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漢語詞匯與辭書研究·

重讀王锳《詩詞曲語辭例釋》

蔣紹愚作者簡介:蔣紹愚(1940—),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詞匯史與近代漢語語法。

(北京大學 中文系;北京100871 清華大學 人文學院;北京100062)

摘要:王锳先生是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大家,《詩詞曲語辭例釋》是其代表作。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王锳先生在近代漢語詞匯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使后學對近代漢語及王锳先生在近代漢語研究中的歷史地位有深入的了解,同時在第三個方面闡述了近代漢語詞匯考釋的八種方法,對從事近代漢語詞匯研究有極其重大的方法論意義。

關鍵詞:王锳;詩詞曲語辭例釋;考釋

 

王锳先生在漢語語言學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曾昭聰《王锳先生學術成就述略》(《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16年春之卷)已對此做了很好的總結。本文專就王锳先生影響最大的一本專著《詩詞曲語辭例釋》來闡述其學術成就。

《詩詞曲語辭例釋》是韻文詞語考釋的一部力作,在學術界影響很大。此書初版于1980年,以后兩次增訂,1986年出版了第一次增訂本,2005年出版了第二次增訂本。1987年榮獲首屆吳玉章獎語言文字學優秀獎。此書每次出版,都承王锳先生贈閱,每讀一次都獲益匪淺。這次重讀一遍,更感覺其學術價值之高。但似乎尚未有文章對此書做全面評價,因此,愿意把重讀后的感受寫成短文,與讀者共享。

一、《詩詞曲語辭例釋》(以下簡稱《例釋》)考釋的詞語,主要是在唐詩、宋詞、元曲中那些“非雅詁舊義所能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習見”的特殊詞語,大多是“字面普通而義別者”。這些詞語,人們往往會按其常用意義理解,因而產生誤解。《例釋》在考釋這些詞語時,常常在釋義之后再加上一句話,指出和常見意義的不同。如:

 

【徹】

有“畢”“盡”“停歇”的意思,和常見的“通”“透”義有所不同……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這是說無法捱盡長夜。

【一時】

等于說一并、一齊,著重強調范圍而不是指示時間。……蘇軾《賀新郎》詞:“手弄生絹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這樣一些詞語考釋,對漢語歷史詞匯研究和辭書編撰無疑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

同時,這些詞語考釋對古代詩詞曲的閱讀鑒賞和研究也很有用處。一些很常見的詩詞曲里的詞語很多也是“字面普通而義別者”,讀者大多按通常的字面意義理解,作品選的注釋也欠妥。有些傳誦千古的名句也理解得不正確。讀一讀此書,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這種例子很多,下面略舉一些。

杜甫《贈衛八處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動”容易理解為“移動”“變動”,其實不是。《例釋》: “【動[一]】常常,每每、往往,副詞。”

杜甫《新安吏》: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有的注本將“撫養甚分明”一句解釋為“王師對士卒的撫愛是毋庸懷疑的”。《例釋》: “【分明】有周到周全義,有小心仔細義。與通常作 ‘明白清楚’解者不同。……(杜甫詩)意謂仆射即郭子儀對士卒的撫愛猶如父兄,十分周到。”

李白《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有的注本把“何處”解釋為“何以”。“何處”是有“何以”義(見《例釋》【何處[二]】)的,但此處不是,此處的“何處”為“何時”義。《例釋》: “【何處[一]】等于說 ‘何時’。……(李白詩)猶云何時生了白發。”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連”一般不注,容易按常義“連接”理解,其實“連”為“滿、遍”之義。《例釋》: “【連】 ‘滿’或‘遍’的意思,與通常 ‘接連’‘牽連’義有所不同。”

宋祁《玉樓春》: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有的注本把“鬧”解釋為“熱鬧”,其實“鬧”為“濃郁”之義。《例釋》: “【鬧】簇聚,攢聚,動詞……凡事物攢聚則密度大,故 ‘鬧’又引申為 ‘濃郁’‘濃密’等義。”并以其他宋詞中的“春鬧”“春光鬧”為證,說明宋祁詞的“鬧”為“濃”義。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馬作的盧飛快。”“作”通常用為行為動詞,此處的“作”義同“如”。《例釋》: “【作[一]】似、如、像,動詞。”

所以,即使不是專門研究漢語歷史詞匯的學者,而是一般愛好古代詩詞曲的年輕朋友,好好讀讀這本書,也會很有收獲的。

二、《例釋》有不少條目糾正了以往詞語考釋的失誤。如: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在學術界有很高評價,但是也有疏失。《例釋》在《前言》指出其三方面的不足:(1)一些條目漏收。(2)一些條目義項不全。(3)一些條目釋義未當。在正文中,有些條目也涉及《詩詞曲語辭匯釋》。如:

