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瑙魯
- 趙少峰
- 5475字
- 2019-01-04 23:54:38
第二節 近現代發展史
盡管德國最早占領瑙魯島,但是德國的統治并未對瑙魯的發展產生大的影響。瑙魯島上磷酸鹽礦的發現,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的介入,徹底改變了瑙魯的發展走向。由于瑙魯島的特殊地理位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日長期在此爭奪。
一 德國殖民統治時期
德國因為插足太平洋太晚,只能占有老牌帝國不感興趣的島嶼。
1886年,英、德兩國就劃分西太平洋勢力范圍達成協議。同年10月,德國派戰艦武力占領瑙魯島,并將其劃為馬紹爾群島保護地的一部分。德國占領該島后,取消了“快樂島”的命名,恢復了瑙魯的稱呼。1888年10月1日,德國“艾伯號”(SMS Eber)戰艦上的36人在瑙魯島登陸。瑙魯島上的12個部落的首領、白人定居者、吉爾伯特群島的傳教士,一起陪同德國海軍陸戰隊繞島航行一周并再次返回島上。島上的部落首領被軟禁到第二天德國吞并瑙魯儀式開始時,他們看著德國的國旗在島上升起。德國占領者要求島上的部落首領在24小時內交出所有的武器和彈藥,否則將他們投入監獄。10月3日早上,德國人繳獲了765支槍和1000發子彈。德國人的到來,結束了該島的內戰,恢復了以國王為中心的統治秩序,艾維達國王(King Aweida)重新掌握了王權,但也使瑙魯人喪失了對本土的控制權。與此同時,基督教傳教士也從吉爾伯特群島來到該島。不過,德國政府并沒有委派官員統治該島,只是委派一個貿易公司代管。德國商人羅伯特·羅旭(Robert Rasch)娶了瑙魯當地人為妻。1890年,他被德國政府任命為瑙魯的第一個管理者。到一戰后德國戰敗,德國統治瑙魯近三十年。
為了維持生存,羅旭“開了家很小的雜貨店,用煙草、啤酒、阿拉斯加罐裝馬哈魚、糖、大米以及餅干換取椰肉干”。椰肉干成為瑙魯人與世界市場聯系的最初紐帶。不過,瑙魯人工作積極性不高,他們不愿意將生產椰肉干變成商業行為。總之,整個島嶼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文化,都因德國統治乏力而未受影響。
直至1907年,英國的磷酸鹽礦開采活動才改變了原有的自然環境。1896年,在很偶然的情況下,英國太平洋島嶼公司(總部設在悉尼)發現瑙魯的中央高地蘊藏著大量高品位磷酸鹽,它有心開采卻苦于瑙魯非己管轄。由于德國人對這一情況了解不詳,而且德政府與商團也無力支持瑙魯開發磷酸鹽資源,經過商談,德國與英國共同開發磷酸鹽礦。由于島嶼主權歸屬德國,英國公司不便征發瑙魯人參與開采工作。礦工主要來自中國和太平洋其他島嶼,英國要向德國及瑙魯人支付特許補償金。礦區生活用品全部從海外直接輸入,礦工們也不與當地人發生聯系。盡管自然環境因磷酸鹽礦的開采遭到破壞,但是瑙魯人還是居住在自己的沿海社區里,基本維持著固有的文化和生活。
在這一時期,瑙魯人也面臨傳染性疾病的困擾。早在1902年,流行性感冒造成島上200多人去世。1905年,瑙魯島人口約為1550人。瑙魯人認為,隨著外來勞動力的引入,流行性疾病也被帶了進來,造成許多傷亡事件。1907年,很多嬰幼兒患上了小兒麻痹癥(Infantile Paralysis),這又造成瑙魯人口的銳減。人口下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于是,瑙魯的酋長和頭人商談,制定了一個鼓勵生育的“獎勵”政策。如果哪位婦女生的孩子,恰好使瑙魯的總人口恢復到1500人,瑙魯就會為其舉辦一次全國性的慶祝活動。這一政策促進了瑙魯人口的穩步上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瑙魯人口上升到了1800人左右。
二 一戰后托管時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戰期間,澳大利亞占領了瑙魯。第一次世界大戰雖未波及瑙魯,但瑙魯確因戰爭的發生改變了命運。一戰后,德國被迫放棄了包括瑙魯在內的全部海外領土。
