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社會學研究(第4輯)
- 劉世定 王水雄 張翔
- 1717字
- 2019-01-05 00:24:53
一
經濟社會學致力于社會學視角下經濟的衍化與運作研究,是當今社會學最為活躍和最富前景的研究領域之一。該領域的國內外成果可謂浩如煙海,但總體而言由兩大研究取向構成:其一是經濟現象的社會基礎,即社會對經濟的影響(比如社會制度、社會結構如何塑造經濟過程);其二是社會現象的經濟基礎,即經濟對社會的影響(比如經濟制度、產業結構變革的社會后果)。綜觀國內的經濟社會學研究,屬于前一取向的成果多,踐行后一取向的成果少。劉世定教授的論文《危機傳導的社會機制》(以下簡稱“劉文”)實際上橫跨這兩大取向,該文首先分析了經濟危機何以產生的社會機制,其次探討了經濟危機向社會危機的傳導及其后果,充滿深邃洞見,應該說無論是對于決策者還是研究者來說都是深受啟發的。
劉文探討的主題是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及其相互關系,發表在2009年,時值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呈席卷全球之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較于發表時的重大現實背景,該文的重要價值在我看來于當下也絲毫未減。這不僅僅是因為該文所探討的一些具體現象和現實問題目前仍然存在,所形成的一些獨到觀點迄今沒有過時,更為重要的是,劉文體現出了經濟社會學研究的兩種重要意識,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一是研究議題上的時代意識,即經濟社會學理應積極回應當下時代的現實問題,特別是需要對影響較大的經濟現象、經濟事件和經濟制度進行深入探討;二是分析進路上的機制性解釋意識,即通過找出經濟和社會現象何以發生的因果聯系并通過理論上的抽象來探尋其中的社會機制。這兩種意識理當成為提升中國經濟社會學乃至一般社會學的學術水準、學理價值和實踐意義的起點。
熟悉經濟社會學史的人都知道,經濟社會學的研究在20世紀早期隨著古典社會學家謝幕之后的較長一段時間里是缺席的,以致整個社會學在那段時期所研究的問題大多屬于其他學科不感興趣、不大關注的邊邊角角的問題。或許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政治學研究國家,經濟學研究市場,社會學研究市民社會”的說法開始流傳出來,而當時經濟社會學也很難從所謂的“剩余社會科學”中發展起來。直至美國的新經濟社會學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一批社會學者開始從有別于主流經濟學理論的社會學路徑去分析經濟現象,用具有濃厚社會學色彩的理論視角來補充甚至替代正統的經濟解釋,社會學作為一門“剩余學科”的狀況才有了較大改觀。
中國的經濟社會學伴隨著中國社會學自20世紀80年代的恢復重建而發展起來,雖已歷經30多年的成長,但由于各種原因面向時代提出問題、關切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仍然欠缺(符平,2015)。換言之,經濟社會學面向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又在理論上有實質性推進的成果并不多見。而這也與社會學的整體現狀相似,即對當今社會的重大現實問題與重要發展趨勢缺乏應有的回應和關注,同時在社會學理論的推進和建構上也付之闕如。近些年來,多位有影響力的社會學者在不同場合對此有過反省和批判,并表達了某種憂慮。其中最為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沈原教授的警句:“面對社會轉型帶來的巨大想象空間,社會學竟然沒有能力提出振聾發聵的好問題;面對劇烈變動的社會現實,社會學也竟然缺乏恰當的理論和技術手段加以研究和測量”(沈原,2007: 355)。此批評可能對社會學的“森林”而言是沒錯,而聚焦具體“樹木”卻不盡然。
劉文可謂既提出了切中時代脈搏的好問題,同時也有精到的理論分析。作者以國際經濟危機的蔓延和中國政府采取強有力的應對措施為背景,從社會學角度對經濟危機本身的傳導以及從經濟危機向社會危機傳導過程中的社會機制進行了探討,同時也探討了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政策措施,顯然在當時為人們更全面地理解經濟危機問題提供了很有意義的思考方向,也能為政府應對危機時的戰略舉措提供決策啟發。因此劉文給我們的啟迪首先是,研究者有必要在有限的時間精力約束下對研究議題予以認真斟酌,對處于大變遷時代的中國經濟社會學者而言,理應抓住前所未有的學術際遇面向重大經濟社會現象選擇研究課題。
尤為重要的是,劉文所探討的危機傳導的社會機制是對重大經濟社會現象的機制性解釋的探尋,我認為這不僅對經濟社會學的研究路徑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可以為社會學的其他研究領域乃至一般的社會科學研究提供有用的理論工具和分析思路上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