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漢語冠“從”親屬稱謂的體系及其詞匯分析

姚權貴基金項目: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史光輝語言研究與文化傳播研究導師工作室課題項目(項目編號:黔教研合GZS[2016]013號)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姚權貴(1985—),男,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漢語史。

(廈門大學 人文學院;福建廈門361005)

摘要:晚清鄭珍所著《親屬記》是一部輯錄漢語親屬稱謂的專著,書中直接訓釋和間接提到的冠“從”親屬稱謂共有34條,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古代“堂系親屬”的詞匯面貌。對比《親屬記》和《爾雅·釋親》等文獻中的冠“從”親屬稱謂,不但能梳理其詞匯系統,分析其構詞方式,還能構建其稱謂體系。由此界定語素“從”的基本含義是“從某而稱謂”,它是比“族”小一級的稱謂單位,只限定在連己之兄弟房的四代親屬關系內。

關鍵詞:親屬記;從;稱謂體系;詞匯分析

 

漢語親屬稱謂,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語言文化現象。由于親屬稱謂“同封建禮教密切相關,成為儒家別親疏、明貴賤、正名分的重要內容”[1](P1067),歷來受到學者的重視。較早的相對完備地記載上古漢語親屬稱謂的文獻是《爾雅·釋親》,眾多研究表明,《釋親》已基本呈現了漢民族的親族關系和親屬稱謂體系。《釋親》之后,歷代典籍對親屬稱謂都有補充,但一直沒有專著出現。《釋親》之后,漢代的《小爾雅》《釋名》《方言》《說文解字》,三國的《廣雅》,北齊的《顏氏家訓·風操》,唐代的《史通·稱謂》,明代的《駢雅》《通雅》,清代的《通俗編》《恒言錄》《證俗文》《廣釋親》等文獻,對漢語稱謂先后有所增益,但都算不上專著。而研究稱謂的專著,《白虎通義》載,孔壁書中有《親屬記》一種,《隋書·經籍志三》收錄了北周盧辨的《稱謂》五卷,但這兩本書都已亡佚。清代先后有周象明《稱謂考辨》、梁章鉅《稱謂錄》,但在系統整理和考辨親屬稱謂的專門性上,都不及《親屬記》。直到晚清時期,西南大儒鄭珍(1806—1864)撰成《親屬記》二卷(1886年刊行)本文所用《親屬記》,主要為王锳、袁本良二先生點校本《鄭珍集·小學》(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同時參考中華書局1996年標點本《親屬記》(與《稱謂錄》合刊)。,該書系統收錄稱謂名稱106大類,轄詞606條,涵蓋了血緣、親屬、親戚、婚姻、主仆、師徒等諸多關系,補正了前人研究《釋親》以及考證親屬稱謂的疏失,為研究漢語親屬稱謂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現代學者對親屬稱謂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以往對《親屬記》的重視不夠,在語料選擇和研究方式上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尤其缺少對親屬稱謂的詞匯學討論。因此,我們以《釋親》《親屬記》等文獻所載冠“從”親屬稱謂為例,從詞匯學角度對冠“從”親屬稱謂的詞匯系統和構詞方式展開分析,并利用文獻記詞來構建這一稱謂體系,由此對語素“從”做出精確定義,從而獲得對古代“堂系親屬”稱謂更多的認識。

一 冠“從”親屬稱謂的詞匯系統

漢語親屬稱謂詞語屬于語言范疇,從歷時的角度看,這一詞匯系統會隨著時代和社

 

會的變遷不斷有所發展演變。在《釋親》的全部101個本文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親屬稱謂中,出現的冠“從”稱謂共有16個,約占16%。其中直接訓釋的冠“從”親屬稱謂有14個,為便于觀察,我們全部羅列出來(下劃線為作者所加):

 

