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令尹的設置

自從春秋時期楚設置令尹之官起,令尹就“執一國之柄”“在上位,以率萬民”向宗魯:《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第359頁。。歷春秋至戰國,令尹對內執國事、對外主戰爭,總攬大權于一身。其權勢經久不衰。

一 “令尹”的由來

“今尹”作為楚國宰輔名稱,是有歷史淵源的。第一,從文獻記載看,楚國以尹名官源自商、周時代。

《尚書·皋陶謨》載:“庶尹允諧。”鄭玄注:“尹,正也。”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1986,第132頁。正,即長也。言在堯舜之時許多“正、長”都能和諧協作共事?!渡袝ぞ普a》載,講商之內外服制曰:“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嚴、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img alt="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1986,第38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孫星衍引《釋詁》文釋“尹”亦為“正”。諸尹與諸任事者、宗工、百姓、里居排列在一起,應是商王的重要臣佐之一?!渡袝ゎ櫭份d,成王將崩,召群臣受顧命,參加者有“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御事”?!鞍僖隆?,孫星衍釋為“眾正之官主事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1986,第481~482頁。,即眾官中主事的長官。至于商代甲骨卜辭以尹名官的記載就更多了,如“尹”“多尹”甲申卜,爭貞:尹致殷子?(羅振玉《殷墟書契前編》七,1932,第43頁)甲午貞:其令多尹作王寢?(羅振玉《殷墟書契續編》六,1933,第17頁)等。西周銘文以尹名官的記載也很多,如頌鼎“尹氏受王令書”,令方彝“……作冊令敢揚明公尹厥”,史獸鼎“……對揚皇尹丕顯休”等。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華書局,1986,第96~97頁。

楚是從北方遷到南方的封國。其典章制度雖有自己的特點,但不能不受商周影響,這種影響反映在官制上,就是從中央到地方,職官多稱“尹”。但是,商、周時期以尹名官時,尹可單獨使用。而楚國以尹名官,多是在尹前加限定成分。有的冠以左右,如左尹、右尹;有的冠以職事,如工尹、監馬尹、宮廄尹、玉尹、卜尹、樂尹、藍尹、連尹、陵尹、中廄尹、大廄(尹)、芋尹、清尹、箴尹、環列之尹、門尹、集豆尹等;有的冠以地名,如武城尹、沈尹、郊尹、縣尹;有的冠以一些其他名稱,如莠尹、囂尹、亞尹、寢尹、郎尹、豚尹、集尹、少集尹、士尹等??傊?,楚的“尹”是官吏長官的通稱。

第二,楚國獨特的宰輔名稱——令尹。

“令尹”是楚國宰輔的特有名稱,至遲在春秋早期已設置?!蹲髠鳌でf公四年》載:


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荊尸,授師孑焉,以伐隨……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營軍臨隨。隨人懼,行成。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763~1764頁。


這是春秋時楚設“令尹”的最早文獻記載。

《左傳·哀公十六年》載,楚國白公勝殺令尹子西、司馬子期,后為葉公子高(沈諸梁)所敗,自殺云:


沈諸梁兼二事,國寧,乃使寧為令尹,使寬為司馬。[杜注:(寧)子西之子子國也,(寬)子期之子]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78頁。


魯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可見,終春秋之世,楚國一直設“令尹”未斷。

春秋時期楚國設“令尹”,古文字資料也有記載。如,1979年河南淅川縣下寺2號春秋楚墓出土“王子午鼎”。其銘文載:“佳正月初吉,王子午擇其吉金,自乍……命尹子庚,民之所亟;萬年無諆,子孫是利?!?/p>

引文中的“命尹子庚”就是令尹子庚。趙世綱、劉笑春:《王子午鼎銘試釋》,《文物》1980年第10期。終戰國時期,楚國宰輔的名稱仍稱“令尹”。《史記·楚世家》記載了兩件事。其一,懷王六年,楚國高于柱國的最高官職是“令尹”,這是戰國中期的事情。其二,考烈王即位后,即“以左徒為令尹,封以吳,號春申君”。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1722、1735頁。考烈王之世,春申君一直是楚國令尹,直至公元前235年春申君被害?!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載,吳起入楚云:“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2166頁。中原諸國之相,在楚即稱令尹。劉向《說苑·指武》載,吳起入楚云:“居一年,(悼)王以為令尹?!眳瞧鹪鴮W于孔子弟子門下,為戰國早期人。又《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2168頁。《韓非子·存韓》載有:“荊令尹患之?!?img alt="陳奇猷:《韓非子集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第4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上述文獻資料,都說明戰國時期楚國宰輔的名稱仍稱“令尹”。戰國時期,古文字資料也有關于楚國令尹的記載。

1978年湖北省隨縣擂鼓墩1號墓即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批戰國早期竹簡,簡文記載曾侯乙死,贈車的人有楚令尹,其云:“命尹之,麗兩黃?!泵戳钜?。裘錫圭:《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文物》1979年第7期。《包山楚簡》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第115號簡(簡稱為《簡115》。以下《包山楚簡》第×號簡,均簡稱為《簡×》)載:“命尹子士,大幣子……”

命尹亦令尹。總之,傳世文獻與古文字資料證明:經春秋、戰國,歷400多年,楚宰輔“令尹”之稱一直未改。

“令尹”之名,為楚國所獨有?!俄n非子·說林下》(乾道本)載:


白圭謂宋令尹曰:君長自知政,公無事矣。今君少主也而務名,不如令荊賀君之孝也,則君不奪公位,而大敬重公,則公常用宋矣。陳奇猷:《韓非子集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第467頁。


似乎宋也有“令尹”之官,但此文之“令尹”,應為“大尹”。《戰國策·宋策》也記載了同一事:


謂大尹曰:君日長矣,自知政,則公無事。公不如令楚賀君之孝,則君有奪太后之事矣,則公常用宋矣。劉向:《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1154頁。