 

【處分】

《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處分”條:“猶云吩咐或囑咐也,與本義之作處理解者異。”除此之外,“處分”在劇曲中還可表示“責備”的意思,其程度較斥罵為輕。《竇娥冤》劇楔子:“婆婆,端云孩兒該打呵,看小生面則罵幾句;當罵呵,則處分幾句。”

【畢竟】

《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三“畢竟”條云:“究竟也。”……今按,“畢竟”在詞曲中還可表示“一定”的意思,用作加強肯定語氣的副詞。僧如晦《卜算子》詞:“有意送春歸,無計留春住。畢竟年年用著來,何似休歸去。”意言年年一定得來,不如不歸去。

 

這是增加了《詩詞曲語辭匯釋》的義項。

 

【當】當本

“本”“此”“該”的意思(“該”為“該同志”之“該”),作用與指示代詞相同。(例略)

按《匯釋》卷六列“當家”“當行家”二條,認為“當家”即本家,“當行家”即內行、拿手之意,所見甚確。但這里應略加補充和修正的是:第一,“當”表“本”義遠遠不限于此二詞;第二,“當行”即本行,“當行家”即本行中出類拔萃的人物;雖有時“當行家”可省作“當行”,但不是所有的“當行”一詞都可作“內行”解。例如其“當行家”條所引《盆兒鬼》劇二“誰著你燒窯人不賣當行貨,倒學那打劫的僂”一例,其中“當行”就只能解釋作“本行”。《元劇俗語方言例釋》“當行”條引上述《盆兒鬼》例,徑解作“內行,出色”,便是沿襲了《匯釋》的這一錯誤。

【惡】嗔惡 惡發

怒。……柳永《滿江紅》詞:“惡發姿顏歡喜面,細追想處皆堪惜。”……《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二“惡”字條引柳詞此例釋云:“發即發妝之發,惡發姿顏,即濃妝之意。”其說未洽。

 

這是糾正《詩詞曲語辭匯釋》釋義之誤。

對一些研究元曲詞語的著作,如《元劇俗語方言例釋》《金元戲曲方言考》《元曲釋詞》等,也有不少正其失誤之處。

 

【撮哺】撮補

輔助或相幫的意思……“撮哺”又往往寫作“撮補”,按照這個詞所表示的意義看,“補”應是正字,“哺”是它的同音代替字。……按《元劇俗語方言例釋》“撮哺”條云:“吃喝,啜餔的借音。”于義未妥。

【丟抹】

梳妝打扮,動詞……按《金元戲曲方言考》“丟抹”條云:“忘卻。”《元劇俗語方言例釋》“丟抹”條則云:“扭捏作態。”均疑未確。

 

對一些詞典釋義或用例的疏失,《例釋》也予以指出。如:

 

【猶[三]】

相當于文言的“亦”,白話的“也”,副詞……按《詞詮》 “猶”字條在“尚且”義項之下共舉九例,其中有兩例是:“孫子曰:兵已整齊,使赴水火,猶無難矣。”“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其實例中的“猶”解釋為“且”或“尚且”都不可通,也應看作“亦”“也”義方妥。

【瓊奴】

喻指封建制度下遭逢不偶的女性,有時也作為美女的代稱。(例略)《漢語大詞典》卷四646頁列有此目,但僅釋為“美女”,引劉將孫詞及趙善慶曲為證,釋義和舉例都不免存在以偏概全之弊。

 

這些意見,對近代漢語詞匯研究都是很有意義的。

王锳先生有《〈漢語大詞典〉商補》《〈《漢語大詞典》商補〉續編》兩書,對《漢語大詞典》的立目、義項、釋義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對《漢語大詞典》的修訂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例釋》詞語考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方面。

1.排比歸納

漢語歷史上出現的詞語,有一些在字書、韻書中,或在古人的注疏中有過解釋,但還有很多從未有過解釋,要研究者考釋出來。考釋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排比歸納,即收集出現某一詞語的大量例句,細心閱讀分析,歸納出這個詞語的意義。如果歸納出來的詞義,“揆之本文而協,驗之他卷而通,雖舊說所無,可以心知其意者也”(王引之《經傳釋詞·自序》)。這個方法在張相的《詩詞曲語辭匯釋·敘言》中有很好的敘述,《敘言》說,劉淇《助詞辨略》、王引之《經傳釋詞》以及他的《詩詞曲語辭匯釋》用的都是這個方法。這個方法要使用得好不是輕而易舉的,僅僅根據少數例句加以歸納,歸納得出的詞義未必可靠;有了大量例句,而不善于分析歸納,也得不出可靠的結論。這需要研究者具備這樣的條件:博學、深思;細心、敏銳;明辨、審慎。王锳先生是具備了這樣的條件的。他博覽群書,孜孜不倦,收集了大量資料,每一個條目的例句都有十幾個、數十個,包括詩詞曲和散文,以及史傳、小說,旁及漢譯佛典;對每一個例句都用心揣摩、辨析,體會整句的意思和這個詞語的意義,然后加以歸納,做出準確的釋義。下面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作者如何運用這種方法。

