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言語行為與制度社會的建構作者名: 宋春艷本章字數: 1532字更新時間: 2019-01-05 00:01:42
序
春艷的新作《言語行為與制度社會的建構》放在我的面前,其時距我的第一本著作《言語行為和語用邏輯》出版已近20年。回想當年我的博士生導師周禮全先生為我作序,不禁感慨系之。周先生當時感嘆說,你的這本書,目前只有幾個人能夠看得懂,但是10年后,這本書的思想和理論,會為很多學者所研究。我當時感慨,知我者莫如師也。
這20年來,言語行為理論和語用邏輯在中國的發展,是人所共知的。在邏輯學界有張斌峰君,他數十年將言語行為理論和語用邏輯應用于法律領域,已經蔚為大家。在語言學界,語用學的研究也是后浪推前浪,最近在中國邏輯學會下成立了語用學專業委員會。
在我指導的清華大學研究生中,也是青年才俊輩出。先是有百里挑一的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獲得者王志棟君,研究課題為“語用要點識別模型研究”(2008),此前和此后還有多位碩士生和博士生以言語行為、間接的言語行為、意向性、語言哲學和心智哲學為題,均取得出色的研究成果。
說到本書作者宋春艷君,在我的研究生中,她既不是先知先覺者,也不是捷足先登者,但論十年磨一劍、鍥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這個學問功夫,她是做足了的。
她的這部新作,涵蓋了語言哲學大師塞爾(John R. Searle)的語言哲學和心智哲學,從言語行為理論到意向性理論,再到心智哲學和社會建構理論,本書盡已包括。單是厘清這位思想大師前后時期各種理論之間的關系和發展脈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聚焦于制度性事實和制度社會建構,抽絲剝繭,層層分析了制度性事實的含義、特征及其與言語行為的關聯(第一章),制度性事實建構的語言基礎研究進展及理論困境(第二章),集體意向性與制度性事實建構的心智基礎(第三章),言語行為模式與制度性事實建構的語言基礎(第四章),言語行為理性與制度性事實建構的倫理基礎(第五章),科學家的言語行為與科學理性的實踐轉向(第六章),讀來引人入勝。
20世紀語言理論的發展,由淺入深可以分為語形學(包括詞法學和句法學)、語義學和語用學三個層級。奧斯汀和塞爾建立的言語行為理論,是20世紀最重要的語言理論之一,屬語用學范疇。言語行為理論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在我看來至少有以下幾點:一是“以言行事”,即人類通過說話來做事;二是“語言交際”,即人類通過言語溝通,協調彼此間的行為;三是“語言建構社會”,即人類通過語言來建構整個人類社會并推動社會進步。毫無疑義,言語行為理論對于當前中國社會的運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可惜這方面的理論,我們研究不多,應用當然也就談不上。
從認知科學看,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語言認知是人類認知的基礎,在語言的基礎上,人類形成思維,產生知識,建構社會,并積淀為文化。語言認知,是理解人類所有其他認知方式的基礎。21世紀是腦與認知的世紀,我們不僅要破解人類心智的奧秘,還要推動人類認知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推動人類知識和文化的進步。在21世紀人類的發展中,語言認知極為重要。人類心智和認知的奧秘,隱藏在人類的語言之中,揭開人類心智的奧秘,依賴于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可惜對于語言這個人類最親密的朋友,我們仍然知之不多。
——在以上兩個方面,作者在本書中均有所建樹,有所創新,有所貢獻,值得祝賀。
作者是我指導的清華大學2006級博士生,博士論文題目是“論制度性事實的建構——從言語行為理論觀點看”,數十年的堅持不懈,辛勤耕耘,始有今日之成就。至于這樣的研究是否會有更多的人能夠理解,作者倒是可以不必去計較了!
學者是孤獨的,非孤獨不能成為學者。因為你不能去迎合世俗,所以你只能孤獨前行。
看今日春艷學業之有成,念當年禮全先生之教誨,成詩一首以為紀念。
往昔周公說文章,
曾向荒唐演大荒。
于今后輩齊襄力,
再向大荒續荒唐。
丁酉秋月于耕讀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