此兩則,《韓非子·說林下》(乾道本)作“令”,誤,應以《戰國策·宋策》作“大”為準。宋之“大尹”,本春秋宋景公近君之官,據高誘注,此“大尹”為太后寵臣。《左傳·哀公二十六年》載:“六卿三族降聽政,因大尹已達。大尹常不告,而以其欲,稱君命以令?!?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8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故景公卒,六卿除去了大尹。

可見,宋國在春秋末期曾設有“大尹”之官。到戰國時期“大尹”仍然存在,不過已由君之近官轉化為太后之近官。1979年,江西靖安縣水口公社一處窖穴出土3件春秋晚期的銅器。其中一件名為“徐令尹者旨荊爐盤”江西省歷史博物館、靖安縣文化館:《江西靖安出土春秋徐國銅器》,《文物》1980年第8期。,其銘文載:“雁君之孫與命尹者旨荊擇其吉金,自乍盧盤?!蔽闹械摹?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2_0002.png?sign=1754821068-9pd410nyqDK0DduHQMQe0z8c47vY9MX7-0-c770b64d5ada563c23ed3c0b2fbb0f8c">”,書面文獻寫作“徐”。“命尹”即“令尹”。徐國曾是楚國的同盟或附屬,徐國執政官使用“令尹”的名稱,說明徐人受楚國影響很深,以令尹名官是效仿楚國。

文獻中有稱楚令尹為“相”或“相國”的現象,是因為楚之令尹職權相當于中原列國的相或相國。如《戰國策·東周策》載:


公若欲為太子,因令人謂(楚)相國御展子嗇夫空曰:“相國令之為太子?!?img alt="劉向:《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3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


此楚之相國實為令尹。《戰國策·楚策四》引朱英言:“君相楚二十余年矣,雖名為相國,實楚王也?!?img alt="劉向:《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57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此相國也是令尹。

《史記·楚世家》說昭子為“楚相”,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1733頁。昭子即昭睢,實為令尹。《史記·滑稽列傳》引優孟曰:“……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1320頁。

孫叔敖是楚莊王之令尹,中原人士稱為“楚相”。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呂氏春秋·舉難》載:“相也者,百官之長也?!?img alt="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36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這說明春秋后期至戰國末期,相或相國在政府機構中處于首輔地位。而楚之令尹亦為百官之長。

宋公文先生在《楚令尹釋名》一文中指出:


令尹就是處于發號地位的尹,亦即號令眾尹(官)之尹。它迥異于一般的握事者,而是統領全局的握事者。宋公文:《楚史新探》,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第3頁。


故《國策》《呂氏春秋》《史記》等文獻稱楚之令尹為“相”或“相國”??傊?,楚國的令尹是繼承商、周“尹”之名稱,并加“令”字而來的。春秋至戰國之世,其為楚國所獨有的宰輔官名。

二 令尹人選

令尹為楚國人臣之首,地位顯赫。據宋公文先生統計,春秋戰國時楚國令尹計46人,其出身如下表。宋公文:《楚史新探》,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第80頁。

楚國令尹簡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從表中可知,楚國42人、外籍4人??梢姵钜饕獊碜猿?,值得注意的是42名楚籍令尹中,有39人來自王族血統。下面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令尹人選的來源分階段加以討論。

第一,春秋前期,令尹人選主要來自若敖氏之族。

春秋初期,楚國政權機構中除楚王室之外,還有三個大的家族:屈氏、氏、若敖氏。他們都是楚王族的同姓。在這三大家族中,若敖氏之族對楚國政治做出了很大貢獻。若敖氏的杰出人物斗伯比和斗廉,都是著名的軍事家,在楚國對外擴張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得到了楚王的賞識和信任。其家族成員歷任令尹一職,是春秋初期楚國最顯赫的強家大族。自楚武王起至孫叔敖任楚令尹為止,可以考見的就有13人,其中8人為若敖氏之族。斗祁是楚武王時令尹,也是最早見于記載的楚國令尹?!蹲髠鳌でf公四年》載,楚武王伐隨,卒于軍中時云:“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營軍臨隨。隨人懼,行成?!?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76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魯莊公四年為公元前690年。據此可知,楚令尹一官,至少在楚武王五十一年即已設置?!洞呵锓钟洝な雷V七》載:“若敖生四子,曰廉、曰緡、曰祁、曰伯比。”程公說:《四庫全書》第154冊,《春秋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50頁。可見,斗祁屬若敖氏之族。

楚文王時令尹彭仲爽是申國人?!蹲髠鳌ぐЧ吣辍份d:“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79頁。另一位令尹保申,出身不詳,楚籍人。

楚成王時共有5位令尹,他們是:子元、子文、子玉、子上和呂臣。

令尹子元,韋昭《國語·楚語上》注:“武王子、文王弟、王子善也?!?img alt="左丘明:《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53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此人非若敖氏之族。令尹子文,《左傳·宣公四年》載:“初,若敖娶于,生斗伯比……(伯比)淫于子之女,生子文焉?!?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7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子文是若敖氏。令尹子玉(成得臣), 《春秋分記·世譜七》載:“(斗)伯比生三子,曰於菟、曰子良、曰得臣?!?img alt="程公說:《四庫全書》第154冊,《春秋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5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因此,子玉也是若敖氏。令尹子上,《春秋分記》《春秋世族譜》均認為子上為若敖氏之裔,也屬若敖氏之族。令尹呂臣(叔伯),屬氏之族?!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份d:“楚蚡冒生王子章,字無鉤,生叔伯呂臣。”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第2945頁。《通志·氏族略第三》載:“章食邑于,故以命氏?!?img alt="鄭樵:《通志》,王云五主編《萬有文庫》,商務印書館,第47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呂臣非若敖氏。

楚穆王時有令尹兩位,他們是:成大心(大孫伯)和成嘉(子孔)。令尹成大心(大孫伯), 《左傳·文公十一年》杜注:“成大心,子玉(成得臣)之子,孫伯也?!?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5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春秋分記·世譜七》載:“得臣之后為成氏,生二子,曰大心,曰嘉?!?img alt="程公說:《春秋分記》,《四庫全書》第15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5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可見令尹成大心屬若敖氏之族。令尹成嘉(子孔), 《左傳·文公十二年》杜注:“若敖曾孫子孔?!?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5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

