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昂族文化與社會變遷
- 姜科
- 4038字
- 2019-01-04 20:15:01
第二節 喪葬習俗
德昂族喪葬習俗各地大同小異,葬法有土葬和火葬兩種。正常死亡者施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者則施行火葬。
凡德昂族的老人或成年人屬正常死亡的,在快斷氣之時,家屬會立即將其從臥室移至火塘邊靠通道的地方,并將竹壁拆除一部分,身體下墊竹席,平臥,頭朝東方、腳朝西方。
五歲以下的孩子死去時因為沒有做過太多的善事或惡事,僧侶不領讀戒規,允許直接入土下葬。五歲以上的孩子死去時家人要布施,親屬要來幫忙,僧侶領讀戒規后才可放入棺材下葬,七天后要布施齋飯。
當人斷氣后,家人馬上用蒿枝葉浸水浴尸、剃頭、換著新裝、纏新黑布包頭,穿戴完畢后,還要放少許碎銀于死者口中,稱為“喂銀器”(德昂語“哈木香”),意為讓死者到陰間時作渡河的費用。然后用白線或黑線(忌用紅線)將死者兩手拇指拴攏,雙手合掌于胸部,兩腳大拇趾亦用黑線或白線捆緊,其意是不讓死者的靈魂再回到家中來。拴線以后,死者的家屬中若有人認為曾對死者有過失,就要趁此時把死者的大腿和腰部在自己肩頭搭一下,以示懺悔,求死者寬恕。要念經文,特別是經藏篇要用巴利文和傣文來念。
隨后,其家屬在門外對空鳴放三槍,向親戚朋友和鄰里報喪,親戚和村寨鄰里聞訊后,即奔赴死者家中幫助料理喪事。主人要準備茶飯招待前來吊唁的諸親友,同時親友們也要帶些米、菜、肉之類。婦女們幫著背水、煮飯,男人們則忙著給死者準備棺材。棺木一般根據死者家庭的經濟情況決定,經濟條件好一點兒的,就請漢族或本民族的木工做一具漢族式棺木;經濟條件稍差一點兒的,則由親友幫助砍一棵較粗的攀枝花樹,按死者身長取下粗的段,再剖成大小兩半,用刀斧把中間鑿空成船槽形,制成簡易木槽棺;家庭經濟特別貧困者,就砍幾棵大龍竹,剖成竹片編織成竹篾棺;若是嬰兒或七八歲的幼兒夭亡者,僅用一塊草席或篾席包裹尸體,即可埋葬。
如果已故者是德高望重的老人,還要在竹樓門口敲擊鏈鑼,插一幅白布幡。若死者是婦女,入殮時,要由死者的子女前往舅家報喪,待舅家查看尸體,確認是正常死亡后,才允許入殮。入殮時首先把死者拇指和腳趾上拴的線剪開放松,意思是讓死者去往陰間時便于行走。同時用白布裹緊尸體,安置妥當后放入棺木中,并放進死者的幾件衣物和生產工具,蓋棺后用木楔釘牢,再以松香油脂密封。如果是木槽棺或竹篾棺,則要用藤條或粗繩捆牢棺木。
停柩時間一般不超過三五日,每天請佛爺或者安長誦經超度亡魂。在這期間,全寨群眾不能下地勞動、舂米等,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墓地是采取占卜方式確定的,通常由本族中的年長者手持一枚雞蛋拋擲在地上,如雞蛋不破,則再選地方另擲;若雞蛋打破了,則在該地開挖墓穴。潞西邦外德昂族的墓地選擇方式與此基本相同,但占卜用具略有不同,不是用雞蛋,而是用一只碗。碗中裝滿白米,上插二朵鮮花,然后將碗拋于地上。若碗破,表示該地吉利,可挖墓穴;若未破,則另選一地,直至碗破為止。
