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17年春之卷/總第21卷)
- 崔志遠 吳繼章
- 6737字
- 2019-01-05 01:01:14
漢語冠“從”親屬稱謂的體系及其詞匯分析
(廈門大學 人文學院;福建廈門361005)
摘要:晚清鄭珍所著《親屬記》是一部輯錄漢語親屬稱謂的專著,書中直接訓釋和間接提到的冠“從”親屬稱謂共有34條,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古代“堂系親屬”的詞匯面貌。對比《親屬記》和《爾雅·釋親》等文獻中的冠“從”親屬稱謂,不但能梳理其詞匯系統,分析其構詞方式,還能構建其稱謂體系。由此界定語素“從”的基本含義是“從某而稱謂”,它是比“族”小一級的稱謂單位,只限定在連己之兄弟房的四代親屬關系內。
關鍵詞:親屬記;從;稱謂體系;詞匯分析
漢語親屬稱謂,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語言文化現象。由于親屬稱謂“同封建禮教密切相關,成為儒家別親疏、明貴賤、正名分的重要內容”[1](P1067),歷來受到學者的重視。較早的相對完備地記載上古漢語親屬稱謂的文獻是《爾雅·釋親》,眾多研究表明,《釋親》已基本呈現了漢民族的親族關系和親屬稱謂體系。《釋親》之后,歷代典籍對親屬稱謂都有補充,但一直沒有專著出現。直到晚清時期,西南大儒鄭珍(1806—1864)撰成《親屬記》二卷(1886年刊行)
,該書系統收錄稱謂名稱106大類,轄詞606條,涵蓋了血緣、親屬、親戚、婚姻、主仆、師徒等諸多關系,補正了前人研究《釋親》以及考證親屬稱謂的疏失,為研究漢語親屬稱謂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現代學者對親屬稱謂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以往對《親屬記》的重視不夠,在語料選擇和研究方式上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尤其缺少對親屬稱謂的詞匯學討論。因此,我們以《釋親》《親屬記》等文獻所載冠“從”親屬稱謂為例,從詞匯學角度對冠“從”親屬稱謂的詞匯系統和構詞方式展開分析,并利用文獻記詞來構建這一稱謂體系,由此對語素“從”做出精確定義,從而獲得對古代“堂系親屬”稱謂更多的認識。
一 冠“從”親屬稱謂的詞匯系統
漢語親屬稱謂詞語屬于語言范疇,從歷時的角度看,這一詞匯系統會隨著時代和社
會的變遷不斷有所發展演變。在《釋親》的全部101個親屬稱謂中,出現的冠“從”稱謂共有16個,約占16%。其中直接訓釋的冠“從”親屬稱謂有14個,為便于觀察,我們全部羅列出來(下劃線為作者所加):
父之世父叔父為從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為從祖祖母;父之從父晜弟為從祖父;父之從祖晜弟為族父;兄之子弟之子相謂為從父晜弟;父之從父姊妹為從祖姑;父之從祖姊妹為族祖姑;父之從父晜弟之母為從祖王母;父之從父晜弟之妻為從祖母;母之從父晜弟為從舅;母之姊妹為從母;從母之男子為從母晜弟,其女子子為從母姊妹。(《釋親》)