令尹斗般(子揚),在子越之前任令尹,不知具體任職時期?!蹲髠鳌ば哪辍份d:“及令尹子文卒,斗般為令尹?!薄蹲髠鳌ば哪辍份d,杜注云:“般,子文之子子揚?!?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6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

令尹子越(斗椒,子越椒),屬莊王時期。《左傳·宣公四年》載:“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倍抛⒃疲骸白游?,子良兄?!?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6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因子文、子良皆伯比子,故斗椒子越乃伯比孫??梢姡鲜隽钜杉巍⒍钒愫妥釉浇詫偃舭绞现濉?/p>

令尹沈尹(虞丘子),楚籍,出身不詳,在孫叔敖之前任令尹,不知具體任職時期。

春秋前期的楚國13位令尹中,有斗祁、子文、子玉、子上、成大心、子孔、子揚、子越等8人出自若敖之族。而且,楚國的另一重要官職司馬也主要由若敖氏家族成員擔任??梢?,若敖之族在春秋初期,一直是楚國掌握實權的貴族大家族。若敖氏之族基本上壟斷了楚國令尹等重要官職,實際上就是掌握了楚國政權,對楚國政治、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春秋中期以后,令尹人選主要來自王室公子。

楚國貴族政治形成的初期,若敖氏之族曾與王權密切配合,攬令尹、司馬等職官權力在手,有力地推動了楚國王權的發展。在楚國的貴族政治中,王權與族權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貴族大家族是楚國政權統治的基礎,王權統治為大世族服務,但是,貴族家族勢力膨脹,企圖牽制王權,想把王權變成為其家族服務的工具,并壓制其他世族,這樣就使王權與族權,以及族權與族權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若敖氏在楚國勢力的強大,逐漸引起了王權的不安和其他世族的反對。若敖氏之族希望通過城濮之戰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但城濮之戰楚國的失敗激怒了楚成王,成王殺了令尹子玉,使若敖氏家族的勢力受到了挫折。但隨后若敖氏之子上、成大心、子孔、子揚相繼為令尹,因皆能慎重行事,所以若敖氏與楚王室的矛盾,得以暫時緩解。

楚莊王九年(公元前605年),若敖氏的斗椒任令尹,斗椒野心勃勃,妄圖利用若敖氏之勢力,取楚王而代之。于是其憑借若敖氏而反叛,攻打楚莊王。莊王率王室軍拼力苦戰,并采用疑兵之計,終于消滅了若敖氏之族。

若敖氏之族覆滅之后,楚莊王任用孫叔敖為令尹。勵精圖治,終成霸業。春秋中期以后,自孫叔敖任令尹起到春秋末期的令尹子國止,共有18位令尹。下面分述之。

楚莊王時令尹孫叔敖(艾獵、敖), 《呂氏春秋·情欲》載高注:“孫叔敖,楚令尹,賈之子?!?img alt="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9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其為氏之裔。其后,子佩為令尹,出身王族。

楚共王時有3位令尹,他們是:子重(公子嬰齊)、子辛(公子壬夫)和子囊(公子貞)?!蹲髠鳌は骞辍窏畈ⅲ骸岸?,楚之子重、子辛……兩人皆出自楚穆王,故曰二穆?!?img alt="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第112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令尹子囊(公子貞), 《左傳·成公十五年》楊伯峻注云:“子囊,莊王子,共王弟公子貞?!?img alt="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第87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

楚康王時有4位令尹,他們是:子庚(公子午)、子南(公子追舒)、子馮(子)和屈建(子木)。令尹子庚(公子午), 《左傳·襄公十二年》載杜注:“子庚,莊王子午也?!?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5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令尹子南(公子追舒), 《左傳·襄公十五年》載杜注:“追舒,莊王子子南。”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959頁。令尹子馮(子),是氏之裔。令尹屈建(子木), 《離騷》載王注:“(楚武王)生子瑕,受屈為客卿,因以為氏。”洪興祖:《楚辭章句補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3頁。《春秋分記·世譜五》載:“瑕生邊、邊生朱、朱生蕩、蕩生二子,曰到曰申,到生建?!?img alt="程公說:《四庫全書》第154冊,《春秋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2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可見,屈建是屈氏后裔。

楚郟敖時有令尹王子圍(公子圍),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王子圍為令尹”。杜注:“圍,康王弟?!?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00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

楚靈王時有令尹罷(子蕩), 《春秋分記·世譜七》將罷列入氏世系,是氏之裔。公子比(子干)時有令尹子晰(公子黑肱), 《左傳·昭公十三年》載:


共王無冢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使五人齊,而長入拜??低蹩缰`王肘加焉,子干、子晰皆遠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壓紐。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070頁。


可見,子晰為共王五子之一。

楚平王時有3位令尹,他們是:子旗(斗成然)、陽匄(子瑕)和襄瓦(公子常)。令尹子旗(斗成然),《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杜注:“(斗)韋龜、令尹子文玄孫,成然,韋龜子?!?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06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依據《左傳·宣公四年》記載,子文是若敖氏,可見令尹子旗是若敖氏之裔。令尹陽匄(子瑕), 《世本》載:“穆王生王子揚,揚生尹、尹生令尹匄。”《世本》,王云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宋衷注,商務印書館,1937,第54頁。可見,令尹陽匄是穆王重孫。令尹囊瓦(公子常), 《國語·楚語下》載韋注:“子常,子囊之孫囊瓦也?!?《左傳·成王十五年》楊伯峻注云:“子囊,楚莊王子,共王弟公子貞?!?img alt="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第87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可見,令尹囊瓦是楚莊王重孫。

楚昭王時有令尹子西(公子申),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載,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曰:“……子西長而好善……”服虔注:“子西,平王之長庶宜申。”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13頁。

