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一帶一路”倡議

美國智庫觀點摘要

美國的對俄政策失敗了

Matthew RojanskyMatthew Rojansky,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俄羅斯研究所主任;曾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俄羅斯和歐亞項目副主任,安全美國伙伴關系(PSA)執行董事,耶魯大學杰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來源: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美國智庫), 2016年10月14日。

原文標題:America's Russia Policy Has Failed

文章框架:遏制中國是當今世界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受到西方制裁時,盡管俄羅斯試圖通過建立與中國的關系來減少對歐洲能源市場的依賴,但俄羅斯仍然對中國在其邊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感到擔憂;中亞是另一個關乎美國、俄羅斯及中國利益的區域。

觀點摘要:

1.遏制中國是當今世界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相反,下一任總統應該與其他主要國家建立靈活的聯盟關系,以不危及美國核心利益或對美國有利的方式去分散中國的力量。如果美國能夠避免迫使俄羅斯處于實際上在商業和戰略方面依賴中國的地位,那么俄羅斯可以成為這些伙伴之一。

2.當受到西方制裁時,盡管俄羅斯試圖通過建立與中國的關系來減少對歐洲能源市場的依賴,但俄羅斯仍然對中國在其邊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感到擔憂。此外,俄羅斯“轉向亞洲”,特別是滲透到中國市場的經濟承諾迄今未能像其所希望的那樣開展,貿易和投資目前發展緩慢。在東亞,俄羅斯試圖使其商業關系多樣化,包括與美國兩大盟國——韓國和日本建立商業關系。韓國和日本也認為俄羅斯是一個潛在的經濟和安全合作伙伴,能夠減少它們對中國的擔憂。美國和俄羅斯的利益可以協調一致,兩國可以建立新聯盟,使每一方與中國的關系發揮更大的杠桿作用。

3.中亞是另一個關乎美國、俄羅斯及中國利益的區域。俄羅斯對快速發展的中國存在于其“后院”感到不安。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建設一個龐大的公路、鐵路和管道網絡,為該地區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投資。這使俄羅斯的項目,如歐亞聯盟相形見絀。目前俄羅斯歡迎其他區域參與者(如印度和日本)出現,以抵制中國。如果美國想扭轉自冷戰結束以來試圖減少俄羅斯在中亞影響力的政策,美國就可以在這里發揮作用。美國認識到,相較于俄羅斯一直以來存在于該地區,中國擴展到該地區對美國利益會帶來更多的長期挑戰,美國不應該對抗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倡議并應促進中亞其他區域力量的發展。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Katerina FranciscoKaterina Francisco,記者。來源: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美國智庫), 2016年10月21日。

原文標題: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國家發改委會同外交部、商務部等部門對“一帶一路”倡議英文譯法進行了規范。在對外公文中,統一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英文全稱譯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一帶一路”倡議簡稱譯為“the Belt and Road”,英文縮寫用“B&R”。考慮到“一帶一路”倡議一詞出現頻率較高,在非正式場合,除首次出現時使用英文全稱譯文外,其簡稱譯法可視情況靈活處理,除可使用“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外,也可視情況使用“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其他譯法不建議使用。本書出現的“China's Belt and Road”“One Belt, One Road”等均為相關智庫報告原有內容,為此,本書予以保留。

文章框架: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將東亞和歐洲的經濟圈聯系起來,在陸上和海上將中國與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合作伙伴相連接;中國政府表示,該倡議旨在通過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加強全面交流,促進共同發展與繁榮,走向和平友誼的道路;根據2015年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該倡議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條路線將把中國海岸與歐洲連接起來,另一條路線是從中國海岸抵至南太平洋;中國獲得了幾個沿線國家的支持。

觀點摘要:

1.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將東亞和歐洲的經濟圈聯系起來,在陸上和海上將中國與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合作伙伴相連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首先推出這一概念。習近平說,近三十億人居住在擬建的經濟帶所覆蓋的地區,“一帶一路”倡議代表著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具有無與倫比的潛力。

2.中國政府表示,該倡議旨在通過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加強全面交流,促進共同發展與繁榮,走和平友誼的道路。這一倡議要求各國共同努力,改善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立自由貿易區網絡,建立安全和有效的陸地、海洋和空中通道網絡,促進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3.根據2015年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該倡議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將連接中國、中亞、俄羅斯和歐洲(波羅的海)。中國將通過中亞和西亞與波斯灣和地中海相連。中國也將連接到東南亞、南亞和印度洋。該倡議將側重于建設一個新的歐亞大陸橋梁和海上運輸通道,發展中國-蒙古-俄羅斯,中國-中亞-西亞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

4.同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條路線將把中國海岸與歐洲連接起來,另一條路線是從中國海岸抵至南太平洋。重點圍繞“共同建設連接‘一帶一路’沿線主要海港的運輸路線”。

5.中國獲得了幾個沿線國家的支持。2014年2月,中國與俄羅斯達成建設穿越歐亞的俄羅斯鐵路的共識。中國還宣布將在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投資460億美元的能源和基礎設施項目,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將連接巴基斯坦瓜達爾和中國喀什。

6.在哈薩克斯坦,一條新的鐵路運輸路線旨在連接東西部,促進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物流。對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獲得了馬爾代夫的支持,兩國承諾將“加強在其他領域,如海洋、經濟和安全方面的合作”。

7.中國也在尋求東盟國家的支持,東盟國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成功的關鍵合作伙伴。但是,這里的一個障礙是中國與鄰國之間的緊張關系。例如,印度尼西亞的專家警告說,中國可能有一個“隱藏的議程”,亞洲超級大國(中國)可能利用這個倡議擴大其軍事力量。

土耳其轉向中國了嗎?

Michael Singh Lane-SwigMichael Singh Lane-Swig,高級研究員,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常務董事,國家安全委員會前中東事務高級主任;2005~2008年任職白宮,負責制定和協調從摩洛哥到伊朗地區的美國國家安全政策,特別關注伊朗核問題,以色列-巴勒斯坦沖突,以及中東安全合作。曾任職于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來源: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美國智庫), 2016年10月24日。

原文標題:Is Turkey Pivoting to China?

文章框架:中國正在越來越多地參與中東地區;在經濟參與之后,外交和軍事參與不可避免地隨之而來;三個主要因素將可能決定中國-土耳其關系發展的程度。

觀點摘要:

1.中國正在越來越多地參與中東地區。該地區,特別是土耳其和伊朗,在習近平主席的“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了主導作用,該倡議計劃建設一個新的基礎設施和交通網絡,將中國與歐洲連接起來。甚至在習近平主席公布“一帶一路”倡議之前,作為中國能源(中國的渴望已經不可避免地增加)的來源地以及資本和勞動力的輸出地,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利益已經在不斷增加。

2.在經濟參與之后,外交和軍事參與不可避免地隨之而來。中國是伊朗核談判中一個不具特色的積極參與者,并且為了加強該地區的區域關系,中國也更多地在外交層面參與該地區。中國甚至加強了在該地區的軍事參與,在吉布提建立了第一個海外海軍基地,并向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政權提供了適度的軍事援助。

3.三個主要因素將可能決定中國-土耳其關系發展的程度。首先是中國的經濟,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繼續停滯不前,那么它可能缺乏執行“一帶一路”倡議的資源或難以提供可以糾正與土耳其貿易不平衡的有吸引力的出口機會。其次,中國對地區問題的態度。最后,美國的中東政策。土耳其作為一個易受外部誘惑的北約盟友可能對中國有特別的誘惑力。這并不是說中國試圖取代美國在中東的地位。事實上,兩個國家在該地區可能具有廣泛的共同利益。

中國、伊朗和“一帶一路”倡議

Hamzah RifaatHamzah Rifaat,史汀生中心南亞之聲客座研究員。來源: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美國智庫), 2016年10月25日。

原文標題:China, Iran and“One Belt, One Road”

文章框架: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帶一路”倡議使中國獲得更多機會進入盛產石油的中東地區;中國引人注目且長期堅持的原則,中國尊重領土主權和基于相互合作、和平共處加強與別國的關系對伊朗也是一個額外的激勵;中國還非常重視雙邊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伊朗參與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使得建立和修復其與巴基斯坦的雙邊關系有了更多機會;2016年習近平領導的中國也面臨更大的壓力,因為隨著美國試圖挑戰中國的戰略利益,各個地區的戰略動力可能會改變。

觀點摘要:

1.上周,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孫衛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歡迎伊朗參與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CPEC)。這個旗艦項目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旨在促進亞洲地區更大的區域連通性,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囊括一個在戰略上和地理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國家——伊朗,這暗示了中國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那就是不限于通過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發展外包工業。

2. “一帶一路”倡議使中國獲得更多機會進入盛產石油的中東地區,在該地區有六個國家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由于政治、經濟和戰略利益,它們歷來與美國處在統一陣營。對于中國來說,抵消美國在海灣的經濟利益需要更多的國家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相關舉措的參與者,鑒于伊朗在地理上接近中東地區以及它與美國的關系較為緊張,伊朗是一個重要的利害相關者。

3.中國引人注目且長期堅持的原則,中國尊重領土主權和基于相互合作、和平共處加強與別國的關系對伊朗也是一個額外的激勵。在2015年伊朗與所謂的“P5 +1”(伊朗核問題六方會談)達成了核協議,其中涉及遏制核活動以換取制裁豁免。然而,這個協議未來的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下一任美國總統。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已參與了貿易走廊協議,該協議包括印度和阿富汗,并且也渴望與巴基斯坦建立更緊密的聯系,巴基斯坦是沙特阿拉伯歷史上的親密盟友,同時也是伊朗的對手。

4.中國還非常重視通過雙邊方式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伊朗參與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使得建立和修復其與巴基斯坦的雙邊關系有了更多機會,伊朗-巴基斯坦天然氣管道單位定價問題,以及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和俾路支省的跨邊界沖突一直是兩國爭論的焦點。

5. 2016年習近平領導的中國也面臨更大的壓力,因為隨著美國試圖挑戰中國的戰略利益,各個地區的戰略動力可能會改變。鑒于此,“一帶一路”的連通框架獲得了更多的關注。雖然“一帶一路”倡議的成果尚未實現,但可以放心,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的聲明具有相當大的價值,因為伊朗和中國的利益可能會趨同,伊朗會從中獲得經濟利益。雖然中國同沙特阿拉伯等國家的關系同樣重要,但是挑戰沙特阿拉伯的區域和意識形態霸權的安排可以為伊朗的利益服務。總體而言,“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要意義,這不是一個僅僅支持中國的零和游戲,更多的是實現共嬴。