 

【特地】

等于說突地、忽地,副詞。……(楊萬里)《釣雪舟倦睡》詩:“小閣明窗半掩門,看書作睡正昏昏,無端卻被梅花惱,特地吹香破夢魂。”詩前有序云:“予作一小齋,狀似舟,名以釣雪舟。予讀書其間,倦睡。忽一風入戶,撩瓶底梅花極香,驚覺,得絕句。”“忽一風入戶”“驚覺”云云,可為“特地”之注腳。

【略[一]】

相當于文言的“皆”“俱”,白話的“全”“都”,范圍副詞,不是通常“大略”“略微”的意思。杜甫《戲題寄上漢中王》詩:“魯衛彌尊重,徐陳略喪亡;空余枚叟在,應念早升堂。”此猶言俱喪亡,與下文“空”(只)相對,且詩用曹丕《與吳質書》語意。丕書云:“昔年疾疫,親故多罹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可為第二句注腳。

 

前一例聯系詩的序,后一詩聯系詩的用典,來確定詞語的意義,如果不是細心、博學,是做不到的。這樣的例子,全書很多。

2.征之散文

《例釋》常常在引用詩詞曲的例句歸納詞義之后,說此義“可征之散文”。這不但增加了憑證,而且使詞義考釋更有確定性。因為詩詞曲的句子比較凝練,語義比較朦朧,用詞比較靈活,同一個句子中的同一個詞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而散文不同,一個詞語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比較確定,所以,征之散文是考釋詩詞曲詞語的一個重要方面。

這樣的條目全書很多。略舉幾例:

 

【不覺】未覺

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古今說此詩者甚多,或以“不覺”為普通義,釋為“不覺得”,或釋“不覺”為“不見得”,或將末句譯作“我一點也不感到前賢要畏懼后生”,俱疑未確。按“不覺”在唐宋之際往往有“不料”的意思,用于表示事出意外的場合。(詩句例略)

“不覺”此義還可征之同時代散文。《太平廣記》卷二五九《出使御史》: “唐御史出使,久絕滋味,至驛,或竊脯臘置于食,偽叱侍者撤去,侍者去而后徐食……嘗有御史所留不多,不覺侍者見之。”《夷堅志》支戊卷三《成俊治蛇》: “俊往療之,問兒曰:‘汝誤踏之以致嚙耶,將自行其旁而然耶?’曰:‘初未嘗觸之,不覺咬我。'”均表不料義。

 

詩詞中的“不覺”可能會有不用的理解,但散文中的“不覺”意思很清楚,只能是“不料”之義。

 

【去[一]】

略同“在”,介詞。(宋詞例略)按“去”的此種用法詩詞中不很常見,但在同時的白話小說中卻多有其例。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七十一回本《水滸傳》二十九:“說時遲、那時快:武松先把兩個拳頭去蔣門神臉上虛影一影,忽然轉身便走。”

按“去”這種用法唐代和北宋口語中已較普遍。盧向前《伯希和3714背面傳馬坊文書研究》錄文:“傳驢三十六頭去七月二十一給送帛練使司馬杜雄充使往伊州。”“二匹去七月二十二日給使人楊玄往伊州,停經十四日。”…… 〔日〕釋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右圓仁等,為抄寫闕本經論流傳本國,去開成三年七月,隨日本國朝貢使來到揚州。去開成五年八月十三日到城,奉使牒權寄住資圣寺聽學。” 《陸九淵集》卷三五《語錄下》: “伯敏問云:‘日用常行,去甚處下功夫?'”可見從初唐至北宋,在胥吏、留學僧、學者的筆下,“去”均可如此用,介出時間或處所。

 

這個條目,《例釋》用多種口語資料說明“去”的介詞用法在口語中確實存在。本來,詩詞曲中的詞語盡管有些特殊性,但畢竟是以口語為基礎的。此條也說明《例釋》的作者視野開闊,注意到傳統文獻以外的一些語言資料。

作者對唐宋散文中的詞語研究集中在另一專著《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中,此書可以和《例釋》參看。

