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環境法學評論(第12卷)
- 徐祥民 肖國興 梅宏
- 5956字
- 2019-01-05 00:54:38
卷首語
尊敬的讀者,呈現在您面前的是《中國環境法學評論》(以下簡稱《評論》)第十二卷。在您品讀其中的作品之前,請先把注意力留在我對本卷的幾點說明上。
一
《評論》的第十一卷與今天似乎有些太遠了。第十一卷出版的時間是2015年6月,離今天一年零三個月;我給第十一卷撰寫的《卷首語》完成于2015年2月25日,離今天一年零七個月。的確,出版《評論》的第十一卷已經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從第十一卷到第十二卷之所以出現這樣長的時間間隔,是《評論》向更高水準攀升的必要準備。
首先,《評論》承辦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經過對以往支持《評論》編輯出版的過程的總結,注意到這份刊物非常適合時代的需要,與中國海洋大學相關學科的發展十分合拍,值得花大力氣支持,應當按照有廣泛國際學術影響力的正規期刊的標準加以培育。
其次,《評論》的編者注意到,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發展日新月異,環境法學理論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因而《評論》應當用更大的篇幅或更多的卷冊反映新變化、新進展,推動環境法制建設的推進和環境法學理論的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其他中國國家機關在環境法制建設方面連續推出的舉措足以反映我國環境法制建設進展之快。請看以下幾個事件。
(1)2015年1月1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于2014年4月24日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施行。
(2)2015年4月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5〕 17號)。
(3)2015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改革試點方案》。
(4)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關于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
(5)2015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6)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發〔2015〕 25號)。
(7)2015年10月1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
(8)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6年工作要點》。
(9)2016年2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聽取了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關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推進落實情況匯報”。
(10)2016年3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
(11)2016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
一年多的時間,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十余次討論環境法制建設事項,或把環境法制建設事項列入議題,通過環境法律文件或涉及環境保護內容的文件、環境保護規劃文件等十余項,這些文件滲透著學者和其他專家的研究心得,《評論》應當反映這些心得;這些文件應當引起事實上也引起了學界和其他專家的重視,《評論》應當將重視這些文件的學者、專家們的思想反映出來;這些文件應當成為更多的學者、專家研討的對象,《評論》應當推動對它們的研究。
根據這一估計和促進我國環境法學研究發展的需要,《評論》自2017年起每年出版兩卷。
二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講話指出,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社會變革在一定程度上是與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變革或由生態文明建設必然引發的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引發的或與生態文明建設有直接關聯的社會變革引發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號召當代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積極“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在領袖號召的這些理論建設事業中,環境法學界應當有所作為。5月31日,在教育部組織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努力建成一批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專題座談會上,我發表了題為《創造引領世界的環境法學》的發言(詳情請參見《中國教育報》2016年6月9日第12版)。我表達的明確觀點是:中國學者有望在環境法學這個學科創造領先西方、引領世界的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我的這個判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環境狀況
