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社會學者的任務不僅在于描述和記錄這個時代的變遷,也在于盡可能地對變遷的原因、過程與結果進行科學的解讀和解釋,以在學術知識上形成積累和推進。前文所述經濟社會學的兩大取向,也可謂經濟社會學的雄心所在。換言之,經濟社會學者試圖做的工作是在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之間架起有機的關聯,而復雜和精妙之處又皆在于此。這種關聯是如何產生的?在具體的現實情景下又如何起作用或發生怎樣的變化?近數十年以來,針對林林總總的經濟社會現象,社會科學廣泛地探索了是什么原因(自變量)影響或導致怎樣的結果(因變量)。但這其中實際上還存在一個黑箱,即這樣的影響過程是通過何種作用機制產生的,這在多數情況下仍是未知的。

劉文所探討的危機傳導的社會機制,在分析上代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探究方向,即對重大經濟社會現象探尋機制性解釋。盡管解釋的目標和策略在社會科學界見仁見智,但研究著眼于導致社會現象產生的社會機制,被當代一些重要的社會學家寄予厚望。盡管社會學者歷來擅長結構與制度分析而拙于解析“機制”,但布迪厄還是指出:“社會學的任務,就是揭示構成社會宇宙的各種不同的社會世界中那些隱藏最深的結構,同時揭示那些確保這些結構得以再生產或轉化的‘機制’”(布迪厄、華康德,1998: 6)。甚至有學者認為,社會科學里“合格的解釋”就應該是基于機制的解釋對機制性解釋的邏輯及較為系統的討論參見Hedstr?m, 2005; Hedstr?m and Swedberg, 1998。限于篇幅,不展開闡述。(Hedstr?m, 2005: 2)。

相較于對現象貼標簽進行定義的解讀方式,或通過說明某種一般性理論綱領并將具體現象與之相對應的理論套用,以及對解釋項與被解釋項在統計上的相關關系分析,揭示社會現象中的社會機制是社會科學尤其是社會學研究當前較為新穎的值得探索的路徑。

對于宏觀金融沖擊如何影響經濟行動者的行為從而作用于經濟總量變化的機制,自我實現預言、群體規模信號和重要主體信號、政府政策的非預期后果是劉文重點討論的幾個社會機制。而且,劉文最后還著重分析了反經濟危機措施產生非預期后果的問題。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肆虐于發達國家并呈現蔓延和危及中國經濟之勢,在諸多經濟學者紛紛各抒己見而社會學者卻普遍噤若寒蟬的場景下,劉文具有某種獨特的意義和重要價值。

該文表明,社會學面對經濟危機這樣重大的經濟現象同樣有能力進行回應,而且社會學的概念工具箱里就有一些現成的概念和理論模型可以拿出來使用。盡管如此,但是現在回過頭來重讀此文并吹毛求疵,我認為在對危機傳導的社會機制分析中,劉文如果能夠根據機制所歸屬的層次和類型進行區分,并結合危機傳導的關鍵環節討論不同機制之間相互連接的方式以及重要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會更有助于我們對危機傳導問題的理解。

社會機制本身存在不同的類型,造成某種具體現象產生的多種機制亦蘊藏在處于不同時空次序的復雜社會過程之中。有些機制的作用可能會相互抵消,另外一些可能是共同起作用(Hedstr?m and Swedberg, 1998),還有的機制要發揮作用則可能需要以其他基礎性機制作為條件。正如趙鼎新(2004)所說,一個復雜的社會事件總是由許多個社會機制有機地組合而成,并且這組合方式及其各個機制對某一事件形成的貢獻不具任何普遍的確定性。在危機傳導的機制分析中,可能不僅需要說明起到主要作用的核心機制是哪幾種——不同機制的重要性程度是不一樣的,還應闡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同時,特定機制得以發揮作用都建立在一定的促發條件和基礎之上,會產生不同結果的成對的兩種機制在各自的理論前提下都是自洽的和正確的,而在現實中也可能在同一社會過程中同時運作,但最終結果是什么則取決于機制運行其間的真實的外部約束條件。劉世定(2016)曾指出,對于理論模型“要明確給出特定變量間的關系存在的前提條件”,這對于社會機制是同樣適用的。劉文在這方面有所提及,比如指出了“自我實現預言”并非不受其他條件的約束(其他幾種機制同樣如此),但這些條件是什么尚缺乏明確的澄清。

還有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是,“政府政策的非預期后果”所界定的究竟是一種社會機制還是一種社會現象?這個表述的原初思想來源于默頓的著名論斷“目的性社會行動的非預期后果”。默頓指出,目的性社會行動的結果源于行動與客觀情景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特定條件下的行動有著多種可能的后果,亦存在行動者事先并不想要且未曾預料到的客觀后果(Merton, 1936)。政府政策的非預期后果自然屬于這一母命題。然而,默頓的洞見雖然在社會學界廣為傳頌,但從根本上而言其可能只是對一種有待解釋的重要社會現象的理論定義。盡管這一洞見提醒了我們需要認真對待目的性社會行動的非預期后果特別是反向的社會后果何以發生及以何種形式發生的問題,但是對于現象的定義并不構成理論或機制本身,更無法實現解釋的目標。

盡管如此,該論斷的價值尤其是社會意義不容低估。當發生經濟危機或經濟處于下行趨勢時,以刺激經濟回升為目標的政府政策(乃至包括更廣泛的政府行為),發生事與愿違且未被預料到的負面后果是較為常見的現象。政府好心辦壞事、吃力不討好的事例不勝枚舉。在經濟的穩定時期,對于以經濟增長為主要追求目標的政府來說,即便其“扶持之手”的初衷是通過有效的市場規制、精準的產業政策促進經濟更好地發展——政府組織本身沒有惡意破壞市場良性發展的動機,卻可能導致市場逆向選擇、產業結構失衡、利益相關者“移花接木”進行政策套利等非預期后果。在這個意義上,分析社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是如何引起政府行為動機與實際發展結果相悖的問題,顯然具有探索意義。

事實上,指出“政府政策的非預期后果可能會是什么”還不夠,需要分析的是特定的非預期后果在什么樣的社會結構條件和怎樣的社會機制作用之下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劉文正是在這一方向上指出了政府出臺反經濟危機措施后特別值得引起警惕的三個后果。現在多年過去了,我們完全可以說,劉文所指出的非預期后果實實在在地發生了,而且有的影響直至現在不但沒有消退,反而變得更加深重——非預期的諸多現實后果何以至此,以及不同后果在嚴重程度和影響上為何有差異,同樣也是值得分析的問題。公共工程“大餐”所激發的社會矛盾,是包括但不限于劉文指出的那些方面,比如由于當時政策導致某些產業和行業的產能過剩到近年來才逐漸凸顯出來,而當前化解產能過剩則又激發了新的社會矛盾。劉文討論的重要主體信號機制特別是政府的信用信號發送在遏制危機傳導過程中也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種信號在經驗研究中也被證明對現實金融市場的結構和秩序產生了真切影響(參見張翔,2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什邡市| 开远市| 栾川县| 柳林县| 南澳县| 前郭尔| 兰坪| 延安市| 搜索| 兴化市| 宜城市| 曲靖市| 邯郸县| 翼城县| 温州市| 泰兴市| 泰来县| 寿光市| 汤阴县| 缙云县| 滦南县| 岫岩| 手游| 元阳县| 贺州市| 江门市| 德保县| 双城市| 平湖市| 澄江县| 丽江市| 青川县| 巴彦淖尔市| 土默特左旗| 托克逊县| 龙门县| 台东县| 岑溪市| 奎屯市| 衡东县| 井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