楚惠王時有兩位令尹,他們是:葉公子高(沈諸梁)和子國(公孫寧)。令尹葉公子高(沈諸梁), 《左傳·定公五年》載杜注:“諸梁,司馬沈尹戌之子,葉公子高也。”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39頁。令尹葉公子高是沈氏后裔。令尹子國(公孫寧), 《左傳·哀公十六年》載杜注:“(公孫寧),子西之子子國也?!?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7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子西為平王長庶子,則子國是平王孫。

上述春秋中期以后楚18位令尹,其中有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公子圍、子晰、陽匄、囊瓦、子西、子國等11位是楚王室公子。在這一時期,令尹一職基本由王室公子王孫所壟斷,形成了以王室公子王孫為主的貴族統治集團。楚國令尹經常更換,如楚共王一世任3個令尹,楚康王一世任4個令尹,楚平王一世任3個令尹。令尹一職不為某一氏族所壟斷。楚國公子執政的政治體制的創立,促進了王權的發展,楚國王族始終掌握了楚國的政府機構,造就了楚國歷史發展的強盛時期。

第三,戰國時期,令尹人選來自昭、屈、景三族。

戰國時期,楚國的公子執政逐漸衰落,而以昭、屈、景三大家族為主干的世族執政卻發展起來。昭、屈、景是從楚王族分支中發展起來的世族。《楚辭章句補注》載:“(楚)王族三姓,曰昭、屈、景?!?img alt="洪興祖:《楚辭章句補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屈氏世為莫敖之官,歷春秋、戰國而不衰。昭氏、景氏,《通志·氏族略第一》載:“昭氏、景氏,則以謚為族者也?!?img alt="鄭樵:《通志》,王云五主編《萬有文庫》,商務印書館,1935,第44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昭氏,出自楚昭王。景氏,由于史料闕如,推測景、簡同聲假借,景氏可能是楚簡王之后。

昭、屈、景皆是出自楚王的世族。戰國中期,昭、屈、景三族因軍功而在楚國勢力強大。直到西漢高祖時期,為了防止各地豪強作亂,遷豪強,以實京師。大臣婁敬還上疏請求:“徙楚昭、屈、景,且實關中。”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第2123頁。可見昭、屈、景在楚國的影響之大。

戰國時期,楚國組成了以昭、屈、景三大族為主干的執政集團,由于戰國時期史料的限制,可考見的楚令尹有15人。分述如下。

令尹吳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吳起者,衛人也。”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2165頁。吳起非楚籍,是衛國客卿。令尹州侯,是楚宣王時封君,出身王族。令尹昭奚恤(昭子),楚宣王時的封君,出身于戰國時期著名的昭氏家族。昭氏家族是楚王族三大族姓之一??梢姡钜艳尚舫錾硗踝濉A钜蹙羽?,《說苑·善說》引莊辛言云:“鄂君子皙,親楚王母弟也,官為令尹,爵為執圭?!?img alt="向宗魯:《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第27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文中“楚王”,指威王。鄂君子皙作為威王母弟亦宣王之子。令尹昭魚、昭陽(昭子),皆楚昭王之裔,與昭奚恤一樣也出身王族。令尹昭睢,也是楚昭王之裔,出身王族。令尹張儀,《史記·張儀列傳》載:“張儀者,魏人也?!?img alt="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227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張儀非楚籍,是魏國客卿。令尹景翠,王逸《離騷序》載:“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img alt="洪興祖:《楚辭章句補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1~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景翠出身王族。令尹唐眜,楚籍人,出身不詳。令尹子蘭,《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img alt="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248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子蘭是楚懷王子。令尹子椒,譚戒甫先生認為,子蘭的接任者是子椒,懷王少弟。譚戒甫:《屈賦新編》,中華書局,1978,第183頁。令尹州侯,是頃襄王時的封君,王族。令尹春申君(黃歇),《史記·游俠列傳》載:“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img alt="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318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春申君列傳》載:“春申君者,楚人也?!贝荷昃酝?人,皆王子王孫,司馬遷既以春申君為楚人,并將其與4人并列,統歸為“王者親屬”,可證春申君亦系某楚王后裔。令尹李園,《戰國策·楚策四》載:“趙人李園持其女弟,欲進之楚王……”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575頁。可見李園非楚籍,是趙國客卿。

上述戰國時期的15位令尹,其中州侯(楚宣王時)、昭奚恤、昭魚、昭陽、景翠、昭睢、州侯(頃襄王時)、春申君等8人屬于楚國王族。其中4人出身昭氏,一人出身景氏,由于史料闕如,屈氏任令尹者尚未考見。公子任令尹者3人,客卿3人,出身不詳者1人。戰國時期楚令尹多由楚王族擔任,但是不像春秋初期是由若敖氏一族擔任令尹,而是由幾個王族擔任。另外楚王族不像楚公子一樣屬于王室貴族,不像楚公子那樣時刻覬覦王權。王權在與幾個大族互相平衡的政治力量中得到加強。昭、屈、景等大族在戰國時軍功顯赫。如昭氏的昭陽,楚懷王時,“昭陽為楚伐魏,覆軍殺將得八城,移兵而攻齊”劉向:《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355頁。。又如景氏的景翠,公元前307年,秦國攻打韓國宜陽,為了楚國的利益,楚軍以救東周,使“秦懼,遽效煮,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于秦,受寶于韓,而德東周”劉向:《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7頁。。再如屈氏的屈原,其為懷王左徒,“入則與王圖議政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 2481頁。。因此,昭、屈、景等大族在政治舞臺上處于執政地位,使楚國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強盛的局面。

上述46名令尹,除客卿4人外,其余42人中已知出身的39人,全部出自王族血統,充分體現出楚國貴族政治體制的特點。

三 令尹的職權

《戰國策·齊策二》載:


(陳軫)問:“楚之法,覆軍殺將,其官爵何也?”昭陽曰:“官為上柱國,爵為上執珪。”陳軫曰:“異貴于此者何也?”(昭陽)曰:“唯令尹耳?!?img alt="劉向:《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35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