父之世父叔父為從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為從祖祖母;父之從父晜弟為從祖父;父之從祖晜弟為族父;兄之子弟之子相謂為從父晜弟;父之從父姊妹為從祖姑;父之從祖姊妹為族祖姑;父之從父晜弟之母為從祖王母;父之從父晜弟之妻為從祖母;母之從父晜弟為從舅;母之姊妹為從母;從母之男子為從母晜弟,其女子子為從母姊妹。(《釋親》)

 

《釋親》只是間接提到“從父”“從祖”兩詞,它們都是以“從父+X”和“從祖+X”的結構形式出現,但從頻率上看,“從父”“從祖”在當時已經是常用的親屬稱謂了。在《釋親》之后的典籍和研究文獻中,冠“從”親屬稱謂的數量不斷增加。到《親屬記》時,直接訓釋和間接提到的冠“從”親屬稱謂達到34條,在收詞和釋義上都有一定規模的擴充。從時間上看,《爾雅》約成書于公元前3世紀,《釋親》的詞匯系統“可能反映了從兩周(或更早)到西漢之親制及親稱”[2](P133)。《親屬記》雖著于清末,但它是對歷代親屬稱謂的匯編集釋,在斷代上并不局限于成書的時代。因此,我們以《釋親》中冠“從”稱謂表示的親屬關系和收詞為起點,對比《親屬記》和其他研究資料,能夠大致考察冠“從”親屬稱謂的詞匯系統及其在《釋親》之后發生的變化(見表1)。

表1 冠“從”親屬稱謂詞匯統計表表中“其他文獻”的冠“從”親屬稱謂,主要參考:黃敏《魏晉南北朝親屬稱謂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國海濤《〈世說新語〉親屬稱謂詞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徐小婷《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稱謂詞語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李慧《〈水滸傳〉親屬稱謂語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邢慎寶《魏晉南北朝石刻稱謂詞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許秋華《九部宋人筆記稱謂詞語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等學位論文;牛志平、姚兆女主編《唐人稱謂》(三秦出版社,1987年)、胡士云《漢語親屬稱謂研究》(商務印書館,2007年)、王琪《上古漢語稱謂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馬麗《〈三國志〉稱謂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等研究文獻;以及梁章鉅、鄭珍《稱謂錄·親屬記》(中華書局,1996年),王火、王學元編《漢語稱謂詞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韓省之主編《稱謂大辭典》(新世界出版社,1991年),蔡希芹編《中國稱謂辭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吉常宏主編《漢語稱謂大辭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等辭書。

表中“-”表示文獻中沒有該類親屬關系,或者在該類親屬關系中沒有收錄冠“從”稱謂。“群從”一詞,在《親屬記》中表示“兄弟房的統稱”,為列表方便,我們放在了曾祖輩一欄。現在我們按照現代漢語的親屬關系稱法把這些詞排列如下:

 

兄弟房統稱:群從

曾祖之兄弟房:三從

祖之兄弟及妻:再從、從祖祖父、從祖祖母、從祖母祖)、從祖王父、從祖、從祖世父、從祖叔父、從祖世母、從祖叔母、從祖王母

外祖之兄弟:從外祖

父之兄弟姊妹:從、從父、從伯父、從叔父、從祖父、從兄門中、從翁、從弟門中、從伯、從叔、再從伯、從祖姑、從姑、從兄弟門中

父之兄弟之妻:從祖母父)、從叔母

母之兄弟姊妹:從舅、從考舅、從母

母之兄弟姊妹之子女: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從母子姊

己之從父/從祖兄弟姊妹:四從、從祖姊妹、再從姊妹、三從兄弟、三從姊妹、從父兄弟、從父兄、從兄、從嫂、從弟、從姊、從妹、再從弟、從父子、從父弟、從父姊、從父妹、從兄弟、從祖兄弟、賢從

祖父/祖母之兄弟姊妹之孫:從表兄弟、從表某

己之子輩:從祖兄弟之子、從女、再從子、從甥、從表侄、從兄子

己之孫輩:從孫、從孫甥

 