亞洲的下個行動,基礎設施重塑地區

Matthew P. Goodman; Jonathan E. HillmanMatthew P. Goodma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國際關系專業碩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經濟學學士;外交關系委員會終身成員,華盛頓美日協會董事會主席,亞洲經濟學高級顧問,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政治經濟學主席,探討國際經濟政策中的當前問題(重點是亞太地區);在2012年初加入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之前,任白宮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協調員,曾任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際經濟學主任,幫助總統為G20和G8峰會做準備;在入職白宮前是美國國務院經濟、能源和農業事務部副部長的高級顧問;在公共和私營部門擁有豐富經驗;2009年加入奧巴馬政府之前,在華盛頓特區的全球業務咨詢公司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工作了5年,任亞洲事務總經理;2002~2004年,在白宮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經濟事務主任;在此之前,在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Co.)工作了5年,負責投資銀行在東京和倫敦的政府事務;1988~1997年,在美國財政部擔任國際經濟學家,其中在美國駐日本大使館擔任了5年財務專員。Jonathan E. Hillman,畢業于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和布朗大學;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政治經濟學和“重新連接亞洲”項目研究員;曾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擔任政策顧問,負責撰寫論文、演講和其他材料,以解釋美國貿易和投資政策;外交關系委員會前研究員,為《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和其他媒體撰寫有關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問題的文章。來源: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美國智庫), 2016年10月25日。

原文標題:Asia's Next Act-Infrastructure Reshapes the Region

文章框架:從東向西延伸,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設想了將未來所有道路通向中國;俄羅斯官員歡迎中國在俄羅斯“后院”的相關行動,甚至建議“一帶一路”倡議可以與歐亞經濟聯盟相聯系;亞洲也在進行內部連接,特別是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觀點摘要:

1.從東向西延伸,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設想了將未來所有道路通向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包括海洋和陸上組成部分,旨在覆蓋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總的來說,它可以涉及約65個國家,70%的世界人口。截至6月,中國和歐洲之間的39條鐵路正在運行。2016年9月,一列貨運列車完成了從中國到阿富汗的第一次運輸。

2.俄羅斯官員歡迎中國在俄羅斯“后院”的相關行動,甚至建議“一帶一路”倡議可以與歐亞經濟聯盟相聯系。此外,俄羅斯旨在通過南北運輸走廊增加與阿塞拜疆、伊朗和印度的連通。與目前的海運相比,這條路線可以減少30%的交通費用和40%的運輸時間。在未來幾個月中,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鐵路將首次相連,這將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3.亞洲也在進行內部連接,特別是南亞和東南亞地區,這些連接主要集中在增加它們邊界內的連接性上,同時印度也正在努力加強與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的連接。印度總理莫迪所提“東向行動政策”的目的是讓印度東北部內陸地區更好地與南部港口連接。印度還恢復了三邊公路,這是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即通過公路連接印度、緬甸和泰國。盡管有拖延,但印度上個月宣布它將把該項目擴大到老撾、柬埔寨和越南。

競爭愿景來源: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美國智庫),2016年10月26日。

原文標題:Competing Visions

文章框架:地理經濟競爭正塑造著亞洲的未來。

觀點摘要:

地理經濟競爭正塑造著亞洲的未來。各區域力量提出了修建公路、鐵路、管道和其他硬件基礎設施的計劃。2013年,中國宣布跨越歐亞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該倡議分兩條路線:海上路線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陸上路線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倡導的外交政策,表面上,它設想未來歐亞大陸的所有路線都通向中國。然而,作為一個開放式框架,該倡議并不明確。它結合了新的和舊的項目,覆蓋不確定的地理范圍,并包括加強硬基礎設施、軟基礎設施,甚至文化關系。

中國的全球崛起,美國和歐洲能追求合作策略嗎?

Philippe Le Corre; Jonathan PollackPhilippe Le Corre,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美國與歐洲中心訪問研究員。Jonathan Pol-lack,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來源: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美國智庫), 2016年10月13日。

原文標題:China's Global Rise-Can the EU and U. S. Pursue A Coordinated Strategy?

文章框架:歐洲在中國經濟轉型中受到的利弊影響特別顯著;中國戰略家多年來將歐洲視為多極國際體系中的新興極;現在歐盟是繼美國之后中國的第二大商業伙伴;中國增加對外商直接投資的興趣是顯而易見的;美國仍是歐盟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持有者;一些資金緊張的歐洲國家是否有可行的中國投資替代品是令人懷疑的;中國對建設或重建部分歐洲基礎設施表現出強烈興趣;歐洲廣泛關注與中國大力加強經濟合作的潛力;“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擴大中國的存在感和中國對需求者、亞洲內陸欠發達地區的影響力的同時,有利于歐洲各經濟體,特別是針對中歐和東歐目前的弱勢;一些歐洲國家已經開始就中國投資影響力的增加進行廣泛辯論;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會對歐洲產生直接影響,歐洲從一開始就被納入“一帶一路”倡議;中國顯然設想歐洲是可以讓中國加速參與國際事務和提升國際知名度的地方;許多人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為中歐和東歐國家帶來經濟機遇,希望看到中國建立特別經濟區;中國的主要經濟舉措旨在推動和加深其在所有亞洲內陸地區的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為現有國際秩序帶來了一個挑戰;美國和歐盟都認為中國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跨大西洋問題應盡早開始認真討論。

觀點摘要:

1.歐洲在中國經濟轉型中受到的利弊影響特別顯著。中國增加其在整個亞洲大陸和海洋的經濟和基礎設施投資的努力意味著中國與歐洲之間經濟連通性的增強,這是習近平主席所提“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正如前美國財政部部長亨利·鮑爾森最近指出,在過去十年中,“歐洲超過美國成為中國資產的主要‘接受國’”。他指出,僅在2012年,“中國在歐洲的投資……比美國高出50%”。這一趨勢在未來幾年內將加速。

2.此外,中國戰略家多年來將歐洲視為多極國際體系中的新興極。對于中國來說,在沒有直接挑戰美國領導地位的情況下,多極化減少了美國在全球的力量和影響力。歐洲認為多極化是實現與美國更平衡但緊密聯系的一種手段。但是,未來中國在該地區的充分融入為許多經濟體帶來了風險和機遇,特別是歐洲主要經濟體。與國家特定戰略不同,歐盟在制定對中國全面政策時面臨著困境和復雜問題。隨著英國退出歐盟,這一挑戰將更加嚴峻,削弱了歐洲發出統一聲音的可能性。

3.現在歐盟是繼美國之后中國的第二大商業伙伴。雙邊貿易額在2014年達到4670億歐元,歐盟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1370億歐元。然而,歐盟不同國家的情況差別很大。基本上所有歐盟成員國都與中國發生過貿易不平衡的問題,現在還包括以前經常保持貿易順差的德國。例如,波蘭與中國有10多倍的貿易逆差。在中國近40年的“對外開放”中,歐洲國家與中國有著深厚的關系。但隨著中國在歐洲的外商直接投資(FDI)逐漸走入歐洲政策議程的中心舞臺,互惠的經濟機會成為一個更加重要的政策問題。

4.中國外商直接投資興趣的增加是顯而易見的。與貿易和旅游業不同,投資涉及長期承諾,中國公司正在尋找一個穩定、法律健全的環境,包括在房地產等行業尋找私人投資者。從歐洲公司獲得先進工業技術已成為中國越來越重要的優先事項。因此,在過去五年里,中國的投資激增。根據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和美國榮鼎集團公布的一份報告,中國在2015年對歐洲的累計投資額達到230億美元(這相當于歐洲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4%,中國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29%)。

5.迄今為止,美國仍是歐盟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持有者(39%,即1.68萬億美元)。但許多人認為中國正在越來越深地參與其中,因為沒有商定的規則來管理這些的可能性。中國在歐洲的投資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后首次增加,這場危機侵蝕了包括希臘、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和塞浦路斯在內的許多國家;并且沖擊了歐盟三個最大的經濟體英國、德國和法國。許多歐洲公司和國有實體正在尋找現金和新的投資來源,中國對此大力響應。通過中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網絡,中國投資和潛在的各種控股迅速增加,這引起了歐洲政界和企業界的關注。這種擔憂主要集中在中國與強大的工業實體之間在某些領域合作但并不充分理解的關系方面。

6.在某些情況下,一些資金緊張的歐洲國家是否有可行的中國投資替代品是令人懷疑的。中國與歐洲各地的交易已經結束,幾年前中國國有企業在許多歐洲決策者認為不可行的項目上投入資金。例如,塞爾維亞時任總理亞歷山大·武契奇(Aleksandar Vucˇic')公開表示感謝中國資助和建立貝爾格萊德至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之間的高速鐵路。

7.自從中國發起“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這一趨勢變得更加明顯,該倡議是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時首次提出的。中國對建設或重建部分歐洲基礎設施表現出強烈興趣,特別關注能源工廠、公共設施、機場、港口、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如果“一帶一路”項目取得成功,那么它將改變歐亞大陸的經濟和政治格局。中國因此也會獲得“一帶一路”項目的所有權,這將是習近平政治遺產的核心組成部分。

8.不足為奇的是,歐洲廣泛關注與中國大力加強經濟合作的潛力。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國表示歡迎“一帶一路”項目。阿姆斯特丹和安特衛普的歐洲漁船也建立了“一帶一路”工作隊。安特衛普港務局的新聞稿強調了安特衛普扮演主要貿易中心的角色,宣布該市能夠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項目中發揮潛在的重要作用。2015年,中國還表示愿意參加歐盟委員會的投資計劃(以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命名的“容克計劃”),這提高了在更廣泛的中國投資計劃內促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歐盟投資計劃的合作。

9. “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擴大中國的存在感和中國在需求者身上、亞洲內陸欠發達地區的影響力的同時,有利于歐洲各經濟體,特別是針對中歐和東歐目前的弱勢。它還將為面臨國內經濟衰退的中國公司提供機會,拓展其國際業務。因此,德國和其他經濟體提出問題:中國在歐洲尋求什么?在某些投資的戰略層面上是否存在更多的考慮?或者,戰略設想是否意圖掩蓋中國自身的負債,包括債務負擔加重(特別是中國國有企業的負債)、環境急劇惡化、普遍腐敗、收入不平等和工業產能過剩?

