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詹姆遜對總體性辯證法的辯護與超越

在當代西方的后現代文化批判和反思中,有一個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后現代文化批判有機結合起來的著名學者,他就是美國杜克大學教授——詹姆遜(又譯詹明信、杰姆遜)。研究詹姆遜的后現代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們今天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做一個自覺的馬克思主義者,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與分析、解決時代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是一條不可逾越的地平線

詹姆遜自覺地在文化批判中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評判現代性和后現代性問題。他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一書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已充分滲透到各個學科的內部,在各個領域存在著、活動著,早已不是一種專門化的知識或思想分工了。”〔美〕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陳清僑等譯,三聯書店,1997,第20頁。馬克思已經不是一種狹隘的教條和理論體系,它滲透到各個領域和方面,無論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抱什么態度,是贊成還是反對,都不可能回避馬克思所提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闡釋學比今天其他理論闡釋模式要更具語義的優先權。”〔美〕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第146頁。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絕對的視界,是一條“不可逾越的語義地平線”〔美〕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第147頁。

1.馬克思主義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即全面性、包容性、靈活性和深刻性

詹姆遜認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一條不可逾越的語義地平線”,首先是由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特性決定的。它既有對事物特別是對資本主義的理論反思和理解,又有某種“烏托邦沖動”和對未來的生產方式的驚人重建,全面而深刻;它能夠出色地吸收、包容和轉化其他理論話語。這表現為20世紀馬克思主義與精神分析、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現象學、解釋學、符號學等理論話語的全方位的對話及其結合,出現了精神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等。“馬克思主義的‘特權’在于它總是介入并斡旋于不同的理論符碼之間,其深入全面,遠非這些符碼本身所能及。”〔美〕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第22頁。馬克思主義能夠靈活地出入于世界不同的話語體系之間,并在其中自由地進行“斡旋”、綜合、轉換、消解與重建,把那些看來敵對的或者互不相容的話語融為一體。因之,詹姆遜指出:“馬克思主義就是從內部去吸收別的語言體系,同時揭示這種語言的局限性,那么,這也許的確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特征。”〔美〕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第25頁。

2.馬克思主義辯證理論的出發地是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他認為,承認馬克思主義的全面性、包含性、深刻性的特征,并不是把馬克思主義看成一個折中主義的大雜燴,而是有著基本的原則立場、觀點、視角,而馬克思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一文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出發地。在這里,馬克思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關系的著名論斷,就為馬克思主義者分析和研究一切社會文化問題包括現代性問題提供了基本的理論視角。他甚至認為,所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都濃縮于該《序言》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一段話中,該段話是研究一切其他問題的重要理論指南。在他看來,系譜學等歷史主義的理論困境就在于它們無法把對社會歷史的進步和演化的“歷時性”的理解與對某一社會形態的基本結構的“共時性”的理解統一起來。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生產方式、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理論注意到了生產方式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統一。一方面考察了生產方式的歷時發展,把生產方式看成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演化的歷時性上升過程,即從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到封建生產方式再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演進;另一方面,又把每一種生產方式作為一個包含不同層次的共時性系統來考察,從而產生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區分及其二者的辯證運動。

詹姆遜進而認為,馬克思的這一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統一的解釋框架具有強大的解釋功能。他指出:“只有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在哲學上符合邏輯的、在意識形態上令人信服的解決上述歷史主義困境的方法。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充分說明文化過去的本質神秘性。”〔美〕詹姆遜:《政治無意識》,王逢振、陳永國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第10頁。在理論分析批判過程中,詹姆遜對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探索就是建立在《序言》中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辯證運動的理解之上的。這使他避免了某些西方資產階級學者那種把某種理論和觀念加以“永恒化”從而用觀念和理論代替對現實分析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歧路,保證他總是把這種理論研究指向現實生活。他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就在于,他們把這種對理論的自我永恒化的分析,對抽象過程傾向于用自身來替代現實客體的那種內在力量的分析,轉移到對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文化世界的日常理解的領域。”〔美〕詹姆遜:《馬克思主義與形式》,李自修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第314頁。

(二)總體性辯證法具有時代性

詹姆遜認為,馬克思主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這個強大的生命力體現在時代性上。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總體化原則仍是現時代最有力的理論武器。

1.用歷史辯證法的總體化原則來分析和把握現代性問題

他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觀點,是總體化的辯證法,它是研究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基本指導原則和根本方法。于是,他拒斥那種就現代性研究現代性的抽象方法、孤立的割裂的研究方法,而是采取總體化的、綜合的方式,把現代性放到整個當代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中加以分析、批判。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本觀點是綜合,暗示著一種將社會當作整體考慮的模式或一幅圖畫。而資產階級社會學卻是分析性的,對事物分門別類地觀察。”〔美〕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第109頁。馬克思主義的綜合方法與資產階級的話語體系相比,其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夠把握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從總體上把握事物,從而形成對事物的整體和全面性理解,盡最大可能接近社會歷史的真實面貌。