《史記·楚世家》亦載,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陽率楚師伐魏,取勝之后,又移兵攻齊,齊王患之,陳軫為齊國使者往見昭陽,勸其退兵:


即往見昭陽軍中,曰:“愿聞楚國之法,破軍殺將者何以貴之?”昭陽曰:“其官為上柱國,封上爵執珪。”陳軫曰:“其有貴于此者乎?”昭陽曰:“令尹?!标愝F曰:“今君已為令尹矣,此國冠之上……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齊,攻齊勝之,官爵不加于此;攻之不勝,身死爵奪,有毀于楚……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齊,此持滿之術也。”昭陽曰:“善?!币ァ?img alt="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172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


上述材料表明,“令尹”被稱為“國冠之上”。令尹最尊,已在國家官吏之冠,故曰“國冠之上”。其他人戰功再大,官爵也沒有超過令尹的?!墩f苑·至公》載,“(令尹)執一國之柄”向宗魯:《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第359頁。,對內職掌政治、軍事、司法,對外代表國王處理外交事務,集政治、軍事、司法、外交大權于一身。關于令尹的職權分述如下。

(一)政治權

第一,輔佐楚王決定治國方針。《新序·雜事第二》載,楚莊王曾因“未得所以為國是”,而“問孫叔敖”。“國是”即治國的方針政策。孫叔敖指出,制定治國方針政策,君臣要共商大計,如果各自為是,君臣沒有合作的基礎,則“國是無由定矣”,他征引歷史教訓說,夏桀、商紂,治國以自身取舍為是非標準,不與群臣共商“國是”,拒勸諫,“故致亡而不知”。莊王聞言大悟,謂孫叔敖曰:“善哉,愿相國與諸侯士大夫共定國是,寡人豈敢以褊國驕士民哉?!?img alt="劉向:《新序》,《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第1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可見,令尹具有輔助楚王參與治國方針政策決策的權力。

令尹的職權更多地表現在幫助楚王制定具體的治國方針上。如《左傳·哀公十七年》載,(葉公)子高曰:“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實縣申、息?!?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7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可見,令尹彭仲爽提出了滅國為縣的治國方針,申、息二縣的建立,對春秋時期楚國的強大起了重要作用?!妒酚洝ぱ袅袀鳌份d:


楚民俗好庳車(底座低的車),王以為庳車不便馬,欲下令使高之。相(孫叔敖)曰:“令數下,民不知所從,不可。王必欲車高,臣請教閭里使高其梱(門檻)。乘車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數下車?!蓖踉S之。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3100頁。

這既可使車“便馬”,又有利于軍需物資的運輸。

《左傳·成公二年》載:


楚令尹子重為陽橋之役以救齊。將起師,子重曰:君弱,群臣不如先大夫,師眾而后可?!对姟吩唬骸皾鷿嗍浚耐跻詫?。”夫文王猶用眾,況吾儕乎?且先君莊王屬之曰:“無德以及遠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蹦舜髴?,已責,逮鰥,救乏,赦罪。悉師,王卒盡行。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79頁。


這就是說,令尹子重遵循莊王的教導,于大軍北上征討前,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撫民政策,以保障這次戰爭的最終勝利。

第二,薦舉官吏,整頓吏治。楚國重要官吏包括令尹的任免權皆操縱于楚王之手。但是,出于治國安邦的需要,令尹對一些高級官吏也有薦舉、決定之權?!蹲髠鳌べ夜辍份d:“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于宋也。遂取焦、夷,城頓而還。子文以為之功,使為令尹。”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14頁。

成得臣即令尹子玉?!蹲髠鳌ぐЧ辍份d:“沈諸梁兼二事,國寧,乃使寧(公孫寧)為令尹,寬(公孫寬)為司馬?!?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7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可見,楚令尹還有權直接決定下屆令尹以及重要官吏司馬的人選?!蹲髠鳌ぐЧ辍份d,惠王二年,(令尹)子西召勝云:“使處吳竟,為白公?!?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7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史記·春申君列傳》載:“春申君相楚八年,以荀卿為蘭陵令。”張大可:《史記全本新注》,三秦出版社,1999,第1428頁。可見,令尹具有任命縣公、縣令等重要職官的權力。

第三,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參與謀立新君,甚至主持國務。楚國王位繼承經歷了“大人世及以為禮”,即父死子繼與兄終弟及的階段之后,于春秋末年逐漸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在正常的情況下,令尹無權干涉,因為王位繼承按嫡長子繼承制進行。所謂特殊時期,是指前王猝死未定儲君,國家處于非常時期。

《左傳·哀公六年》載,是年秋七月,昭王率軍救陳,病于軍中,死前


命公子申(令尹子西)為王,不可;則命公子結(司馬子期),亦不可;則命公子啟(子閭),五辭而后許。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61頁。


昭王死后,子閭欲讓王位于昭王之子,乃與“子西、子期”謀,迎越女之子章而立,是為惠王。

子閭與令尹子西、子期改立新君,目的是維護既定的君統法:立君以嫡不以庶,無嫡立庶,庶眾從長。在昭王生前未定嫡嗣的情況下,他們決定迎立昭王庶子章,這種做法符合楚國的傳統制度,有利于穩定楚國的政治局勢。

楚平王死時,也曾發生過令尹謀立新君之事,即令尹子常欲立平王長庶子子西為王,而廢掉既定嫡嗣,即秦女之子壬。由于子西的抵制,“令尹懼,乃立昭王(壬)”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13頁。。另外,當前王死去、嗣君年幼時,令尹經常直接主持國政,如楚文王死,其子莊敖繼位,《楚世家》云:“莊敖五年,欲殺其弟熊惲,惲奔隨,與隨襲弒莊敖代立,是為成王。”三年后,成王殺莊敖而立。成王也是年幼即位,軍政大權由令尹子元掌握。共王年幼時,亦由其叔令尹子重主持國事。