10.一些歐洲國家已經開始就中國投資影響力的增加進行廣泛辯論,并在一些情況下停止或推遲一些私有化方案。但基本上在所有的情況下,最終的結果都重申了以前的決定。例如,2015年1月選舉獲勝的激進左翼聯盟組建的希臘政府叫停了比雷埃夫斯港的私有化進程,以便重新開放競標過程以給其他競爭對手機會。但一年前,希臘(在沒有可信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向中國遠洋運輸集團(一個強大的、專注于海運的中國國有企業)出售比雷埃夫斯港67%的股份。

11.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會對歐洲產生直接影響,歐洲從一開始就被納入“一帶一路”倡議。包括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以及波蘭在內的14個歐洲國家也作為創始成員于2015年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美國官員對這些舉措表示不安。該行已與其他多邊銀行合作,如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以為亞洲新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融資。歐洲國家在過去三年里開始不斷接受“一帶一路”倡議,同時中國旨在擴大這一計劃的覆蓋范圍。在歐洲和其他潛在目的地,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會議和研討會增多。在2016年上半年,習近平訪問了捷克共和國、波蘭和塞爾維亞,它們是在以前的“16+1”會議上與中國簽署諒解備忘錄的七個國家中的三個。中國試圖與北歐國家和南歐國家發起類似機制以與“一帶一路”倡議相聯系的嘗試迄今為止沒有成功。

12.但中國顯然設想歐洲是可以讓其加速參與國際事務和提升國際知名度的地方。中歐關系不如中美關系令人擔心,也不具有可比的戰略競爭水平。此外,歐盟消費市場對中國很有吸引力,因為中國面臨經濟增速放緩和產能過剩。中國認為歐盟是一個被削弱的政治參與者,歐盟存在許多持續的危機,包括經濟、治理、恐怖主義和移民方面的重大問題,增長的現金需求和成員之間頻繁的內部分裂。

13.許多人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為中歐和東歐國家帶來經濟機遇,希望看到中國建立特別經濟區。更具體地說,一些國家認為與中國西部地區的潛在合作是增加與歐洲以外地區的業務聯系的機會。

14.中國的主要經濟舉措旨在推動和加深其在所有亞洲內陸的參與。“一帶一路”項目據稱涉及60個國家,包括中東、非洲、中亞和東南亞的許多國家,旨在擴大中國的軟實力和商業范圍。習近平似乎認為,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戰略機遇期,其中“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聯系途徑。然而,中國的政策性銀行已經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的融資發展項目方面進行了大量非常危險的投資。中國審慎地決定對新項目進行更嚴格的審批,但這些項目背后的政治力量正向相反方向發展。

15.然而,“一帶一路”倡議對現有國際秩序帶來了一個挑戰。它把亞洲和歐洲作為一個統一的地緣經濟空間,中國是這一倡議的基礎驅動力。特別是中亞,幾十年來一直在通過上海合作組織和現在的“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建立緊密聯系。中國(由習近平倡導的“一帶一路”)明顯看到了在那些美國或歐盟尚未發展(或似乎有意向)的地區擴大其經濟合作的機會。

16.美國和歐盟都認為中國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但許多西方國家開始質疑先進經濟體是否從這些交易中獲得了相應的利益。未能推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的部分原因是美國-歐盟領導人沒有解釋這個貿易協定的好處。相比之下,中國越來越強調其深化全球化進程的愿望,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物品的一部分。習近平主席也將“一帶一路”倡議視為刺激亞洲經濟增長的一種手段。此外,中國領導人認為,加強經濟聯系將減少西方對中國力量增長的懷疑。但在亞洲內陸,歐盟和美國都沒有重要的經濟資產風險。

17.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跨大西洋問題應盡早開始認真討論。與此同時,歐洲各國需要確保對“一帶一路”倡議采取一致方針以及與現有政策機制保持一致。歐盟內部審議的結果將非常影響中國在整個歐洲的影響力。到目前為止,美國還沒有特別關注“一帶一路”倡議的長期影響。提升美國的認識程度也應有助于實現歐盟作為觀察員加入東亞峰會的目標。

“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們有什么好處?

Chas FreemanChas Freeman,任國際項目股份有限公司(Projects International, Inc.)主席30多年;曾是一名職業外交官,1993~1994年擔任國防安全事務助理秘書,因設計冷戰后以北約為中心的歐洲安全體系以及重建與中國的國防和軍事關系,而獲得國防部最高公共服務獎,曾擔任美國駐沙特阿拉伯大使(在“沙漠盾牌”行動和“沙漠風暴”行動期間);在美國調解納米比亞從南非獨立和古巴軍隊撤離安哥拉期間,他任非洲事務首席副助理國務卿;在曼谷(1984~1986年)和北京(1981~1984年)的美國大使館擔任代表團副團長;1979~1981年在美國國務院擔任中國事務主管;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期間,是美國的主要翻譯;除了具有在中東、非洲、東亞和歐洲的外交經驗外,他還在印度執行過任務。來源: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美國智庫), 2016年11月7日。

原文標題:“One Belt, One Road:”What's in It for Us?

文章框架:美國人曾經非常重視基礎設施,而中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中國擅于建設鐵路;中國所有的這些新公路和鐵路都連接廣泛分布的機場和港口;隨著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包括世界上最長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呈爆炸式增長,光纖電纜和輸電線路也在變長;中國不斷完善的物流系統已經在向周邊國家和市場擴展;“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倡議,值得我們認真對待;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是基于經濟而不是軍事的;美國人花了很長時間注意到現在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集結的力量;如果美國外交政策的隱藏目標是實施1992年2月未經核準的《防衛計劃指導原則》草案,即所謂的“沃爾福威茨原則”,那么“一帶一路”倡議確實是對美國的直接挑戰;美國無限期的全球霸主的愿望當然是妄想;“一帶一路”倡議相當于根據共同規則和運輸條例將歐亞大陸聯合起來的計劃;新公路、高速鐵路、管道、港口、機場和內陸電信項目將提高歐亞大陸的陸上旅行和經濟交易的效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也是最具變革性的工程;中國設定了截止到2025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2.5萬億美元貿易額的目標;在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了制造業和建筑業,服務業從十年前生產總值貢獻率不到三分之一到現在超過了一半;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巨大增長;“一帶一路”倡議旨在通過為中國的水泥、鋼鐵和鋁行業提供出口市場來緩解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一帶一路”倡議是利用中國資源將歐洲和亞洲更緊密地聯系起來的計劃;美國政府的官僚和統一的戰斗指揮機構使美國人將這些項目視為中國在中亞或東南亞的拓展;中國創造了一系列強大的國際金融機構,以資助與其相關的項目;美國的盟友日本跟隨美國抵制新的、由中國倡導建立的機構;越來越多的國家計劃與中國建立雙邊投資基金,以用于資助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項目;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工作范圍內,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似乎可能成為歐亞大陸的焦點;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是中國在新興的多極世界的新舊理事會中尋求一個席位的一個很好的理由。

觀點摘要:

1.美國人曾經非常重視基礎設施,而中國也意識到了這點,并于1990年建立了第一條美式高速公路。中國公司已經非常擅長建設公路。2011年,中國高速公路的長度超過了美國并繼續保持增長。中國高速公路長達123000公里,現在是世界上公路里程最長的國家。僅在2015年,中國就建成了11050公里的高速公路。

2.中國也擅于建設鐵路。中國第一條高速鐵路在2007年開通,客貨列車以每小時200公里或更高速度行駛。中國的高速鐵路的長度現在超過20000公里,到目前為止是世界上高速鐵路覆蓋最廣泛的國家。中國高速鐵路每年運送旅客超過11億人次。

3.中國所有的這些新公路和鐵路都連接廣泛分布的機場和港口。“十二五”期間,中國建成了82座新機場,并擴建了101座現有機場。現在在機場100公里范圍內的中國人口數量占比超過80%。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近90%。類似的擴張浪潮使中國的七個港口被列入世界十大最繁忙港口。

4.隨著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包括世界上最長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呈爆炸式增長,光纖電纜和輸電線路也在變長。去年,中國鋪設了260萬公里的光纖電纜。到今年年底,80%的中國寬帶用戶將使用光纖,這使中國寬帶用戶使用移動設備的比例位居世界第一。同時,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設基于長距離超高壓電力傳輸電網的國家,中國是這一技術的全球領先者。

5. 20世紀美國通過開通巴拿馬運河和州際公路系統獲益,而中國從擴大基礎設施中獲得了同樣的好處。早在2013年前,即習近平主席宣布“一帶一路”倡議之前,中國不斷完善的物流系統就已經向周邊國家和市場擴展。

6. “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倡議,值得我們認真對待。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有望整合歐亞大陸經濟。“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會連接歐亞的高速公路,而且會連接鐵路、水路、管道、港口、機場和工業區。其中任何重要部分取得成功,中國都將成為受歡迎的國家。

7.與州際公路系統不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出發點是基于經濟而不是軍事的。但它顯然具有巨大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它將基于全球化創造一個新的世界秩序,使東亞和南亞成為經濟重心。它將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廣泛的經濟合作平臺,涉及政策協調、貿易和融資合作,以及社會和文化交流。在歐洲崛起和將美洲納入大西洋文明之前的幾千年里,中國和印度在財富和權力方面使其他國家相形見絀。

8.美國人花了很長時間注意到現在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集結的力量。據說美國人站在更高的位置,比其他人看得更遠,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開展,已經出現了幾種典型的回應。

一種回應是否認。“一帶一路”倡議不能成功。基于某種原因,有些國家認為該倡議將失敗,美國的優先地位將繼續存在。當然,“一帶一路”倡議可能不行。中國可能會搞砸它。該倡議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這些影響可能來自全球金融危機、戰爭爆發、中國國內動蕩、外國對中國發展狀況的失望,即便中國能夠帶來豐厚的利潤。這些情景都能被想象到,但沒有一個是不可避免的。對中國及其鄰國、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來說,所有的一切都將產生消極的影響。

另一種回應是恐懼。中國人接管了主導權。的確,中國人民正在使中國“再次偉大”。世界必須學會與之一起生活。這次會議討論了中國的問題,如“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有什么好處?它對中國陸地和海上鄰國有什么好處?它對全球能源貿易的影響有哪些?對美國人來說,更重要的問題是它對美國有什么好處?如果“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那么美國人如何利用它來獲得好處?

