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語行為與制度社會的建構
- 宋春艷
- 425字
- 2019-01-05 00:01:44
第二章 制度性事實建構的語言基礎研究進展及理論困境
行為式話語是言語行為理論的核心和靈魂,從行為式入手討論制度性事實建構的語言基礎是最便捷的途徑,雖然這未必是可行的進路。早在1989年,塞爾為了反駁回應巴赫(Kent Bach)的“Performatives Are Statements too”(1975),發表了“How Performatives Work”一文。在關于行為式的討論中,他沿用了奧斯汀和巴赫的很多成果,嚴格區分了行為式話語、行為式短語、行為式句子,總結了行為式的八大特點,并將“行為式歸為宣告式”。在此基礎上,他在1995年出版的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一書中明確指出,制度性事實令人著迷(facinating)的一個特征就是,大部分(盡管不是全部)制度性事實能由顯式行為式話語建立,而該行為式都是屬于“宣告式”言語行為。自從奧斯汀將行為式歸為一般言語行為,行為式的討論一度沉寂,現在再次掀起波瀾,而且愈演愈烈,人工智能學家科恩(Philip Cohen)甚至斷言:“對言語行為的任何理論至關重要的充分性(adequacy)測試,就是看它是否有能力掌控行為式”(Cohen & Levesque,1990)。也就是,誰掌控了行為式,誰就能把握言語行為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