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廣州創新引領作用系統

為把珠三角打造成為開放創新的引領區、創新創業的集聚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先導區、科技體制改革的先行區,充分激發創新活力,高效配置珠三角內外創新資源,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把廣州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創新中心,廣州需要引領珠三角區域經濟的發展,打造珠三角經濟增長的新增長極和引擎,為珠三角的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在以上第一部分到第四部分的研究和討論基礎上,本部分基于如何發揮廣州在珠三角創新示范區中的引領作用這一核心問題,構建了包括創新引領主體、創新引領內容、創新引領路徑和創新引領空間四個維度的廣州市創新引領作用系統。

維度一:創新引領主體維度。基于創新系統的理論,廣州需要從企業、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各類中介機構這幾大主體方面發揮其在創新示范區中的引領作用。企業是創新主體,創新離不開企業家和創業家。政府要營造創新生態環境,吸引創新人才,加強政策引導,促進體制機制變革,提供便利便捷的公共服務。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識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能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技能。各類中介機構能推進創新的供給方和需求方互相配合。創新引領系統要依靠這些創新主體來實現和發揮引領作用。

維度二:創新引領內容維度。創新引領內容包括創新型經濟(創新企業和創新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創新型服務(平臺創新、載體創新和金融創新)、創新型體制機制、協同創新和國際合作以及創新的社會生態環境六方面內容。內容維度是創新引領作用系統的核心,旨在回答“引領什么”的問題。

維度三:創新引領路徑維度。針對不同的創新引領領域以及廣州引領珠三角創新示范區具體的方法和途徑,回答“如何引領”的問題。

維度四:創新引領空間維度。包含兩方面內容,其一,廣州在引領過程中自身如何開展創新,促進發展;其二,廣州如何帶動和整合深圳,引領、示范和輻射珠三角其他地區。

以下以引領內容維度,結合其他維度對廣州創新引領作用系統展開具體分析。

(一)創新型經濟是創新發展的主引擎

1.打造國家級戰略性新型產業策源地

創新驅動實現的載體是產業化。要真正推動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必須培育一批能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現代高新科技產業。廣州要打造成為珠三角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輻射帶動珠三角其他區域高新科技產業發展,通過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延伸,在珠三角形成較為完整的創新產業鏈,成為推進珠三角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引領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搶占國際產業競爭制高點。廣州應突出干細胞、移動互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產業。以智慧城市建設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軟件、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高端電子、數字家庭等新興產業,打造智能裝備,催生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加強海洋科技攻關,在海洋生物制藥、新能源開發、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科技領域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打造海洋經濟熱點。實施一批生物技術重大項目,提升廣州高新區的個體化醫療與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水平,打造生物與健康創新產業。廣州要進一步發展先進制造業,完善制造業產業鏈,從制造環節向服務延伸,使加工制造向投資、品牌和生產性服務升級,提升技術水平,創新商業模式,發展新的業態。以推進企業信息化、社會信息化、政府信息化為著力點,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和產業衍生。廣州還要在產業發展制度創新,尤其是模式探索、商業模式創新、疏通產業鏈條等方面發揮探索和示范作用,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

在打造創新型產業的具體引領方式上,廣州要重點突破關鍵和共性技術,推進創新成果應用示范,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向傳統產業滲透,通過自主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制造業以及在產業布局上重點突破,打造特色產業,實現錯位發展。

2.重點培育科技型領軍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

創新型企業是創新經濟的基本單位。廣州要重點培育一批科技型領軍企業,使它們在產業轉型升級、自主創新、市場開拓等方面對區域經濟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高新技術企業的產生,必須以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基礎。廣州要培育引進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要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趨勢,鼓勵創辦科技型中小企業。同時,要進一步推動傳統企業對技術進行改造升級。

在具體引領方式上,廣州要借助人才與資源的集中優勢,培育高速成長的高新技術企業,支持企業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借助科技全球化的機遇,幫助企業實現技術標準的戰略目標。支持企業對產業鏈中的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共性問題等進行整體技術改造,推廣共性適用技術,帶動產業集聚發展。鼓勵企業按照國內外先進標準改造提升現有產品,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同時,要打破發展新興產業的路徑依賴,緊密對接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對廣州市的汽車、電子、石化、造船、紡織服裝、食品飲料以及家具等傳統優勢制造業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轉型,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要堅持市場化、專業化、多元化的思路,加快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鼓勵科技型企業自己建設孵化器,大力開展內孵化和外孵化活動,構建完備的孵化器、加速器以及加速器網絡。鼓勵大型骨干企業設立研發機構。