9.當然,如果美國外交政策的隱藏目標是實施1992年2月未經核準的《防衛計劃指導原則》草案,即所謂的“沃爾福威茨原則”,那么“一帶一路”倡議確實是對美國的直接挑戰。由入侵和占領伊拉克和阿富汗、重新遏制俄羅斯的設計師,伊朗戰爭的倡導者提出的《防衛計劃指導原則》草案,試圖使美國永遠“阻止潛在的競爭者在更大的區域或全球發揮作用”。已故的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Edward Kennedy)認為其“呼吁21世紀的美國帝國主義,沒有其他任何國家可以或能夠接受”。1992年草案被倉促撤回和重寫,但可以說,保持美國的霸主地位仍然是美國后冷戰時期外交政策的原則。

10.美國無限期的全球霸主的愿望當然是妄想。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重新出現。中國的工業經濟(與金融、醫療保健、零售、娛樂等“服務”相反)總量差不多是美國的一半。歐盟的工業生產總量約為美國的三分之一。日本制造業的規模大約是美國的五分之二,巴西的工業產值是美國的五分之一,印度的工業產值是美國的九分之一。美國在全球制造業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美國不再是主導者甚至變得難以自給自足。

11. “一帶一路”倡議相當于根據共同規則和運輸條例將歐亞大陸聯合起來的計劃。中國尋求提高通關效率,實現不同鐵路軌道的連接,降低關稅壁壘,確保運輸走廊的安全,并協調制度、金融和監管機構。它設想與65個國家簽訂雙邊協議,以減少貿易障礙,創建新的金融機構,建設巨大的基礎設施項目。

12.至少890條新公路、高速鐵路、管道、港口、機場和內陸電信項目將提高歐亞大陸的陸上旅行和經濟交易的效率。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從太平洋到中東和印度洋的廣闊空間中將有工業發展走廊和特別經濟區利用這些聯系創建經濟活動中心。網絡效應不僅確保中國作為倡議的領導者,而且惠及每個受到它影響的國家。

13.總而言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也最具變革性的工程。中國對這些項目的財務承諾是1.4萬億美元,以現價美元來估算,這是“馬歇爾計劃”援助數額的11倍。到2049年,杠桿作用可能至少提高三倍的投資價值。大多數項目——昆明到新加坡、加爾各答的鐵路,喀什到瓜達爾、塔什干和德黑蘭的鐵路,西安到伊斯坦布爾、莫斯科、阿姆斯特丹和里斯本的鐵路將位于陸上。相對較少的項目將位于海上,但是,鑒于該倡議的規模,這些也將具有變革性。

14.中國設定了截止到2025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2.5萬億美元貿易額這一目標。為了支持這一目標,中國正在鼓勵相關公司進行合并、收購并在綠色領域進行投資,以創造可能被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跨國公司”,其中一些公司的總部設在歐洲或中國以外的其他地方。中國目前在歐盟的并購活動激增,其中大部分涉及德國中小企業,這反映了這一目標以及中國希望升級技術并將其滲透新市場的愿望。盡管存在民族主義抵抗,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歐盟和中國商業的交流應該越來越頻繁。同樣,基于其他原因,中國和俄羅斯,中國和伊朗也是如此。

15.2015年,中國服務業的生產總值超過了制造業和建筑業的生產總值,其生產總值貢獻率從十年前的不到三分之一到現在超過了一半。2011年中國消費增速超過投資增速,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雖然消費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仍相對較低,但持續的快速的城市化和中國中產階級的增長會糾正這一點。1980年不到20%的中國人居住在城市,現在56%的中國人(8億人)住在城市。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到2030年,中國將有69%的城市人口。城市居民是主要消費者。在這個數字時代,中國已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在線市場。

16.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看到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巨大增長。今年前九個月中國海外并購價值約為1910億美元,幾乎是這一時期外國投資流入中國的兩倍(在同一時期內,外國拒絕了中國400億美元的收購)。大多數官方認可的資本將進入“一帶一路”倡議的投資項目。中國越來越重要的全球金融作用將由它參與歐亞經濟一體化項目的經驗塑造。

17. “一帶一路”倡議旨在通過為中國的水泥、鋼鐵和鋁行業提供出口市場來緩解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這一舉措也是發展新疆和中國西部其他地區的一種方式,使它們成為通過中亞和俄羅斯連接歐洲和中東的關鍵。

18.但是,從長遠來看,“一帶一路”倡議是利用中國資源將歐洲和亞洲更緊密地聯系起來的計劃。其計劃的鐵路、水路、高速公路、管道、電網、光纖電纜以及空港和海港所提高的效率響應了真實的市場需求和機會。

19.美國政府和統一的戰斗指揮機構使美國人將這些項目視為中國在中亞或東南亞的拓展。但項目的目標首先是將歐洲與中國聯系起來。隨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它試圖通過俄羅斯、中亞、中東、南亞和東南亞連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歐洲。當然,中國通過陸地或海洋進入歐洲需要與鄰國和中間國家建立更密切的關系。

20.中國創造了一系列強大的國際金融機構,以資助與其相關的項目。這些金融機構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綢之路基金、海上絲綢之路投資基金管理中心和海上絲綢之路銀行。這些銀行和基金解決了顯而易見的投資缺口。然而,美國對它們的態度卻極為孤立。美國拒絕參加這些由中國支持的機構意味著其在這些機構中沒有發言權,不能塑造這些機構,也不會從這些機構資助的項目中獲利。

21.幸運的是,與預期相反,中國已經堅持了原有的金融秩序規則,除了歡迎非成員,與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不同,新創立的金融機構將接受非成員公司對項目的競標。這些是美國公司和金融出口機構需要開發的開放性要素,因為日本公司已經在做。

22.美國的盟友日本跟隨美國抵制新的、由中國支持的機構。筆者從來不清楚美國和日本希望通過拒絕接受和參與新機構獲得什么。到目前為止,答案只是美國公司失去了出口商品和服務的機會。當然,要加入這些銀行或基金,美國必須向這些機構投資。并且,令人尷尬的是,由于美國與他國的隔離和持續的政治僵局,美國既沒有靈活的外交政策也沒有資金這么做。

23.美國人不在游戲中。并且,如果美國不在游戲中,美國就不能得分。如果我們認真地重新評價美國對亞洲的關注,那么美國需要參與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正在建立的新機構。下一屆美國政府不必認為其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或其他政策的約束。

24.越來越多的國家計劃與中國建立雙邊投資基金,以用于資助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項目。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去年領導了一個項目,即在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阿布扎比穆巴達拉發展公司和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之間設立了一個100億美元的聯合戰略投資基金。法國最近也設立了這樣的基金。

25.中國和匈牙利、蒙古、巴基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和土耳其等國家簽署了廣泛的項目發展雙邊協議。但這些一攬子協議分散了美國聚焦于中國實體和外國同行之間正在制定的具體項目的合作安排的注意力,這些安排有著令人驚訝的復雜結構。一些美國公司在這些安排中找到了位置。美國政府應該盡其所能,確保更多的美國公司在這種迅速增長的業務中獲取機會。

26.有人認為吉爾吉斯斯坦不愿意讓中國的鐵路通過烏茲別克斯坦飛地(位于吉爾吉斯斯坦費爾干納盆地)到達吉爾吉斯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邊界,在那里一條新建成的鐵路已經到達塔什干。項目也可能使相關國家的政府面臨國內資助缺乏的問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在建設到達昆明的高速鐵路時遇到的困難就證明了這一點。

27.美國將很好地避免這些“暴風雨”,中國和直接有關的國家將應對這些風險。但是,一旦政治障礙消除,項目就可以向前推進,美國應鼓勵美國公司參與其中。其他國家將歡迎美國的參與,不僅因為美國的經濟和商業優勢,而且因為美國會“稀釋”中國對這些國家的領導。盡管中國似乎對此比較開放。

28.一些項目,如“一帶一路”倡議支持的俄羅斯扎魯比諾港口的發展,對美國有明顯的直接影響。扎魯比諾港口的發展涉及一個價值30億美元的鐵路和港口建設項目,它使中國吉林省與俄羅斯沿日本海的海岸線相連。比起通過新開的北極航線經太平洋到美國西海岸、東海岸或歐洲,這條航線將節省中國兩天的航運時間。這條航線還將增加中國在北極、阿拉斯加、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航運業務。以前中國計劃通過發展朝鮮的羅津港完成相同的事情,這條航線將是一個受歡迎的替代方案。

29.但是,在經濟和政治上,比起具體項目的影響,整體影響更為重要。日本已宣布自己擁有一個1100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印度致力于投資5億美元努力建設伊朗的恰巴哈爾港口,以連接中亞和俄羅斯的一部分。

30.創建這些新基金的理由部分是基于與中國的地緣政治對抗。但它們將補充和支持而不是削弱中國加強泛亞歐經濟聯系的目標。中國似乎很有信心,如果歐亞貿易和投資流動由其他國家和中國促進,那么其經濟規模和活力將使中國成為主要受益者。東亞經濟已經在許多方面以中國為中心。中國的期望是,隨著中國與歐洲一些國家、俄羅斯和中東的聯系緊密,歐亞大陸也將變得更加以中國為中心。

31.總之,在“一帶一路”倡議覆蓋范圍內,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似乎可能成為歐亞大陸的焦點。歐亞地區已經擁有全球生產總值的55%,全球人口的70%,已知能源儲備的75%。歐亞地區經濟份額占全球經濟份額的比例正在增大。這意味著中國不可避免地將在規則制定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不僅在亞太地區(跨太平伙伴關系協定無法實現這樣的目標),而且在全球。與中國日益緊密的關系將使中國的合作伙伴希望在不直接觸及自己國家利益的基礎上避免與中國對抗。

32.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是一個很好的理由,這使其在新興的多極世界的新舊理事會中尋求一個席位。美國應該成為改善全球連通性驅動力的一部分。“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項目正在制定共同標準和方案準則,以促進跨國合作。美國需要參與這一進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有許多遺漏的要素和細節需要通過國家之間的合作而制定。美國對歐亞大陸如何進行整合受到美國與其他地區的關系的很大影響。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以歐洲為目的地

Bruno Ma??esBruno Ma??es,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歐洲中心非常駐學者;研究集中于歐盟一體化和外交政策,貿易政策和更廣泛的全球化趨勢。來源: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美國智庫), 2016年11月9日。