1919年,戰勝國和戰敗國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標志著德國殖民地被瓜分完畢,德國于1919年5月7日正式將托管地分予各戰勝國。《國際聯盟盟約》是《凡爾賽和約》的一部分,規定了盟約優于其他條約的地位、委任統治制度、各種國際公益事業的處理與合作以及各種國際事務機構的管理問題。國聯根據當時托管地的人口和發展情況,將托管地分成三個不同的等級,分別是第一等(Class A)、第二等(Class B)和第三等(Class C)。《國際聯盟盟約》第22條關于第三等托管地寫道:
鑒于該托管地人口稀少或者國土面積小、它們與文明中心的距離遠、地理位置接近托管當局管理范圍的邊界或者其他狀況,托管當局應視該托管地為托管國的一部分而使用該托管國之法律管轄。
按照會議協商,凡在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和南太平洋諸島的托管地為第三等托管地,托管國獲授權全面管治。每個托管地的托管政府都重視每個地區的不同需求,亦都按照國聯對每個地區的基準行事。但是,托管國不得在托管地建設防御工事,不得在托管地征兵,每年要向國聯托管委員會提交報告。雖然如此,某種程度上每個托管國都已經視托管地為自己殖民帝國的一部分,因為國聯并沒有很大的權力去有效地管理各列強。
國聯只允許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按照有關托管地決議的“C”款對瑙魯進行“委任統治”。實際出面統治的是澳大利亞,它自詡其最大的特點是“年輕與活力四射,愿意全權擔負促進本地人民利益的使命”。其在瑙魯的統治的確不同于一般的老牌殖民國家:它派駐瑙魯的統治機構從屬行政官員極少,執政官一人集權,幾乎不干預當地人的生活。瑙魯托管期自1920年12月17日開始。
“委任統治”的重點在于攫取瑙魯的磷酸鹽資源,磷酸鹽公司對此掌握全權。1919年,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就磷酸鹽礦開發問題達成協議:磷酸鹽公司直接承擔瑙魯統治當局的開銷,繼續向瑙魯人支付補償金;三國各派一名代表組成管理委員會;三國按配額以成本價購買磷酸鹽礦石,其他事宜承襲公司既有制度。這樣,磷酸鹽產業從管理到采掘,依舊都是外國人的事業。公司開采磷酸鹽礦的方式是砍伐森林后,挖去覆土進行露天采掘,采掘完后并不恢復土地原貌,從而破壞了瑙魯的環境。瑙魯被托管以后,日常生活用品基本上從澳大利亞進口,這使得瑙魯對澳大利亞的經濟依賴性越來越強。
在此期間,瑙魯和其他島嶼一樣,原住居民很容易感染肺結核和流行性感冒。1921年,流行性感冒造成230名島民死亡。20世紀30年代,由于沒有疫苗預防,瑙魯遭受了重大傳染性疾病的困擾,1932年人口只有1500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瑙魯人先通過椰肉干,后來又通過磷酸鹽產業與世界市場發生聯系,但瑙魯人并沒有就此深深地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這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瑙魯的自然地理稟賦使它遭受了一種不甚嚴苛的殖民統治。然而好景不長,突如其來的太平洋戰爭改變了這一切”。
三 日本占領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瑙魯遭受戰爭的嚴重創傷。日本、德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推進,影響到澳大利亞的利益。同時,戰爭嚴重影響了瑙魯磷酸鹽向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出口,這些磷酸鹽主要用于生產彈藥和化肥。1940年12月,德國首先對瑙魯發起攻擊。