《釋親》只是間接提到“從父”“從祖”兩詞,它們都是以“從父+X”和“從祖+X”的結構形式出現,但從頻率上看,“從父”“從祖”在當時已經是常用的親屬稱謂了。在《釋親》之后的典籍和研究文獻中,冠“從”親屬稱謂的數量不斷增加。到《親屬記》時,直接訓釋和間接提到的冠“從”親屬稱謂達到34條,在收詞和釋義上都有一定規模的擴充。從時間上看,《爾雅》約成書于公元前3世紀,《釋親》的詞匯系統“可能反映了從兩周(或更早)到西漢之親制及親稱”[2](P133)。《親屬記》雖著于清末,但它是對歷代親屬稱謂的匯編集釋,在斷代上并不局限于成書的時代。因此,我們以《釋親》中冠“從”稱謂表示的親屬關系和收詞為起點,對比《親屬記》和其他研究資料,能夠大致考察冠“從”親屬稱謂的詞匯系統及其在《釋親》之后發生的變化(見表1)。
表1 冠“從”親屬稱謂詞匯統計表

表中“-”表示文獻中沒有該類親屬關系,或者在該類親屬關系中沒有收錄冠“從”稱謂。“群從”一詞,在《親屬記》中表示“兄弟房的統稱”,為列表方便,我們放在了曾祖輩一欄。現在我們按照現代漢語的親屬關系稱法把這些詞排列如下:
兄弟房統稱:群從
曾祖之兄弟房:三從
祖之兄弟及妻:再從、從祖祖父、從祖祖母、從祖母(祖)、從祖王父、從祖、從祖世父、從祖叔父、從祖世母、從祖叔母、從祖王母
外祖之兄弟:從外祖
父之兄弟姊妹:從、從父、從伯父、從叔父、從祖父、從兄門中、從翁、從弟門中、從伯、從叔、再從伯、從祖姑、從姑、從兄弟門中
父之兄弟之妻:從祖母(父)、從叔母
母之兄弟姊妹:從舅、從考舅、從母
母之兄弟姊妹之子女: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從母子姊
己之從父/從祖兄弟姊妹:四從、從祖姊妹、再從姊妹、三從兄弟、三從姊妹、從父兄弟、從父兄、從兄、從嫂、從弟、從姊、從妹、再從弟、從父子、從父弟、從父姊、從父妹、從兄弟、從祖兄弟、賢從
祖父/祖母之兄弟姊妹之孫:從表兄弟、從表某
己之子輩:從祖兄弟之子、從女、再從子、從甥、從表侄、從兄子
己之孫輩:從孫、從孫甥
可見,我們從相關資料中獲得的歷代冠“從”親屬稱謂共有66個。從《釋親》的16詞發展到66詞,盡管在數量上未必是全貌,但在詞匯系統上已是基本面貌了。在我們所參考的文獻中,也沒有發現某一專書或某一階段有冠“從”親屬稱謂大量產生的特殊情況。如果就單種文獻記詞的情況來看,《親屬記》的34詞
也已經是歷代最多最全的了。同時,還可以對冠“從”親屬稱謂的詞匯系統做一些描寫:首先,詞匯的總量不多,產生的新詞數量相對有限;其次,《釋親》以來,這類稱謂的基本詞匯和詞形沒有顯著的變化;最后,主要記錄在古代的文獻或者今天的集古文獻中,現代漢語如《漢語方言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大型辭書基本上都沒有收錄。
二 冠“從”親屬稱謂的構詞方式
冠“從”親屬稱謂,是上古和中古“堂系親屬”的主要詞匯,其基本結構在《釋親》中已經是“偏正式(從+X)”[3](P201—202)的了。進一步對上面的66個詞進行語素分析,可以發現,冠“從”親屬稱謂主要有三種構詞方式。
(一)最基本的構詞方式是“從+X”,表示在語素“從”的后面添加親屬稱謂,構成新詞。這類詞約占總數的85%以上,在結構層次上,又有兩級不同的構詞形式。
第一級,我們記作“從+X1”。“X1”放在“從”的后面,可以是任意的某類親屬稱謂,這個結構一般可以直接指稱某類親屬關系。詞形上多表現為雙音節詞和少量的三音節詞。主要有:
從祖、從祖母(祖)、從父、從母、從子、從孫、從翁、從伯、從叔、從姑、從兄、從弟、從嫂、從姊、從妹、從兄弟、從女、從伯父、從叔父、從叔母、從舅、從甥
第二級,我們記作“從+X1+X2”。第一級中的“從+X1”作為某種親屬關系的限定,后面還可以添加成分“X2”,構成新的親屬稱謂。擁有這種構詞能力的“從+X1”,只有“從祖、從父、從母、從兄”四個,新構成的冠“從”稱謂多為三音節及以上的詞。如:
從祖+X2:從祖祖父、從祖祖母、從祖王父、從祖世父、從祖叔父、從祖世母、從祖叔母、從祖王母、從祖父、從祖姑、從祖母(父)、從祖姊妹、從祖兄弟、從祖兄弟之子