原文標題:China's Belt and Road: Destination Europe

文章框架:在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新發展計劃,這一計劃涵蓋亞洲、歐洲和東非的60多個國家,預計總投資為數萬億美元;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評論和分析中經常提到古絲綢之路,以說明中國是神秘絲綢之路的發現者和守護者,也是促進和保護早期歐亞一體化的偉大力量;中國政府現在正在采取協調一致的方法,避免各國從權力對抗和競爭這樣的思考邏輯來定位“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3月,中國發布了“一帶一路”建設愿景與行動文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文件”);“一帶一路”倡議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全球價值鏈的發展實現深層次的經濟一體化;從這一文件可以看出一種強烈依賴于政治權力的經濟一體化理論;中國政府精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熟悉經濟權利關系及與全球核心經濟相依賴、相連接的世界體系的概念;中國決策者與其西方“對手”都認識到經濟和金融全球化使單一國家難以實現具體經濟愿景;國際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模式在全球價值鏈中尤為重要;貿易自由化的論據;“一帶一路”倡議是“跨國”工業政策的第一個例子;“一帶一路”倡議是通過兩個組成部分(“一帶”和“一路”)來呈現的;運輸和通信網絡無疑是全球價值鏈發展的先決條件;全球價值鏈的完整性很重要,增加服務出口也將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綜合框架中,新的交通基礎設施可以提高鋼鐵需求;交通基礎設施在金融、貿易和工業政策一體化中起著輔助作用;中國公開主張通過政治協商確立共同發展模式的重要性;如果“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是改善交通基礎設施,那么其對歐洲經濟的影響被廣泛認為是輕微但可能是積極的;歐盟對泛歐亞一體化的“一帶一路”項目做出反應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歐洲如何解釋這個項目;“一帶一路”倡議試圖改變組織全球經濟的規則;歐洲國家因是這些跨國公司的總部所在國而獲益;中國模式是政府部門之間通過直接達成的協議,以在政治層面盡可能多地推動這種組織進程。

觀點摘要:

1.在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新發展計劃,這一計劃涵蓋亞洲、歐洲和東非的60多個國家,預計總投資額為數萬億美元。該倡議包括陸上和海上部分,分別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倡議被稱為“一帶一路”倡議。然而,與古絲綢之路不同,新項目涉及的主要領域不是交通基礎設施,而是經濟一體化。該倡議并不試圖分離生產和消費(這是古絲綢之路的愿景),而是分離生產鏈的不同部分。它試圖創造一套政治和制度工具,中國可以借此開始重組全球價值鏈,并在支配全球經濟規則方面烙上自己的印記。歐洲不能忽視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國倡議。歐盟對這一倡議做出何種反應將對確定歐洲和中國的“邊界”,以及最終在整個歐亞大陸地區采用何種經濟一體化模式產生決定性影響。歐洲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回應應該是多方面的,如遏制和平衡戰略,其是維護歐洲利益和價值觀的最適當的方式。

2.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評論和分析中經常提到古絲綢之路,以說明中國是神秘絲綢之路的發現者和守護者,也是促進和保護早期歐亞一體化的偉大力量。然而,該倡議最終是關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國正在尋求擴大和改造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港口設施,這可能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但幾乎不具有革命性。相反,如果該倡議的真正核心是陸上部分——“絲綢之路經濟帶”,那么其目標是通過橫貫中亞草原、沙漠和山脈的新公路和鐵路網絡替代海上貨物運輸方式,這個計劃確實會帶來一場革命,但也會被認為是一個不具有經濟可行性的項目。盡管鐵路運輸比海運快,但其成本也大,因此經濟學家認為運輸成本是擴大全球貿易規模的一個重大障礙。

3.筆者在與中國官員和專家的談話中發現,如果利用地緣政治術語解釋“一帶一路”倡議,就會避開經濟理由。中國政府現在正在采取協調一致的方法,避免各國從權力對抗和競爭的角度來定位“一帶一路”倡議,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中國政府知道,若“一帶一路”倡議被這樣理解,就會使項目的實現變得更加困難。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地緣政治解讀將在俄羅斯和美國引起轟動,并使其在沿線國家的推廣面臨阻力。其次,中國的許多分析家,特別是大學里的學者認為,地緣政治和大國競爭的思想是西方文化的產物,中國無須具備這樣的思想。最后,中國決策的主要目標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發展。任何與此無關的討論都將使對“一帶一路”倡議帶來最大經濟效益這一實質目標的關注度降低。

4.因此,毫不奇怪,闡述該倡議總體愿景的唯一一份官方中文聲明完全避開了地緣政治這一話題。2015年3月,中國發布了“一帶一路”建設愿景與行動文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文件”),該文件提出了各經濟體之間實現更大的經濟一體化愿景。這種一體化意味著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

5.這一文件非常重要,“一帶一路”倡議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全球價值鏈的發展實現深層次的經濟一體化。重要的是,該倡議應該遵守市場規則。使該倡議像一個商業計劃那樣被理解則不應考慮地緣政治因素,或者在愿景與行動文件中仔細審查和修訂所有細節。

6.然而,雖然回避地緣政治,但從愿景與行動文件中可以看出一種強烈依賴于政治權力的經濟一體化理論。其中可能涉及經濟政策協調的是,“沿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對接,共同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協商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共同為務實合作及大型項目實施提供政策支持”。

7.中國政府精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熟悉經濟權利關系及與全球核心經濟相依賴、相連接的世界體系的概念。專業化和比較優勢的模式決定了每個國家在全球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從而決定了它可能希望實現的絕對和相對繁榮的程度。相對于組織系統,全球經濟并不具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其中一些國家擁有特權,而其他國家,如中國,試圖提高自己在其中的支配地位。

8.中國決策者與其西方“對手”都認識到經濟和金融全球化使單一國家難以實現具體經濟愿景。相對于重新制定全球化游戲的規則,中國不愿意放棄一切形式的經濟規劃。愿景與行動文件中確定的優先事項是“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當涉及產業鏈分工布局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立場和偏好可能彼此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在這種情況下,觀察員不應該認為作為該倡議推動者的中國是唯一能夠追求利益的國家。

9.國際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模式在全球價值鏈中尤為重要。今天,很少有產品完全在一個國家生產制造。一個國家的制造業進口品更可能是中間產品,即一個國家可以制造產品本身、相關部件或半成品。這些可以是生產者和供應商在全球網絡中的最終產品或是其新產品的組成部分。隨著全球價值鏈的出現,將“出口視為好、進口視為壞”的重商主義方法開始變得適得其反,甚至自相矛盾。如果一個國家對進口的中間產品征收高關稅且設置壁壘,那么它的出口貿易將首先受到損害。因此,國內公司需要可靠地獲得世界級商品和服務,以提高其生產力和出口能力。當今時代需要跨國界的思考。當項目投入多次跨越邊界時,即使較少的關稅和較小的邊界瓶頸也會產生累積效應。對進口實施保護措施會增加生產成本,降低一國的出口競爭力。

10.這些都是貿易自由化的好論據。如果貨物完全在一個國家生產,那么該國可以完全控制整個進程。一旦貨物在幾個國家生產(作為每個價值鏈中復雜勞動分工的一部分),事情將變得棘手。各國想要的是挑選每個價值鏈中最好的部分。工業政策越來越針對任務而不是工業本身,為此,政府必須使工業政策發揮杠桿作用,以便能夠在整個價值鏈上組織生產。一個國家通過進入供應鏈中更高價值的部門來獲得更多利益。

11.一位中國專家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跨國”工業政策的一個體現。“以前,所有的工業政策都是國家的”,他指出,即使是歐盟在建立一個具有雄心勃勃的規則和機構的跨國框架時,也傾向于放棄工業政策,理由是這種政策不能在跨國層面實施。

12.古絲綢之路的形象在這種情況下會具有誤導性,因為“一帶一路”倡議是通過兩個組成部分(“一帶”和“一路”)來呈現的。陸上路線被稱為“一帶”,其最終目標是創建一個密集的綜合經濟走廊網絡,而不是連接兩點之間的交通路線。海上路線意在使海上運輸適應新的全球貿易模式。

13.運輸和通信網絡無疑是全球價值鏈發展的先決條件。但關鍵因素是其由一系列工業政策決定,通過這些決定,各國力圖進入新價值鏈或其分部。為了避開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國家在達到一定收入水平之后陷入其以前的增長模式)并加速進入更高價值的細分市場,中國希望其產業政策充分地與已經進入新價值鏈或其分部的國家的產業政策相協調。作為回報,中國可以提供一定的融資和其經驗模式,這種模式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14.在實踐中,中國工業可能需要可靠的零部件或中間產品的供應商,或者它可能試圖在海外建立裝配廠,以避免被征收進口關稅,同時保持大部分生產鏈在中國。中國可以嘗試創造新機會以出口原材料或中間產品,或者為自己的行業發展保證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鑒于服務對全球價值鏈的完整性很重要,增加服務出口也將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

15.以鋼鐵行業為例。受鋼鐵價格下滑的影響,中國鋼鐵行業發展緩慢。2015年,中國鋼鐵行業銷售收入為7.2萬億元(約合1.1萬億美元),同比下降13.9%,實現利潤總額972億元(約合143億美元),同比下降60%。中國決策者意識到,一些行業必須遷移到國外,他們開始考慮把生產成本較低的中亞作為可能的目的地。由于中亞地區的政府和私營部門投資于能源開發、交通基礎設施和住宅建設項目,預計該地區鋼鐵產品的需求將在未來幾年增長,但中國生產商必須與俄羅斯、土耳其和烏克蘭的鋼鐵企業競爭,這些企業受益于對其更有利的貿易體制。中亞國家礦產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若中國公司在中亞國家建立鋼鐵生產廠,那么這些競爭者將失去優勢。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綜合框架中,新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可能需要更多的鋼鐵,并隨著中國產品進入更高價值鏈板塊,這為其從中亞進口鋼鐵做好準備。

16.簡單地說,交通基礎設施在金融、貿易和工業政策一體化中起著輔助作用。這種觀點幾乎出現在愿景與行動文件的每一段以及2014年以來由不同的中國部門發表的許多技術論文中。中國對陸上運輸的關注似乎不是直觀的。通過港口之間的聯系,海運總是比陸上運輸便宜。在集裝箱運價降到歷史低點后,行業分析者認為其價格將越來越低。在這種環境下,期望新鐵路在長距離貨物運輸方面大幅降低成本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然而,低廉的貨運價格是一個創造聯系更緊密的全球價值鏈的新機會,如通過開辟新的工業園區,在陸上而不是海上重新配置現有價值鏈。

