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農業的改革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貧困地區率先展開的,最初的做法具有個別性、分散性和局部性,主要措施是實行以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為主要內容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50年代實施農業集體化體制以后,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是各地農民應對經濟困難的措施之一,所以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并不是新生事物。新的做法是中國政府允許它們存在,并以它們取得顯著的增產效果為依據對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給予支持。為了形成全黨、全社會的共識,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論證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并提出了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公有制和農業生產家庭承包責任制都長期不變的主張。1983年中央“一號文件”深刻闡明了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和“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這兩個論斷。1984年的“一號文件”將土地承包期由原來的3年延長到15年。在三個“一號文件”的推動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中國農村得到了普遍推廣。農民獲得了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后,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1979~1984年,按可比價格計算,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7.6%,加上農產品價格的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平均增長15%,農村大部分人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

農業改革初期主要采用包產到戶的做法,即集體土地分別承包到戶,由農戶負責生產與管理,經濟核算和收益分配仍然由農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但包產到戶很快就轉為包干到戶,即農戶承擔向國家交納稅收和完成農產品定購任務,以及向集體經濟組織交納土地承包費的責任,農民集體經濟組織不再對這部分生產活動進行統一核算和統一分配。農戶成為生產經營和經濟核算的基本單位,這與“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產生了矛盾。針對這種情況,國家又對人民公社體制進行了改革。具體的做法是把生產隊改為合作社;撤銷生產大隊,設立行政村;撤銷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成立鄉政府。到1985年5月,這項改革全部完成。全國共建鄉、鎮政府91138個,成立村民委員會94061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村民小組。

中國的農業改革實際上是沿著兩條線索同時展開的。一是為應對貧困的挑戰而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二是為應對周邊地區發展更快的挑戰而實行的對外開放。提出這種說法的依據是:1978年11月18日,廣東省寶安縣石巖公社上屋大隊加工廠和香港電業有限公司下屬的香港怡高實業公司簽約,成立了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上屋電業(深圳)有限公司。這個活動在時間上并不晚于安徽小崗村的聯產承包。改革伊始,深圳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僅采取了包產到組、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和分田到戶(社員只承擔上繳公糧和出售余糧的義務,除土地屬集體所有外,社員與生產隊沒有經濟聯系)等改革措施,而且發揮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采取了對外開放的措施。

第一,瞄準香港市場調整農業生產結構。1979~1980年,深圳將65000畝稻田改造成27000畝魚塘、9250畝魚塭(一魚一稻)、8621畝菜地、7910畝果園、12000畝花圃和藥圃。這些舉措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農民收入。例如,南頭公社翻身大隊在適宜養魚蝦的1350畝水田里放養魚蝦,發展外向型的水產業。1980年養殖收入12.6萬多元。福田公社新洲大隊開挖魚塘50多畝,圍墾海灘250畝,養魚養蝦。

第二,開展過境耕作。地處邊沿的生產隊在香港新界的“插花地”種植蔬菜、鮮花和其他經濟作物,產品在新界出售,收入的港幣購進生產資料。1980年附城公社蓮塘大隊利用地處邊沿的條件,在新界辦廠、設場,種菜、養魚,收入港幣67萬多元,撿拾廢舊物資收入60萬元,這兩項收入占大隊當年總收入的44%。

第三,開展橫向聯合。福田公社靈活地采取股份分紅和租借土地等形式,發展各種類型的聯合企業。1980年收入270萬元,占全社總收入的24%。下梅大隊根據石山多的特點,與外界聯辦石場、茶場等,共增收12.6萬元。福永公社鳳凰大隊第15生產隊與外商合營種菜,1980年全年總收入比1979年增長43.1%。

第四,以補償貿易的方式發展規?;B殖業,興辦小型來料加工企業和裝配企業等。截至1979年年底,深圳累計引進426個補償貿易項目,1980年工繳費和利潤分成2700多萬港元。布吉公社開展來料加工和建材生產,全社總收入由1979年的169萬元增加到1980年的520萬元,增長了2倍多。

第五,開展邊境小額貿易。地處邊沿的農村社隊,完成國家交售任務后,農副產品可以小額自行出口新界。據不完全統計,1980年深圳過境小額貿易為1874萬元,占總收入的1/4。羅湖區與香港新界水土相連。采取上述措施后,1980年總收入1800多萬元,比1978年增長1.5倍。附城公社漁民村大隊利用靠近香港的有利條件,走漁工商副綜合發展的道路,1980年人均分配2000元,勞動力平均分配3800多元。李力等:《從深圳農村的變化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暨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4期。

一種觀點認為,合作化、公社化工作過急、過快、過粗,是農業集體經營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仔細推敲,這種說法并不能自圓其說,因為工作過急、過快、過粗造成的問題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得到解決,這些問題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并沒有得到解決,說明除了過急、過快、過粗的原因外,方式不當可能是更為重要的原因。

農業適宜采用家庭經營方式,是由農業生產難以實現有效監督、勞動質量難以準確度量等特殊性決定的。家庭經營可以滿足生產單位與生活單位合一、生產經營與家計安排合一的要求,而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和諧關系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監督成本,所以家庭經營能較好地滿足農業生產的要求。集體經營難以對農業勞動實現有效監督,難以對勞動者的勞動質量做出準確度量,難以制止部分人免費搭車的行為,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的農民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這是農業集體經營中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的主要原因。

除了實行承包制外,通過提高農產品價格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是促使該階段農業生產增長的重要原因。據記載,糧食統購價格從1979年夏糧上市時提高20%,超購部分再加價50%;其他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也有相應提高。農機、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工業品的出廠價格和銷售價格在1979年和1980降低了10%~15%。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引發了改革之初至1984年期間的農業非常規增長。但它推動農業增長的效應是一次性釋放完畢的。1980年代中期以后,農業增長主要是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培育農村市場體系和發揮市場機制等作用的結果。在發育農產品市場方面,中國采用的是漸進式的改革方式,即通過價格形成和資源配置的“雙軌制”,逐步完成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農產品市場的雙軌制,體現在農產品價格的“調” “放”結合上。中央政府在改革初期就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等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并采用了超購加價的方式。農民出售給國家的糧食越多,得到的平均價格越高。農產品價格的提高,直接刺激了農民增加投入、提高復種指數的積極性。林毅夫的一項計量研究表明,1978~1984年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對總產出增長的貢獻率約為16%。林毅夫:《中國的農業改革與農業增長》,載《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三聯書店,1992,第9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海县| 凭祥市| 五家渠市| 普兰店市| 乐都县| 化州市| 榆社县| 宜君县| 安泽县| 佛山市| 乐东| 宁阳县| 渭源县| 青浦区| 淮滨县| 中卫市| 个旧市| 四平市| 修武县| 若尔盖县| 徐水县| 永和县| 斗六市| 社会| 怀远县| 葫芦岛市| 南陵县| 环江| 汉阴县| 中阳县| 海原县| 闽侯县| 怀远县| 南开区| 凤山市| 谷城县| 寿宁县| 新竹县| 富蕴县| 开江县| 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