從父+X2:從父兄弟、從父兄、從父子、從父弟、從父姊、從父妹
從母+X2: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從母子姊
從兄+X2:從兄子
“從祖父”“從祖姑”“從祖母(父)”這三個詞,它們的詞匯結構是“從祖+父/姑/母”, “從祖”表示親屬關系限定在“祖之兄弟房”, “父/姑/母”則表示輩分和稱謂。因此,“從祖父”與“從父”同義,“從祖姑”與“從姑”同義,是對父之從父(己之從祖)兄弟姊妹的稱謂。“從祖母”這個詞形出現兩次,第一級詞匯中“從祖母(祖)”的結構是“從+祖母”,表示“祖之兄弟之妻”,為祖輩。它與第二級的“從祖祖母”“從祖王母”同義。而“從祖母(父)”的結構是“從祖+母”,表示“父之兄弟之妻”,為父輩。它與第二級的“從祖世母” “從祖叔母”同義。因此,我們在這兩個詞后面分別標注“祖”和“父”,來區分詞匯結構和詞義。
按,與“從父”指“父之兄弟”不同,“從母”一詞并不稱“父之兄弟之妻”,用來稱“父之兄弟之妻”的一般是“從祖母”。在古代漢語中,“從母”義為“母親的姊妹”,如:
母之姊妹為從母。(《爾雅·釋親》)
從母丈夫婦人報。(《儀禮·喪服》)
從母,母之姊妹。(漢鄭玄《禮記注》)
據父言之謂之姨,據子言之謂之從母。(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
因此,在第二級詞匯中,“從母+X2”結構的詞都是對“母之兄弟姊妹之……”的稱謂。
(二)“從+X”結構,有時通過增加修飾語來構成新的親屬稱謂。這類詞不多,一般為三音節及以上的詞,如:從外祖、從表侄、從表兄弟、從表某、從孫甥、從兄門中、從弟門中、從兄弟門中、從考舅。
可以看出,修飾語的位置有的在“X”之前,有的在“X”之后。這類親屬稱謂的性質往往由修飾語的性質來決定。如“從外祖”“從表侄”“從表兄弟”“從孫甥”4個詞語,其中的修飾語“外”“表”“甥”是用來限定親屬關系的。而“從兄門中”“從弟門中”“從兄弟門中”“從考舅”4個詞語,修飾語“門中”“考”是對特殊情況的限定,表示對已故親屬的稱謂。
(三)還有少量的詞語,結構是“限定語+從”。即在語素“從”的前面,添加一定的限定語,這類親屬稱謂的性質由限定語素的性質來決定。比如:
限定語表示房輩:從、再從、三從、四從
限定語表示其他成分:群從、賢從
按,在“從”的前面加限定語“再”“三”“四”,是用來表示不同輩分的兄弟房的親屬稱謂。按照這一稱謂制度,單音詞“從”也屬于這類結構,其限定語是“一”。如:
父之兄弟房曰從,祖之兄弟房曰再從,曾祖之兄弟房曰三從,統曰群從;連己之兄弟房曰四從。(《親屬記》)
弟之與兄分屬同曾,恩叨再從。(清顧炎武《答再從兄書》)
四世同居,一門三從。(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寧寺》)
累世同居,射耕致養,至興貴已四從矣。(《舊唐書·孝友傳·宋興貴》)
“群從”一詞是對各房兄弟的統稱,如:
孝綽兄弟及群從諸子侄,當時有七十人并能屬文。(《梁書·劉孝綽傳》)
“賢從”則是對己之兄弟房或他人兄弟房的敬稱,如:
皇太子深悼惜之,與遵從兄陽羨令孝儀令曰:賢從中庶,奄至殞逝,痛可言乎!(《梁書·劉遵傳》)
在這類結構后面,還可以增加親屬稱謂,形成“限定語+從+X”的詞形,用來表示某一房輩下的某一類親屬稱謂。如:再從伯、再從姊妹、再從弟、再從子、三從兄弟、三從姊妹。
三 冠“從”親屬稱謂的體系