3.參酌故訓

近代漢語的口語詞在古代雖然被重視得不夠,但還是有一些研究,如劉淇《助字辨略》、錢大昭《邇言》等。《例釋》對這些研究很重視,把其中一些吸取到書中。如:

 

【初[一]】

本,本來,語氣副詞……劉淇《助字辨略》卷一“初”字條引魏志及陶淵明詩,均解作“本”。

 

按:劉淇《助詞辨略》卷一:“初《魏志·太祖紀》注:‘初不中風,但失愛于叔父,故見罔耳。’此初字,猶本也。陶淵明詩:‘真想初在衿。’言真想本在衿。”

 

【真】

等于說真是、真個。……按《助字辨略》卷一“真”字條附有“真成”一詞,解作“真個,真如此”,并說明此系方言。本條即據此立義。

 

按:劉淇《助詞辨略》卷一:“真 韓退之詩:‘老翁真個似兒童。’聶夷中詩:‘地底真成有劫灰。’真成,真個,方言,真如此也。”

 

【沉吟】

思量或斟酌的意思,動詞……按清錢大昭《邇言》卷一“沉吟”條引《后漢書·隗囂傳》云:“牛邯得王遵書,沉吟十余日,乃歸命洛陽。”又《賈復傳》云:“帝、諸將議兵事,沉吟久之。”……可見漢魏六朝已然。

 

還有些古代筆記中的詞語解釋,《例釋》也予以吸取,如:

 

【清漲】

江河水無雨而上漲,稱為“清漲”,用為不及物動詞。《蘇東坡全集》后集卷七《永和清都觀謝道士童顏須發問其年生于丙子蓋與予同求此詩》: “自笑余生消底物,半篙清漲百灘空。”自注云:“予與劉器之同發虔州,江水忽清漲丈余,贛右(疑當作石——引者)三百里無一見者。至永和,器之解舟先去,予獨游清都,作此詩。”按方勺《泊宅編》卷三引此,并云:“虔州(今江西贛州市)水東有顯慶廟甚靈,或至誠禱之,則一夕長水數尺,送舟出石。故無雨而漲,士(疑為土字之誤——引者)人謂之清漲。”

 

古人對詩、詞、曲的注釋也是重要的故訓資料,《例釋》也吸取了有關成果。如:

 

【栽】

有“秧”“苗”義,用作名詞。引仇兆鰲《杜詩詳注》: “桃栽,猶云桃秧。”

【者】

《六十種曲·焚香記》劇五:“(丑)丫頭與我請桂英姐出來。(內應回介)身子不快,不出來了。(丑)我說道又 ‘者’起來了。”《掛枝兒》卷九……《者妓》:“大小姐模樣生得盡妙,一時甜如蜜,一時辣似椒。沒定準的冤家也,看你 ‘者’到何時了?”編者馮夢龍注:“吳市語裝喬做勢曰 ‘者’。”

 

但《例釋》對此是有選擇的。有些注釋不妥的,《例釋》也予以指出。如:

杜甫《歷歷》詩:“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無端盜賊起,忽已歲時遷。”仇兆鰲注:“天寶之亂,皆明皇失德所致,此 ‘無端盜賊起’蓋諱言之耳。”《例釋》不同意仇注,認為此處的“無端”為“不料”義。

李賀《南園》詩十三首之二:“宮北田塍曉氣酣,黃桑飲露窣宮簾。”王琦注:“謂桑葉觸簾作窣窣聲。”《例釋》認為王注把“窣”看作象聲詞非是,“窣”為動詞,“拂”義。

近代漢語俗語中的“市語”比較特殊,其意義不容易了解。元明有一些專收和解釋市語的書,其中的一些條目用來解釋詩詞曲語辭很貼切。《例釋》對此很重視,書中多次加以引用。如:

 

【啜】啜賺

《董西廂》七:“口啜似貓坑,咽喉似潑懺,詐又不當個詐,諂又不當個諂。”《金陵六院市語》: “啜者,嘴也。”上例“口”與“啜”同義重言,意即指嘴。另有“啜賺”一詞,亦當源于市語。語素“啜”亦為嘴義,“賺”為欺哄、誘騙義,合而為一則表示以空言欺人之義,為偏正式(前偏后正)合成詞。《行院聲嗽·人事》: “漏語,掇賺。”“掇”“啜”音近義通,“漏語”意亦猶以空言欺人。

【調皮】調波

(例略)《元曲釋詞》第一冊475頁該條釋為“即掉皮、頑皮或詭巧欺詐之意”。《小說語辭匯釋》754頁、《宋元語言詞典》776頁該條均解作狡猾。按諸文意,均嫌未確……《六院匯選江湖方語》: “掉皮——會說話者。”是為確詁。