(二)發揮廣州教育基地和基礎研究優勢,建設創新創業人才的集聚地

創新人才是創新思想和知識的源泉。廣州要發揮研究型大學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支持重點、特色、優勢學科建設,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學科建設,依托市屬高校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高高層次創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能力與水平。推動創新創業人才快速集聚,將示范區建設成為國內創新創業最受保護、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社會成本最低,獲取創新創業資源效率最高,最吸引創新創業人才的地帶。

在實現方式和路徑方面,廣州要加大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育力度。落實“羊城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劃”和“羊城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引進、培養、支持一批高層次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團隊)。探索開展若干項“廣東省大科學研究計劃”,鼓勵和支持科學家參與國家和國際大科學計劃,帶動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迅速成長。加強人才引育載體建設。推進南沙新區、廣州開發區、天河區3個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區建設,實行特殊政策、特殊機制、特優環境,探索具有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的人才政策體系。推進廣州國際生物島“千人計劃”生物醫藥創新創業示范園區等一批人才集聚載體建設,探索建設有利于推動協同創新和創業發展的示范基地,為高層次人才在廣州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載體。推進南沙“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建設,加強與港澳及國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學術交流和項目共建,全方位構建粵港澳創新要素集聚平臺、產業合作平臺、科技研發平臺、人才配置平臺和跨國人才開發平臺等人才載體支撐體系,集中打造資訊科技園、南沙科創中心(產業孵化器)、粵港科技創新產業園等一批高水平的公共科技創業平臺。發揮高新技術企業引才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加大引才、育才投入。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建立博士后流動站,以及企業中端人才創新團隊的建立和創新人才層次提升培養。加大引才宣傳力度,建立海內外引才聯絡機制,引導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面向海內外引進人才、設置重要崗位。

(三)推進多元化、多層次的創新型服務體系建設

1.加強高新區以創新平臺為首的產業集群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創新平臺和科技創新投融資平臺建設

加強高新區創新平臺建設,成為平臺創新的引領者。廣州以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契機,以高新區和各類科技園區為核心載體,優化規劃布局,加大統籌力度,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合作、自由流動,通過創新要素集聚帶動產業發展。特別要注意發揮高新區在創新引領中的領頭羊作用。搭建產業集群創新平臺,通過平臺完成創新要素的集成、協同和整合,促進創新成果外溢,并逐漸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催生現代產業集群,帶動珠三角的產業變革。搭建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服務創新平臺,使其成為宏觀調控平臺、管理服務平臺和社會服務平臺。搭建科技創新投融資平臺,推動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無縫對接。

在實現方式和路徑上,要利用南沙國家級新區的政策優勢,重點建設廣州南沙新區粵港澳創新創業基地、廣州中科院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依托“天河二號”建設國家大數據研究中心,加快建設大數據技術平臺。進一步推進廣州中科院“一院四所”、中烏巴頓焊接研究院、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開放型科技創新平臺以及廣州市119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建設工作。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構建需求導向的應用研究、中試孵化、檢驗檢測、知識產權、技術交易、專業咨詢的全程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加強國家專利技術廣州展示交易中心建設,支持中國技術交易所華南中心發展。通過創新基金、市場融資、招商嫁接、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等多種手段,推進政府引導創新投融資平臺多元化。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建立投融資綜合服務機構,發展眾籌平臺,推進廣州股權交易中心和科技金融超市建設。

2.構建科學合理的區域創新載體系統

通過高新區的先行先試,以一區多園、產業分工合作、要素有序流動等形式,加快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新區片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民營科技園、智慧城、科學城、生物島、大學城、國際創新城等創新載體建設。加快中科院生命與健康研究院、華南新藥創制中心、軍事醫學科學院華南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等一批大型科研機構建設。加快廣州北航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北京大學華南產業創新研究院、浙江大學華南技術研究院、清華珠三角研究院,以及以高校、科研院所為主體的國家醫療保健器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光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研發中心及實驗室等重大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建設科學合理的區域創新載體系統。國家、省、市、區四級聯動,推進各類科技園區建設,明確各園區的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實現錯位、協同發展。支持科技園區向省級、國家級方向發展。組建符合園區特點的創新型產業聯盟。推動大學科技園、民營科技園、專業鎮發展壯大。

