遞的是什么樣的能量,孩子接收到的就是什么樣的能量。但是我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生活的天空下,有陽光也有陰霾。如果我們每天都在抱怨生活的壓力、社會的不公,我們的眼睛看到的多是不如意的事情,就好比陰霾天氣一樣,孩子怎么可能接收到陽光呢?面對孩子,我們應該多給他們播撒一些陽光,把生活里的陰云悄悄藏起來,把健康樂觀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多給他們傳遞一些正能量,這樣他們才能像陽光下的小樹一樣,健康茁壯地成長。
那么,媽媽們應該如何給孩子傳遞滿滿的正能量呢?
(1)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壓力
美國家庭與工作關系研究所負責人埃倫·加林斯基曾對1000個家庭進行了調查,當詢問孩子“最想幫父母實現的愿望是什么”時,得到的回答是“希望他們不要那么累”。孩子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機,每天都在自己的眼中留下父母的形象。但是,拿出孩子用心靈拍攝的“照片”看一看,卻有很多是父母憂愁的面容和煩躁的表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媽媽們不是圣人,很難同時對工作和生活給予足夠關注,但你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足夠的智慧,只要你不把工作的情緒帶回家,他們就能根據你的忙閑自行調整生活。
(2)換一種關心孩子的方式
一次去接小豆放學,在校門口,看見一位媽媽拍著自己兒子的頭說道:“嘿,兒子,怎么樣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這位媽媽的心情很簡單,她擔心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沖突。但是,她的這種關心的方式傳遞的卻是“有沒有人欺負你”這種負能量。如果這位媽媽能換一種帶有感恩和欣賞的方式表達,比如說“兒子,今天交了幾個新朋友?”“今天有同學幫助你了嗎?有沒有感謝人家呀?”孩子也同樣會用這種方式來與同學交往的。
相似的還有,每天叫孩子起床“快點起床,要遲到啦!”可以換成“寶貝,又是明媚的一天,你聽到小鳥歡快的叫聲了嗎?它們都在叫你起床哦!”孩子上學前的叮囑也可以由“在學校要認真聽老師講課,按時完成作業!”變成“寶貝,要開心愉快地度過這一天,放學后,媽媽等你分享這一天在學校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哦!”
(3)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作用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家長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什么樣的榜樣,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被這樣的榜樣影響。一位媽媽曾當笑料給我講了她和她兒子的一段對話。她的兒子總喜歡玩游戲機不好好學習,有一次這位媽媽就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能總玩游戲機,我告訴過你要把精力放在學習上。”結果她兒子直接反駁她說:“我姥爺還總是告訴你不要總在外面打麻將呢,你還是整宿地玩兒。”這位媽媽一下子就語塞了!
你看,媽媽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媽媽們要在每一件小事上都以身作則,為孩子傳遞正能量,給孩子健康、積極的影響。
家庭是復印機,孩子是復印件,父母是原件,復印的東西不清楚,不能怪復印件,只能怪原件。孩子就是家長的復印版,請給孩子傳遞正能量吧!
5 誰的童年不犯錯?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俗語說:“孩子犯的錯,上帝都會原諒。”世界上沒一個孩子是從小到大不犯錯的。
“我上輩子這是造了什么孽,這輩子生了你這么個祖宗來討債。”有一天,下班回來路過樓下,正好聽到一樓的張女士在訓斥她的兒子。原來,是她的兒子淙淙偷拿了家里的二十元錢,買了一個自己喜歡了很久的玩具汽車。這件事被張女士發現后,瞬間點燃了她的怒火。于是,一邊是罵聲,一邊是淙淙的哭聲。
雖然,偷東西是一種萬萬要不得的行為,需要及時教育改正,但是對孩子的教育不能靠打罵。那么媽媽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童年犯的錯誤呢?