17.最近,中國公開強調通過政治協商達成共同發展模式的重要性。中國人民大學于2016年9月發表的《“一帶一路”建設進展報告》得出結論:“該倡議在頂層設計、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全國布局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該報告還認為,“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并承諾形成各國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中國攜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為沿線國家和地區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并開辟共同發展的巨大空間”。

18.如果“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是改善交通基礎設施,那么其對歐洲經濟的影響被廣泛認為是輕微但可能是積極的;如果與中國的貿易一體化將減少歐洲到中亞和南亞的出口量,則其影響會較為消極。然而,一旦“一帶一路”倡議的目的得到合理解釋,那么就會發現這一觀點忽視了該倡議的“雄心”和長期影響。到目前為止,歐盟幾乎沒有努力積極制定與該項目的完整對接方案。歐洲內部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探討很不全面,幾乎完全集中于技術方面。為了避免投資策略重復,并探索可能的協同效應,歐盟委員會創建了一個技術連接平臺。歐盟委員會于2016年6月通過了一份題為“歐盟對華新戰略要素”的文件,該文件僅在幾個簡短的段落中提到了“一帶一路”倡議,然后確認“該倡議的目標應是幫助建設歐盟和中國之間的國家和地區可持續和可互操作的跨境基礎設施網絡”。

19.歐盟對泛歐亞一體化的“一帶一路”倡議做出反應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歐洲如何解釋這個倡議。如果通過純粹的運輸和通信基礎設施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倡議,那么歐盟就應該很少或沒有保留地接受它。這個倡議將非常符合歐盟的戰略目標,即進一步提高連通性,減少國際貿易和交流的障礙,幫助不同的文明和國家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0.但是“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一個交通和通信倡議,其成功不會通過連接速度的定量指標來衡量。相反,該倡議試圖改變全球經濟規則,主要通過授予中國一套工具,以對全球價值鏈進行重新排序。到目前為止,這些價值鏈主要由大型跨國公司通過供應商關系和各種治理模式的復雜網絡進行協調,這其中也包括其擁有直接所有權的外國子公司。

21.歐洲國家因是這些跨國公司的總部所在國而獲益。但是,這些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并不是當中國公司開始更好地參與重要價值鏈的高價值部分時,它們將遭受損失。它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何種規則將控制這些價值鏈的組織方式。

22.中國模式是政府部門之間直接達成的協議,以在政治層面盡可能多地推動這種組織進程。大多數大型中國跨國公司是國有的,這便于它們在公司渠道之外通過政治渠道確定其目標和戰略。其中一些公司通過主張主權豁免而避免被訴就表明了這一點。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是一家國有航空航天國防企業,在一年內兩次使用這種豁免權。

“一帶一路”倡議對歐洲的潛在影響

Zhang Lihua; Zhang Li; Wang Xiaoguang; Elena Avramidou;Kong TianpingZhang Lihua,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學博士;現為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中歐關系研究中心主任;曾在伊利諾大學和法國“人文之家”基金會做訪問學者,也是韓國首爾大學社會發展與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理論、歐洲政治、當代中國政治與外交;在多年的教學與研究經驗中,發表了超過50篇學術論文,以及7本論著。Zhang Li,英國利茲大學傳播學博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研究所副所長,英國高等教育學院研究員;曾是英國諾丁漢大學博士后研究員,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國際傳播、政治傳播、中歐人文交流與傳播、媒體與國際關系;曾獲亞歐基金會優秀青年學者獎等多項獎勵。Wang Xiaoguang,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學院助理研究員,國際政治學博士;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學院研究員。Elena Avramidou,希臘塞薩洛尼基亞里士多德大學哲學博士,是希臘第一位以中國古代哲學與希臘古代哲學比較為題取得學位的博士;北京大學歷史系和希臘研究中心副教授;曾任希臘駐華大使館教育和文化專員。Kong Tianping,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教授;1989年7月~2011年3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原蘇聯東歐研究所)工作,歷任東歐研究室副主任和主任,曾是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1997年12月~1998年12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東歐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從事轉軌經濟比較研究;2001年9月~2002年8月,在華沙經濟學院金融與管理學院做訪問學者,從事轉軌經濟問題研究;2011年3月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工作,曾任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興經濟體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歐洲協會理事、中國歐洲協會一體化史研究分會秘書長、中國歐洲協會中東歐研究分會副會長;曾參與外交部、國(轉下頁注)<br/>①(接上頁注)家發改委等政府機構以及中國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機構的政策咨詢;201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研究領域為中東歐問題,研究方向為中東歐經濟改革與經濟轉軌;著有《東歐經濟改革之路:經濟轉軌與制度變遷》《從中央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波蘭案例》《制度變遷與經濟轉軌)——對原蘇聯和東歐10年經濟轉軌的思考》《對東南歐“巴爾干化”的歷史解讀》《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對中東歐經濟轉軌問題的再思考》;專著《東歐經濟改革之路:經濟轉軌與制度變遷》2007年獲第六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來源: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美國智庫), 2016年11月11日。

原文標題:One Belt One Road's Potential Impact on Europe

文章框架:中國發起了“一帶一路”倡議,該倡議旨在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將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聯系起來的貿易路線;本報告總結了一些關于“一帶一路”倡議對歐洲潛在影響的討論,特別關注了英國、德國、希臘。

觀點摘要:

1.2013年,中國發起了“一帶一路”倡議,該倡議旨在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將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聯系起來的貿易路線。幾個亞洲國家,特別是巴基斯坦,積極參與其中,但歐洲對這項倡議的興趣較低。

2.本報告總結了一些關于“一帶一路”倡議對歐洲潛在影響的討論,特別關注了英國、德國、希臘。討論重點如下。①歐洲國家的多元觀念。討論者注意到東歐和西歐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看法不同。一位小組成員說,英國相對位于該倡議的邊緣,而希臘和許多巴爾干國家則位于該倡議中心,能夠更積極地參與該倡議。一位小組成員總結說,這個項目的不同融合水平意味著每個歐洲國家都與中國有著獨特關系。②媒體報道的影響。許多小組成員認為,歐洲媒體對中國社會政治問題的報道往往更為負面,這些小組成員代表的國家是那些愿意對“一帶一路”倡議敞開懷抱并希望與中國建立更深層次關系的國家(如希臘)。這阻礙了歐洲對中國這一倡議的更深入參與。一位專家指出,英國國內媒體上沒有關于這一舉措的報道。參會人員說,特別是在西歐,媒體報道的缺乏或不足限制了該倡議在西歐的推廣。③一個不明確的定位。許多歐洲國家不將政治與經濟分開,這可能使西歐國家將“一帶一路”倡議視為一項經濟方案和一項政治協議。因此,小組成員說,看起來該倡議不清楚的定位是其在許多歐洲國家取得成功的障礙。這些國家的輿論和政府往往擔心中國的政治影響力,認為這項倡議是為中國的長期利益而設計的。這一觀點因許多歐洲國家越來越不關注外部事實而被不斷認可。④進一步障礙。使歐盟法律與“一帶一路”倡議的規則相協調可能難以實現,這進一步阻止了該倡議在該地區取得成功。一些討論者認為,該倡議的項目應該被逐個進行而不是在逐個國家開展,后者可能增加一些政府對該倡議的影響力。但中國公司參與的項目在一些敏感領域引發了一些問題,如勞動分工以及人權領域的一些問題,一些小組成員認為,中國和歐洲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和實踐中經常發生沖突。⑤需要更好的溝通。討論者一致認為,歐洲對于該倡議的愿景和影響有許多誤解,特別是西歐國家。一位專家補充說,許多歐洲國家的政策與“一帶一路”倡議脫節,這些國家的內部事件,如難民危機,使其不被優先考慮。這使新聞媒體對該倡議的報道減少。一般來說,中國需要認識到,歐洲不是一個單一的同質實體,應通過更私密和個性化的對話及談判來接近歐洲國家。

馬可·波羅與蒙古游牧民族——從歷史角度看“一帶一路”倡議

Christopher MillerChristopher Miller,耶魯大學布蘭迪-約翰遜大戰略項目副主任。來源: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美國智庫), 2016年11月16日。

原文標題:Marco Polo And the Mongol Hordes -One Belt, One Road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文章框架:為建設廣闊的歐亞大陸,需要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觀點摘要:

1.尋求在廣闊的歐亞大陸上重建連接的領導人可能不愿意與偉大的蒙古戰神和帝國建設者成吉思汗相比。其強勢的統治——整個城市被夷為平地,骸骨分散在廣闊的領土上,這與中國特別希望“一帶一路”倡議將產生的效果完全相反。但要了解今天重新連接歐亞大陸所要付出的努力,蒙古大汗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2.蒙古帝國的存在時間從13世紀初到14世紀中期,其疆域從希瓦到杭州,從克拉科夫到喀喇昆侖。蒙古人不是第一批在絲綢之路上交易的人,但沒有人比蒙古人為促進廣泛的歐亞大陸交易做得更多。蒙古人為縮短旅行時間,取消了重疊關稅。蒙古人建立了一個郵政系統,修建了馬可·波羅旅行的道路。如果“一帶一路”倡議與蒙古的貿易集團一樣起作用,那么中國將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歐亞交流都是積極的。絲綢和香料會穿越歐亞大陸,病毒和細菌也會傳播到歐亞大陸。黑死病也可能借助于蒙古人成功復興的絲綢之路進行傳播,黑死病造成的死亡人數比蒙古軍隊殺死的人還多。蒙古統治所產生的其他影響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例如伴隨著莫斯科大公國的興起,其將長期征收的跨大陸貿易稅交給其領主——蒙古。當蒙古的統治結束時,莫斯科大公國開始在成吉思汗控制的地方建立了一個帝國。

4.然而,陸上絲綢之路貿易路線的成功加速了蒙古的滅亡。大量財富流向了主宰歐亞貿易的權力集團——先是蒙古人,后來是其他人,這導致了嫉妒和抵抗。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冒險家在15世紀前往大西洋,尋求發現歐亞大陸周圍的水上路線。當哥倫布最終登陸加勒比地區時,他其實希望到達的是印度的香料港口,以打破歐亞貿易的壟斷。

5.在西班牙或葡萄牙探險家之后,海上運輸比陸地運輸更便宜,并且航期越長,速度越快。幾個世紀以來,航海技術的發展速度超過了陸上運輸的發展速度,這使更多的歐亞貿易的運輸工具從絲綢之路大篷車變為正在成長的船隊的船只,這些船只很快就以蒸汽為動力,在洲際貿易航線中往返。

6.鐵路的興起可能改變了這一點。在脫離蒙古統治幾個世紀后,俄羅斯的沙皇統治了從圣彼得堡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土地,并且認識到跨大陸鐵路的戰略意義。1916年,沙皇俄國終于完成了第一條途經西伯利亞苔原帶,通過歐亞大陸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鐵路的建設。但由于俄羅斯沙皇統治的衰落,蘇聯繼承了沙皇俄國的鐵路等基礎設施,但就使跨西伯利亞鐵路成為海上或航空貿易的“挑戰者”而言,蘇聯太過孤立且這條鐵路的效率太低。

7.現在輪到中國。與其祖先一樣,中國在統一歐亞大陸方面的努力是由以下幾個因素驅動的:促進貿易的愿望,需要為國內產能過剩的企業尋找新市場,以及希望制定新的絲綢之路規則。中國會比它的前輩更成功嗎?