 

正因為市語對近代漢語詞匯研究有重要意義,所以,王锳先生有專著《宋元明市語匯釋》,是市語研究的開創之作。

還有一些詩詞曲詞語有特定的文化內涵,《例釋》根據有關記載加以解釋。如“點茶”一詞,《詩詞曲語辭匯釋》《元曲釋詞》都認為就是泡茶。《例釋》認為兩者有別。在“點茶”下引證說:

《事林廣記》別集卷七《茶果類·煎茶法》: “煎茶須用有焰炭火,滾起便以冷水點住,伺再滾起再點,如此三次,色味俱佳。”可見所謂“點茶”之“點”并不同于“泡”“煎”,更不是用開水,而和現今煮餃子的方法相仿佛。

4.考察聲韻

在詩詞曲這些接近口語的作品中,音同音近而通假的現象很普遍,如果拘泥于字形,就不得其解,所以要考察聲韻,明其通假。《例釋》中這樣的條目很多,略舉一些。

 

【折證】折對 折辨

(例略)按《匯釋》卷六“正本”條將“折證”一詞作為附目,解云:“折者折本,證者證本……亦清算義。”其實“折證” “折辨” “折對”之“折”,都是“質”的同音假借(“折”古音為章母、入聲薛韻;“質”亦為章母、入聲質韻,僅韻母有細微差別);并不是“折本”之“折”,把“折證”解作為“清算”亦于義不妥。

 

按:這一條說明一些詞語是按字面來理解,還是按通假來理解,意義會有較大區別。而按通假理解,首先就要從音韻上說明兩字音近可通。

《例釋》對通假是掌握得相當嚴格的,如果兩個字聲韻都不近,就不能解釋為音轉。對“遷次”條的解說可以說明作者這一觀點。

 

【遷次】簽次

(例略)按《敦煌變文字義通釋》134頁收有“遷次”一詞作附目,并謂“遷次”與“造次”“取次”乃為一聲之轉,實為一詞。但“遷”與“造”“取”中古音聲韻均不很相近,恐不宜以“聲轉”說釋之,不如作為一組同義詞看待為妥。

 

《例釋》指出曲的用字有其特點,應結合其特點來考慮通假現象。如:

 

【去秋】去就

《陳母教子》劇二:“低低的問了牢緘口……老身向官人行無去秋,倒大來慚羞。”《救風塵》劇二:“想當日他暗成公事只怕不相投,我作念你的言詞今日都應口;則你那去時恰便似去秋,他本是薄幸的班頭,還說道有恩愛、結綢繆。”

 

《例釋》指出《陳母教子》劇中“去秋”為“體面、禮貌、規矩”義,《救風塵》劇中“去秋”為“著落”義。并說:

 

按“秋”字本應作“就”, “去就”一詞為宋元俗語……“就”之所以作“秋”,除了曲家用字比較隨便(劇本系供舞臺演出之用,一個字只要字音不錯,觀眾便不至誤解)之外,可能還出于音律上的要求。因南呂一枝花套菩薩梁州曲(“陳”劇)及商調集賢賓套金菊香曲(“救”劇)一般需押平聲韻,故不得不改去聲字為平聲字。

 

俗文學中有一種“切腳語”,即兩個字拼出一個字。這是要結合音韻來理解的。如:

 

【孛籃[二]】勃蘭 孛羅籃 勃籃

孛籃,又為“盤”的切腳語。……《容齋三筆》卷十六:“世人語有以切腳而稱者,如以蓬為勃籠,盤為勃蘭……”

 

【波浪】博浪

“波浪”一詞,元曲習用,含義卻較特別。……“波浪”本為“龐”的切腳語,為當時市語之一種。“龐”即臉龐、臉面之義。……脈望館鈔本《曲江池》四折:“文質彬彬掙波浪,怎教人不念想?”

 

《例釋》還指出詩詞曲中很多“一詞異形”的現象。如:

 

【周遮】周遭

象聲詞,略同現代漢語中的“嘰喳”。白居易《老戒》詩:“矍鑠夸身健,周遮說話長。”……按“周遮”“周遭”實即“啁哳”“啁喳”,象聲詞本隨音取字,不拘一體。

【十成】實成 實曾 實誠

楊萬里《舟過安仁》詩:“不須覆手仍翻手,可殺青云沒十成。”又《初夏即事》詩:“嘲紅侮綠成何事,自古詩人沒十成。”……“十成”為“實誠”的同音省筆通假字。以同音的少筆畫字代多筆畫字,俗文學作品中不乏其例。……又元曲中的“實成”“實曾”也是“實誠”一詞的異寫……

 