日本占領瑙魯主要出于兩個目的,一是瑙魯有豐富的磷酸鹽資源;二是瑙魯戰略地位重要,日本占領瑙魯則可以控制從北美洲到澳大利亞的海上交通線,進而發起對吉爾伯特群島和埃利斯群島的進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隊控制了部分太平洋島嶼,這些島嶼成為其海軍的大本營,負責保護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日本希望利用瑙魯島上的磷酸鹽礦資源,并在瑙魯島上建立軍事防御工事。雖然日本無法重新啟動磷酸鹽礦開采作業,但成功地將其轉化為強大的據點,美國軍隊不得不選擇繞過瑙魯。
瑙魯當局認為日本不會侵占該島,因為瑙魯缺乏深水港和飛機跑道,所以一直沒有采取應對措施。瑙魯當局還認為,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不會對日本的進攻坐視不管,如果三國放棄瑙魯,那樣會使西方國家名譽受損。然而,事與愿違,1942年8月26日,日本軍隊占領了瑙魯,切斷了瑙魯與外界的聯系。日本占領瑙魯后,曾設想將華人和歐洲人全部驅趕出瑙魯,但由于船只空間狹小,決定僅留下部分中國人。最終61名歐洲居民、391名中國人和49名英國軍人登上了日本船舶,被運到其他島嶼。191名中國人留在瑙魯,他們被告知會被疏散。英國磷酸鹽公司員工在撤離前破壞了磷酸鹽礦的設施。
日本軍隊在瑙魯島上修建的飛機場,一再成為同盟國(特別是美國)的轟炸目標。1943年3月25日,機場遭到轟炸,阻礙了食品、生活用品等物資空運到瑙魯。1943年,日本決定將瑙魯的大部分土著人驅逐至數百英里之外的特魯克群島(Truk Islands)生活,島上生活極其艱苦,死亡率極高。但瑙魯島上仍然存在軍隊和勞工人口過剩而造成的糧食短缺問題,日本軍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跳島戰略”(Allies' island-hopping strategy)。“跳島戰略”就是將瑙魯劃分成兩部分,并切斷它們之間的聯系,但是這并沒有緩解糧食短缺問題,反而使情況更加惡化。雖然“跳島戰略”有效地抵制了盟軍的空中和海上控制,日本在瑙魯駐扎的軍隊沒有被包圍,但是沒過多久,日本便正式投降了。在日本占領期間,瑙魯土著居民遭到日本占領軍的殘暴對待。有一次,39個瑙魯麻風病患者被裝上船,船行駛到海里,患者全部被沉到海底。在瑙魯的華工也受到了強迫勞動和野蠻對待,他們被看作社會的最底層。
太平洋戰爭接近結束時,也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盟國不確定瑙魯將來的歸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催促盟國盡快解放瑙魯,恢復瑙魯磷酸鹽礦的開采,認為這對他們非常重要。1943年4月,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攻瑙魯。在美國海軍軍官的指揮下,盟國解放了瑙魯及其周邊島嶼。澳大利亞皇家海軍負責處理日本投降事務,澳大利亞指揮官分別作為英國的代表和太平洋艦隊美國司令官的代表,兩次簽署日本投降文件。1945年9月13日,瑙魯最終被解放。接受日本投降的代表有澳大利亞第一艦隊的旅長J. R.史蒂文森(Brigadier J. R. Stevenson),以及從特魯克群島返回的幸存的737名瑙魯土著代表弗農·斯特迪。
對瑙魯人而言,卷入太平洋戰爭是一件意外且無力抗拒的事情。1942年日軍占領瑙魯,為了將這里建造成一個軍事堡壘,他們沿海岸線修建防御工事,導致珊瑚礁與魚群迅速消失。1943年,日軍又在居民區修建飛機場,招致盟軍對瑙魯進行地毯式轟炸,瑙魯人賴以生存的椰林幾乎全部化為灰燼。太平洋戰爭改變了瑙魯人的生存環境,并使瑙魯人戰后的生活發生很大改變。最根本性的變化是,由于靠椰林與魚群都不足以為生,瑙魯人的生活物資完全依賴進口,罐頭之類的商品成為瑙魯人的生活必需品。當進口物資供應受到影響時,瑙魯人已經放棄的狩獵、捕魚、收割和其他傳統生活方式,又得到了恢復和重視。男人會爬上懸崖,捕捉黑色的小鳥(一種當地的鳥類),而婦女會在珊瑚礁中采集海產品,每個人都盡可能去釣魚,解決糧食供應短缺問題。婦女用椰子纖維制成麻線,用于縫補草席、衣物,或者用于制作釣魚線。他們還使用露兜樹葉子制作墊子、籃子和風帆,搭建庇護所等。
