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型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與政策創新
- 趙執
- 678字
- 2019-01-04 23:42:4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資源型城市是以向社會提供礦產品及其初級加工產品等資源型產品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它們伴隨著大規模的資源開發而興起和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資源型城市輸出大量的資源、能源,在支持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但由于資源分散、不均衡的分布特征,加之城市建設時間短、速度快、用地面積大,資源型城市普遍形成了粗放的土地利用格局,不利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城市的長遠發展。近年來許多資源型城市都面臨傳統支柱產業日益衰落、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轉型刻不容緩的局面,各行各業的發展對土地資源持續增長的需求給資源型城市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和保障土地有效合理供給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土地資源能否實現可持續利用,已經成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敏感且非常關鍵的問題。
2013年,國務院出臺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強調了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為提升資源型城市土地在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保障能力,本書基于對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歷程、資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基本特征和存在的突出問題的分析,以受損耕地整治及質量提升、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未利用地資源的合理開發等資源型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資源型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重要路徑及政策創新,以期為資源型城市破解土地瓶頸制約,加大對產業升級、城市轉型和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土地供給提供借鑒,探索出一條以土地可持續利用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