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魔法師:學習考試實用記憶寶典(全新修訂版)
- 袁文魁
- 692字
- 2019-01-04 20:59:31
三、及時反饋
著名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對“反饋效應”進行了實驗: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三組,每天學習后就進行測驗。第一組學生每天都能得知自己的測驗結果,第二組學生每周得到一次成績反饋,而第三組學生則對自己的成績一無所知。八周后,改變做法,第一組與第三組對調,第二組不變,也同樣進行了八周教學。
結果除第二組穩步地進步外,第一組與第三組的情況大為轉變:第一組的學習成績逐步下降,而第三組的成績則突然上升。這說明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成果,對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即時反饋比遠時反饋的效果更大。
經常有人問我:“學習記憶法,看書能不能達到和上課一樣的效果?”我說:“當然不能。如果發一本教材,誰都學會了,那全球的老師們都要失業了,學校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老師的意義,就是傳道、授業和解惑。”
這里的“解惑”也是“反饋”的一種,我自學記憶法時,只能憑著記憶的效果來自我反饋,對照原材料看看記得哪些忘了哪些,但對于方法使用是否得當并不清楚。在參加記憶課程之后,我把背誦《道德經》的具體案例發給葉翠儀老師,她的專業指導意見對我幫助很大,她的鼓勵也給我力量:“文魁,我覺得你是一個意志非常堅定的人,從你做事的態度上我能感覺到。你真的很棒,沒有一個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堅持到底!”
相比較而言,書本是冷冰冰的,不會給你面對面的反饋和鼓勵!不過你在閱讀這本書時,書中的解說和參考聯想可以當成是一種“被動反饋”,你可以在對照中嘗試找出不足,雖然效果可能不如老師直接指出來,但有反饋總比沒有反饋好。我在教學中也在探索各種反饋系統,設計了“30天記憶訓練體系”“實用記憶武林計劃”等,通過老師的點評指出不足,方便改進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