《例釋》指出的這種隨音取字甚至筆畫簡省的現象,也是值得注意的。如果不了解,那么,一個很普通的詞“實誠”寫作“十成”,照字面上來讀,就無法理解。

5.參證方言

有一些詩詞曲里的俗語詞可能在文獻中出現得不多,在今天的書面語里也不多見,但實際上還存在于今天的方言里。參證方言,是詞語考釋的一個重要方面。《例釋》中多次采用這一方法。如:

 

【破】

猶言拼,豁出去。《元曲選·對玉梳》劇一:“(凈云)他兩個去了。奶奶,破著我二十載綿花,務要和他睡一夜,方遂我平生之愿。”……按“破”的這種用法在今西南官話中還保留著,讀為上聲。《成都話方言詞典》168頁:“頗、破、潑pǒ53:拼,豁出去。~倒命不要/ ~倒臉不要。”又今徐州話亦有同樣用法,見李申《近代漢語釋詞叢稿》21頁該條。

【等】

相當于“讓”,介詞,和表“等待”義的動詞已有所不同。《竇娥冤》劇三:“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按“等”的此種用法,今西南方言尚如此。

【顛倒】

反倒,反而,語氣副詞,表轉折語氣。《秋胡戲妻》劇一:“指望他玉堂金馬做朝臣,原來這秀才每當正軍,我想著儒人顛倒不如人。”……按今四川方言中,“顛倒”尚保留著此種用法。

【栽】

有“秧”“苗”義,用作名詞。杜甫《詣徐卿覓果栽》詩:“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栽”之“秧”“苗”義在今歙縣方言中尚得以保存下來,說詳鮑不遲《歙縣方言古語詞略證》(《中國語文通訊》1981年第4期)。

6.探求理據

對詞語的解釋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某個詞語為什么有這個意義,某個意義為什么用這個詞語表達,往往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就是所謂“理據”。說明了理據,能加深對詞語的理解,也有助于研究詞語的歷史演變。《例釋》做得很好。如:

 

【九百】九佰 九陌

《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六該條云:“九百,癡呆之義。《后山詩話》: ‘世以癡為九百,謂其精神不足也。’此為宋元時一種方言。”修訂本《辭源》及《漢語大詞典》用其說,但均未及該詞語源。

 

《例釋》指出其語源為:本指錢陌不足。并引《南史·梁簡文帝后論》“初,武帝末年,都下用錢,每百皆除其九,謂為九佰”為證。同時還參考了《夢溪筆談》《萍州可談》等資料,指出是由錢陌不足引申為人的精神不足乃至癡呆。

 

【海郎】海老

海郎,指酒。……或作“海老”, “郎”與“老”聲母同,韻母的主要元音相近,可以通轉。……按此系出自市語。《綺談市語·飲食門》: “酒,歡伯、醞物、海老。”……又“海郎” “海老”之所以指酒,當出借代,系以工具代事物本身。“海”本指酒器之大者,溫庭筠《乾子》: “裴均鎮襄州,設宴,有銀海,受一升。”

【旬】

“旬”作時間名詞,一般指十天或十年,但詩詞中還有一種特殊用法:有時僅指一天。唐白居易《郡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詩:“公門日兩衙,公假月三旬。衙用決簿領,旬以會親賓。公多及私少,勞逸常不均。”……“旬”之可以指一日,當由“旬假”的制度而來。在“旬假”“旬暇”“旬休”“旬沐”等雙音組合中,作為語素,“旬”仍指十日。但久而久之,它可用作休假那一天的特定名稱,就像今人用“星期”指稱“星期天”一樣,因而獲得了“指一日”的新義。

【撒沁】撒

嘴尖口快,隨意胡謅。(例略)朱居易《元劇俗語方言例釋》則解作“撒嬌、撒賴”。徐嘉瑞《金元戲曲方言考》釋為“裝腔作勢”。施之文義,均疑未確。……“沁”在《廣韻》《玉篇》均訓為水名,“”字則二書未見。……《廣韻》去聲二十五沁韻:“吣,犬吐也。”《玉篇》卷五口部“吣”字條說解略同。故“撒沁”之“沁”,本應作“吣”,由“犬吐”而引申為嘴尖口快、惡語傷人及隨口胡謅之義。

【吊臁】掉臁

王季思注《西廂記》后附《蘇小卿月夜販茶船》殘折:“請學士先生吊臁,快疾忙歸去陶潛!”……《行院聲嗽·人事》: “行——掉臁。”字以作“掉”為是。掉者,甩動也。臁本指小腿。《救風塵》劇三:“燈草打折臁兒骨。”……今川西一帶方言尚謂脛骨為“臁兒桿”。故“掉臁”即動腿,為離去、走開之意。