8.成吉思汗和俄羅斯沙皇的命運提供了一些教訓。歐亞大陸的經濟一體化不只是一個技術挑戰。由于政治的阻礙和管理不善,西伯利亞鐵路對推動歐亞貿易發揮的作用比預期的少。目前,中國認為,盡管歐亞大陸政治棘手,但軟實力和一定的貸款可以減少貿易壁壘。蒙古人也發揮軟權力的作用,支持文化、貿易和一定程度的宗教自由。

9.經濟學家認為跨大陸貿易額可能會增加。無論中國、俄羅斯還是其他任何國家,減少歐亞貿易航線的運輸時間和交易成本都應該被鼓勵。然而,歷史表明,歐洲和亞洲之間利潤豐厚的貿易不可能完全由商業因素決定,歐亞貿易航線一直受地緣政治影響。

中巴經濟走廊:走向和平的道路?來源:美國和平研究所(美國智庫),2016年12月5日。

原文標題: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A Road to Peace?

文章框架:中巴經濟走廊(CPEC)到目前為止沒有給中國和巴基斯坦與印度的緊張關系的改善帶來太多期望;如何讓印度加入CPEC是其面臨的最大問題;CPEC可能使南亞擁有更加和平的未來,巴基斯坦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并不是促進該國發展的靈丹妙藥。

觀點摘要:

1.專家組成員說,中巴經濟走廊(CPEC)到目前為止沒有給中國和巴基斯坦與印度的緊張關系的改善帶來太多期望。印度正在建設自己的運輸走廊,其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運輸方向相反,“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將中國與中亞、歐洲和東亞聯系起來。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趙海說,理論上,印度和中國的項目可以聯系起來。但中國和印度相互的不信任排除了潛在的合作,趙海說“印度保持警惕和謹慎,但它確實想參加‘一帶一路’倡議”。

2.美國和平研究所巴基斯坦問題專家和美國規劃、發展和改革部部長的前任助理Hussain Nadim說,如何讓印度加入CPEC是其面臨的最大問題。巴基斯坦納瓦茲·謝里夫總理在2013年上任時,主要的外交政策重點是改善巴基斯坦與印度的關系,而不是和中國的關系,Hussain Nadim補充說,謝里夫總理相信印度仍然是一個優先事項。謝里夫和他的團體認識到,CPEC對巴基斯坦的好處可以進一步增加,從而緩解巴基斯坦與印度的緊張局勢,但這可能是未來進一步發展的趨勢,Hussain Nadim說“事實上,巴基斯坦政府沒有考慮越過俾路支”。

3.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和印度問題專家Sarah Watson說,中國海軍打算對瓜達爾進行巡邏,并護送離開港口的第一批中國商船,這使印度加深了對CPEC長期以來的懷疑。

4.美國和平研究所中國項目主任Jennifer Staats說,我們有理由感到樂觀,CPEC可能使南亞擁有更加和平的未來,巴基斯坦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并不是促進該國發展的靈丹妙藥。我們很難知道它對區域動力的最終影響,因為故事剛剛開始。第一列升級后的貨運列車在上周離開中國前往另一個巴基斯坦港口卡拉奇。

應對中國的航天挑戰

Dean ChengDean Cheng,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政治和安全事務,中國軍事和太空能力。來源:傳統基金會(美國智庫), 2017年1月6日。

原文標題:Responding to the Chinese Space Challenge

文章框架:《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更多地討論了中國在月球、外太空、載人航天方面的努力;該白皮書指出,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發射一個火星探測器,并對向木星和小行星帶發射探測器感興趣;白皮書還表明,中國決策者不會忽視基本的太空飛行保障能力;中國將致力于改善衛星的太空信息服務能力;北斗導航系統將在支持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重要角色。

觀點摘要:

1.《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更多地討論了中國在月球、外太空、載人航天方面的努力。根據白皮書,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是進行幾次月球登陸任務。這些任務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CLEP)的一部分,它們建立在過去幾年中部署月球軌道器和玉兔探測器的經驗之上。最直接的目標是通過試驗器(“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獲取和檢索月球土壤樣本和在月球背面部署一個探測器(“嫦娥四號”探測器)。我國“嫦娥四號”將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此外,中國航天部門預期將開始探索更大的太陽系。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進行地月系之外的冒險活動。

2.該白皮書指出,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發射一個火星探測器,并對向木星和小行星帶發射探測器感興趣。白皮書還表示,中國將向“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太空貨運飛船“天舟”,這樣它們就可以長時間執行任務。這將有助于實現中國更廣泛的目標,即在未來五年內,建立更大、更先進的中國空間站。然而,并沒有跡象表明,中國有運送宇航員登陸月球的計劃。鑒于迄今為止中國制訂的有條不紊的太空計劃,其很可能正在研究難題,但是在中國成功實現登陸月球目標并收回機器人測量員和樣本之前,中國不會把載人飛行正式加入太空計劃。

3.除了中國這些備受矚目的發展外,白皮書還表明,中國決策者不會忽視基本的太空飛行保障能力。未來五年,中國將生產其他型號的火箭,擴大長征運載火箭的射程。他們還將進一步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并發射各種偵察和監視衛星,這包括光電和綜合孔徑雷達系統。中國也希望海南文昌發射基地可以在2020年全面投入使用。

4.然而,或許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在這個白皮書中發出的明確信號,即關于太空系統和地面目標之間的關系。中國將致力于改善這些衛星的太空信息服務能力,例如,使這些衛星服務于大量的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以及海中的島嶼。

5.同樣,白皮書強調,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在支持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個倡議正在擴大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范圍,使之遍及中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白皮書指出,中國將在2018年向“一帶一路”沿線的所有國家提供基本服務。中國希望通過增強這些地區對中國衛星導航數據的依賴,限制美國和俄羅斯系統的入侵及其相關的政治影響。

北京不是全球化的冠軍贏家

Elizabeth C. EconomyElizabeth C. Economy,密歇根大學博士,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和高級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國內外政策、美國-中國關系和全球環境問題,并于2005年出版了《一江黑水:中國未來的環境挑戰》一書。來源:美國外交關系學會(美國智庫), 2017年1月22日。

原文標題:Beijing Is Not Champion of Globalization

文章框架:無論美國選擇如何向前發展,把中國視為注定的世界“全球化的冠軍贏家”都將是一個錯誤;中國承擔了許多作為國際領導者的責任;在全球化時代,真正的國際領導者要面對更多要求。

觀點摘要:

1.習近平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講話中表示,中國將成為全球化的旗手,中國是之前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未來全球化的領導者。許多觀察家很快便支持中國的領導地位,不僅是因為中國想要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而且因為美國表現出對全球化的不贊成。美國即將上任的領導者的言論帶有高關稅和發動貿易戰的威脅性,具有明顯的反全球化傾向。然而,無論美國選擇如何向前發展,把中國視為注定的世界“全球化的冠軍贏家”都將是一個錯誤。

2.當然,中國已經承擔了許多全球領導者的責任。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大國,自詡擁有最多的常備軍,其像一個全球領導者,帶來了新的國際機構和協定,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軍隊同樣也在走向全球,中國在吉布提建立了第一個后勤基地,并且接下來其可能會建設更多這樣的基地。中國的外交政策也應基于國家的需要考慮建立正式的聯盟,以進一步鞏固其立場。中國不僅是一個新興的或區域性的領導力量,而且是一個全球力量。當然,中國也希望通過舉辦二十國集團峰會和奧運會等來抓住機會以展現其領導潛力。

3.然而,在全球化時代,真正的領導者面對更多要求。其必須有意愿和能力把其他國家帶到談判桌前,以解決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雖然中國已經與美國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埃博拉病毒和朝鮮核問題等挑戰,但美國和其他國家不得不刺激、推動一些事件的發展,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通過使中國感到恥辱來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在朝鮮問題上,中國逐漸深化對國際制裁的承諾,但本國企業實施制裁的結果仍然令人沮喪。在氣候變化方面,中國與美國的合作確實為國際談判帶來了新的活力,但是故事并不簡單。全球領導者必須超越自己的利益而優先考慮全球利益。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海陸能源高速公路?來源:大西洋委員會(美國智庫),2017年1月13日。

原文標題: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Continental and Oceanic Energy Superhighways?