可見,我們從相關資料中獲得的歷代冠“從”親屬稱謂共有66個。從《釋親》的16詞發展到66詞,盡管在數量上未必是全貌實際的數量要大于這個數,一方面我們沒有從所有文獻中做窮盡性的統計,另一方面像“從父晜弟”“從父昆弟”和“從父兄弟”這類詞,在詞形上只統計為“從父兄弟”一個。,但在詞匯系統上已是基本面貌了。在我們所參考的文獻中,也沒有發現某一專書或某一階段有冠“從”親屬稱謂大量產生的特殊情況。如果就單種文獻記詞的情況來看,《親屬記》的34詞《親屬記》中的有些詞條本文拆成多個詞條統計,故表1中的條目數不足34。也已經是歷代最多最全的了。同時,還可以對冠“從”親屬稱謂的詞匯系統做一些描寫:首先,詞匯的總量不多,產生的新詞數量相對有限;其次,《釋親》以來,這類稱謂的基本詞匯和詞形沒有顯著的變化;最后,主要記錄在古代的文獻或者今天的集古文獻中,現代漢語如《漢語方言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大型辭書基本上都沒有收錄。

二 冠“從”親屬稱謂的構詞方式

冠“從”親屬稱謂,是上古和中古“堂系親屬”的主要詞匯,其基本結構在《釋親》中已經是“偏正式(從+X)”[3](P201—202)的了。進一步對上面的66個詞進行語素分析,可以發現,冠“從”親屬稱謂主要有三種構詞方式。

(一)最基本的構詞方式是“從+X”,表示在語素“從”的后面添加親屬稱謂,構成新詞。這類詞約占總數的85%以上,在結構層次上,又有兩級不同的構詞形式。

第一級,我們記作“從+X1”。“X1”放在“從”的后面,可以是任意的某類親屬稱謂,這個結構一般可以直接指稱某類親屬關系。詞形上多表現為雙音節詞和少量的三音節詞。主要有:

 

從祖、從祖母祖)、從父、從母、從子、從孫、從翁、從伯、從叔、從姑、從兄、從弟、從嫂、從姊、從妹、從兄弟、從女、從伯父、從叔父、從叔母、從舅、從甥

 

第二級,我們記作“從+X1+X2”。第一級中的“從+X1”作為某種親屬關系的限定,后面還可以添加成分“X2”,構成新的親屬稱謂。擁有這種構詞能力的“從+X1”,只有“從祖、從父、從母、從兄”四個,新構成的冠“從”稱謂多為三音節及以上的詞。如:

 

從祖+X2:從祖祖父、從祖祖母、從祖王父、從祖世父、從祖叔父、從祖世母、從祖叔母、從祖王母、從祖父、從祖姑、從祖母父)、從祖姊妹、從祖兄弟、從祖兄弟之子

從父+X2:從父兄弟、從父兄、從父子、從父弟、從父姊、從父妹

從母+X2: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從母子姊

從兄+X2:從兄子

 

“從祖父”“從祖姑”“從祖母父)”這三個詞,它們的詞匯結構是“從祖+父/姑/母”, “從祖”表示親屬關系限定在“祖之兄弟房”, “父/姑/母”則表示輩分和稱謂。因此,“從祖父”與“從父”同義,“從祖姑”與“從姑”同義,是對父之從父(己之從祖)兄弟姊妹的稱謂。“從祖母”這個詞形出現兩次,第一級詞匯中“從祖母祖)”的結構是“從+祖母”,表示“祖之兄弟之妻”,為祖輩。它與第二級的“從祖祖母”“從祖王母”同義。而“從祖母父)”的結構是“從祖+母”,表示“父之兄弟之妻”,為父輩。它與第二級的“從祖世母” “從祖叔母”同義。因此,我們在這兩個詞后面分別標注“祖”和“父”,來區分詞匯結構和詞義。