在對資本主義社會作綜合性和總體性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并列舉了比利時的當代思想家歐內斯特·曼德爾的理論。他認為曼德爾就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運用馬克思主義總體辯證法分析的典范,認為曼德爾關于資本主義發展三階段的理論特別是他關于“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理論是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發展。他說:“曼德爾運用一種靈活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第一次將資本主義的第三階段理論化。”〔美〕詹姆遜:《文化轉向》,胡亞敏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第34頁。他借鑒曼德爾關于資本主義總體性的理論框架,來分析和建構自己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理論框架。他指出,文化形態和文化邏輯應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階段與水平相一致,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階段不同,那么,文化樣態和邏輯也就不同。他把資本主義文化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與19世紀的市場資本主義和蒸汽動力相應的文化形態或邏輯是現實主義,此為第一階段;與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壟斷資本主義(或者帝國主義)、電力和內燃機相適應的是現代主義,此為第二階段;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晚期資本主義(或多國資本主義)、電子、核動力相對應的是后現代主義,此為第三階段。運用這一綜合性、總體性框架,他認為,無論多么復雜的現象、多么抽象的術語、多么新穎的風格及形式,都可以進行恰當的分析評判,得出合理的結論。正是由于堅持了這一理論基點和框架,詹姆遜與利奧塔和福柯不同,不是像他們那樣致力于解構現代性、提出后現代性的話語模式,而是著力于運用它的綜合性總體性框架去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新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形式以及其中包含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之間的關系。

當然,他的三階段文化邏輯不是單向式的福柯系譜學的,而是辯證的。為了同“歷史主義”單向演進邏輯相區別,他特別強調了馬克思辯證法的重要性。他指出:“辯證法最重要的哲學功能就使他能夠協調我們對之缺乏充分思考的歷史的兩副面孔或方面:即同時出現的同一性和差異性,在這種狀態下,事物既可以改變又保持統一,既能夠經受最令人吃驚的變化和擴張,同時仍構成一些基本和持續的結構的運轉。”〔美〕詹姆遜:《文化轉向》,第167~168頁。在他看來,資本主義三大發展階段之間以及不同的文化邏輯之間,不存在絕對的分野,它們既有差異,又有統一;既有創新,又有繼承。同樣,在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之間也是如此。在全球化時代,不能離開現代性來孤立地考察后現代性或者脫離后現代性而孤立考察現代性。

2.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是總體性辯證法的必然要求

詹姆遜認為,在對文化進行考察時,要采用辯證的總體性的、綜合性的要求就必須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不能拘泥于某些具體的學科方法。他明確指出:“對文化或者說任何事物的理解只有通過交叉考察,或學科間相互涉指、滲透才能獲得,才能完整全面。”〔美〕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第8頁。他不僅這么說,也是這樣做的。他在分析資本主義文化時總是把文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人類學、政治學、經濟學、地理學甚至建筑學等領域的方法結合起來,運用自如。他認為,綜合運用這些方法并不是什么自己的研究,早在馬克思那里就已經這么做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研究,就是綜合運用跨學科方法的。在對待文化的態度上,馬克思也是把其看作互為聯系的有機整體,其內部既是相互區別又總是相互聯系的。

3.對理論方法本身也應抱辯證的態度

詹姆遜把當代資本主義文化中的哲學、文學、音樂、電影、建筑藝術等各種文化形式綜合起來進行解讀,從而探究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關系。對綜合性的解讀方法,他認為應該把內層解讀與外層解讀相結合,對此也應該采取辯證批評方法。內層解讀法旨在發現與建構文本內在的創新及效用;外層解讀是把文本看作更深層的社會和歷史進程的外在標志或癥狀,不能單純地進行意識形態分析,不能導致相對主義,二者密切聯系。

