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民族團結進步理論與實踐
- 周競紅
- 1643字
- 2019-01-05 00:32:41
一 研究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中國“天朝上國”地位的衰變和清末以來國家政治轉型的發生,使其在卷入資本主義時代進程中不得不穿起“民族”的緊身衣。王朝中國時期“五方之民”后裔便在新的國家政治經濟形態中變革著關系。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為一套異于傳統中國的觀念體系所改造,與此同時,中國社會自身的狀況也在某種程度上改造了所引進的觀念體系,“民族”概念和觀念也正是在這樣的改造與被改造進程中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當代中國人社會觀念和規范的重要思想基礎之一。近代中國百年歷史,從一個側面來說也是民族團結再造的歷史。如何在理論和實踐上總結這樣一部罕有的歷史不能不說是中國民族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當代中國北疆屏障的內蒙古,不論是在清末民初,還是在當代中國,在民族團結大局中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從民族團結的角度來說,內蒙古民族團結歷史形成的進程,伴隨主權多民族中國形成的全過程。因此,本書試圖從王朝中國歷史發展切入,以內蒙古行政區域形成為視點,觀察新中國的執政黨在思想理論和政治實踐兩個層面上為推動民族團結的達成、深入發展所做的努力,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情勢下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以及民族團結的新創建。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民族團結樹立了一個偉大的里程碑,今人需要回首那段歷史,深入思考這樣一個里程碑對當代中國的意義,才能真正理解“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線”論斷之深意。在統一多民族新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內蒙古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全面發展,民族之間的團結、各民族內部的團結都有了全新的社會環境,取得了空前的歷史進步。內蒙古民族團結如何結成、其歷史邏輯何在、現實依據為何?不同專業學者可以有不同的認識。在內蒙古自治區建立70周年之際及中國社會改革發展進入深化之時,本書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內蒙古民族團結達成的歷史背景和進程,以及自治區建立以來民族團結形態的演變及其動因,以求從歷史角度全面總結內蒙古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進程中推動民族團結的經驗,為正確判斷影響當代內蒙古民族團結的主要因素,繼續推動民族團結提供科學依據。
內蒙古作為當代中國首個省級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團結方面一直處于領先之位,曾有模范自治區之譽。內蒙古自治區在解決民族問題、改善民族關系、推進民族團結等方面有很多重要政策和措施的探索和創新,為新中國民族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也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共和國成立之初,黨的解決全國民族問題的諸多政策實踐與內蒙古的積極探索和制度創新密切相關,內蒙古自治區為中國新型民族關系建構的理論與實踐曾經做出過重要貢獻,比如有關民族干部的培養和使用、牧區的經濟社會改革、關于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等政策的形成都與內蒙古的實踐有一定的聯系。內蒙古的民族團結實踐活動使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結合取得成果,推動了新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制度建設和政策逐步完善,這些政策實踐為維護國家統一、保障各民族根本利益、推動中國特色民族理論發展做出了直接貢獻。當前,在地區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不斷深入條件下,內蒙古牢牢把握發展、穩定大局,把握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發展繁榮大局,保持了經濟社會發展與民族關系和諧穩定。不能不說是中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一個明證。但是,內蒙古民族團結并非從來如此,亦非毫不費力,而是歷經血與火的洗禮、慘痛的教訓和對復雜歷史資源利用等復雜過程。在國際政治格局變化多端,中國發展與改革進入關鍵期的歷史時刻,需要在理論上厘清和總結內蒙古民族團結進步經驗,使人們切實認識到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的一般狀況,了解促進民族團結的制度和政策并非圣人所賜,而是共產黨人推動國家建構中政治實踐的成果。總結這些成果可為推動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發展繁榮大局提供借鑒,也可為黨的中國特色民族理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推動中國特色民族問題理論深入發展,進一步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民族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