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鄉村秩序的裂變與重建:企業與社會的“雙向嵌入”作者名: 周延東本章字數: 1881字更新時間: 2019-01-05 00:02:44
二 研究議題:鄉村企業運行與鄉村秩序重建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政府深化體制改革,逐漸放松對于企業的控制和管束,推動國有企業改制,大力促進私營經濟的發展。當前,民營企業已經逐漸成了國內外自由競爭市場的中堅力量。筆者系統地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營企業的誕生、成長和發展歷程(見表1-1)。
表1-1 新中國成立以來鄉村民營企業的產生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文獻材料梳理自制。
本研究選取民營企業中的鄉村民營企業為研究對象。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潮中,隨著鄉鎮企業的改制轉型以及鄉村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鄉村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整個民營經濟迅猛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05~2008年,鄉村民營企業從業人員的數量不斷上升,所占比重在30%以上(成思危,2010:664)。鄉村民營企業在鄉土社會中的產生、成長和發展,對于實現鄉村的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以及促進社會建設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推動農村工業發展。鄉村民營企業作為更新設備、提高生產技術和推進產品升級的主要平臺和發力點,在發展農村工業、開拓農村商品市場以及提高鄉村居民收入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二,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民營企業依托地域優勢資源成長和發展起來,在生產技術、生產能力和生產設備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擁有自身優勢,對于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協助和推動具有重要意義。其三,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鄉村民營企業不僅在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作用重大,而且使從業人員在企業這樣一個大熔爐中得以歷練,大力提高了其職業技術水平,這使鄉村民營企業不僅僅成為就業基地,更是促進農民面向市場的培訓基地。其四,支持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鄉村民營企業不僅是鄉土社會面向城市社會、面向市場的主渠道,更是融入現代化和全球化的主平臺,如在促進鄉村文化教育事業、推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以及構建鄉村金融體系建設等方面。其五,探索組織制度創新。鄉村民營企業的發展形式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是組織制度創新的一片沃土,甚至對于更廣泛意義上的企業運行機制和模式創新具有重大意義。
從字面上來看,“鄉村民營企業”通俗明了,但在嚴謹的學術意義上,這卻是個新概念。要想深入剖析此概念,就需要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鄉村”“民營企業”兩個概念談起,以確定本書所要論述的研究對象——鄉村民營企業?!班l村”在“鄉村民營企業”的概念中,強調三點內容:其一,在鄉土社會中產生、發展和壯大;其二,依托鄉村地域的特殊資源優勢;其三,與鄉村生活、鄉村政治和鄉村變遷緊密相連。之所以采用“民營企業”概念,有兩個原因:其一,“民營企業”是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實踐過程中反映出來的極具中國特色的詞語,盡管該詞在我國各項正式法律制度中并不存在,在計劃經濟體制時代,人們認為公有制是經濟組織存在的唯一合法形式,竭力反對私有制,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開展,民營企業逐漸擺脫了長期受壓制的被歧視性角色的束縛;其二,“民營企業”是本研究中石鎮企業類型的最好概括。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以及現實情況,我國的企業經濟類型分為國有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私營經濟、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涉外經濟(包括外商投資、中外合資及港、澳、臺投資經濟)等。然而,在上述概念中,沒有一種或幾種概念能夠清晰地概括本研究所論述的石鎮企業,石鎮企業類型多種多樣,包括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外資經濟、鄉鎮企業、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企業等,這與“民營是一個非國有國營的概念,即凡是非國有國營的都可以稱為民營”的定位十分吻合。歸結起來,鄉村民營企業是指依托鄉村特殊資源優勢,在鄉土社會中產生、發展和壯大起來的,與鄉村生活、鄉村政治和鄉村變遷緊密相連的非國有國營性質的企業組織。
鄉村民營企業在推進鄉村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也給鄉村社會秩序帶來了諸多困境。企業運作過程中所需要的“科層管理”、“規劃設計”和“理性計算”等現代思想理念與鄉土社會中的“鄉土關系”、“固守土地”以及“人情倫理”等傳統氣質產生激烈的矛盾和沖突,導致鄉村民營企業的生產、管理和運營等面臨巨大阻礙,無法實現企業良性有序運作。另外,鄉村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使“開放性”、“理性”和“效益”等現代經濟理念猛烈沖擊著傳統鄉土社會的“地方性”、“情感”和“人情”基礎,鄉村社會秩序隨著鄉村民營企業的成長而不斷被撕裂,新的修復機制又尚未建立起來,鄉村秩序呈現裂變狀態。
所以,“鄉村民營企業的運行機制如何構建”、“鄉土社會秩序何以重建”以及“兩者如何切實嵌入融合”成為本研究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