(二)軍事權

關于令尹職掌軍事一事,史籍多有記載。如《史記·楚世家》載:“郟敖三年,以其季父康王弟公子圍為令尹,主兵事。”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1703頁。。又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載,是年楚將圍宋,先由前任令尹子文“治兵于睽”,子文為了給他薦舉繼任的子玉以展示才能的機會,故意簡略從事,一個早晨就治兵結束,且“不戮一人”,表示要求不嚴,后便由子玉“復治兵于”,他“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22頁。這表現出春秋初年,每有軍事行動,皆令尹帶兵,令尹也具備能領導軍事行動的能力。

第一,輔助楚王制定戰略策略。楚共王時期令尹子重,是楚共王的重要謀臣。共王初期,由于巫臣奔晉,撮合晉、吳以制楚,楚開始陷入兩面受敵的不利境地。為擺脫這一被動局面,子重協助共王制定了一項占領或破壞晉、吳通道以隔絕其聯系的戰略方針。當時晉、吳聯系的通道是莒地和彭城?!蹲髠鳌こ晒拍辍份d,“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陳伐莒”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906頁。,使莒國遭到沉重打擊。莒于這一年的正月曾參加晉在蒲地召開的盟會,成為晉的盟國。經過這次戰爭,莒乃畏楚而“不與晉盟”。這時,晉、吳仍有彭城相通,彭城素有“夷庚”(平坦大道)之稱,因其地屬宋,宋又為晉之盟友。共王十五年(公元前576年),宋國統治集團發生內訌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914頁。,左師魚石、大司寇向為人等5人叛宋逃楚。楚利用這個機會,于共王十八年夏六月,出兵攻占彭城,將宋魚石等5人安置其中,并留下兵車三百乘為之戍守。這種借宋人占宋地、“塞夷庚”而“懼吳晉”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924頁。的策略,正是出自令尹子重之手。

楚昭王時期,令尹子西提出謀北方之策,《左傳·哀公四年》載:“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58頁。此即“子西謀子也”具體的計劃,就是首先派遣左司馬眅、申公壽馀和葉公諸梁等籌集軍隊,攻滅蠻氏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58頁。。子西所以選擇此時興兵北方,是因為晉國內正經歷“范、中行之難”,楚可乘此機會,完成自己的意愿。這次軍事行動,使楚國迅速滅掉蠻氏。蠻氏的滅亡,開拓了楚國的西北疆域。

戰國時期,令尹昭陽提出用數倍土地與田嬰交換薛邑的戰略?!稇饑摺R策一》載,“昭陽請以數倍之地易薛”劉向:《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310頁。,提出“易薛”計謀,遭到田嬰拒絕,昭陽就發兵攻薛,齊宣王“疾興兵救之”劉向:《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377頁。,薛未被攻下。昭陽的計劃雖然失敗,但為我們提供了戰國時楚令尹有權謀劃軍事戰略的證據。

第二,負責軍賦、練兵和與防務有關的筑城等事項。楚國職掌軍賦、軍隊裝備的這項工作,是由令尹領導下的司馬負責?!蹲髠鳌は骞迥辍份d:


掩為司馬,子木使庀賦,數甲兵。甲午,掩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淳鹵,數疆潦,規偃豬,町原防,牧皋、井衍沃。量入修賦,賦車、籍馬,賦車兵,徒卒、甲楯之數。既成,以授子木,禮也。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985~1986頁。


子木是楚莊王時的令尹,他使司馬掩整頓全國軍賦,清點武器之數。掩于是丈量全國的土田,按土質地形不同分為山林、藪澤、京陵、淳鹵、疆潦、偃豬、原防、皋、衍沃九等,而“量入修賦”,定出各地可出戰車、戰馬及各種兵器等軍賦之數,然后上報給令尹子木。可見司馬雖負責軍賦,卻是受令尹管轄的。

關于令尹練兵一事,史籍多有記載。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載:“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終朝而畢,不戮一人。子玉復治兵于。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2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引文中首先指出令尹子玉和前令尹子文的治兵地點,同時又指出他們的治兵之方法。子玉是“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子文是“終朝而畢,不戮一人”。通過兩個令尹的練兵方法不同,凸顯子玉治兵之嚴。

除了練兵之外,為了適應爭霸戰爭的需要,令尹還負責軍隊的建設與改革工作。楚莊王時令尹孫叔敖在這方面就是頗有成績的一位。《左傳·宣公十二年》載,晉隨武子曰:


敖(孫叔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后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79頁。


用典就是規劃典章制度。孫叔敖所創建的行軍制度,是將軍隊分右、左、前、中、后五個部分,各負其責。“右轅”,即竹添光鴻釋“轅,為將樂之轅”,右軍隨將車之轅而前進?!白笞份辍?,左軍打草作為歇息的準備?!扒懊]無”,前軍以茅開路刺探敵軍軍情?!爸袡唷?,中軍制定軍令謀略。“后勁”,后軍以精兵殿后。各部分按旗號指揮而行動。這樣,軍隊戰斗力大為增強,為楚國對外爭霸戰爭獲得勝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關于令尹負責與防務有關的筑城事宜,史籍多有記載。如《左傳·宣公十一年》載:“(楚)令尹艾獵城沂?!?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7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左傳·昭公元年》載:“楚(令尹)公子圍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犫、櫟、郟。”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025頁。這些軍事城堡均在邊地,如沂在楚息縣西北,犫、櫟與鄭接壤,郟臨晉又臨秦,是楚北邊或北上爭霸的交通要道。城堡建在這些地方,明顯是出于進攻或防御的戰略目的。于沂城建成后的第二年,楚即在北方展開大規模的伐鄭、邲戰爭。

一些筑城實例,也反映出令尹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和敬業精神。如《左傳·宣公十一年》載:


令尹艾獵(孫叔敖)城沂。使封人慮事,以授司徒。量工命日,分財用,平板干,稱畚筑,程土物,議遠邇,略基趾,具糇糧,度有司。事三旬而成,不愆于素。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75~1876頁。


從這件事中可知,孫叔敖對整個工程事先有周密計劃,對于每一工作環節都精心安排,預計出竣工時間。封人負責計算城的大小、完成時間、所需民工數,然后“授司徒”。司徒掌管民工徒役,調集人力最終完成筑城任務,對整個工程進度做到心中有數。