環境問題最早是在工業文明較早發達起來的西方國家發生的。在應對環境問題上,西方發達國家是先行者。但是,真正有條件近距離接觸環境問題、深刻感受環境問題的卻不是西方發達國家,而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我國是環境問題爆發最集中的國家。我國也是“人-天關系”最緊張的國家。我國人口多與人均國土面積小、人均資源賦存低的狀況在中等規模以上國家中是最突出的。我國自然環境已經經受的持續開發時間是最長的。環境問題在一個“人-天關系”高度緊張的國家集中爆發,可以更充分地暴露環境問題的本質,生活在環境問題集中爆發的國家中的,身處緊張的“人-天關系”之中的中國學者更便于發現環境問題的本質。
習近平總書記說:“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我們生活在由“人-天關系”緊張決定的大變革時代,這個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這個時代的法學一定會有大發展。這個時代的法學的大發展將集中表現為環境法學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還說:“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造。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中國正經歷著的“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與人類剛剛走進的環境時代有密切關聯的變革,中國正在進行著的“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造”在很大程度上是適應環境時代要求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又說:“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這個時代等待人們創造的理論之一是環境法學理論。
我們相信,中國學者有能力創造這個時代所獨有的環境法學理論。在環境法學這個領域創造出優越于西方的理論、學說。
(二)文化傳統
環境問題是“人-天關系”沖突的表現,環境保護是保護作為“人-天關系”沖突中被動一方的事業,是保護環境的事業,是保護自然的事業。這項事業,從行為者的角度來看,最突出的特點是追求實現整體的利益、長遠的利益,而非追求個人的利益和對于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而言只能是眼前利益的那種利益。這不是思想家所做的學理界定的特點,不是人們的政治傾向所決定的特點,而是“人-天關系”規定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曾經備受詬病,許多人也早已意欲拋棄。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家”“國” “天下”為基本價值追求的文化。從文化踐行的角度看,這是所有行為者盡其所能地為“家” “國” “天下”的“齊” “治”“平”而作為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價值追求與環境保護對人們行為規定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
中國學者,受中國文化傳統洗禮的中國學者,因為被自己的文化所型塑,因為可以運用其所歸屬的文化模型開展研究,具有發現環境保護事業規定的法理的得天獨厚的文化條件。
在闡釋環境法學時,在闡釋哲學社會科學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其他理論時,中國學者應當有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說:“解決中國的問題,提出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要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在對環境法學的理論創造上,我們不僅要在主觀上主動堅持我們自己的世界觀、方法論,而且應當明確,只有堅持我們自己的世界觀、方法論才能更好地回答環境法學的深層理論問題。
(三)社會制度
環境保護所欲實現的環境利益是整體的利益,甚至是整個人類大家庭的利益,生活在環境中的每個個體都處在環境的蔭庇之下,分享環境消費利益。這是環境規定的利益關系,不是任何個人、政黨、宗派崇尚、策劃、構建的利益關系。
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以實現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為直接目標的制度。即使是不擁有資本、專利,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和特殊技能培訓的人,也可以以公民的身份獲得各種公共的社會福利,可以依照多勞多得的原則獲得屬于自己的利益。社會主義制度的宏觀利益關系——利益建設和利益分享模式,與環境保護事業中的利益關系是相一致的。
中國學者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在認識工具中擁有社會主義這一制度模型,在環境法學理論創造中不存在難以克服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障礙。
在闡釋環境法學上,在闡釋哲學社會科學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其他理論上,中國學者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的道路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在環境法學理論創造上,我們應當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優勢,創造出可以解決中國環境問題,從而也可以解決世界的環境問題的法學理論。
(四)指導思想
環境保護是“人-天矛盾”激烈沖突向人類提出的任務,化解“人-天關系”上的尖銳矛盾是這項事業成敗的關鍵。這是客觀上演出的“人-天矛盾”決定的,是謀求環境改善的人們必須接受的現實。
