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工業4.0背景下的兩岸產業合作作者名: 殷存毅 周小柯 吳維旭本章字數: 4476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20:17:19
作者序
如果把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視為因變量,在其解釋變量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一是全球生產體系變化,二是兩岸關系的冷暖變化,前者是技術性因素,后者則是政治性因素,兩者的互動構成了解釋或分析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緣起、現狀及趨勢的分析視角。
從全球生產體系的維度而言,從“二戰”結束至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經歷了重要調整,即勞動密集型的消費品工業逐漸轉移至東亞地區,形成了以西方消費市場為依托,以西方工業化國家技術為基礎的東亞出口導向型加工制造業,進而形成把發達經濟體與欠發達經濟體聯結起來的國際生產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東亞又出現國際生產體系的“次生體”,亦即以日本為主導的技術傳遞及生產分工體系,被稱為“雁行模式”國際產業分工。在這些全球生產體系的調整變化中,中國大陸是置身其外的,其緣由可以有國際關系、兩岸關系、地區安全、中國大陸內部因素等多方面的解釋,但高度概括起來就是“政治”因素阻礙了中國大陸與全球生產體系的關聯,政治因素具有大于技術性因素的影響。
顯然,在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問題上,具有首要影響的是“政治”因素,之所以稱之為“首要影響”,因該影響對于交流與合作能否發生有決定性意義。1979年中國大陸的劃時代變化,就是“政治”因素的變化,在這個變化中有兩個與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具體相關的內容,一個是中美建交,為中國與國際市場及生產體系建立關系亮起了綠燈,換言之,也為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帶來了可能;二是中國大陸對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針的確立,為兩岸關系的解凍及兩岸同胞的往來奠定了基礎。但是,兩岸長期的相互隔絕,使得兩岸應不應該開展產業交流與合作,以及怎樣推動產業交流與合作等都成為需要討論甚至是有所爭論的問題,本書第二章的前半部分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回溯,分析了兩岸產業合作啟動、擴展的經濟基礎、政治推力,梳理該領域的早期理論討論,繼而從理論上辨析兩岸產業分工的演變及其中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的糾葛,溫故是為了知新。此外,第二章還對既有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發展做了概括性分析,主要是從企業投資規模、領域及投資地域等方面,分析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的特點。
在具備了一定政治基礎之后,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的變化以及產業經濟發展邏輯的影響就直接得多了。基于當時雙方要素資源稟賦結構的比較優勢,兩岸主要形成“臺灣的直接投資、技術、產品營銷網絡 +大陸的土地、勞動力資源、低成本生產環境”的合作模式。這樣一種合作所產生的效果如何?這是一個不論從政治還是經濟的角度都需要關注的問題,也就構成本書第三章的主要研究內容。對于產業合作成效而言,可以有兩個觀察面向,一是經濟成效,亦即對經濟增長及經濟結構變化、就業、稅收等的影響;二是產業效應,即產業分工及技術創新的影響。對于經濟成效的分析,盡管兩岸學者的觀點或結論不盡相同,但兩岸產業合作對臺灣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了市場拓展、規模經濟等正面影響,對大陸沿海地區的工業化、經濟增長和就業也有積極影響,其實這都是無須爭辯的客觀事實,因此本書沒有在這方面著力,而是重點分析了其產業效應。
鑒于兩岸產業合作在相當長時期內都是以臺灣廠商在大陸投資為特點,對產業效應的分析側重于臺商投資的實證研究。基于分工與貿易是一個銀幣的兩面具有不可分性,本研究從產業內貿易的視角測度并分析貿易背后反映的產業分工類型,根據這個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測度產業內貿易指數,判斷兩岸產業是產業內分工還是產業間分工;第二步,測度產業內貿易類型,即是垂直型產業內貿易(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vertical IIT)還是水平型產業內貿易(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horizontal IIT),以此作為判斷產業內分工的基礎。