第三,有時令尹親任三軍統帥。楚國對外有大規模戰爭時,一般也由令尹做統帥。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城濮之戰,云:“子玉(令尹)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子西(司馬)將左,子上將右。”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25頁。《左傳·宣公十二年》載邲之戰,沈尹沈尹,古今頗有異說。一謂孫叔敖既為令尹,當將中軍,則沈尹即孫叔敖。一謂孫叔敖與沈尹為兩個人。沈尹亦稱虞丘子,是楚之令尹。此說近是。詳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第728頁。(令尹)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反(司馬)將右。

從上述引文可知,在城濮之戰和邲之戰中,楚國均以令尹將中軍,統帥全軍,司馬僅為一軍之將。

據《國語·楚語》和《左傳·成公十六年》載,楚中軍為“楚之良”的“王族”所在,因此,將中軍者應為統帥。楚令尹在小規模戰爭中也為統帥?!蹲髠鳌の墓迥辍份d:“六人叛楚即東夷。秋,楚(令尹)成大心,仲歸帥師滅六。”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43頁。《左傳·哀公十八年》載:“巴人伐楚,圍鄾……三月楚(令尹)公孫寧……敗巴師于鄾。”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180頁。《史記·春申君列傳》載:“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2395頁。《史記·樂毅列傳》載:“齊泯王強,南敗楚相唐眜于重丘。”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2428頁。

在大規模戰爭中,令尹有時不為三軍統帥。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載鄢陵之戰云:“楚子救鄭,司馬(子反)將中軍,令尹(子重)將左,右尹子辛將右?!?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91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從引文中可知,將中軍、任統帥的是司馬,而令尹將左軍,是重要將領,屈居司馬之下。對此,宋公文先生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凡令尹在軍,一般均任全軍主帥,而不論其將中軍、將左軍、將右軍或不具體將某軍,情況都是這樣?!?img alt="宋公文:《楚史新探》,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第12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我們認為,在楚國,作戰時的軍中指揮將領是由楚王任命的。上述城濮之戰、邲之戰和鄢陵之戰中的統帥,都是由楚王任命的。其人選不固定,或是令尹或是司馬,楚王從中控制,掌握了軍隊的最高指揮權。這也正是楚國中央集權在軍事方面的反映。

令尹與司馬相比較,令尹主管軍事是全面的,率軍出戰次數也多于主職武事的司馬,這就決定了令尹軍事地位的重要性,司馬在軍事上也不得不受其節制。宋公文:《楚史新探》,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第142~143頁。

(三)司法權

春秋時期楚國設立“司敗”“廷理”之官以職掌司法。由于司法之事十分重要,它對于穩定社會秩序、維護國家長治久安關系重大,因此,司法也受制于令尹。

《說苑·至公》載,孫叔敖經虞丘子之薦,擔任令尹后不久,


虞丘子家干法,孫叔敖執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見于王曰:“臣言孫叔敖果可使持國政,奉國法而不黨,施刑戮而不骫,可謂公平?!?img alt="向宗魯:《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第35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


可見,令尹可以撇開廷理、司敗,直接懲處案犯。《說苑·至公》載:“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聞其為令尹之族也,而釋之。子文召廷理而責之……廷理懼,遂刑其族人。”向宗魯:《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第359~360頁。

這說明令尹對廷理的執法情況具有監督之權。從《說苑·至公》記載的史實看,楚令尹執法嚴明,大公無私,即使是族人犯了國法,也同樣要受到嚴懲。

戰國時期楚國設“左尹”一官以職掌司法,而司敗則降為縣級主管司法的職官。此時,令尹司法權發生了變化,令尹只側重于法令建設和偵破冤案,而司法刑獄的裁決權則收歸楚王。戰國時期楚國司法刑獄的裁決權收歸楚王,縣級政府或部門不能判決的案件要呈報左尹,左尹不能裁決的則呈報楚王(下文有詳論)。

總之,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具有司法刑獄的最后裁決權,而到戰國時期楚國令尹則失去了司法刑獄的裁決權,這個權力已收歸楚王。我們認為,令尹在司法方面權力的前后變化,正是楚國在戰國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表現。

(四)外交權

第一,代表國家對外締結重要盟約。春秋時期,晉楚之間的兩次弭兵之會,楚國均為令尹代表國家同晉國締結重要盟約,可見令尹參與外交,并且具有很大的外交權力?!蹲髠鳌こ晒荒辍份d:“宋華元善于令尹子重,又善于欒武子……冬,華元如楚,遂如晉,合晉、楚之成。”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910頁。“春秋前期參加會盟并締約的,一般由國君出面……后期,由于各國國內權力分配的變化,始由當權的大夫出面從事這類活動?!?img alt="裴默農:《春秋戰國外交群星》,重慶出版社,1998,第1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由此可知,宋華元、楚令尹子重、晉欒武子都代表各自國家,從事重大的外交活動,是對外談判和締約的決策人。華元欲促成楚晉之好,就要與有外交決策權的楚令尹子重、晉欒武子談判,才能“合晉、楚之成”。這時,宋國執政大臣華元積極進行晉楚之間的弭兵活動。

《左傳·成公十二年》載,夏五月,晉大夫士燮與楚公子罷、許偃在宋西門之外結盟,盟約規定:


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菑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胙國。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910頁。


這就是“宋西門之盟”,或稱“華元弭兵”,即第一次弭兵之會。其主要內容是,晉楚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討不聽命的第三國。這一重要的盟約,由令尹子重決策,可見楚令尹外交權力之重。

但第一次弭兵之會,僅維持三年和平時期,于魯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晉、楚就發生了鄢陵之戰,說明雙方對“西門之盟”皆毫無誠意。

兩國各有內部問題,均無力再戰。距“西門之盟”30年后,宋國執政大夫向戌再次提倡弭兵?!蹲髠鳌は骞吣辍份d:


宋向戌善于趙文子(晉執政),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如晉,告趙孟……晉人許之。如楚,楚亦許之。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995頁。