3.強化創新科技金融服務的支撐功能

建立科技金融支撐體系。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建立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有效對接機制,營造科技、金融、產業一體化的生態環境,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的金融支撐體系。推進國家科技金融試點區建設。做好“廣佛莞”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建設。加快建設廣州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支持各區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推廣科技保險工作,支持商業銀行設立科技支行,鼓勵科技企業發行中短期票據、融資租賃、資產重組和收購兼并業務,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股權質押融資等科技金融服務。支持番禺區建設廣東省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區。積極推動科技型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發展。建立科技型企業上市后備資源庫,形成科技企業上市梯隊。建立健全科技企業上市扶持制度,支持非上市科技企業通過新三板和區域股權市場進行股權交易及融資發展。

(四)深化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改革

創新型體制機制是創新經濟的制度保障機制。要加強創新科研機構建設的體制機制。推動國有科研機構制度創新,鼓勵民辦科研機構發展,支持科學家領銜組建新型科研機構,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探索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的組織模式,推動廣州市科研機構創新能力進入世界前列。加快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市、區聯動和部門協同,建立統籌協調的科技管理體制,完善重大科技創新與產業化任務的組織方式和協調機制,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資源的共享和運行制度。優化科技項目管理流程,完善科技經費管理制度,建立競爭性經費和穩定支持經費相協調的投入機制,優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和成果轉化的經費投入結構。同時,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民生科技發展機制、人才激勵機制以及政策支持體系。

(五)推進開放、共享、包容的協同創新和國際合作

1.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協同創新的動能

把廣州高校和科研院所豐富的科教優勢帶來的創新力量釋放到企業和產業中。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聯盟,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人才雙向交流。組建一批面向重大需求、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協同、多技術集成的協同創新中心,搭建協同創新交流平臺。加快公共科技資源和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向小微企業和創業者開放科研設施。鼓勵大中型企業通過生產協作、開放平臺、共享資源、開放標準等方式,帶動上下游小微企業和創業者發展。支持開源社區、開發者社群、資源共享平臺、捐贈平臺、創業沙龍等各類互助平臺發展。

2.發揮地緣優勢,推動港澳和國際合作

促進香港和澳門金融、商貿、信息、教育、人才、科研等優勢與珠三角創新創業環境有機融合,努力拓展創新合作。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和信息服務業,探索技術和創新成果跨境轉移轉化機制。擴展廣州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支持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承擔和組織國際重大科技合作項目。鼓勵國外大學、科研機構、跨國公司等設立研發機構,搭建聯合研究平臺。鼓勵本土科技企業參與全球競爭。重點推進中烏巴頓焊接研究院、廣州國家現代服務業國際創新園、廣州開發區中歐區域政策合作試點地區、廣州開發區(含黃埔智能產業園)中高技術產業合作重點區域、廣州中古生物醫藥領域合作、中英生物橋等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建設。

(六)市場、法治和社會多維多措并舉,優化創新生態環境

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是創新發展的支撐,是推進創新發展的基礎。要培育、發展、創新創業文化,營造保護和促進創新的法治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構建服務自主創新的金融支持環境以及創造宜居宜業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法治環境建設。要加強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保護。充分發揮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的作用,加快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落實與新加坡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合作協議,推進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以廣州國家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平臺,加快建設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中新(廣州)知識城知識產權服務集聚區,深化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統一高效的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體制。探索建立知識產權銀行、知識產權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模式,分技術領域建設若干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同時,要組織落實好與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簽署的戰略框架合作協議,把“科交會”辦成展示科技創新成果的“廣交會”,吸引大批高端科技項目來廣州產業化。要持續開展廣州“中國創業導師行動”。新聞媒體要加大對創新人物和創新精神的宣傳,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通過提升示范區載體功能,廣泛集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使廣州成為適宜創事業、辦企業、聚產業的城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平县| 长春市| 乡宁县| 大港区| 高淳县| 敖汉旗| 双辽市| 垦利县| 宜昌市| 鹤山市| 濉溪县| 抚松县| 永济市| 芮城县| 奉节县| 纳雍县| 丹棱县| 通许县| 大安市| 巴塘县| 徐汇区| 阿勒泰市| 嘉义县| 霞浦县| 合水县| 赣州市| 清水县| 清远市| 巴彦淖尔市| 昌邑市| 淳化县| 山丹县| 吉林市| 南陵县| 揭西县| 永宁县| 慈溪市| 麻城市| 喀喇沁旗| 石门县| 称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