按,與“從父”指“父之兄弟”不同,“從母”一詞并不稱“父之兄弟之妻”,用來稱“父之兄弟之妻”的一般是“從祖母”。在古代漢語中,“從母”義為“母親的姊妹”,如:

 

母之姊妹為從母。(《爾雅·釋親》)

從母丈夫婦人報。(《儀禮·喪服》)

從母,母之姊妹。(漢鄭玄《禮記注》)

據父言之謂之姨,據子言之謂之從母。(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

 

因此,在第二級詞匯中,“從母+X2”結構的詞都是對“母之兄弟姊妹之……”的稱謂。

(二)“從+X”結構,有時通過增加修飾語來構成新的親屬稱謂。這類詞不多,一般為三音節及以上的詞,如:從外祖、從表侄、從表兄弟、從表某、從孫甥、從兄門中、從弟門中、從兄弟門中、從考舅。

可以看出,修飾語的位置有的在“X”之前,有的在“X”之后。這類親屬稱謂的性質往往由修飾語的性質來決定。如“從外祖”“從表侄”“從表兄弟”“從孫甥”4個詞語,其中的修飾語“外”“表”“甥”是用來限定親屬關系的。而“從兄門中”“從弟門中”“從兄弟門中”“從考舅”4個詞語,修飾語“門中”“考”是對特殊情況的限定,表示對已故親屬的稱謂。

(三)還有少量的詞語,結構是“限定語+從”。即在語素“從”的前面,添加一定的限定語,這類親屬稱謂的性質由限定語素的性質來決定。比如:

限定語表示房輩:從、再從、三從、四從

限定語表示其他成分:群從、賢從

按,在“從”的前面加限定語“再”“三”“四”,是用來表示不同輩分的兄弟房的親屬稱謂。按照這一稱謂制度,單音詞“從”也屬于這類結構,其限定語是“一”。如:

 

父之兄弟房曰從,祖之兄弟房曰再從,曾祖之兄弟房曰三從,統曰群從;連己之兄弟房曰四從。(《親屬記》)

弟之與兄分屬同曾,恩叨再從。(清顧炎武《答再從兄書》)

四世同居,一門三從。(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寧寺》)

累世同居,射耕致養,至興貴已四從矣。(《舊唐書·孝友傳·宋興貴》)

 

“群從”一詞是對各房兄弟的統稱,如:

 

孝綽兄弟及群從諸子侄,當時有七十人并能屬文。(《梁書·劉孝綽傳》)

 

“賢從”則是對己之兄弟房或他人兄弟房的敬稱,如:

 

皇太子深悼惜之,與遵從兄陽羨令孝儀令曰:賢從中庶,奄至殞逝,痛可言乎!(《梁書·劉遵傳》)

 

在這類結構后面,還可以增加親屬稱謂,形成“限定語+從+X”的詞形,用來表示某一房輩下的某一類親屬稱謂。如:再從伯、再從姊妹、再從弟、再從子、三從兄弟、三從姊妹。

三 冠“從”親屬稱謂的體系

漢族親屬稱謂的體系,是由親屬稱謂詞及其所記錄的親屬關系來決定的,詞義是其表征。因此,親屬稱謂屬于關系名詞,主要“以生育和婚配為基本關系”[4](P17)。即是說,親屬稱謂的詞義往往表示一定的親屬關系,這樣的詞語匯集在一起,就形成一定的親屬稱謂體系。《釋親》的重要性在于,它首先是對歷代親屬稱謂的匯釋,然后又將這些詞放在親屬關系中進行了分類,其親屬關系和親屬稱謂詞語是相互對應的。表1中《釋親》所涉及的11種親屬關系及其所轄的16個親屬稱謂,就是冠“從”親屬稱謂早期的體系。