辯證解讀是對文本的否定性解讀與肯定性解讀的統一。所謂“否定性解讀”,是指馬克思主義文本解讀的“去偽”和“非神秘化”,即表明文化產品在使特定權力結構合法化,在永久保持和再生產這一結構并在生成虛假意識的特殊形式的過程中,是如何發揮意識形態功能的。從“肯定性解讀”來看,馬克思主義文本解讀要透過文本的工具性功能而發現與其相伴隨的烏托邦力量,以便象征性地證實特殊歷史階段和階級存在形式的整體統一。二者要結合起來。否則,如果孤立地從事否定性解讀,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就會變得機械和工具化;如果孤立地從事肯定性解讀,有可能把文化分析變成宗教的或者神學的、說教的或道德的。他說:“馬克思主義的否定解釋學,馬克思主義實踐的正統的意識形態分析,在對實際作品的解讀和闡釋中,應與馬克思主義的肯定解釋學或對相同的意識形態文化文本的烏托邦沖動的破譯同時進行。”〔美〕詹姆遜:《政治無意識》,第282~283頁。他進一步分析了否定性解讀與肯定性解讀相統一的客觀基礎。他說:“馬克思要發揮一種特殊的思考方法,既能掌握資本主義彰明在目的劣根性,同時又能深切了解其異乎尋常、獨具解放動力的優點。如何在同一個思維架構里掌握這兩方面的特性而不致減弱任何一方的價值,那正是我們在評估之時要嘗試做到的事。無論如何,資本主義同時是人類歷史,最好和最壞的一樣東西。”〔美〕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第502~503頁。在詹姆遜看來,馬克思早就看到了資本主義的二重性和內在矛盾性,它同時進行著人類的解放與壓抑、進步與倒退、財富與貧困的生產,它們之間互相作用、互為條件。這一立場奠定了詹姆遜對現代性和后現代性分析的辯證態度。

(三)超越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詹姆遜既不把馬克思主義看成現代主義,又不把馬克思主義看成后現代主義,基本上把馬克思主義界定為超越了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理論形態。他自己聲明:“事先將馬克思主義和現代主義這兩種批評的主題合二為一的行徑是毫無成效的。這一嘗試或許會引出馬克思主義是不是現代主義的問題,但未必會有答案。”〔美〕詹姆遜:《快感:文化與政治》,王逢振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第214頁。詹姆遜明確反對那種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機械主義、經濟主義、技術決定論、唯生產力論和19世紀的西方主流現代主義混為一談的觀點,指出這是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精神的極大誤解和偏離。

1.站在晚期資本主義的時間點上看待馬克思主義,指出馬克思主義新的歷史任務

詹姆遜把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特指為“晚期資本主義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他特別強調了晚期資本主義時期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

他認為:“晚期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不僅要建立一個對商品消費的恰當的唯物主義分析,而且要建立一個對為了獲得身份的承認而產生的各個團體之間競爭的唯物主義的分析,這種承認——如用戶第一主義和種族間的國內戰爭——它們構成了我們這個特殊時代的特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需要對所有這些問題提供解釋——如意識形態、階級斗爭、文化以及上層建筑的運作等——這些都是當前全球范圍的問題。分析的精神將是原有精神的延續,是對現代時期的終結作成功的詳細闡述。但是,這些概念必須是新的、生機勃勃的,它們將被設計成能夠對這種擴張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新奇之處作出解釋。”〔美〕詹姆遜:《文化轉向》,第87頁。

2.明確完成新歷史使命的要求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立足點

詹姆遜認為,晚期資本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要完成上述歷史使命,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立足點,其一是生產力決定論;其二是階級斗爭的理論。

雖然詹姆遜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歸結為經濟決定論,但是他認為要談馬克思主義就不能脫離生產方式,不能不談經濟結構,不能不談經濟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的、根本的、歷史的、不可逾越的特征。在分析當代晚期資本主義問題時,明確這一點很重要,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征。

另外,分析晚期資本主義也不能脫離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詹姆遜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顛撲不破的普遍真理是相信階級、階級運動和階級斗爭的普遍存在。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與過去那種轟轟烈烈的階級斗爭相比,已經不存在界限分明的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形態,一清二楚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也不存在了,整個社會的局面比過去一個世紀前復雜得多,但是階級斗爭依然在以各種方式存在著。其中,文化就是晚期資本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特殊的場所之一,與這種階級斗爭狀況相適應的革命的新形式就是通過改變空間、革新共同體來改變日常生活。他主張進行日常生活革命,贊同列斐伏爾等人倡導的“新空間的建構”。