(1)教育孩子勇敢地承認錯誤,認清孰是孰非
有的孩子犯錯之后,會本能地把責任向外推,他們會說:“都是××,導致我……”而不是“是我錯了,我今后要注意,不再犯這樣的錯。”其實,孩子怕承擔責任,怕受到處罰,怕被別人說是自己錯了,遠遠比犯錯還要可怕。
孩子就是在不斷地犯錯、知錯和改錯中成長的。一個孩子犯錯沒什么大不了,只要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怕只怕,犯了錯還不會去思考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只是一味地推卸責任。孩子犯錯后內心一定是后悔和無助的,媽媽不妨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幫他(她)分析一下犯錯的原因,這樣孩子就會避免下次繼續犯錯了。
在這一點上,通通的媽媽就做得很好。那會兒通通還上幼兒園,有一次她去接孩子,幼兒園的老師告訴她,通通在學校很不聽話,演出排練的時候還把小朋友推倒在地上了。當時,通通媽媽并沒有發作,也沒有追問事情的來龍去脈。
等回到家之后,通通想要吃水果,通通媽就把孩子拉到一邊兒說:“吃水果可以,但是吃之前你能告訴媽媽,在幼兒園都發生了什么事情嗎?”通通這才一臉委屈地告訴媽媽說,自己原本演的是灰姑娘,可是老師最后讓她演灰姑娘的姐姐。通通心里不開心不想去排練,就在一旁堆房子,一個小朋友過來把她的房子推倒了,她這才推搡了小朋友一下。
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通通媽媽把孩子的眼淚擦干,然后問她:“小伙伴來把你的房子推倒是他(她)的不對,但是你應該推搡小朋友嗎?”通通默默地搖了搖頭。通通媽又接著說:“你在看表演的時候,會給什么樣的演員鼓掌?”通通回答說:“演得好的。”“一個演得不好的灰姑娘和一個演得很棒的灰姑娘姐姐,你會喜歡哪個?”通通繼續回答說:“灰姑娘的姐姐。”“所以,角色并不重要,關鍵是要演好。”通通點點頭說:“媽媽,我知道了,我明天就去跟老師和小朋友道歉,我也會好好扮演灰姑娘的姐姐。”
(2)不要動不動就“大動肝火”
為孩子一點兒小錯誤而大動肝火,是很多媽媽都容易犯的錯誤。之前有一位爸爸給我留言,講的是他的老婆脾氣很火爆,總是對兒子發火。這位爸爸還給我舉了一個例子。他的兒子很調皮,經常不好好吃飯,不是把飯撒到桌子上,就是把碗扣到地上。孩子爸爸一開始還會提醒糾正他,后來失去耐性,直接對著孩子一通兒批評:“連個飯碗都拿不好!”“還能不能好好吃飯了!”孩子要么一臉委屈,要么哇哇大哭地把這頓飯吃完。而且自己怎么勸,老婆都不聽,依舊每天訓斥孩子。
其實,對孩子的教育和風細雨永遠要比狂風暴雨效果好得多。小豆平時也會犯錯,但是對于她的每一次犯錯,我都會給她講道理,而且給她機會改正。如果她再犯同樣的錯誤,才會對她有一些小懲罰。對待小豆的教育,永遠都是講道理多過打罵。當然,對于她的每一點進步我也從來不會吝惜自己的表揚。
小豆那會兒還沒有上幼兒園,有一次帶她在樓下的小花園里玩耍。小孩子都比較調皮,她一直往花園的小花壇里扔小石頭。我告訴她:“小豆,你看看,你都把花壇里的小花、小草們砸痛了,花壇也被砸得不漂亮了,還不快去把這些小石頭撿起來!”這時小豆就有些耍賴,不想去撿。我并沒有強迫她,而是告訴她:“你把小石頭扔到了花壇里,你如果不去撿,我就要去撿了,就沒有辦法陪你一起玩了。”小豆感受到她往花壇里扔小石頭的后果,就會明白不能再把石頭扔到花壇里了。
(3)不要讓孩子認為自己笨
“我為什么總會犯錯誤?”“這道題為什么總做不對?”“我是不是真的很笨?”“我是不是不會有出息了?”……孩子在犯錯之后一味進行自我批判是非常普遍的行為,但這種行為并不健康,媽媽們一方面不能給孩子這種暗示,另一方面也要教會孩子把犯錯視為機遇,學會正確看待自己的錯誤。
談到家庭教育,有很多人自然會聯想到“溺愛教育”和“棍棒教育”。溺愛教育很容易培養出敗家和不孝子女,而棍棒底下出的也不一定是孝子或才子。沒有孩子是不犯錯的,正視孩子的錯誤,并教育孩子改正錯誤,才是家教的關鍵。
6 媽媽脾氣差,孩子就愛生病
很多媽媽抱怨孩子脾氣差,其實這可能是從你身上“遺傳”的!
在一次飯局上認識了陳太太,他們家嘉嘉跟小豆一般年紀。聊起孩子教育問題,陳太太告訴我說:“我和老陳脾氣都不好,近來發現我們家嘉嘉脾氣也不好。有一次他要求我帶他去吃冰激凌,我沒有理會,他竟拿著他的玩具小錘子狠狠地敲打我的頭。我揍了他幾下,他就在那里生氣,也不哭。以前的時候,我和他爸爸就經常因為他頑皮不聽話打他,沒想到他現在只要不順他的意就開始打人了!”
