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可能的危險:謹防反經濟危機措施成為社會危機的傳導渠道

2008年9月之后的兩個月中,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其中尤以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的十項措施十項措施包括: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各項工作;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及當時初步匡算至2010年底的4萬億元投資引起的反響最大。一時間,各地方政府和一些企業“跑部進京”,中央政府門前一片熱鬧景象。

根據前面對危機傳導機制特別是從經濟危機傳導到社會危機機制的思考,我們認為,由于反經濟危機并不必然意味著防止了社會危機,因此,在中央迅速采取大力度應對經濟危機措施的過程中,必須謹防反經濟危機措施同時成為社會危機的傳導渠道。為此,我們在研究了當時政府出臺的反經濟危機措施后,提出以下三個值得引起警惕的領域。

(一)公共工程“大餐”激化社會矛盾

目前最引起各地政府興趣的拉動經濟增長的措施是加快公共工程建設。而我國的公共工程實施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規則,從發包到施工等各個環節,都存在缺陷,這些缺陷已經導致一些社會問題。最引人注目的兩大社會問題(一是貪污腐敗;二是損害農民利益的征地),大都和公共工程有關。公共工程實施中的制度缺陷并不會因為我們擔心經濟危機的進一步蔓延而立即消除。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缺陷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拉動內需的公共工程“大餐”有可能會成為社會矛盾激化的導火索。

如果在應對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批發“經濟危機財”的蛀蟲,同時借著反經濟危機的大背景,又出現了大量不考慮農民(這些農民中可能包括相當數量的因經濟增長速度減緩而失業回鄉的農民工)利益和情緒的“征地事件”,那么,本來是既建設公共工程又拉動內需的好事,有可能會成為激化社會矛盾的導火索。也許經濟危機緩解了,卻傳導成為社會危機,這個危險是必須要考慮的。

為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有必要在實施反經濟危機措施的同時,努力革除公共工程實施制度中的弊端,加強監管。

(二)保障性安居工程引發社會不公平感

在政府出臺的十項措施中,放在第一項的是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這本是一個意在利民的工程,但必須考慮可能存在的非預期后果。這里想指出的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不公平問題。

保障性安居工程導致社會不公平問題產生的渠道有二。

第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后,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誰具有享用此保障的資格。這就涉及怎樣確定標準、誰來確定標準的問題。確立了標準以后,又涉及如何去分辨享用者的問題。這里顯然存在困難,標準模糊、不確定,而確定標準以后不易分辨(且不說負責分辨者從中追求私利)等問題,都是難以避免的。如果獲益群體和社會認可的需要保障的群體之間出現較大差異,那么就可能引發社會不公平感。

第二,保障性安居工程推出和商品樓市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關系。保障性安居工程推出,會使一部分原來準備購買商品房的人放棄購買,等待享用安居工程房。這會降低對商品樓的需求,使樓市下滑,使現在已經投資房產的人資產縮水。這些利益受損者可能因此而產生對政策變化的不公平感。馬克思認為,所謂公平不過是對不同的人使用同一尺度。而使用不同的尺度就會有不同的公平或不公平。所以,馬克思拒絕在他的科學著作中和支持的政治綱領中使用“公平”概念。他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把“公平”稱為“廢話”。不過,現實中的人的行動卻可能被“廢話”所引導。

這兩種不公平感是不一樣的,牽涉的也不是同一群體。但不公平感可能使他們在對社會秩序的合法性問題上產生共鳴。

(三)分利集團的尋租活動導致更大的社會分化

應對經濟危機強化了政府行為。在政府更強有力地影響資源配置的條件下,尋租活動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分利集團的獲益也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在經濟危機和反危機過程中將出現兩種社會分化。一種是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經濟危機導致的分化,即一些經濟、社會地位比較強固的人,從危機中走出來,甚至得到新的發展;而一些比較弱勢的人,則受到破產、失業的打擊,處于更加不利的境地。另一種是在尋租和分利過程中形成的分化,即尋租成功的獲得超常的利益,而無緣尋租的則處在相對地位甚至絕對收益下降的狀態中。

如果兩種分化疊加起來,使在經濟危機中本來占優的群體又在政府反危機措施中通過尋租和分利獲得更大利益,那么,危機過去以后留下的將是一個更加嚴重分化的社會結構。如果沒有適當的普惠性的措施,那么,經濟危機過去以后,可能潛伏更嚴重的社會危機。

需要看到,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來臨之前,中國的市場經濟就是一個充滿尋租和政治分利的市場經濟,因此,在這種市場中的占優者,常常也是尋租和政治分利的成功者。在應對危機的政府資源“大餐”出現以后,怎樣既保持經濟相對穩定的增長,又使社會分化不致進一步加劇,是一個難題。

由于尋租和政治分利的存在,因此即使從純粹經濟效率的角度看,中國這種市場經濟的篩選結果也并非“優勝劣汰”。也就是說,留存并得到強勢的,不一定是能夠更好利用經濟資源的,而被淘汰的,也不一定就是沒有經濟生命力的。倘若再引入其他一些社會指標,那就更不能如此簡單判斷了。這提示我們,在經濟危機和反危機措施實施中,如何防止“劣勝優汰”,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那種認為危機雖然殘酷,卻是一個自然的“優勝劣汰”機制的看法,實在是太幼稚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栖霞市| 沽源县| 上思县| 揭东县| 泾川县| 秦皇岛市| 龙游县| 和林格尔县| 阳城县| 闸北区| 和田市| 泸水县| 乐至县| 福海县| 凯里市| 莲花县| 泊头市| 铁岭县| 博客| 攀枝花市| 常宁市| 华宁县| 莱芜市| 延川县| 普宁市| 泽库县| 四会市| 玉环县| 牟定县| 安图县| 昌乐县| 始兴县| 大港区| 葫芦岛市| 永康市| 涪陵区| 宜州市| 苏尼特右旗| 武夷山市| 长顺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