對于晚期資本主義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實用性問題,詹姆遜早在1984年為利奧塔的《后現代狀況》寫的英文版序言中就指出:“當我們跨入一個以‘第三次浪潮’的科技、跨國公司和信息資源充足等為特征的后工業社會時,那些適用于分析古典資本主義的種種觀點,仍然能夠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嗎?但不容否定的是,只要權力和控制權依舊是社會的最為主要的問題時,尤其是私人占有制占主導地位時,我們就不得不作出一個無法回避的肯定答案,亦即重新確認馬克思主義對研究正統資本主義所提供的分析模式是無比優越的。”王岳川等編《后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第97頁。對于這一點,當代英國馬克思主義者伊格爾頓持相同觀點,他說:“很難看出馬克思主義竟然會在現代性不死的情況下死亡,這只是后現代主義期望發生的事情。如果后現代主義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如果現代性確實已經結束,那么馬克思主義也就非常可能隨之而被廢棄了。但是,如果我們仍然在現代矛盾里面掙扎,如果在這些矛盾得到解決之前現代性不會結束,如果定期發布的關于現代性的訃告是夸大不實之辭,那么馬克思主義就一如既往地是相關的。”〔英〕伊格爾頓:《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馬海良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第118~119頁。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詹姆遜所講的“晚期”不是意味著過時或者行將就木,而是包含“持久”的意思。他同時認為,超越了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單一和一成不變的,而是多樣化和不斷發展的。1971年他就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應該存在著幾種不同的馬克思主義,這同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同思想反映其具體社會情況的原則完全一致,其中每一種馬克思主義都滿足了其自身社會、經濟體系的特定需要和問題。”〔美〕詹姆遜:《馬克思主義與形式》,序言第9頁。

詹姆遜并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僵死不變的教條,而是將其看作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變化的行動指南。早在1989年蘇聯東歐劇變之前,詹姆遜就強調:“馬克思主義,就像所有其他的文化現象,隨其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第三世界國家需要的馬克思主義同正處于低潮的社會主義,更不用說同那些‘先進’的跨國資本主義國家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之間有著不同的側重點;這么說并沒有任何聳人聽聞之處。即使在那些資本主義‘先進國’之間也存在深刻的不均衡和非共時性,其他種種馬克思主義對它們仍具有生機勃勃的相關性。”〔美〕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第274頁。

3.關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和前途,寄望于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超越

詹姆遜很關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前途命運,關注中國人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現代性和后現代性問題。他感到,中國在20世紀80~90年代對現代性問題把握得不太好,不是很成熟,過分追求增長,西方的資本、技術和現代性意識形態與后現代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國,沒有很好地分析辨別,在告別了過去的物質匱乏和政治苦難之后,似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許多人沉浸于自我中心式的物質享樂主義,這是一種“顛倒了的太平盛世主義的中國翻版”。他坦言,中國只有依靠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才能反對西方中心主義與西方的文化霸權,超越西方的發展邏輯以及現代性、后現代性話語的誤導。

通過對詹姆遜的超越后現代的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可以看出,他運用馬克思的辯證法和黑格爾式的總體化分析方法,對現代性和后現代性以及當代西方的主流文化進行系統分析,突出了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批判力量和思想光輝,從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相互滲透、纏繞的角度反思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并把二者的發展同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變化相聯系,同時結合與參照許多文化文本進行綜合分析,體現了他的理論視野的開闊性、包容性、創新性和辯證性。

但是,他的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其理論缺陷表現為:第一,它的理論學院味較濃,缺乏實踐性,沒有與政治斗爭的實踐相結合,所以被伊格爾頓稱為“椅子上的馬克思主義者”。第二,在兼容并包的過程中出現了內在的矛盾性。美國后現代主義理論研究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和斯蒂文·貝斯特指出,詹姆遜“把后現代主義揚棄為馬克思主義的作法雖然有助于他去分析新的社會與文化變遷,并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但是這樣做卻往往犧牲了他的理論的一致性和中肯性。他的著作很好地說明了一種折衷的多視角理論所具有的潛在危險:試圖將大量的觀點結合起來,但其中有些視角卻互不相容,彼此處于一種緊張狀態”〔美〕貝斯特、〔美〕凱爾納:《后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張志斌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第250~251頁。。比如,他反對把馬克思主義與現代主義相聯系,先用馬克思主義的視角把后現代主義界定為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然后又采用后現代主義的觀點把晚期資本主義文化規定為形象的、類像的、片斷化的、東拼西湊的精神分裂式的文化。后現代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在他這里陷入了緊張之中,有損于他的馬克思主義觀點。

但是,瑕不掩瑜,在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處于邊緣化的大環境中,他又生活在當代資本主義的心臟,詹姆遜能挺身而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剖析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是難能可貴的,顯示出他超人的理論勇氣和敢于追求真理的大無畏氣概,值得人們景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江口市| 黔西县| 仪征市| 马尔康县| 孟津县| 库尔勒市| 吴川市| 锦州市| 林州市| 特克斯县| 南昌市| 周口市| 攀枝花市| 天柱县| 刚察县| 蓝田县| 牟定县| 佛冈县| 广汉市| 浦江县| 集安市| 开鲁县| 军事| 改则县| 仪陇县| 龙海市| 壶关县| 措勤县| 怀宁县| 民勤县| 陵川县| 共和县| 上饶县| 青龙| 高唐县| 黄龙县| 霞浦县| 布尔津县| 江陵县| 拜城县| 安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