文章框架:“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在應對能源相關挑戰上發揮的作用;“一帶一路”倡議與地緣政治。

觀點摘要:

1. “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提出的,專注于中國與歐亞大陸國家之間的互聯互通與合作。除了強勢的地緣策略部分之外,“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目標是推動中國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并利用中國的工業潛力對該地區的經濟形勢產生重大影響。雖然“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大量機會,但同時也面臨著重重困難: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以及過于強硬的外交政策無疑將限制中國宏偉目標的實現以及中國在該地區扮演的領導角色的公信力。

2. “一帶”包含3條陸上絲綢之路。“一路”實際上指的是海上絲綢之路。因此“一帶”和“一路”并不完全相同。“一帶一路”倡議成功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發揮資金的作用。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的所有亞洲國家都面臨著與能源相關的挑戰,例如能源安全、環境保護以及經濟能源市場改革。解決這些能源挑戰的關鍵在于開展恰當的能源投資。但眾所周知的是,在過去的三四年中,因為市場和地緣政治局勢的緊張,石油資源供過于求,所以針對能源的投資很難展開。在這樣的情況下,包括“一帶一路”在內的任何國際機制都能夠發揮促進長期能源投資的作用,這將促進碳排放的降低以及能源市場的穩定。

3.因此,日本方面可以期待包括“一帶一路”倡議在內的任何國際機制發揮作用,并且日本的技術或經驗也能夠發揮作用。日本可能會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一個“對手”展開合作,例如,政治關系緊張的中日兩國在節能技術、節能政策以及環境保護領域開展了合作。

4.能源問題是一個區域性和全球性的挑戰,眾所周知,日本正在采取單方面措施。日本需要制定自己的國際戰略以保護國家安全、能源安全及環境。但單方面措施的實施需要國際合作。因此,日本需要“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并非一個策略,中國將強調這一點。原因是根據定義,策略通常包含著某種重大的地緣政治動機,而中國不希望別國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帶有地緣政治目的。

5. “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大膽、真實而又規模龐大的舉措。美國如果不參與其中并假裝對其視而不見,那么其將錯失巨大的機會。美國面臨著一個選擇,即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并對其施加影響,或者不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同時阻止其他國家加入。而美國選擇了后者并以失敗告終。

6.這是習近平主席領導力的體現。習近平于2013年秋推出了這一倡議。中國成立了一個小組,負責“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推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張高麗擔任“一帶一路”倡議領導小組組長,負責項目運作。國務委員汪洋擔任副組長,王滬寧負責信息交流與溝通。這表明中國通過頂級配置來推動“一帶一路”項目的實施。

7.早在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前,中國已經非常重視從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獲得天然氣供應。但這并沒有引起中國和俄羅斯之間關系的緊張。隨著“一帶一路”項目的不斷發展壯大,俄羅斯方面變得越來越敏感,尤其是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向西延伸至俄羅斯與伊朗和其他國家爭奪領導權的地區。如果中國涉足這一地區,那么中俄關系可能會變得緊張。

8.資金是“一帶一路”項目能夠實施的一個條件。如果機會是平等且透明的,那么資本將隨之而來。因為資本是“懦夫”,總會逃跑。一旦發現市場有風險,資本便會逃離并找到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如果在未來20年“一帶一路”倡議是安全的“避風港”,它就會成為各類資本聚集的“福地”。

習近平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演講表明世界局勢已經發生了變化

Bessma MomaniBessma Momani,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東政治問題研究員,加拿大智庫機構國際治理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政治科學部教授。來源: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美國智庫), 2017年1月18日。

原文標題:Xi Jinping's Davos Speech Showed the World Has Turned upside down

文章框架:習近平堅定捍衛經濟全球化,呼吁在對全球繁榮和經濟增長構成威脅的事項上進行國際合作;中國將是通過經濟全球化實現社會和經濟利益的最強大的支持者;習近平認為持續的沖突、地緣政治不穩定性、越來越多的恐怖主義活動和難民危機是“世界發生了什么”的根源;習近平稱“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對外援助計劃,將為發展中經濟體帶來投資、經濟增長和開放的貿易路線。

觀點摘要:

1.中國從20世紀中期備受斥責的不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到現在被視為全球經濟穩定的關鍵,這就是中國幾十年來做出的改變。這樣一個現實將持續下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星期二的演講中提到要堅定捍衛經濟全球化,呼吁在對全球繁榮和經濟增長構成威脅的事項上進行國際合作。

2.如果習近平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演講中提及任何2017年的發展跡象的話,那一定是表達了中國將是通過經濟全球化實現社會和經濟利益的最強大的支持者,中國邀請各國加入由其領導和組織的自由貿易協定,并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以獲得市場準入。

3.在習近平主席的達沃斯主題演講中,他反對“外部力量”或“經濟全球化”會給世界經濟帶來不利影響的觀點。這更像是在回應特朗普和歐洲民粹主義者在過去的幾個月壟斷頭條的言論,習近平認為持續的沖突、地緣政治不穩定性、越來越多的恐怖主義活動和難民危機是“世界發生了什么”的根源。

4.從金融到貿易,盡管美國曾經執行全球雙邊貿易規則并從中受益,但特朗普帶領的美國似乎將不再在其中發揮作用。相反,習近平帶領的中國則承諾擴大“一帶一路”倡議,將亞非歐通過路上、航空和海洋交通方式連接起來。“一帶一路”倡議讓人想起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習近平稱“一帶一路”是一項對外援助計劃,將為發展中經濟體帶來投資、經濟增長和開放的貿易路線。而就在美國即將提出貿易保護主義壁壘和破壞自由貿易協定的時候,習近平宣布,中國愿意開放貿易市場,并歡迎世界各國利用中國市場——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的市場。

評估中國對特朗普的挑戰

Xie TaoXie Tao,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與國際研究學院教授,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來源: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美國智庫), 2017年1月18日。

原文標題:Assessing the China Challenge for Trump's Presidency

文章框架:當特朗普就職時,其將有特權塑造美國的對華政策;王毅部長的講話指出了中國2017年的外交政策議程;王毅承諾“加強與美國新政府的溝通與協調,擴大務實合作,妥善處理分歧,實現中美關系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中國領導人關注全球經濟治理;美國新當選總統將最有可能是中國和美國在接下來四年中緊張和潛在沖突的重要來源;未來美中關系將十分復雜。

觀點摘要:

1.當美國新當選總統特朗普于1月就職時,他將不僅有特權塑造美國的對華政策,而且還需要應對中國的外交政策。那么,中國會給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帶來哪些潛在挑戰呢?

2.在2016年12月舉辦的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發表的演講指出了中國2017年的外交政策議程。如果王毅的講話可以被理解為對這一議程的合理準確的描述的話,那么美國決策者和分析人士沒有理由對兩國關系持悲觀態度,至少在特朗普政府執政的第一年應是如此。

3.在12月3日講話結束時,王毅列出了一個待辦事項清單,其中包括七個事項。位居榜首的是他承諾中國外交政策“努力服務于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舉辦”。接下來的兩個事項是為2017年將在中國舉辦的兩次峰會做準備:5月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及9月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其余四個事項確保中國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對全球治理的參與,對國內發展的外交政策支持,以及保護國外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關于如何確保中國良好的外部環境,王毅承諾“加強與美國新政府的溝通與協調,擴大務實合作,妥善處理分歧,實現中美關系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此外,高度重視與美國新政府的溝通與合作表明,中國充分意識到其對特朗普政府的不了解。這種意識可能會導致中國領導人在有關中國的行動和反應中更加謹慎。借用鄧小平的話來說,他們很可能“摸著石頭過河”。

4.王毅講話中的一個關鍵短語是“全球治理”,他提到了九次。從表面上看,這可能被解釋為中國希望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治理領導者的一個標志性信號。然而,仔細研究全球治理的背景后可以發現,中國可能只想擴大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作用,并通過現有渠道——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和世界經濟論壇——提升其影響力。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并且其經濟嚴重依賴出口,因此中國領導人自然會關注全球經濟治理。王毅的講話表明中國沒有打算與美國進行激烈的地緣政治競爭,而是關注全球幾個主要領域(金融、貿易與投資、能源和發展)的經濟治理。在經濟民族主義高漲的時期,即反自由貿易和反全球化時期,特朗普有強大的動機抵制,甚至破壞中國擴大貿易和投資的舉措。

5.此外,中國2017年外交政策議程似乎不是雙邊關系中潛在沖突的主要來源。相反,美國新當選總統將最有可能是中國和美國在接下來四年中緊張和潛在沖突的重要來源。首先,雖然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偏好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但是可以通過他對關鍵職位(主要負責處理美中事務)的任命做出一些推論。特里·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被任命為國家貿易委員會負責人。從對特里·布蘭斯塔德的任命可以看出,特朗普并沒有打算使雙邊關系進入下行軌道中。據報道,布蘭斯塔德被提名為下一任美國駐華大使,他是愛荷華州州長,同時也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老朋友。然而,大使不由內閣任命。因此,他們對于美國對華政策或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往往是有限的。事實上,在中美歷史上,在美中關系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唯一大使是喬治·布什。喬治·布什在美國駐華使館工作,他的任務是為兩國關系正常化做準備。此外,布蘭斯塔德沒有外交經驗,他也沒有在中國生活過。通過他,美國可以與中國最高領導人進行有價值且有效的溝通,尤其是在危機時期,但是期待他會在塑造政府的對華政策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不切實際的。

6.更重要的是,2016年底美國當選總統在臺灣問題上的行動和評論,對中美關系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政府一再明確表示,臺灣是其核心利益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未來的美國政府挑戰“一個中國”的原則,那么中國肯定會堅決反擊,這將導致外交沖突甚至軍事沖突。如果特朗普想要通過與中國爆發一場戰爭來證明美國是偉大的,那么他應該繼續測試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也許在入主白宮之后,特朗普會改變主意,并堅持美國對臺灣的長期政策。在美中關系的所有不確定因素中,有一點似乎是肯定的:前方有一條坎坷的路要走。

中國稱杜特爾特再次訪華表明中菲關系的回暖來源: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美國智庫),2017年1月19日。

原文標題:China Says Philippines' Duterte to Visit Again as Ties Warm up

文章框架:杜特爾特上任以來的第二次訪華表明其在尋求進一步遠離美國;杜特爾特在抨擊傳統盟友美國的同時制定了與中國合作的策略;中國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幾乎沒有透露細節。

觀點摘要:

1.菲律賓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將于5月訪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外交部周四表示,這是杜特爾特上任以來第二次訪華,他在尋求進一步遠離美國。

2.自從去年上任以來,杜特爾特使菲律賓的外交政策發生了驚人的U型逆轉,在抨擊傳統盟友美國的同時制定了與中國合作的策略。在星期二杜特爾特于馬尼拉會見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時表示:“我將于5月前往北京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我期待與習近平主席的再一次會面。”

3.中國對論壇幾乎沒有透露細節,但北京的外交消息來源稱,中國政府有望邀請大批外國領導人出席。中國在60多個國家進行的一系列基礎設施項目被稱為“一帶一路”倡議,其基礎是復興將中國與中亞、歐洲及其他國家連接在一起的古絲綢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南县| 临桂县| 会泽县| 自贡市| 历史| 遂平县| 嘉祥县| 辽阳县| 新泰市| 夹江县| 乐至县| 嘉善县| 永定县| 常熟市| 维西| 克拉玛依市| 武安市| 洛浦县| 宁阳县| 福贡县| 峨眉山市| 益阳市| 汪清县| 宁陕县| 南召县| 峨边| 麻栗坡县| 翁牛特旗| 祁连县| 望谟县| 阜宁县| 嘉义市| 睢宁县| 云南省| 北流市| 怀来县| 武平县| 义乌市| 江油市| 弥渡县| 柘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