我們的身體是有免疫力的,情緒也是有免疫力的。
人身體的免疫力會隨著環境是否惡劣、營養是否均衡、是否經過充足的體育鍛煉等而變化。情緒免疫力也一樣,孩子生長的家庭環境、父母的脾氣都會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免疫力。父母,尤其是母親脾氣差,孩子的情緒免疫力就會變差,孩子就容易生“情緒病”。而孩子的這個“情緒病”既會表現在生理上,又會表現在心理上。
帆帆的媽媽就是脾氣火爆的家長中的“典范”。雖然跟帆帆媽媽并不相識,但從朋友那里也聽說了她的一二“事跡”。一次我們幾個朋友帶著各自的孩子去參加親子活動,在活動現場我看到了帆帆媽媽。當時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帆帆把小豆心愛的水晶球摔破了,小豆當時就哭了。帆帆媽媽原本就因為在之前的親子活動中與帆帆的配合不夠默契,怒氣的小火苗早已被點燃,一看這情形,怒火更是以迅雷之速燃成熊熊大火,瞬間爆發了!
在我們幾個家長的勸解下,帆帆媽媽這才冷靜下來。但是,后來我們就聽說,自那以后,帆帆就添了個毛病,只要他媽媽稍稍一發脾氣,他就開始嘔吐,一吐就是翻江倒海的。帆帆媽媽帶著他去了醫院,醫生也沒發現身體有什么病癥,最后只能帶著他去心理醫生那兒尋求幫助。
自從孩子得了這個病,帆帆媽媽就開始后怕了,再也不輕易發火了。
孩子頑皮好動,其實是在不停地探索著這個世界。媽媽們不應該擔心孩子這種頑皮好動的行為,相反,如果一個孩子不再頑皮,那么媽媽們才應該擔心。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受到父母情緒的影響,尤其是母親情緒的影響。如果父母脾氣暴躁,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兩種極端,一種就是以更差的脾氣回報父母,宣泄出自己的不滿;另一種就是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內心早已積壓了很多憤怒和恐懼,這就像一座大壩一樣,一旦決堤了,后果不堪設想。
一些孩童常見的如:多動癥、注意力不集中、抽動癥中的情緒問題、兒童各種情緒障礙、說謊等癥狀,應該說也是他們情緒免疫力不夠的表達。他們用謊言來緩解內心的痛苦,因為煩躁或者自卑而厭學,男孩子因為情緒調控力差而容易形成網癮,嚴重抑郁的孩子會出現自殺傾向,這樣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疾病。
如果媽媽們已經發現自己有某一種性格缺陷,而且這種缺陷已經影響了孩子,那最好還是先努力改掉自己的“壞脾氣”,不要在還沒有解決自己的不良情緒時就去用不良方式解決孩子的不良情緒問題,這樣顯然是不公平的,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當然,脾氣的轉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給各位媽媽推薦一個暫緩原則,就是如果發現孩子“闖禍”了,不要馬上發作,先緩一緩再處理。就有一點兒像電視劇《愛情公寓》里,關谷和悠悠在每次吵架之后的“存檔”處理。而在“緩”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了解孩子“不可理喻”的行為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避免不分青紅皂白地責備孩子。尤其是在公眾場合,孩子的自尊心都是很強的,在公眾場合批評甚至是打罵孩子,并不會彰顯出你為人母的威嚴,相反會讓孩子覺得很沒面子,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的心里埋下記恨的種子。
我國最早的教育學論著《禮記·學記》就曾提到過“當其可之謂時”,就是說教育孩子要抓住良好的時機,而并非越“及時”越好,有的時候沖動下的“及時”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事與愿違。所以,各位媽媽面對孩子的錯誤,請先適當地“冷一冷”,找一個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地點再教育孩子,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性格好的孩子,家庭環境也不會差
環境能夠造就一個孩子。如果一個孩子性格是堅強、樂觀的,那么他(她)的家庭環境一定也是積極向上的。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把人格的發展分為8個階段:嬰兒前期、嬰兒后期、學齡初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25—55歲),以及老年期。
