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老區振興發展的新引擎:以井岡山革命老區縣域經濟發展為例
- 周金堂
- 2字
- 2019-01-04 19:48:09
引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 研究背景
本選題是根據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與理事單位聯合承擔的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委托的重大課題——“‘十二五’期間中國中部地區發展思路研究”的要求來選擇研究對象,確定研究內容,開展研究工作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事關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舉措?!熬畬礁锩蠀^新世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是以地處中部地區的江西、湖南兩省交界處的羅霄山脈中段的“五縣一市”為研究對象。該區域是我國“十二五”規劃扶貧綱要中重點扶貧的14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它集行政交叉、民族聚居、山區、老區、貧困地區特征為一身,包括江西省的井岡山市、永新縣、遂川縣、蓮花縣,湖南省的茶陵縣、炎陵縣。但炎陵縣、茶陵縣未被列入14個連片重點扶貧地區之中。
井岡山革命老區“五縣一市”的區位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非常特殊,是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組成部分,既是有“革命搖籃”美稱的老區,又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山區及貧困地區。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軍經過萍鄉、蓮花縣后到達永新縣,在永新經過“三灣改編”后把秋收起義的部隊帶到井岡山。在井岡山斗爭期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先后在寧岡、永新、茶陵、遂川等縣恢復和建立了黨組織,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老區由井岡山市(2000年5月原寧岡縣并入)、永新縣、遂川縣、蓮花縣、茶陵縣、炎陵縣等“五縣一市”組成。

圖1 “五縣一市”范圍

圖2 湖南省、江西省及三市(地級市)與“五縣一市”關系
“五縣一市”分屬兩個省和三個地級市管轄。茶陵縣、炎陵縣地處“一五”“二五”期間國家布點的八大工業城市之一——湖南省的株洲市,井岡山市、永新縣、遂川縣處于較為典型的傳統農業地區——江西省的吉安市,蓮花縣地處資源(煤)枯竭型城市——安源煤礦大罷工發生地江西省的萍鄉市。井岡山革命老區“五縣一市”的人民曾經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過巨大的犧牲和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來,盡管黨和政府對老區的建設與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但由于該地區與其他地區之間的要素稟賦差異較大,特別是區位、資源、人才、交通等因素的制約,目前該區域總體上還處于欠發達狀態。
作為我國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經濟是推動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事關民生改善、社會穩定的民本經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于統籌城鄉、區域工農貿等的協調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在中國,“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強則國家強。就現實而言,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難點在縣域,抓住了縣域,就抓住了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的基礎與關鍵。2012年底,中國縣級區劃單位共計2852個(其中市轄區860個、縣級市368個,縣1457個、自治縣113個,林區1個、特區1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縣域行政區域土地面積約為880.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91.72%,縣域人口91311萬,占總人口的68.1%。2012年底,我國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總量達到28萬億元,占國民經濟總量的53.5%,縣域人均GDP已經達到全國人均GDP的3/4。同時,縣域之間的發展差異性非常大,四大區域中1948個縣(市、自治縣)的要素稟賦、生態環境等各不相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懸殊、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多重矛盾交錯。由此,轉變區域與縣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面臨十分復雜的情況和形勢,尤其是在城鄉二元體制下,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更為艱巨。
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五縣一市”都處于中部崛起的特殊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不高,社會發展和社會管理期待進一步加強,屬于典型的集老區、山區及貧困地區為一身的地區。在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過程中,既面臨著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破解經濟發展難題,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機遇和考驗,又面臨著發展基礎差,經濟規模小,需要加快趕超速度與保護生態環境同向、同行、同力,即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壓力與挑戰。
當前,由于我國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相互交織,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相互關聯,且諸多矛盾相互疊加,使宏觀調控面臨更多的兩難選擇,統籌區域、城鄉、國內外、人與自然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研究和分析中部地區井岡山革命老區縣域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成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區域協調平衡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時,貧困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如何消除貧困,發展老區、山區、貧困地區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欠發達地區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步伐,是我國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課題?;诰畬礁锩蠀^新世紀以來的發展歷史與現實以及當前宏觀經濟大背景,研究該地區的生產力水平、縣域產業特點、老百姓幸福程度以及未來發展的對策和制度設計等,是轉變老區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解決老區、山區、欠發達地區發展難題特別是貧困問題,促進中部崛起,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實現跨越發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的重要理論問題和十分緊迫的現實問題。