在數據使用方面,鑒于相關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采用臺灣“財政部關務署”2004-2015年關于兩岸進出口貿易的統計數據,測度分析兩岸產業內貿易以及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情況。在具體測度分析過程當中,由于時間跨度較長、數據較多,為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較性,對兩岸進出口貿易的原始數據進行了處理,從中篩選出了各個年份臺灣對大陸進出口額為正數的行業共計800個。通過分析發現,研究期內這800個行業進出口總額占臺灣進出口總額的95%以上,故剔除的產業對整體結果產生的影響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值得指出的是,利用貿易數據測度產業分工的方法雖然是一個通行的方法,但由海關公布的貿易數據僅顯示進入關口的貿易貨品價值,無法據此辨識貿易主體雙方的“身份屬性”,亦即利用貿易數據獲得的產業分工結論沒法解釋一個關鍵問題,即所謂兩岸形成的分工形態是臺資企業之間在兩岸的分工,還是臺資企業與大陸的企業之間形成的分工。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因為只有當兩岸各自的企業或產業相互間建立起了產業鏈或供應鏈關系,才真正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關聯。因此,對于具有特殊意涵的兩岸關系,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并測度臺灣產業與大陸產業的分工狀況。根據兩岸投資及貿易的特點,對于投資與兩岸貿易的關系做了模型設定,用1993年到2015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多重回歸分析,分析結果表明,臺商大陸投資對兩岸貿易產生了非常明顯的拉動效應,這與兩岸之間形成的以臺商為紐帶的產業垂直分工模式密切相關,進而證實了一個事實,即所謂兩岸產業分工主要是兩岸臺商之間的分工。
從理論而言,兩岸產業分工的特點也就意味著,由于臺灣企業與大陸企業的產業或技術聯系并不緊密,臺商大陸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也會受到相應影響。因而,我們又對臺商投資的技術溢出做出實證分析。技術溢出效應是外商直接投資活動所產生的外部性,技術溢出的渠道是多樣的,包括競爭效應、示范效應、人員流動效應和產業關聯效應等(Kokko, 1996),不論什么樣的效應,技術溢出的實際上是技術進步的表現。目前,對FDI技術外溢的計量分析模型大多由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演化而來,在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做變形或擴展。體現技術外溢的被解釋變量有技術效率,測度指標就是全要素生產率指標,但生產效率高低與技術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能畫等號;另外就是技術創新水平,主要用專利申請受理數量或新產品銷售數量作為測度指標,這更符合當下人們對技術進步的理解或追求。因此,本文所謂技術溢出效應是指臺商大陸投資對大陸技術創新的影響。總而言之,通過實證檢驗臺商投資對大陸技術創新的影響,構建計量模型,運用省際面板數據進行多元回歸,得出檢驗結論:臺商投資對大陸地區的技術創新產出產生的正向影響不顯著。
透過本章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即在臺灣將大陸視為其生產代工基地的情形下,臺商大陸投資的領域和金額數量雖然不斷擴大,但兩岸的產業互補性卻在弱化。一方面傳統的要素資源互補性隨著大陸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減弱了;另一方面,出于種種主客觀原因,大陸企業與臺灣企業之間的產業關聯不強,兩岸產業合作的主要內容是兩岸臺商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因而臺商大陸投資對大陸的技術溢出效應是非常有限的。基于這樣一個狀況,未來在大陸經濟和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兩岸產業交流的經濟或技術意義會進一步弱化,這也會反過來影響到臺灣經濟的發展。如果經濟意義弱化了,兩岸經貿在兩岸關系中的作用或影響也會受到削弱,這大概是一個有悖初衷的結果,因此兩岸產業合作需要轉型升級。然而,在既有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以及利益相對固化的產業體系中,兩岸相關產業界要通過深化合作實現利益“再平衡”談何容易,這也表明兩岸產業合作的轉型升級要想取得大的成功,在客觀上需要新的戰略性機遇。