由于后世親屬關系和親屬稱謂都有發展演變,冠“從”親屬稱謂的體系也就發生了變化。我們將表1中能表示基本親屬關系的詞匯,按照輩分及其與直系親屬的親疏關系排列,就能構建出冠“從”親屬稱謂的體系(見表2)。

表2 冠“從”親屬稱謂的體系

可見,冠“從”親屬稱謂主要表示旁系親屬,并根據與直系親屬的親疏,由近及遠分為“旁系1、旁系2、旁系3、旁系4、旁系5……”等。這個稱謂體系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縱向來看,冠“從”親屬稱謂只出現在從曾祖輩到己輩的四個輩分中,表示與直系親屬同一高祖下來的四代人,按照親屬稱謂制度,連己在內的己之兄弟房為四從,父之兄弟房為一從,祖之兄弟房為再從,曾祖之兄弟房為三從。

(二)從橫向來看,冠“從”親屬稱謂只出現在與“己”(子、父、祖、曾祖輩可依次類推)同輩的四個兄弟房,分別為:旁系1己之兄弟,旁系2從父兄弟,旁系3從祖兄弟,旁系4三從兄弟。需要注意,表中“直系”與“旁系1、2、3、4、5……”的親屬關系是相對的,如“旁系1”往右與“旁系2”最近,它們之間也是“直系”與“旁系1”的關系。

(三)在“旁系4”里面,已經開始使用冠“族”親屬稱謂,“旁系5”中已經沒有冠“從”親屬稱謂了。說明無論是縱向的輩分,還是橫向的兄弟房,冠“從”親屬稱謂都被限制在離己最近的四個旁系中。

(四)直系和各旁系之間的關系往往由二者共有的最高輩分來決定。比如,“己”和“旁系1己之兄弟”,二者同源于父母;“己”與“旁系2從父兄弟”,二者同源于祖父母;“己”與“旁系4三從兄弟”,二者同源于高祖父母。其他可依次類推。

以上是冠“從”親屬稱謂體系的主體,主要是圍繞“父黨宗族”來構建的,這個體系對于“母黨”親屬系統同樣適用。如表1中屬于“母黨”的幾個詞語:從外祖、從舅、從母、從母兄弟、從母姊妹,連“己”在內共三代人,都同源于外曾祖父母,分別為三個兄弟房。從理論上說,“母黨”親屬的輩分和兄弟房也可以依此類推,但我們并沒有發現更多這樣的冠“從”親屬稱謂。

四 對語素“從”的定義

《釋親》沒有專門解釋“從”,后世對語素“從”的定義不一,《集韻》去聲用韻似用切:“從,同宗也。”[5](P464)梁章鉅《稱謂錄》“從父”條則認為:“從,從也,言與父類從也。”[6](P33)《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詞典》都籠統地釋為“堂房親屬”, 《辭源》釋云:“同一宗族次于至親者叫從……又次者,叫再從、三從。”[7](P1081)相比而言,《辭源》的說解較優。但這些解釋都還不能完全反映出“從”的語言文化內涵。而根據我們對冠“從”親屬稱謂的分析,則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一)從詞匯分析看,一個冠“從”親屬稱謂的詞義,就是其基本結構“從 +X”的詞義,盡管在結構上“從”作為限定成分的位置是固定的,但其基本含義卻總是隨著中心語“X”的變化而改變。以《親屬記》收詞為例,與己同輩的冠“從”稱謂如從父兄弟、從父姊妹、從祖兄弟/姊妹(從兄從弟從姊從妹)、從兄弟、再從姊妹、三從兄弟、三從姊妹等,中心語“兄弟”“姊妹”決定了“從+X”的輩分,這時“從”的含義是“從兄弟/姊妹而稱謂”,即像稱呼兄弟姊妹那樣來稱謂,因為是堂房而冠“從”稱之。而父輩的冠“從”稱謂如從祖父、從父、從祖姑、從姑、從舅、從母等,中心語“父”“姑”“舅”“母”等決定了“從+X”的輩分是父輩,這時“從”的含義也相應變為“從父/姑/舅/母而稱謂”。再看祖輩的冠“從”稱謂如從祖祖父、從祖祖母、從祖王父、從祖等,分析結果仍然一樣。