7.追溯源頭

《例釋》研究的主要是唐宋以后詩詞曲中的詞語,但這些詞語有的產生得很早。《例釋》很注意追溯其源頭。如:

 

【慘】滲 磣

有愁怕義,有羞慚義,有惱怒義,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詩經·陳鳳·月出》: “勞心慘兮。”“慘”讀為“懆”。《說文》: “懆”字下云:“愁不安也。”可見此義由來已久。

【屬】

勸,請,其習見者為勸酒。……此外,“屬”所勸的內容還可以是舞蹈,而且用得更早。《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及飲酒酣,夫起舞屬丞相,丞相不起。”

【轉[一]】

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詞,相當于文言的“愈”“益”,白話的“更”“越”。……杜甫《送李校書二十六韻》: “小來習性懶,晚節慵轉劇。”……按“轉”字的上述用法在較早的佛教典籍中都可看到。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卷三:“倍復疼痛,垂欲命終,良久乃蘇,轉更呵責。”晉法顯《佛國記》: “牛忠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轉近轉微,仿佛如有。”

【辦】辦得

……表示可能,義與“能”同。……唐獨孤及《得李滁州書……以詩代答》:“知同百口累,何日辦抽簪?”……按“辦”的此種用法六朝已然。《宋書·孝義傳·何子平》: “揚州辟從事史,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人或問曰:‘所利無幾,何足為煩?’平子曰:‘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生米,何心獨餐白粲?'”方一新、王云路《中古詞語例釋》12頁“辦”字條第四義:“能,勝任。”蔡鏡浩《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12頁“辦”字條亦云:“為能愿動詞,猶能夠。”

【他時】他年 他日

指過去,猶言昔時,與通常指將來者異,時間名詞。“他日”“他年”用法略同。……張九齡《送趙都護赴安西》詩:“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寬。”……按“他日”作“昔日”解,《左傳》即已有此用法。《襄公三十一年》: “他日我曰:‘子為鄭國,我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

8.闡述演變

很多詞語有多個意義,這些意義往往是相互聯系的。《例釋》在考訂這些詞語時,常常闡述其演變關系,并進一步指出詞語演變的規律。如:

元曲中“波浪”有多種意義。《例釋》在對各種意義做出解釋后,指出其引申系列為:臉(中性)→容貌俊美(褒義)→風流、殷勤、知趣。

又如:

 

【承[一]】承聞

有“聞、聽”義。……劉禹錫《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詩序:“貧道雅聞東諸侯之工為詩者,莫若武陵。今承其話言,如得法印……”按“承”的本義與常用義是“承受、接受”。……“聞、聽”義應是由此引申。因為接受的對象可以是具體物品,也可以是抽象的言語信息,如教令、書信、訃告之類。在后一種情況下,“承”有時作“受”或作“聞”解兩可,有時則以解作“聞、聽”為宜。

【鬧】

簇聚、攢聚,動詞。李商隱《洞庭魚》詩:“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鬧若雨前蟻,多于秋后蠅。”……凡事物攢聚則密度大,故“鬧”又引申為“濃郁”“濃密”等義,用作形容詞。……楊萬里《病中春雨聞東園花盛》詩:“花底報來開已鬧,雨中過了更曾知?”句中“鬧”字與題中“盛”字互見,“盛”亦濃郁之意。……沈括《開元樂》詞:“一片紅云鬧處,外人遙認官家。”……宜為“濃密”義。

 

《例釋》中很多條目是由表處所演變為表時間。如:

 

【處[一]】

表示時間,作用與時間名詞略同,有“……時”“……際”的意思,并不是指處所。……柳永《雨霖鈴》詞:“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一作“方留戀處”, “處”表時間之義益明。《岳忠武王集》岳飛《滿江紅》詞:“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此言憑欄之時,正逢雨后,所憑者即欄干,并非另有處所。……有人用詞匯衍變過程中的“時空引申律”來加以解釋,或許可備一說。

 

這樣的條目很多,如:

 

【外】

……“外”還可與“后”同義,表示時間。楊萬里《痛中感秋》詩:“壽外康寧方是福,不然徒壽不須休。”“壽外”指壽誕之后。韓淲《水調歌頭》詞(次韻倅吏壽守): “一曲清歌外,四座笑談清。”

【就中】

有“其中”義,有“其間”義,有“其時”義,可以分別表示范圍、處所、時間。……王建《春去曲》詩:“春已去,花亦不知春去處。緣岡繞澗卻歸來,百回看著無花樹。就中一夜東風惡,收拾紅紫無遺落。”此指時間,為“其時”義。

