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農村權力結構演變
- 周晶晶
- 648字
- 2019-01-04 19:43:51
第四章 規則的變化:從宏觀政策到基層實踐
組織為了實現持續運作的目標往往會選擇采用各種規則對組織成員進行協調與約束。而在韋伯對于“科層制”的闡釋中,規則更是被視為權力以及行動的首要原則,任何科層制組織中的行動者權力的行使都必須受到規則的明確制約(韋伯,2006)。也就是說,宏觀規則構成了組織中個人行動的基本約束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建構著行動領域并且對實際行動進行塑造。而對于具有科層組織性質的基層政府來說,國家宏觀規則的變化會直接造成地方性規則制定以及地方官員行為的變化。但是,由于規則實施的“不確定性”特點(費埃德伯格,2005: 147),這種變化并不完全意味著行動者的行動會完全按照宏觀規則的要求來展開,新規則雖然對行動者的行為帶來了限定與約束,但也為行動者提供了新的機會主義空間(魏沂,2001)。
具體而言,宏觀規則的變化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①在沒有規則的情況下,建立新的規則;②在已有規則的基礎上,對規則進行改革與調整;③將已有的規則,重新激活并實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是相互依存和相輔相成的,也是國家制度與制度執行能力的體現,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是治理能力提高的基礎,而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則能夠更好地發揮治理體系的作用(中共中央宣傳部,2014)。中共中央以政治制度建設、黨員干部作風建設、民生建設、經濟建設等為突破點,進一步深化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逐步形成了以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為特點的政治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