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經濟人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學
- 胡石清
- 2357字
- 2019-01-04 23:57:59
第四節 本書結構及創新
一 本書的結構
目前來說,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現實的需要,但在主流經濟學上缺少理論支持,而主流經濟學在理論上需要去適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從而真正能指導實踐。一方面是人類現實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學科理論上的需要,二者的需要是不是可以結合起來,如何在二者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從而形成具有理論指導意義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構建適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理論,是當前一項迫切的任務。
本書針對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傳統主流經濟學的矛盾,著意構建一個能夠讓傳統主流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理論融會的理論基礎,這樣一方面可以擴展主流經濟學的理論視角,另一方面可以使可持續發展理論能在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指導下進一步發展,即進一步推進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建設。目前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主要還是生態經濟學、資源經濟學、循環經濟學的綜合,是一門實踐性的專門經濟學,還不是一門理論性的基礎性經濟學,很多學者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一些學者的研究具有相當的創新性,但這項工作畢竟還只是初創時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理論基礎、結構范式等。本論文主要是就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和邏輯結構做一點探索。
這里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微觀基礎的構建,主要在于將社會理性引入個體理性之中,這跟前人將社會理性看作集體理性不同,將社會理性看作個體的理性之一,從而為社會學融入經濟學打下了基礎。所以,在本書的眾多概念中,社會理性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將社會理性引入個體理性,使得個體理性二元化,從而提出“社會經濟人假設”,作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并通過一系列的博弈仿真模型,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基于這個微觀基礎,構建了社會理性-社會資本-民間社團組織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邏輯主線,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利用這里的微觀基礎和邏輯主線,又對可持續發展的一些核心問題——如自然資源問題、代際公平問題、代內公平問題以及外部性問題——進行了研究,從而初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體系。
本書的結構如圖1-1所示。

圖1-1 本書結構圖示
二 本書的創新點
本書工作主要是對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微觀基礎進行研究,主要部分是“社會經濟人假設”的提出,在構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邏輯主線時,重點研究了社會資本、民間社團組織等概念,在可持續發展的自然資源利用、代內代際公平、外部性等問題上也做了一定的研究。
本書最重要的創新點在第二章,從推導個體理性的二元性出發,提出“社會經濟人假設”取代“理性經濟人假設”。個體理性的多元化雖然一直有學者提出來,但都沒有將個體理性分為“自利理性和社會理性”兩個部分,而是通過對個體理性的擴展,提出“生態人”“社會人”“公共人”“復雜人”等概念。本書利用社會學中“弱嵌入”理論,提出個體的二元理性,并由此提出“社會經濟人”假設,這在概念上是第一次。這里重要的工作是在后面,即利用博弈的方法,構建“社會經濟人”形式化的分析范式,即設R為個體的理性,Rp為個體的自利理性,Rs為個體的社會理性,有:R=Rp+Rs,從而將求“個體利益最大化”轉變為求“個體期望利益最大化”,這個轉化,就可以將很多經典博弈擴展,如本書對囚徒困境進行了新的深入的分析。通過這樣形式化的轉化,才能使新的“經濟人”假設與主流經濟學接軌。在這個部分中,還有將利他性的研究轉向社會理性的研究,提出了利他性的層次性,并利用實驗進行了驗證。為更好地說明“社會經濟人假設”的現實性,本章專門通過仿真手段,利用異質主體的無限囚徒困境博弈進行實驗。這一章在數量分析方法上有創新,對“社會經濟人假設”的分析比較深入。
在外部性問題的研究中,對外部性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外部性事實上是分為三個層次的,這在外部性研究中還是首次,并且清晰反映了外部性的外延,為不同外部性的解決指明了道路。
在構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邏輯主線中,很多方面也有創新。首先,在對資本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資本的層次性觀點,這在資本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意義,正是基于資本的層次性,對社會資本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厘清了很多關于社會資本模糊的概念,分析了社會資本的本質,指出社會資本的研究要基于社會理性來研究。在社團組織的研究上,提出社團組織的形成是基于社會資本的,在利用社團組織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時,提出了“三位一體”的“四階段模式”。
在自然資源的研究上,創新點是自然資源的“互補性”研究,提出了“元資源”和“用資源”兩個層次的自然資源劃分,這對自然資源的研究,拓展了視野。
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研究,創新點體現在利用社會理性為基礎,提出了生態服務系統的整體價值和分解價值,指出生態服務系統主體缺位是造成代內公平問題的關鍵,而過度競爭是造成代際公平問題的關鍵。
綜上所述,本書最大的創新點在于個體二元理性中社會理性的提出,構造了“社會經濟人”假設,并由此衍生出新的博弈分析范式,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邏輯主線。在其他的每個研究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這些創新對傳統經濟學向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轉換,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重點并不是構建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理論框架、邏輯體系與方法范式,這也是本書與鐘茂初先生《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不同之處。本書的重點在于如何溝通傳統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夯實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基礎。本書不是宏偉的框架,而是一座橋梁,讓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平穩從傳統經濟學承接下來。從“理性經濟人”到“社會經濟人”,并不只是單單概念上的不同,而是實際經濟分析方法從一維到二維的擴展,在“社會經濟人假設”下,傳統經濟學的分析范式可以看作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分析范式的一個特例。從社會經濟人的社會理性出發,重新詮釋了社會資本和社團組織,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提供了一條分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