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量經濟史研究(2017年第1期)
- 陶一桃 劉巍
- 698字
- 2019-01-05 00:23:22
四 結論
綜合邏輯分析和實證分析的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在中國產業以消費品生產為主、資本品制造業極弱、資本品主要來自進口的條件下,1903~1936年中國近代化投資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消費需求、匯率和投資慣性,關稅稅率對資本品進口的影響不顯著。消費需求、匯率和投資慣性三個變量彈性值依次為0.46、-0.36和0.77,彈性值表明,當其他因素不變時,三個變量若分別變動1%,近代化投資就相應地變動0.46%、-0.36%和0.77%。
第二,比較分析消費需求和匯率兩個影響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得出的結論是,消費需求的重要性大于匯率。消費需求的影響因素是國民收入,也就是說,國民收入決定著以進口資本品為主要物質載體的近代化投資的增長。這種匯率對進口影響相對較小的歷史現象與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有些類似,在經濟起步時,國內市場消費需求強勁,廠商的投資渴望高漲,投資需求拉動的進口需求旺盛,匯率導致的價格變動因素對進口抑制作用不大。
第三,關稅稅率對近代化投資的影響不顯著,是我們意外的發現。從鄭友揆先生(1984)對1926~1936年的研究來看,南京政府的關稅政策確對進口物量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我們的考察結果卻顯示,關稅稅率對以進口資本品為主的投資影響不顯著。這一結論表明,南京政府的關稅政策對中國經濟發展是有利的。關稅政策減少了外國消費品的進口,使得這一部分國內消費需求轉向國貨,對國貨需求增長就刺激了投資增長,而關稅對投資所需外國資本品的進口影響不顯著,有利于國內投資增長。顯然,投資增長是國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在“供給約束型經濟”態勢之下。
第四,投資慣性變量僅涉及滯后一期的投資,這說明近代中國投資項目不大,平均兩年之內基本上都可以投產了,不再需要后續投資。
推薦閱讀
- 中國經濟再平衡與可持續增長(“中國經濟前沿”叢書)
- 看懂中國金融
- 當代廣州學評論(2017年第1期/總第3期)
- 綠色金融總量統計及其影響效應測算研究
- 誰動了中國經濟
- 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No.6·2016):“一帶一路”戰略與貿易發展新動能的培育
- 社會主義: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分析
-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十論
- NAES宏觀經濟形勢分析(2015年第3季度)
- 財政支出、居民消費與財政政策選擇
- 中國經濟調整與改革深化
- 發現中國“義利99”:A股上市公司社會價值評估報告(2018)(英文版)
-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綜合測評和動態監測研究
- 尋求突破的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加大背景下的經濟金融形勢分析(中國經濟金融形勢展望報告(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