出殯時,棺材小頭朝前、大頭朝后(死人的腳朝前、頭朝后),意為要亡魂向前走,不能倒回來。送葬隊伍從寨子出發直到墓地,一路上要連續不斷地鳴槍,意思是通知土地神,有亡魂來了。棺木抬到墓地后,由一男子點著火把在墓穴邊繞三圍,表示燒去穴內邪惡,接著將棺材放入,死者家屬各捧把土撒在棺木上,然后培土壘墳。墳前搭一用竹篾編扎的小竹房,德昂語稱“合帕”。“合帕”一般長約50厘米、高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以竹片為骨架,用白綿紙裱糊,并用各種彩紙剪成牲畜和動物圖案貼上去。“合帕”內放些草煙、茶葉、大米、芭蕉等物和死者生前的衣物,還有使用過的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如茶罐、煙盒、煙斗、掛包、腰箍、砍刀、鐮刀等,作為死者前往陰間享用的陪葬物品。墓地周圍用竹篾圍成橢圓形或四邊形柵欄,表示死者赴陰間后,仍有吃有住,亦可保護墓地,免受牲畜踐踏。
死者葬后7天,一家人要為其超度亡靈,讓其安心前往陰間,不要再留戀俗世,不要來危害人和畜。葬后的第六天的晚上,家人就要請佛爺或安長到家中誦經,村寨遠近的諸親友亦前來參加憑吊,向亡靈告別。午夜,主人煮湯圓接待參加追悼活動的親友,以表示喪葬活動圓滿完成。第二天早晨,死者親屬帶著各種供品、紙幡旗、小竹樓之類,前往佛寺燒化紙錢,再次聽佛爺誦經超度亡靈。誦經畢,便將小竹樓焚燒于佛寺邊叢林里,表示送別之意。從此不再上墳掃墓。
居于潞西茶葉箐的饒賣支系,其尸體則安放于通道左側堆谷倉處,當尸體整裝后,要搭一個四方形的竹架,四周圍以德昂婦女所織的線氈,四角插以各色紙花和剪紙的幡旗,線氈上面掛著經書。
停尸日期不定,冬臘月間,一般停尸3~5日;如果是夏天,停尸一二日即可埋葬。按照德昂族的習俗,埋葬日子不能跨過年末、月末和十五日,即遇除夕日、每月三十日和十四日死的,應當天埋藏,不能等到第二天,否則認為不吉利。停尸期間,每天中午還要鳴放土炮三響。
死者親戚在吊唁期間,要請佛爺前來誦經,若無佛爺,亦可請安長誦經,以超度亡魂。
佛爺誦經,應從人死后至送葬前二三日內念完以下四本經書。
第一本念《考當經》。經文是給死者指明所經道路,叫死者不能走上路,也不能走下路,要走中路;凡是盜匪出沒之地不能走;有河過河,有橋過橋,給死者的銀子是作渡河的費用;等等。
第二本念《伙攤經》。經文內容是要求死者到陰間后,要好好過日子,不能存心害人。否則,將來轉世時,會投生為牛馬。
第三本念《葉籠經》,第四本念《克干經》。這兩本經是在送葬期間念,意思是要求死者安心地去。主要內容是死者所需要的財物、家具、穿戴、糧食都給死者受用了,牲畜、鋤頭、鐮刀和砍刀等工具也給死者了,希望死者好好的前去過日子,今后不要變成惡鬼回到家中傷害人畜,要保佑家中老幼平安、人畜興旺等。
鎮康地區的德昂族出殯時,棺木要從右門(東方)抬出,若兩家共居則從靠近自己住間的門抬出,以免使同居的人家不吉利。出殯時同樣是要死者的腳先出家門,棺材出門后在送往墓地的途中要撒些草煙,請鬼開路,直到墳地為止。同時由村里有文化知識的長老念道:“你安息吧!不要惦記家里人,你的后代子孫會好好地生活的。安心地去吧,前面要過一條河,渡船已經給你預備好了,渡河的錢也放在你的口中。你不要再進寨子,也不要再回家,找你從前的伙伴去吧,不要回來找我們。過了河以后,岸邊有棵‘栗標’樹,果子甜蜜清香,你吃了以后將忘卻人間的一切煩惱,吃完果子再往前走,要路過許多鬼墟,這些地方你不要停留,一直往前,就會到達長生不老之鄉。去吧,你安心地去吧!”念完經,人們便將棺木放在墓穴中,首先由孝子和親友將土撒在棺木之上,然后便開始堆土掩埋。
火葬用于非正常死亡者,德昂族認為凡被人害死、跌崖死、被野獸咬死、孕婦難產而死等均是非正常死亡,身上附有惡魔,都要抬到公共墓地,用柴火焚燒,把附于死者身上的惡魔燒死。如果死者是孕婦,要剖腹取出胎兒,分別焚燒。次日,再去撿拾骨灰,裝入土罐內就地掩埋。不壘墳亦不舉行葬禮,并嚴禁與正常死亡者埋在一起。