對于0—3歲還處于嬰兒時期的孩子,雖然學會了走、跑、跳,學會了與人交談,但是由于身心發展最不成熟,因而對成人依賴性很大。如果父母的教育是慈愛的,讓孩子如沐春風,那么孩子就會對大人形成信任。嬰兒時期的孩子雖然小,但是也慢慢能夠“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打罵孩子,那么孩子長大之后也會不信任自己和他人。
從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中可以看出,父母以及以父母為核心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埃里希·弗羅姆曾說過:“家庭是社會的精神媒介,通過使自己適應家庭,兒童獲得了后來在社會生活中使他適應其所必須履行的職責的性格。”
前一段時間很火的一檔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不知道家長朋友們有沒有觀看。幾個善良、天真的孩子在鏡頭下表現出的好性格和好教養,讓很多家長羨慕不已。而這其中的好性格很大程度上都歸功于他們的家長還有教育他們的家庭環境。
在第一季節目里,幾組家庭通過抽簽的方式來決定他們的住所,林志穎父子抽到的是條件最差的一間房子,沒有窗戶,房子里還有大蜘蛛。這樣的房子留給大人住,可能都會覺得渾身不舒服,更別說是一個從小家庭環境優越的孩子。小Kimi自然是不肯住在這里,當Kimi表達出了不想住在這里的意思之后,林志穎并沒有發火,而是用輕松愉快的口吻說:“我覺得這個房子還不錯啊,對不對?大家的房子都是一樣的,真的還不錯的。”而看到蜘蛛之后,林志穎也沒有把蜘蛛說得很恐怖,只是說這是節目組給他們準備的玩具,不過不可以用手碰,一下子就打消了孩子的恐懼心理,而且還保障了Kimi的安全。
爸爸的樂觀影響到了Kimi,在這個節目里Kimi雖然也有哭鬧,但是大多是因為年紀太小離不開爸爸,很少有抱怨過條件艱苦,經常很積極樂觀地說“我一定會贏的!”“面條好爽口啊!”“餃子好香啊,聞起來好美味!”等。孩子內心強大,適應能力強,離不開家長的積極樂觀。
同樣,在第二季當中,黃磊的樂于助人,也給女兒多多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作為大姐姐,多多努力幫助其他弟弟妹妹,既不叫苦也不叫累,用她的堅強給弟弟妹妹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環境能夠造就一個孩子,而家庭則是“制造人性格的工廠”。如果一個家庭中,布置總是條理清晰,物品歸放有序,那么這個孩子以后的生活一定是有序的、清晰的。如果一個家庭總是處于繁亂之中,這個孩子又怎么會做事清楚呢?
讓孩子在一個和諧、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孩子的心情自然就會感到愉悅,沒有太大的壓力和不快樂的體驗,這樣很容易養成他們活潑開朗、熱情直率、穩重端莊的性格。而一個充滿爭吵的家庭環境往往對孩子的性格有較大的負面影響。
跟小豆同一年級有個孩子垚垚,這個孩子讓老師十分頭痛。他在班里經常罵人,老師跟他聊,他說自己這不是在罵人,只是口頭禪而已。老師問他罵人跟誰學的,他說:“我跟我爸媽學的。”老師說:“你爸媽在家天天罵人嗎?”他說:“我爸我媽天天在家吵架。”
后來,我了解到,這位垚垚同學的父母經常吵架,他的媽媽對垚垚還特別嚴厲,動不動就呵斥、打罵垚垚。垚垚生活在這樣一個打罵的環境里面,就很容易形成現在這種不健康的性格。
不同的家庭環境塑造出的孩子的性格也是不一樣的。
(1)溺愛型家庭
生活在一個溺愛型家庭中,孩子容易被養成任性、撒嬌、不懂禮貌、以自我為中心、責任感和耐心缺乏的性格。如果家長對孩子過分照顧,不肯放手讓孩子獨立生活,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很容易依賴別人,缺乏主見,而且大多會比較膽小。
(2)冷漠型家庭
冷漠型家庭中,父母對孩子漠不關心,或是忙于自己的事業,或是經常在外打麻將等,在這樣的家庭里成長的孩子很容易同樣情感冷漠,有的孩子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還會“人來瘋”,甚至是惹是生非。有的家長對孩子忽冷忽熱,這也是萬萬要不得的。忽冷忽熱的態度會讓孩子多疑多慮,情緒不穩定。
(3)粗暴型家庭
有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發脾氣,動輒動手打罵是一種教育手段。事實上這樣的家庭環境容易教育出兩種極端的孩子,一種是膽怯、軟弱、自卑;另一種則是有暴力的傾向。有的孩子犯了錯為了“保護自己”選擇說謊,久而久之就容易養成愛說謊的性格。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你種下什么種子,就會結什么果實;而且,一旦種子播下,后面無論你費多少功夫去修建、嫁接,都很難改變。不要把眼睛只盯在成績上,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吧,那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