漢族親屬稱謂的體系,是由親屬稱謂詞及其所記錄的親屬關系來決定的,詞義是其表征。因此,親屬稱謂屬于關系名詞,主要“以生育和婚配為基本關系”[4](P17)。即是說,親屬稱謂的詞義往往表示一定的親屬關系,這樣的詞語匯集在一起,就形成一定的親屬稱謂體系。《釋親》的重要性在于,它首先是對歷代親屬稱謂的匯釋,然后又將這些詞放在親屬關系中進行了分類,其親屬關系和親屬稱謂詞語是相互對應的。表1中《釋親》所涉及的11種親屬關系及其所轄的16個親屬稱謂,就是冠“從”親屬稱謂早期的體系。
由于后世親屬關系和親屬稱謂都有發展演變,冠“從”親屬稱謂的體系也就發生了變化。我們將表1中能表示基本親屬關系的詞匯,按照輩分及其與直系親屬的親疏關系排列,就能構建出冠“從”親屬稱謂的體系(見表2)。
表2 冠“從”親屬稱謂的體系

可見,冠“從”親屬稱謂主要表示旁系親屬,并根據與直系親屬的親疏,由近及遠分為“旁系1、旁系2、旁系3、旁系4、旁系5……”等。這個稱謂體系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縱向來看,冠“從”親屬稱謂只出現在從曾祖輩到己輩的四個輩分中,表示與直系親屬同一高祖下來的四代人,按照親屬稱謂制度,連己在內的己之兄弟房為四從,父之兄弟房為一從,祖之兄弟房為再從,曾祖之兄弟房為三從。
(二)從橫向來看,冠“從”親屬稱謂只出現在與“己”(子、父、祖、曾祖輩可依次類推)同輩的四個兄弟房,分別為:旁系1己之兄弟,旁系2從父兄弟,旁系3從祖兄弟,旁系4三從兄弟。需要注意,表中“直系”與“旁系1、2、3、4、5……”的親屬關系是相對的,如“旁系1”往右與“旁系2”最近,它們之間也是“直系”與“旁系1”的關系。
(三)在“旁系4”里面,已經開始使用冠“族”親屬稱謂,“旁系5”中已經沒有冠“從”親屬稱謂了。說明無論是縱向的輩分,還是橫向的兄弟房,冠“從”親屬稱謂都被限制在離己最近的四個旁系中。
(四)直系和各旁系之間的關系往往由二者共有的最高輩分來決定。比如,“己”和“旁系1己之兄弟”,二者同源于父母;“己”與“旁系2從父兄弟”,二者同源于祖父母;“己”與“旁系4三從兄弟”,二者同源于高祖父母。其他可依次類推。
以上是冠“從”親屬稱謂體系的主體,主要是圍繞“父黨宗族”來構建的,這個體系對于“母黨”親屬系統同樣適用。如表1中屬于“母黨”的幾個詞語:從外祖、從舅、從母、從母兄弟、從母姊妹,連“己”在內共三代人,都同源于外曾祖父母,分別為三個兄弟房。從理論上說,“母黨”親屬的輩分和兄弟房也可以依此類推,但我們并沒有發現更多這樣的冠“從”親屬稱謂。
四 對語素“從”的定義
《釋親》沒有專門解釋“從”,后世對語素“從”的定義不一,《集韻》去聲用韻似用切:“從,同宗也。”[5](P464)梁章鉅《稱謂錄》“從父”條則認為:“從,從也,言與父類從也。”[6](P33)《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詞典》都籠統地釋為“堂房親屬”, 《辭源》釋云:“同一宗族次于至親者叫從……又次者,叫再從、三從。”[7](P1081)相比而言,《辭源》的說解較優。但這些解釋都還不能完全反映出“從”的語言文化內涵。而根據我們對冠“從”親屬稱謂的分析,則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一)從詞匯分析看,一個冠“從”親屬稱謂的詞義,就是其基本結構“從 +X”的詞義,盡管在結構上“從”作為限定成分的位置是固定的,但其基本含義卻總是隨著中心語“X”的變化而改變。以《親屬記》收詞為例,與己同輩的冠“從”稱謂如從父兄弟、從父姊妹、從祖兄弟/姊妹(從兄從弟從姊從妹)、從兄弟、再從姊妹、三從兄弟、三從姊妹等,中心語“兄弟”“姊妹”決定了“從+X”的輩分,這時“從”的含義是“從兄弟/姊妹而稱謂”,即像稱呼兄弟姊妹那樣來稱謂,因為是堂房而冠“從”稱之。而父輩的冠“從”稱謂如從祖父、從父、從祖姑、從姑、從舅、從母等,中心語“父”“姑”“舅”“母”等決定了“從+X”的輩分是父輩,這時“從”的含義也相應變為“從父/姑/舅/母而稱謂”。再看祖輩的冠“從”稱謂如從祖祖父、從祖祖母、從祖王父、從祖等,分析結果仍然一樣。