可見,這次盟會楚國的決策者仍然是令尹。這次盟會,確立了晉楚兩國平分霸權的地位。與上次盟會不同的是令尹子木親自參加,并取得了主盟人的地位,這就是所謂“向戌弭兵”,或稱“宋之盟”,即第二次弭兵之會。

第二,締結盟約之外的其他外交活動。楚令尹除了參與與他國締結盟約等重大外交活動之外,還奉命出國,執行一些重要外交使命。如《史記·韓世家》載:“(秦)甘茂與(楚)昭魚遇于商於。”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第1873頁。韓襄王五年(公元前307年),楚發兵圍攻韓國的雍氏,秦“陽言與韓”,實乃欲趁韓、楚相爭之機而取漁翁之利。令尹昭魚了解了秦的企圖后特約秦相甘茂會于商於,昭魚說他此次來秦是“欲得秦官之印璽”,實乃欲與秦密訂盟約,使秦“陰善楚”。韓國聞知此情,“以國合于齊楚”, “于是楚解雍氏圍”。令尹昭魚的靈活外交,破壞了韓、秦關系,取得了韓國的“合子楚”之效,達到了預期的外交目的。

《左傳·昭公元年》載:“元年春,楚公子圍聘于鄭,且娶于公孫段氏。”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019頁。據《左傳》關于是年的記載,在晉楚第二次弭兵之會之后,楚國決定在虢地召開一次諸侯會盟,以重溫第二次弭兵之會的形式,進一步鞏固自己的霸主地位。因虢為鄭地,因此,會前令尹公子圍須先行聘禮于鄭,以表示對東道國在禮節上的尊重?!蹲髠鳌ふ压迥辍份d:“(靈王)以屈生為莫敖,使與令尹子蕩如晉逆女。”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2041頁。這就是說,楚國派出以令尹為首的高級官吏迎娶晉平公之女,以為楚靈王夫人。可見,楚令尹還擔任各種專使,這就突出了令尹在外交活動中的地位和影響。

四 楚王對令尹職權的限制

通過對楚令尹職權的上述歷史考察,我們知道楚令尹確是集政治、軍事、司法和外交大權于一身。然而,在楚國,令尹的一切職權以至本人的升黜任免,皆受制于楚王。令尹的人選,必須由楚王決定(下文有論述)。令尹工作還須受國君全面監督,如有貪枉失職,會受到楚王的嚴厲制裁。

(一)不準令尹結黨營私,危害王權

觀起為子南的私寵,并無功勞,而有馬數十乘?!蹲髠鳌は骞辍份d:“楚觀起有寵于令尹子南,未益祿而有馬數十乘?!?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97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這與其身份極不相稱,可見令尹子南氣焰之囂張。楚王為改變“國多寵而王弱”的局面,遂“殺子南于朝,轘(車裂)觀起于四竟”,以振國威。子南被殺后,楚康王任命子馮為令尹。子馮在任期間,又有私寵“八人,皆無祿而多馬”。子馮之黨申叔豫見此遂不敢與子馮言,再三回避子馮。子馮追問其故,申叔豫說:“昔觀起有寵于子南,子南得罪,觀起車裂,何故不懼?”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975頁。子馮聽了甚為惶恐,立辭得寵的8人??梢姵鯇α钜Y黨營私深惡痛絕。

(二)不準令尹自行其是,違背王命

魯僖公二十八年晉楚城濮之戰,令尹子玉“剛而無禮”,沒有聽從楚成王“無從晉師”“允當則歸”的指示,指揮錯誤,當晉軍退避三舍之后,還堅持與晉軍在城濮決戰,以致大敗。為此,楚王立即追究責任,派人斥責子玉說:“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玉回師途中,一直走到連谷,還沒有得到楚王赦令,被迫自殺。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826頁。

(三)不準令尹依仗權勢,侵害小國

《左傳·襄公三年》載:“楚子辛為令尹,侵欲于小國。[正義曰:‘(子辛)多有所欲,求索無厭,侵害小國,故小國怨也。']”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930頁。

如小國陳叛楚投晉?!蹲髠鳌は骞迥辍份d:“楚人討陳叛(楚)故,曰:‘由令尹子辛實侵欲焉。’乃殺之,書曰‘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貪也?!?img alt="阮元:《十三經注疏》之《左傳》,中華書局,1980,第193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A83C/1106490900347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21068-WnasS7JrDZsxvicSTckpqtEyitLKU9cX-0-2459bfe48327e7afdf9d2fa7fda63957">

“壬夫”即令尹子辛??梢?,楚王誅殺令尹子辛的原因是子辛對小國陳進行勒索,導致小國陳叛楚投晉。為了懲治貪污勒索,也為了維護楚國的對外聲譽,楚王才誅殺令尹子辛。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在楚國,令尹一方面位尊權重,擁有政治、軍事、司法和外交等大權,另一方面又受到楚王的全面監督和嚴格控制,決不能仗其權力與楚王抗衡。楚國這種獨特的官制,鮮明地體現出它集權政治的特點。楚國這種令尹制的產生與存在,對楚國的發展與強大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明人董說云:“春秋諸國,惟楚英賢最多,而為令尹執國政者,皆其公族(王族),少自僨事,旋即誅死,所以強大累世,而威略無下移,固其君之強明,亦其傳國用人之制獨善也。”董說:《七國考》,中華書局,1956,第29頁。這話確是至理名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康县| 安多县| 乐平市| 连江县| 安仁县| 大新县| 大理市| 荣昌县| 精河县| 政和县| 海城市| 湟中县| 德格县| 亚东县| 德州市| 石台县| 汕头市| 哈密市| 阳信县| 郑州市| 锡林郭勒盟| 桐城市| 龙岩市| 盘锦市| 临西县| 高阳县| 皋兰县| 张家港市| 伊金霍洛旗| 文昌市| 墨玉县| 麟游县| 栖霞市| 阿图什市| 阿克| 中西区| 新化县| 喀什市| 潢川县| 香港 | 多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