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語言是通達心智最為便捷的通道,也是連接道義和規范的必然橋梁。雖然借助于語言或文字來建構制度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將語言的使用看作一種行為,將制度建構的過程看作言語行為成功執行的過程,卻是在有了言語行為理論之后才成為現實。言語行為理論的引入將制度和社會建構論研究從宏觀的社會層面延伸到微觀個體的語言和心智層面,從對制度的靜態分析延伸到制度的動態生成。我在本書中通過研究制度生成過程中主體的道德自律與外在制度他律對建構合理性的雙重保障,實現了微觀個體德性倫理與宏觀制度倫理的統一,從而為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提供學理支撐。

以往關于制度本體論或者制度倫理的研究,大多對語言在制度生成中的角色和作用認識不夠,更沒有認識到人類建立制度的語言能力是天性和教養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實質是忽視了人類獨有的言語行為理性。其產生的負面結果有二:一方面是忽視了人作為建構主體的道德自律性,另一方面是將人的內在道德自律性與外在制度他律性割裂開來,最終造成了將社會的演化與人的演化割裂開來的后果。事實上,一切社會制度的建構都離不開語言。那么,語言為什么能夠在制度的生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呢?這主要歸因于語言的符號表征和倫理規約功能;并且,作為語言倫理規約功能來源的言語行為理性和語言能力一樣,是天性和教養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社會性智能,因此制度建構的合理性由內在層面的個人先天理性和外在層面主體間性作用下的習俗或者法律共同保障。語言在制度的生成中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不是所有的語言都能建構制度,只有一部分特定的語言被恰當地說出或宣告后,由于說話人的身份、地位等因素而獲得集體認可和接受后才逐漸成為制度。

一切依賴制度而進行的人類活動,都是制度性事實,包括那些在基本制度下建構次級制度的行為。因此,制度性事實是制度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通過對制度性事實建構基礎的研究可以發現制度社會是如何形成的。本書從制度性事實的建構來闡釋制度社會的建構,一方面期望能夠通過對制度性事實建構中言語行為和意向性行為的內在規范性與主體間性的交往理性雙重保障的闡釋,更新傳統的制度倫理觀,另一方面也嘗試揭示個體層面的語言、心智和倫理與群體層面的制度和社會秩序的深層關聯,以此維持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方法論的張力。

本書首先對制度性事實構建過程進行了邏輯上完備的“心智-語言-倫理”三維審視,然后從制度性事實的可理解性視角出發,通過對科學實在論的辯護論證了科學理性實踐轉向的合理性。為了回應時代問題對理論的要求,本書還討論了法治中國建設中公共理性缺失導致的問題及公共理性對法律制定者和監督者的不同要求,以及科學實踐理性轉向背景下公眾參與科技創新及創新文化的構建等問題。

誠然,并不只有語言參與了制度性事實的建構,但沒有語言就不可能產生規范人類行為的制度,而其他作用因素則被囊括進言語行為背后的集體意向性作用的“背景”之中。由于制度是群體協商后達成的共識,那么集體意向性是否存在成為關鍵。為了論證“語言是集體心理的創造”和“制度性事實建構的合理性是獨立于個人欲望、符合公共目標的理性”,本書提出了“集體意向性是一種基本的意向性存在方式”的理論假設,并運用認知心理學、認知語言學和神經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來為此辯護。在研究中本書采取了溫和的自然主義立場,通過現有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嘗試從個人的自我意識、意向、言語行為到制度和社會秩序的生成進行連貫性的理論建構,并通過制度性事實建構過程的合理性(即程序上的合理性)來論證制度構建的合理性和制度的“善”。這既是對架起自然科學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橋梁的一個嘗試,也可能深化制度倫理的研究并為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提供學理支撐。

本書是我十年來對語言與制度倫理問題持之以恒研究的結果,其中一部分內容已經以論文的形式發表,書中又做了進一步修改和完善。不過由于本人學識尚淺,無論是研究深度還是廣度都還存在不足,歡迎學界前輩和同仁批評指正。

作者

2017年5月2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狮市| 佛冈县| 皋兰县| 四平市| 沙田区| 阳原县| 长沙县| 红桥区| 长宁县| 锦州市| 岚皋县| 淮南市| 舟曲县| 东安县| 宁城县| 新津县| 顺义区| 寿阳县| 厦门市| 邓州市| 华坪县| 琼中| 武平县| 阿拉尔市| 平和县| 大庆市| 漳浦县| 台前县| 昌邑市| 勐海县| 高青县| 方山县| 沙湾县| 南平市| 南江县| 平和县| 丽江市| 枣庄市| 桂东县| 泉州市| 美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