日本占領瑙魯期間,瑙魯島上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反抗斗爭,只發生過一次針對日本軍隊的小規模的襲擊。然而,該島在中太平洋運動(Campaigns of the Central Pacific)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日本防守嚴密,它的機場和戰略位置遜于其他島國,瑙魯沒有被其他國家占領。美國軍隊將目標轉移到其他島國。在此期間,大約300名日本人死于營養不良、疾病和他國的軍事行動。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1947年11月1日,瑙魯成為聯合國托管領地。聯合國委托澳大利亞、英國及新西蘭共同管理瑙魯,三國每年須向聯合國報告瑙魯的發展情況。但是,三國實際上更重視如何開采島上的磷酸鹽礦,而對瑙魯的國民教化、環境保護、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并不重視。聯合國多次要求澳大利亞政府公布每年磷酸鹽的開采量、成本和售價,以期使瑙魯人在輸出磷酸鹽的同時得到合理的回報,但澳大利亞政府不予理會。
受戰爭影響,磷酸鹽礦開采一度停頓,瑙魯人無法獲得補償金,他們不得不去掙錢來購買商品。1948年,16歲以上男性中有88%的人已淪為雇傭工人。繼續“托管”瑙魯的澳大利亞當局指出:“盡管瑙魯人以前生活安逸,但現在他們已經被訓練得適應環境變化了。”后來磷酸鹽補償金逐步恢復,瑙魯人使用補償金購物,更不愿恢復傳統勞作了。1953年,外國人記載了瑙魯社會狀況:“他們越來越不愿意經營農業(采集椰果、捕魚)。”盡管魚群增多,但多數瑙魯人還是愛吃罐裝魚。此時期,盡管瑙魯人與世界市場聯系更加密切,但均財富的傳統觀念并未改變。
聯合國托管理事會在1950年就已經發現,磷酸鹽礦將會在不到70年的時間里耗竭。理事會起先建議瑙魯人在未來重新生產椰肉干,發展商業捕魚,學習農耕,但瑙魯人對農業生產態度冷淡。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當局提出,移民別處是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但印度代表認為,托管一個地方就是要促進當地人的福利,最終要人民背井離鄉,違背了托管的意義;而要留守,就得考慮恢復環境。后來,越來越多的非西方國家代表都指出瑙魯人不應移民。1957年,蘇聯代表正式提出,獨立國家必須要有領土,瑙魯要獨立,瑙魯人就不該移民,自然環境必須恢復。
盡管如此,移民與恢復環境仍舊成為反復討論的議題,瑙魯當局對此問題的態度不斷反復。經過近十年的考察,瑙魯唯一可以接受的移民目的地是澳大利亞的柯蒂斯島(Curtis Island)。但澳大利亞表示只愿給瑙魯人澳公民權而不能讓其獨立,移民議題就此罷棄。蘇聯代表再次提出要恢復土壤,減少礦產開采量,澳大利亞代表則回答:“前者和后者在實際上都是不可能的。”澳大利亞的強硬態度引起瑙魯代表的憤慨。1966年底,在瑙魯獨立之前的最后一次托管理事會大會上,大酋長德羅伯特被問到如果不可能通過回填土壤來恢復瑙魯環境,瑙魯人是否考慮移民的問題,他立刻回答說:“委員會最好認識到回填是可能的,即便成本很高。”雖然瑙魯方面態度堅決,但1968年1月瑙魯獨立宣言中未有只言片語提及島嶼自然環境恢復事宜。這看似與瑙魯代表的態度有矛盾,其實并不意外。1966年,瑙魯就已決心必須在1968年1月31日之前獨立。由于最大的問題在于磷酸鹽公司的歸屬,故整個1967年,瑙魯方面的精力全部集中在有關接管磷酸鹽產業的談判上。為了盡早接管磷酸鹽公司這棵“搖錢樹”,瑙魯方面不惜犧牲討論了十余年的環境恢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