二 研究目的與意義
該研究擬達到的主要目標是: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井岡山革命老區為研究對象,在做好調研的基礎上,收集、分析“五縣一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數據資料,以便更深層次地了解我國革命老區、山區及貧困地區的形成、演變過程;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全面及可持續發展程度不夠的內在因素進行剖析,對造成落后的原因特別是老區、山區、貧困地區的發展需求要素及刺激發展方式等因素進行比較分析,進而整理和提煉出一些客觀實用的解決老區、山區、貧困地區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理論觀點和政策建議,總結歸納出一些操作性較強的實踐方法,進而使研究成果能成為一個有益于促進老區、山區及貧困地區的平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發揮建言獻策作用的案例分析材料或文本載體。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五縣一市”是集老區、山區、貧困地區為一體的中部欠發達地區,因此,對井岡山革命老區“五縣一市”的區域發展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既有代表性,也有典型意義。研究這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對于調整區域發展政策,逐步解決好革命老區、山區及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對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平衡、全面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實踐針對性、理論探索性、政策架構和制度安排的指向性,其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理論意義
由于轉型經濟的特殊背景和廣闊的國土空間,中國區域經濟問題層出不窮,如產業轉移、地方競爭、流動人口城市化、低水平建設、地區差距等,由于現有區域經濟學理論主要是針對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現象提出來的,所以既要借鑒、吸收西方現代區域經濟學理論,又要推進學科本土化、創立和發展。運用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以及貧困地區追趕經濟發達區域常用的后發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旅游經濟學理論、生態經濟學理論、協調互動理論、可持續生計資本理論、梯度轉移理論等,深度詮釋老區、山區、貧困地區落后與欠發達形成的原因,并為老區的轉型發展、脫貧致富提出新的路徑模型選擇、制度設計等建設性建議,進而為井岡山老區“五縣一市”在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加快建成老區小康社會的生動實踐中贏得機會、抓住機遇、用好政策,提供發展思路、理論指導和決策參考。
(二)現實意義
(1)通過分析研究,為我國支持老區、山區、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政策改進建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平原區域、沿海區域依靠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得到了長足發展,而深處我國國土內陸的山區、老區、貧困地區,雖然有些地方自然資源豐裕,農村富余勞動力多,但區位條件差,人才缺乏,經濟發展都比較滯后。目前井岡山老區“五縣一市”尚處于欠發達狀態,貧困落后的問題在縣域尤其是農村地區表現得十分突出。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促進中部崛起的過程中解決井岡山老區的欠發達問題,切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條件,是本選題開展研究首要考慮的問題。通過研究,可探索總結一些比較系統的、有利于解決老區及貧困地區發展問題的理論框架、政策建議及經驗總結和實踐措施,并為此類地區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尋找新模式、新路徑。
(2)探索跨行政區域(兩省交界)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經濟發展的新設計、新構想。井岡山革命老區“五縣一市”橫跨湘、贛兩省三個地級市,面積12229.8平方公里,人口234.79萬人(截至2012年底)?!拔蹇h一市”都遠離各自所屬行政中心、經濟中心,因而經濟社會發展的績效相對遜色于發達地區。當前,井岡山革命老區的發展面臨不少的困惑、機遇與挑戰,如何抓好機遇、解決困惑,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焦點、重點、難點。同時,通過解決好革命老區的貧困與發展問題,認真總結60多年來的經驗教訓,將有助于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解決老區、山區及貧困地區的理論架構、政策法規、制度安排、經驗模式,進而為其他相同或相類似的地區提供轉型發展、科學發展的有益借鑒與參考。通過對該區域的研究,探討行政區域與經濟區域相交錯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新規劃。
(3)運用老區、山區、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振興發展、科學崛起的新案例、新典型,為欠發達地區實現科學發展提供借鑒。革命老區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革命根據地。全國有1389個革命老區縣(旗、市、區),分布在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井岡山革命老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7個根據地之一。革命老區特別是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建設事業的發展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來,革命老區的發展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多數還處于欠發達狀態。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如何面對老區、山區、貧困地區的發展實際,通過深入研究分析,提出合情合理的崛起策略、對策建議,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發展老區生產,改善老區民生,振興老區經濟,加快建成縣域小康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中國現代物流發展報告2017
- 傲雪一枝梅:改革開放卅五年的學術思考
- 轉型抉擇2020: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與挑戰
- 國有產權、政府層級與集團內部資本市場運作機制(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成果文庫)
- 中國區域經濟增長中的空間影響研究
- 中國式現代化的企業力量:藍迪平臺企業發展報告(2022)
- 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問題研究
- 中國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綜合評價與典型案例
- 市場的邏輯(增訂本)
- 經濟周期與企業創新:機制與效率
- 城鄉居民教育投資與收入關系實證研究:以中國中部地區為例
- 中國資本市場演進的基本邏輯與路徑
- 經濟大變局,中國怎么辦?
- 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2010-2011):流動性回收與新規劃效應下的中國宏觀經濟
- 世界城市空間轉型與產業轉型比較研究(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