作為指導我國思想的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是化解資產階級和工農勞動階級之間矛盾的理論創造。馬克思主義化解基本矛盾的理論風格與化解“人-天矛盾”理論難題的宏闊領域是相近的。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人做出的一個偉大的理論貢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取得的一個重大發展。它既具有化解深刻矛盾的理論風格,又直接來源于“人-天矛盾”。科學發展觀最具有時代特點的內涵是“永續發展”,是以將來甚至永遠為價值設定尺度的發展,是通過保持生態良好、救治環境破壞來實現的人與自然和諧的長遠發展。這一偉大的理論創造為我們創造環境法學理論,完善環境法學理論體系提供了理論指導。
中國學者有科學發展觀這一形成于當代的中國化的馬克思理論的引領,為攻克環境法學理論難關奠定了理論基礎。在這個意義上,我國學者在環境法學理論的創造上應當充滿“理論自信”。
(五)成功探索
環境保護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在這一剛剛啟動的建設工程中,環境法學理論也在悄悄萌發。因為身處在“人-天關系”高度緊張的國家,生活在環境問題集中爆發的國家中;因為深受中國文化傳統的熏陶,占有中國文化傳統留下的文化模型;也因為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擁有社會主義制度模型這一認識工具;還因為有科學發展觀的引領,我國學者已經在環境法學理論建設上取得了不同于西方法學理論的理論觀點或者學說,盡管相關的理論觀點或者學說還不夠成熟。環境法的義務本位論就是初露端倪中國學說。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生態文明與法制變革文庫”首批十卷即將完整問世。它們是集中表達環境法的義務本位論觀點的著作中的一部分。中國學者正在堅定的信念驅使下積極前行。假以時日,他們會用實際行動,用他們的理論勇氣和信心,創造出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環境法學理論,并使帶有明顯中國印記和當代特點的法學理論不斷豐富、成熟,成為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
我國環境法學具備如此有利的條件,一定能創造出引領世界的法學理論;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具備如此有利的條件,一定能從環境法學,從法學領域突破,創造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我們的《評論》應當在這場理論建設中發揮學術旗艦的作用。
三
本卷在采稿上有兩大特點。
第一,緊跟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新發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五十五條)以來,與環境有關的社會公共利益訴訟(學者們情不自禁地稱之為環境公益訴訟)就引起了強有力的跟隨性研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彌補《民事訴訟法(2012)》的不足,對何謂“有關組織”做出規定(第五十八條)之后,學界和環境保護實務界、司法界掀起了闡釋作者們心目中的環境公益訴訟、為他們所認可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做細化設計等的研究高潮。本卷所采稿件是這個高潮中的部分成果。其中包括:沈躍東教授(福州大學法學院)的《我國公民個人難以享有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權力互動結構的檢視》、鄧可祝副教授(安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的《司法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能動作用研究——以中美法院在原告資格確定中的作用為視角》、張輝博士(安徽大學法學院講師)的《論環保法庭管轄——以知識產權審判庭為借鑒》等。當然,對我國是否已經建立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也有不同的聲音。時軍副教授(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孫曉情碩士的《“污染環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性質界定:〈環境保護法〉第58條辨析》通過對《環境保護法(2014)》第58條的分析,認定該法中規定的,也就是被大多數學者理解為環境公益的那種利益其實仍是“眾益”。
第二,強化比較研究。與工業文明首先在西方國家落戶有關,環境保護的一些領域是西方國家先行開辟的,環境保護的一些制度在西方經受驗證的機會更多一些。我國學者一直積極地向西方國家尋找保護環境的經驗。本卷采收的文稿有多篇都是來自這種尋找。其中包括許耀明副教授(臺灣政治大學法律系)的《法國能源政策與法制——以核能安全為中心》、陳真亮博士(浙江農林大學法政學院講師)的《歐盟CCS指令及其在英國與德國的實施——兼論對中國的啟示》、張璐璐博士生(黑龍江大學副教授)的《德國環境法典草案中的“一體化預案許可證制度”》,還包括文黎照博士(武漢大學法學院)的譯文《印度年2010國家綠色法庭法》、彭欽宗碩士生(中國海洋大學)的《跨國界環境影響評價公約》等。
四
在編輯《評論》的實踐中,我們實行了欄目主持人制度。如同一般期刊所做的那樣,每一卷或每一期的文稿分屬于不同的主題或研究領域。我們根據采稿的情況把全部文稿分成幾個單元,每個單元為一個欄目;為每個欄目選擇一位同時也擔當編輯工作的欄目主持人。本卷繼續實行這一制度。本卷的欄目主持人共5位,先后(以主持欄目的排列為序)陳真亮博士(浙江農林大學法政學院講師)、杜輝博士(重慶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輝博士(安徽大學法學院講師)、李一丁博士(貴州大學法學院講師)、崔金星博士(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副研究員)。借這個機會,向他們表示衷心感謝!
徐祥民
2016年9月15日于青島海濱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