(二)從稱謂體系看,首先中心語“X”不但決定了“從+X”的輩分,同時還決定了親屬關系的親疏,如在表2中,從父兄弟、從父姊妹等己輩稱謂在“旁系2”里,而從祖父、從父等父輩稱謂,從祖祖父等祖輩稱謂則位于“旁系3”里,關系漸次疏遠。同時,從橫向來看,己輩稱謂如“旁系2從父兄弟”“旁系3從祖兄弟”“旁系4三從兄弟”等也反映出親屬關系的遞遠變化。其次在“旁系4”里,冠“從”稱謂明顯減少,并開始出現較多的冠“族”稱謂。曾祖輩的“三從”是最高輩分的代表詞,己輩的“三從兄弟”“三從姊妹”是最遠關系的代表詞,它們都出現在“旁系4”里,“旁系5”里已經沒有冠“從”稱謂了。從己輩到曾祖輩是四代,從己房到“三從兄弟”房有四個旁系,這在稱謂體系和制度上對冠“從”稱謂做了限制。鄭知同在《親屬記·后序》中說:“同曾祖之子孫、夫婦、男女,自從祖、祖父母已下三世,例加 ‘從祖’字,禮經條例,故自朗晰。”從表2中的“旁系3”一行看,這一特點非常明顯,也正與我們的分析結果相吻合。

據此,我們認為語素“從”的基本含義是“從某而稱謂”,它是比“族”小一級的稱謂單位,只限定在連己之兄弟房的四代親屬關系內。從詞匯的歷時演變看,張世方、包小金《漢語堂表親屬稱謂的歷時興替》一文曾指出:“漢語同堂稱謂在歷史上經歷了從冠 ‘從’稱謂到冠 ‘同堂’稱謂,再到冠 ‘堂’稱謂及冠 ‘叔伯’稱謂的歷時興替。”[8](P45)上述因素不但影響了對語素“從”的定義,并且限定了冠“從”親屬稱謂這一詞匯系統的使用范圍,這在根本上限制了新詞的能產力,因此就很可能成為被冠“堂”稱謂所替代的原因。

上文我們舉冠“從”親屬稱謂為例,主要從微觀分析角度對這類稱謂詞的詞匯系統、構詞方式、詞形、詞義和歷時演變等詞匯學問題做了探討。過去對親屬稱謂的研究多局限于靜態描寫和文化闡釋,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而本文的研究表明,親屬稱謂作為漢語史上極具特色的一類詞,仍蘊藏有很大的語言學價值。

參考文獻:

[1]王锳、袁本良點校.鄭珍集·小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2]趙林.殷契釋親——論商代的親屬稱謂及親屬組織制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王琪.上古漢語稱謂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4]劉丹青.親屬關系名詞的綜合研究[J].語文研究,1983(4).

[5](宋)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清)梁章鉅、鄭珍.稱謂錄·親屬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6.

[7]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修訂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8]張世方、包小金.漢語堂表親屬稱謂的歷時興替[J].修辭學習,200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平县| 武隆县| 安西县| 慈溪市| 沙坪坝区| 松桃| 甘肃省| 措美县| 达拉特旗| 台安县| 当涂县| 吉水县| 铜鼓县| 类乌齐县| 彝良县| 扶沟县| 舒兰市| 柳河县| 华阴市| 博兴县| 方山县| 苍梧县| 偃师市| 许昌县| 宁国市| 建湖县| 贡嘎县| 安新县| 贵定县| 河津市| 万宁市| 耿马| 南陵县| 大余县| 长寿区| 遂溪县| 江永县| 浦县| 桓仁| 玛曲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