 

《例釋》還指出,有一些詞語的意義是由于“通感”而產生的。如:

 

【看[一]】

聞,聽。《匯釋》卷五“見”字條第二義云:“見,猶聞也。”“看”也有此種用法。杜甫《西閣口號呈元二十一》詩:“社稷堪流涕,安危在運籌。看君話王室,感動幾銷憂。”此猶言聽君話王室。劉長卿《入桂渚次砂牛石穴》: “楓林月出猿聲苦,桂渚天寒桂花吐。此中無處不堪愁,江客相看淚如雨。”“相看”亦猶相聞。

【聞】

詩詞中“見”可與“聞(聽)”相通,“見說”猶言“聽說”, 《詩詞曲詞語匯釋》卷五“見”字條已發之。……這里要說的是事情的另一面,即“聞”也可表“見”義。杜甫《曉望》詩:“高峰寒上日,疊嶺宿霾云。地坼江帆隱,天清木葉聞。”……按“聞”“見”互通應源于修辭學所謂“通感”。

 

《詩詞曲語辭例釋》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寫作的。“文革”期間,作者在遵義教育學院任教,那里的資料非常匱乏。作者在當地盡力尋找,作者的同窗好友蘇培成也經常從北京寄去一些資料,作者終于克服了資料不足的困難,完成了這部書稿,在1980年出版了第一版。以后,作者又不斷深入研究,對此書幾次增訂,在2005年的第二次增訂版中,對一些條目原先的解釋加以訂正,對原先收入“存疑錄”的條目做了解釋。如:

 

【孛籃[二]】勃蘭 孛羅籃 勃籃

又為“盤”的切腳語……本書1986年增訂本第17頁該條謂以上各例中“孛籃”均為竹籃或蒲籃,說解未確。

【處[一]】

(處作時解)本書1986年增訂本以為“大約與詩劇曲的格律要求有關”,這是不正確的。有人用詞匯衍變過程中的“時空引申律”來加以解釋,或許可備一說。

【高】交

《詩詞曲語辭例釋》1986年修訂本《存疑錄》“高”字條舉有以下二例:《馮玉蘭》劇三:“他犯了殺人條,現放著大質照:刀頭兒血染高。”《六十種曲·錦箋記》劇十二:“幾十處伽藍座座參到五百尊羅漢個個數高。”并云:“似均為周遍義。‘染高’即染遍,‘數高’即數遍。”今按,此說不誤,但未明其源,二例中的“高”字應是“交”字的假借,說詳蕭世民《“高”為什么有周遍義?》(《中國語文天地》1988年第5期)。

【官不容針】

本書1986年增訂本后附“存疑錄”列此目……今按,這一成語的全稱應是“官不容針,私可容車”,又作“官不容針,私通車馬”,為唐宋俗語,本意謂官法嚴緊而私下則盡可寬假通融。

這樣的修訂,表現出作者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嚴謹求真的學風。

 

《例釋》也有不足之處,有些釋義尚可商榷。有些條目,如【來[一]】(等于說“……時”“……后”或“……以來”“……以后”)、【來[三]】(有“了”“著”“得”等義)應該看作“來”的語法化過程的不同階段。這些方面都是可以繼續研究的。

我和王锳兄是北大中文系57級的同班同學,而且住在同一個宿舍的上下鋪。王锳兄是調干生,是先參加了工作再上大學的,比我年長,在讀書時對我這個小兄弟有很多照顧和幫助。后來,我們研究的領域很相近,也經常相互切磋,他的功力比我深,對我的幫助很大。他在《例釋》中,多次提到我的一些淺見。今天重讀此書,真是感慨萬千!

王锳先生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學術研究當中,博覽群書,筆耕不輟。他體質很好,直到八十高齡以后,還在孜孜不倦地伏案撰述。他的《〈《漢語大詞典》商補〉續編》是在2015年完稿的,完稿以后,我們在8月份還通過幾次電話。本以為他還能寫更多的論著,想不到在2015年9月突然病逝。真是天不假年!但他對學術的貢獻是永存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微博| 略阳县| 永寿县| 昌乐县| 阳朔县| 秀山| 日照市| 德江县| 高台县| 涿鹿县| 阜南县| 遵化市| 昌都县| 张北县| 志丹县| 云浮市| 上虞市| 鱼台县| 长汀县| 额济纳旗| 阿坝| 临朐县| 延安市| 桃江县| 张北县| 沂水县| 改则县| 厦门市| 嘉义县| 阜城县| 临武县| 天水市| 绍兴县| 尉氏县| 嘉黎县| 滦平县| 稷山县| 洪泽县| 色达县| 高雄市|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