(二)從稱謂體系看,首先中心語“X”不但決定了“從+X”的輩分,同時還決定了親屬關系的親疏,如在表2中,從父兄弟、從父姊妹等己輩稱謂在“旁系2”里,而從祖父、從父等父輩稱謂,從祖祖父等祖輩稱謂則位于“旁系3”里,關系漸次疏遠。同時,從橫向來看,己輩稱謂如“旁系2從父兄弟”“旁系3從祖兄弟”“旁系4三從兄弟”等也反映出親屬關系的遞遠變化。其次在“旁系4”里,冠“從”稱謂明顯減少,并開始出現較多的冠“族”稱謂。曾祖輩的“三從”是最高輩分的代表詞,己輩的“三從兄弟”“三從姊妹”是最遠關系的代表詞,它們都出現在“旁系4”里,“旁系5”里已經沒有冠“從”稱謂了。從己輩到曾祖輩是四代,從己房到“三從兄弟”房有四個旁系,這在稱謂體系和制度上對冠“從”稱謂做了限制。鄭知同在《親屬記·后序》中說:“同曾祖之子孫、夫婦、男女,自從祖、祖父母已下三世,例加 ‘從祖’字,禮經條例,故自朗晰。”從表2中的“旁系3”一行看,這一特點非常明顯,也正與我們的分析結果相吻合。
據此,我們認為語素“從”的基本含義是“從某而稱謂”,它是比“族”小一級的稱謂單位,只限定在連己之兄弟房的四代親屬關系內。從詞匯的歷時演變看,張世方、包小金《漢語堂表親屬稱謂的歷時興替》一文曾指出:“漢語同堂稱謂在歷史上經歷了從冠 ‘從’稱謂到冠 ‘同堂’稱謂,再到冠 ‘堂’稱謂及冠 ‘叔伯’稱謂的歷時興替。”[8](P45)上述因素不但影響了對語素“從”的定義,并且限定了冠“從”親屬稱謂這一詞匯系統的使用范圍,這在根本上限制了新詞的能產力,因此就很可能成為被冠“堂”稱謂所替代的原因。
上文我們舉冠“從”親屬稱謂為例,主要從微觀分析角度對這類稱謂詞的詞匯系統、構詞方式、詞形、詞義和歷時演變等詞匯學問題做了探討。過去對親屬稱謂的研究多局限于靜態描寫和文化闡釋,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而本文的研究表明,親屬稱謂作為漢語史上極具特色的一類詞,仍蘊藏有很大的語言學價值。
參考文獻:
[1]王锳、袁本良點校.鄭珍集·小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2]趙林.殷契釋親——論商代的親屬稱謂及親屬組織制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王琪.上古漢語稱謂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4]劉丹青.親屬關系名詞的綜合研究[J].語文研究,1983(4).
[5](宋)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清)梁章鉅、鄭珍.稱謂錄·親屬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6.
[7]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修訂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8]張世方、包小金.漢語堂表親屬稱謂的歷時興替[J].修辭學習,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