兩岸產業合作需要變革,不僅因為其產業效應不如人意,更重要的原因是發展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新技術、新經濟的出現無疑對兩岸產業合作既有模式提出嚴峻挑戰,這種挑戰具體表現為兩岸都面臨新一輪的產業轉型升級,因而兩岸都制定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方略與政策,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即兩岸都期望透過與“工業4.0”的國際技術發展趨勢接軌,來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這無疑會對兩岸產業合作產生重要影響,也是促進兩岸產業合作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戰略性機遇。因此,本書第四章著重分析兩岸產業轉型與工業4.0的具體聯結,包括基于工業4.0的視角與標準,檢視兩岸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依賴與發展困境;分析兩岸朝向工業4.0轉型升級的既有基礎;以及從產業發展角度分析工業4.0帶給兩岸產業分工合作的機遇與建設內容。在此基礎上,第五章具體討論工業4.0對兩岸產業合作轉型與創新的促進作用與方向。這種促進作用分別體現于產業合作領域拓展、產業合作形式創新、產業合作模式優化三個方面。兩岸產業合作模式的轉型升級,具體涉及新興產業、“一帶一路”空間、人力資本、多元資本合作、產業聯盟、兩岸企業合資模式、內部市場、產業類型提升等諸多領域。
縱觀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不難發現也無須諱言,政治因素的影響貫穿于過程的始終,它不僅形塑了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的特點,而且還會深刻地影響到未來的發展,這是兩岸關系的特點或性質使然。當然,在這個過程的不同階段,政治影響的內涵或形式有所差別,并且與技術性因素的互動關系也會出現一些微妙變化。因此,本書的最后一章不能不落腳于兩岸產業合作與制度變遷的分析。第六章分析并梳理了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對兩岸產業合作的影響,以及博弈式與共議式(或協商式)制度變遷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分析制度創新在解決兩岸產業合作既有問題中的突出性作用,涉及兩岸產業合作治理、開放型金融體制、非歧視性待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等制度面向的探討。誠然,對于具有特殊意涵的兩岸經濟關系,具有前提性的政治是兩岸關系的正確定位,亦即“九二共識”所表達的政治原則。
當前,全球與區域經濟形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世界科技也在突飛猛進,尤其是工業4.0和互聯網將深刻地影響或改變經濟與產業的發展形態或模式,以新業態、新技術和新模式為內涵的新經濟時代正在來臨。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機遇稍縱即逝,兩岸產業界并沒有太多徘徊等待的時間,唯有成功的轉型和創新才能適應變化了的新形勢,也唯有深化合作才有更大的成功機會。在新經濟背景以及兩岸關系新形勢下,兩岸產業交流與合作面臨什么挑戰與機遇以及發展路徑,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理論問題與政策課題,也是本書關注、思考并試圖回答的問題。
誠然,限于學識疏淺,恐免行文與分析的錯訛舛誤,還望兩岸學界同仁及讀者恕諒并予惠正。在此,誠摯期望本書能夠拋磚引玉,引發更多的讀者關注并研究兩岸產業合作的“曲折”與“通達”。
在此要特別向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鄭立中院長表示致謝,他對本書寫作的指導和支持使我們獲益匪淺。
本書是集思廣益的成果,參與討論和寫作者有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的部分博士后。在殷存毅提出主題和大綱的基礎上,然后分工起草初稿。具體分工情況是殷存毅、李鼎(第一章),殷存毅(第二章),殷存毅、時保國(第三章),蔡世峰、周小柯(第四章),周小柯(第五章),殷存毅、吳維旭、于鳳瑞(第六章)。盡管在寫作過程至半,于鳳瑞、時保國、蔡世峰、李鼎四位博士就相繼出站,但還是要感謝他(她)們對本書寫作的貢獻。全書最后由殷存毅、周小柯、吳維旭修改定稿。
感謝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張娟,她為本書的校對及出版聯系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殷存毅
2017年2月18日于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