在超度亡靈時,由佛爺、和尚輪流念經,所念的是《西亞經》,目的是超度死者早日轉世投胎,并囑咐他來世也要變人,變出耳朵,別人講好講壞才能聽得分明;變出鼻子,香、臭才能聞出;變出嘴巴,酸、甜、苦、辣才能分辨;最后要有一顆心,才能變成人。
僧侶用德昂語念完三遍《西亞經》后,始用傣語念“滿卡拉”(祈禱詞),要求亡靈安心地去天堂。經文主要內容為:“你年老了,今年兆頭不祥。你過不了今年,該壽終了。你想老家,你回去吧。你丟下的后代,不是你的兒女了。你先走的兒女,在前頭等你,要領你走。你留下的這些后代,是我們的兒女。今天分手了,你是你,我是我。你老人家走后,讓我們好好生活,不要讓我們受罪……”
僧侶念完“滿卡拉”后,死者家屬要磕頭跪拜。然后僧侶輪流念完《阿牙亡板諾經》《生卡多阿經》《亞卡桑經》,以上經全部念完后,即由“郎中”手持魚磬,在前引路,邊敲邊走,將僧侶送回寺院。午夜,主人煮湯圓招待參加追悼的親友,以表示喪葬活動圓滿完成。
此后,死者家屬不再上墳地掃墓祭祀。只是每年的進洼(關門節)、出洼(開門節)或做賧的慶典中,死者家屬把亡者的姓名交給佛爺,并向寺院上供禮,請佛爺念死者的名字,表示喚死者前來享用食物。對這種不掃墓、不祭祖的習俗形成,德昂族有一個家喻戶曉的說法。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德昂族有個大頭人叫臘有,他的妻子叫哈木,夫妻二人四十多歲才生育一個兒子,取名阿托,老夫婦愛若掌上明珠,但兒子到十多歲時不幸染上惡性瘧疾死了。老夫婦哭得死去活來。為表達父母的愛心,他們請工匠建了兩座陽光曬不著、雨水淋不進、螞蟻穿不透的房子,把兒子的尸體放在里面,并派長工每天到墓地送三次飯。長工堅持為阿托送飯已三年,一天晚上,在送飯途中,遇上山洪過不了河。這時迎面來了三個釋迦牟尼弟子,長工便把飯和肉、菜虔誠地獻給了佛爺。當晚,臘有夫婦夢見阿托回家,并說:“我走了三年,直到今晚才吃到家里送來的飯菜。”臘有夫妻很驚奇,并詢問長工。長工說三年飯菜并沒有少送,并與老夫婦一起去墳上看,果然,墳上飯菜堆積如山。他們又問,昨晚的飯到哪里去了?長工說送給和尚吃了。于是老夫妻感慨地說:“獻墳不如獻佛。”從此,德昂族人不獻墳。這個故事似乎告訴人們,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德昂族中傳播后,宗教崇拜代替了他們原有的祖先崇拜和對死者的情感寄托。
德昂族對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體和變化著的大自然的發展規律無法理解,他們對死亡的觀念多受佛教和原始宗教影響。他們認為人的死亡,只不過是肉體的消亡,靈魂還活著。認為一個人生前所做的善惡,到陰間后會受到相應的獎懲,為善者,靈魂可以升入天堂;從惡者,靈魂就被打下地獄。地獄是由一位高齡老婦掌管,她相當于漢族的閻王,專門懲罰在人世間作惡多端、傷天害理的惡棍。懲治刑法是“下油鍋”,使其靈魂永遠不得超生,成為廢墟中的野鬼,其幽靈會到處游蕩,最后棲息于荒野的亂草堆中。
德昂族人認為凡是墓地均有惡鬼棲息,那些鬼魂會傷害生靈和家畜,故平常不敢擅自闖入墓地,也不敢砍伐周圍的樹木,死者家屬亦不再上墳地掃墓祭祀。待若干年后,墓地雜草叢生,已難以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