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與詩:布岱族群交流的想象與重建
- 何清新
- 1312字
- 2019-01-04 23:53:24
第一節 布岱的族群邊界
在今天,族群之間的地理邊界早已模糊,像馬林諾夫斯基所描繪的“小型社會”數量銳減,確實很難再發現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而更多出現的是多族群聚居的社會空間。更重要的是,本書的田野觀察選定了一個多族群聚居的典型社區,該社區在最近十年自發產生較為強烈的重建傳統的族群交流的行為。尤其是世居于此地的布岱族群,在經歷現代化的進程中,重建族群交流的傳統方式。在族群歷史中所形成的交流的詩性智慧,向內凝聚于族群儀式的內核,向外則表現于重新興起的橋儀式、儂峝儀式和歌坡活動等典型的族群儀式中。
一 從族群的稱謂談起
廣西龍州縣金龍鎮是一個壯族與漢族多族群混居的地域。從人口比例而言,壯族人口所占比例在三個鄉鎮均超過98%,其余的民族則是通過婚姻形式進入此區域的,如漢族等。對于本地壯族的自我稱謂,則需要細分為布岱、布儂、布雷、布板卡等分支族群,各分支族群在民族政治的劃分時均歸為壯族。與此同時,在族源關系上,各分支族群均與相鄰的越南族群有著密切的、對應的同源關系。
分布在我國境內的壯族分支布岱族群,與分布在越南境內的岱依族,同源于古代百越,是不同歷史時期從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逐漸向西南方向、東南亞地區遷徙、分化而來。我國與越南在20世紀先后對本國民族進行大規模的普查與命名,處于我國境內的布岱族群被確定為壯族,而越南境內則被命名為岱依族(Tày)。從語族分類而言,我國的壯族與越南的岱依族均為壯侗語族,在日常用語、風俗習慣、傳統文化、民間信仰等方面仍然體現出共同的特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期間,各分支族群之間的主流為“和平跨居”,為數不少的越南岱依族人過境務工、結婚,族群之間走動頻繁,日常交流暢通。
二 布岱族群
布岱族群自稱“布岱”或“岱”。在我國民族識別的過程中,該族群在早期以“傣”申請確認為單一民族
。之后經過廣西省民族事務委員會
、廣西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事務委員會
、廣西省人民委員會
、廣西僮族自治區籌委會
先后組織專家深入調查與研究,最終慎重確認傣人為僮族(即現壯族)。由于民族政策的宣傳到位與落實到位,布岱在民族認同上均能認同“壯族”的政治身份。
2003年,出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的需要,布岱族群的習俗文化重新被學者和地方政府挖掘并公之于世。此外,布岱族群與相鄰的越南下瑯縣岱依族人自稱相同。據金龍鎮布岱自稱,其祖先多從越南遷來,為稻作農耕經濟的族群。
因此,受政治與風俗的雙重影響,布岱的族群邊界處于多維邊界之中。一是政治邊界。我國壯族的布岱族群與越南岱依族雖為同源族群,但族群之間的邊界嚴格遵守國家領土的政治邊界的區分原則,各自認同國家所賦予的民族身份。二是習俗邊界。族群之間的習俗邊界則是文化邊界的具體表現。文化邊界滲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文化形式的差異則是以本地族群、族群之間所認同的外顯的形式差異。布岱與岱依人通常穿深色長衫,長度至膝蓋以下,俗稱“長衫岱”,共同的風俗有橋儀式、歌圩活動、儂峝儀式、不落夫家的婚姻、使用越南口音吟唱的古俗字手抄經書和歌本。
依據本書的觀察對象,我國壯族的布岱族群為觀察與研究的重點族群,與其交往較為密切的我國壯族其他支系(如壯族的布儂族群)、越南岱依族則作為觀察與研究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